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61/T 1910-2024 秦岭南麓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规程

DB61/T 1910-2024 秦岭南麓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规程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08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16:55:26



相关搜索: 土壤 修复 重金属 南麓 秦岭 重金属

内容简介

DB61/T 1910-2024 秦岭南麓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规程 DB61/T 1910—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原则 ........................................................................... 1
5 工作程序 ........................................................................... 2
6 污染程度划分 ....................................................................... 3
7 修复目标确定 ....................................................................... 3
8 修复技术选择 ....................................................................... 3
9 修复方案编制 ....................................................................... 5
10 修复工程实施 ...................................................................... 5
11 修复效果评估 ...................................................................... 7
12 资料归档 .......................................................................... 7
附录 A (规范性) 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 .........................................8
附录 B (规范性) 秦岭南麓土壤重金属污染场地主要先锋灌草植物名录 .....................9
附录 C (规范性) 秦岭南麓土壤重金属污染场地重金属耐受性菌种资源 ....................10
I
DB61/T 1910—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生态西安研究院、西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甘肃省矿区污染
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中心、陕西芩塬生态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高天鹏,杨建军,刘潇潇,申圆圆,胡有宁,胡小耕,李肖肖,李广文,张九
东,赵敏娟,鲍锋,鲍婧婷,程晨,万学军,高晓军。
本文件由西安文理学院负责解释。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科技六路1号
电话:029-88241902
邮编:710065
II
DB61/T 1910—2024
秦岭南麓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秦岭南麓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基本原则、工作程序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秦岭南麓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5618-2018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 38400
肥料总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GB/T 41728
微生物肥料质量安全评价通用准则
NY/T 3343
耕地污染治理效果评价准则
HJ/T 166-200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农用地 agricultural land
指GB 15618-2018中3.2表述的01耕地(0101水田、0102水浇地、0103旱地)、02园地(0201果园、
0202 茶园)和04草地(0401天然牧草地、0403人工牧草地)。
[来源:GB 15618-2018,3.2]
4 基本原则
4.1 可行性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应因地制宜,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能有效修复重金属污染用地,达到修复目
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做到技术可实现、经济可承受、生产者可接受。
4.2
安全性
确定的土壤修复技术不产生新的污染物和二次污染,不破坏农用地土壤结构和生产力,不能对土壤
生态环境、农作物、周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4.3
科学性
1
DB61/T 1910—2024
基于现有调查和数据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类型、程度、范围、时间等,
以及修复技术的修复效果、时间、成本、可操作性和环境影响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治理修复技术或
组合方案。
4.4
可持续性
修复后的土壤应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保持或提高农用地质量,防止土壤功能减退,保持土壤资源的
生产能力,确保土壤可持续利用。
5
工作程序
秦岭南麓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作程序见图1。
图 1
秦岭南麓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作程序图
2
DB61/T 1910—2024
6
污染程度划分
修复前,先按照HJ/T 166-2004中12.2规定的方法计算污染指数、确定污染等级和污染程度,HJ/T 166
中给出的污染等级和污染程度见附录A。
7 修复目标确定
7.1 确认目标污染物
根据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和监测的结果,确认待修复目标污染物。若为复合污染,需要确认修复的
主要目标污染物和先后顺序。
7.2
提出修复目标值
按照GB 15618-2018规定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同时参照重金属污染农用地土壤
所在区域土壤中目标污染物的背景值,合理确定土壤目标污染物的修复目标值。
7.3
确认修复区域
依据修复目标值,确认土壤修复区域,包括修复面积、四周边界、污染土层厚度,以及修复区域内
种植耕作情况等。
7.4
确定土壤修复工艺参数
土壤修复技术工艺参数可通过实验室小试和/或现场中试获得,工艺参数包括修复材料投加量或比
例、设备处理能力、处理所需时间、处理效率(如重金属去除率)、能耗等。
7.5
估算土壤修复工程量
按照确定的单一或综合修复技术方案,结合工艺流程和参数,估算每个修复方案的修复工程量。修
复工程量可能涉及现场中试的工程量、土壤处理和处置所需的工程量、修复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土壤或植
物等的无害化处置的工程量,以及方案涉及的其它工程量。
8 修复技术选择
8.1 农艺调控类修复技术
8.1.1 适用对象
适用于轻度污染的农用地土壤,主要包括优化施肥、石灰调节、深翻耕、品种调整、水分调控、叶
面调控等技术。
8.1.2
技术要点
技术要点如下:
a)
优化施肥应结合当地耕作制度、气候、土壤、水利等情况选择适宜的化肥种类。叶面肥主要选
用氮、磷、硅、硒、锌等可溶性肥料,抑制作物可食部位对重金属的吸收;
b)
石灰调节应根据土壤类型和主要重金属污染类型确定石灰的最佳施用量和施用方法;
3
DB61/T 1910—2024
c)
深翻耕应将底土与表土更新或混匀,深翻耕后宜进行配套施肥。时间、周期和深度等需要根据
当地土壤污染情况、种植制度、作物类型、土壤类型和耕作层厚度等确定;
d) 品种调整首先选用筛选出的重金属低累积作物品种,如镉低累积植物菜心、苋菜、小白菜等;
e) 对于酸性镉污染稻田,水分调控可以通过定量化补给水分,提高土壤 pH 值,降低重金属活性。
8.2 土壤改良类修复技术
8.2.1 适用对象
适用于轻度、中度及重度污染的农用地土壤,主要包括原位钝化、定向调控、客土法、换土法等技
术。
8.2.2
技术要点
技术要点如下:
a)
原位钝化技术应根据土壤类型、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种类、污染程度、植物种类及降雨量添
加蒙脱土、黏土矿物粉(如凹凸棒)、泥炭等钝化材料;
b)
定向调控技术选用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如有机螯合剂、交联壳聚糖)配置成土壤调理剂,通
过调节污染土壤 pH 值、氧化还原电位(Eh)值或施加铁锰等材料以降低重金属污染物的有效
性和毒性;
c)
客土法是在污染土壤表面覆盖非污染土壤的方法。根据根系生长及分布情况确定添加非污染土
壤的用量,添加的非污染土壤应与原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基本一致;
d)
换土法是挖除部分或全部污染土壤而替换为非污染土壤的方法。首先监测确定土壤剖面(每层
10~20 cm)土层重金属污染程度,然后根据重金属污染土壤深度及种植情况确定换土厚度,
换土过程应避免土壤异地转移产生的二次污染。
8.3 生物类修复技术
8.3.1 适用对象
适用于轻度和中度重金属污染的农用地土壤,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富集技术。
8.3.2
技术要点
技术要点如下:
a)
微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藻类、细菌、真菌等)固定或酸化重金属,降低土壤重金属
含量。推荐使用微生物菌剂、微生物接种剂、复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等微生物修复材料;
b)
植物富集技术通过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如镉超富集植物龙葵)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收割植株
地上部分并妥善处理,以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
c)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生、竞争与拮抗机制,提高和优化污染
修复效果。这种互利共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且还能维护土壤的健康和生态
系统的稳定。
8.4 综合治理技术
8.4.1 适用对象
适用于中度和重度重金属污染的农用地土壤。
8.4.2
技术要点
4
DB61/T 1910—2024
根据农用地土壤受重金属污染情况,尤其是复合污染,可选择农艺调控类、土壤改良类和生物类修
复技术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技术措施进行叠加修复。遵循大面积施用、衔接农时、经济高效、科学规范
等基本原则,进行各项技术的组合和排序,同时根据土壤污染程度,适当调整组合技术数量和单项技术
实施强度。
9
修复方案编制
简要介绍编制修复方案的背景、目的和意义,阐述修复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编制修复方案对
保障修复工程质量和效果的作用,明确编制修复方案的基本原则,详细描述修复工程的具体对象,根据
修复对象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工程验收标准
和验收程序。
10
修复工程实施
依据修复方案开展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根据修复方案编制合理预算,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和
经验的施工队伍,对修复方案中涉及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检验和验收,对修复工程实施全程记录,重要环
节开展必要的检测与分析,对修复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对修复工
程效果进行评估,制定修复工程维护计划并进行必要维护。具体技术操作要求如下:
10.1
农艺调控类修复技术
修复技术实施要求如下:
a)
优化施肥对所有农用地均适用。施氮肥时,要优化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施磷肥时,优先使
用钙镁磷肥;施钾肥时,优先使用硫酸钾;推荐使用腐殖酸类、硅肥类等肥料以降低作物对重
金属吸收;镉超标土壤应避免大量施用尿素、氯化铵等酸性肥料;肥料中镉、汞、铅、铬、砷
含量应符合 GB 38400 的要求;在土壤偏酸地区,可考虑施用钙镁磷肥、硅钙肥等碱性肥料,
调节土壤酸碱度。稻田施基肥的最佳时间通常在水稻插秧前,一般在 5 月中下旬,追肥(尿素)
的最佳时间通常在插秧后一周左右,抽穗前叶面喷施磷肥,选择 16:00 后喷施;玉米一般亩
施纯氮 13 公斤~15 公斤,五氧化二磷 4 公斤~5 公斤,氧化钾 5 公斤~6 公斤,50 %的氮肥
和全部磷、钾肥及有机肥 2000 公斤做底肥,拔节期(7-8 叶)追施尿素 8 公斤~10 公斤/亩,
大喇叭口期(12 叶~14 叶)追施尿素 5 公斤~8 公斤/亩;秋播油菜在 12 月底至次年元月初,
结合冬灌每亩追施尿素 8 公斤~10 公斤做腊肥;
b)
石灰调节技术适用于土壤 pH 值在 6.5 以下的农用地,对于稻田,适用于镉污染但不存在砷超
标风险的土壤。采用人工或机械化的方式,将石灰均匀地撒施在农用地土壤表面,同时补施硅、
锌等元素,施用频率为 1 次/年,其土壤 pH 值达到 7.0 后,需停施 1 年;
c)
深翻耕技术对重金属污染的农用地均适用,深度一般控制在 20 cm~30 cm。深翻耕技术实施
前必须对土壤剖面重金属总量及有效态含量进行分析。下层土壤重金属含量超过 GB
15618-2018 规定的风险管控值的区域或超过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或下层土壤重金属有效态
含量高于表层土壤时,不适用深翻耕技术。春季深翻耕的最佳时间在作物播种前,秋季深翻耕
的最佳时间在作物收获后;
d)
推广低积累水稻品种(如华浙优 210),降低籽粒中重金属的积累;
e)
水分调控一般在水稻抽穗前 20 天至抽穗后 20 天保证田间有 3 cm~~5 cm 水层,收割前半个
月左右自然落干,降低重金属的活性。
5
DB61/T 1910—2024
10.2
土壤改良类修复技术
修复技术实施要求如下:
a)
原位钝化技术和定向调控技术适用于轻、中度污染的农用地。原位钝化技术应先小规模示范,
再大面积推广应用。钝化后应连续 3 年跟踪监测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及农作物可食部位重金
属含量,以评估钝化的长期效应和可能的负面影响。
b)
客土法适用于小面积(≤25 m2)中度污染的农用地,换土法适用于小面积重度污染的农用地。
在使用换土法修复土壤时,换入土壤要保持土壤理化性质稳定,尤其是有机质和 pH 值。
10.3
生物类修复技术
10.3.1
为保证修复效果,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守以下要求:
a)
调查污染场地周边的微生物资源,了解土著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性。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
特性,筛选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株。如针对镉超标农用地,优先采用具有镉氧化功能
的镉氧化菌或耐镉的微生物菌株调控土壤镉形态转换,有效降低土壤镉生物有效性;在酸性土
壤中,可以选择具有耐酸性和强吸附能力的微生物菌剂;
b)
合理选择微生物和修复方案,修复方案应包括微生物菌株的投加量、投加方式、修复周期等关
键参数,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土壤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c)
微生物修复材料的施用种类和施用量需根据当地土壤类型、污染特征及作物类型进行选择,可
以通过拌种、蘸根、基肥或追肥等方式进行施用,具体施用方法应根据作物种类、生长阶段以
及土壤条件进行选择,并妥善管理微生物菌种,避免微生物在修复过程中扩散至非目标区域;
d)
在确定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后,选择适合的微生物菌株,自然界中已存在的菌株或经过工
程改良的菌株均可使用,其安全性须满足 GB/T 41728 的要求;
e)
选定的微生物菌株培养和繁殖后,制备成液体悬浮物、固体菌剂或冻干粉剂等形式的菌剂,通
过表面喷淋法或深层渗管法均匀施加到土壤中;
f)
应定期(一个作物生育期,连续 3 年)对修复后的土壤开展监测和评估,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
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10.3.2
为保证修复效果,植物富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守以下要求:
a)
根据当地土壤污染类型,筛选对重金属具有超富集能力的植物,优化栽培措施,提高超富集植
物地上生物量。常见的超积累植物包括芥菜(超富集镉)、鸭跖草(超富集铜)、东南景天(超
富集锌)等;
b)
选择的植物应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以确保其正常生长和发育。植物应具有较强的抗逆
性,能够抵御病虫害和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
c)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植物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或复合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速度,
避免过量施肥,以免造成土壤污染和植物生长受阻;观察植物生长状况,确保植物健康生长;
d)
根据植物生长周期和重金属积累情况,在地上部分生物量最大时收割植物,确保植物体内重金
属含量达到较高值,以提高提取效率;应由专业的处理机构或企业将收割的超富集植物进行集
中处理,回收重金属。
10.4
综合治理技术
根据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特点,明确治理目标,制定科学合理治理方案,方案实施后定期
(一个作物生育期,连续3年)进行监测和评估。土壤改良剂联合农艺调控类技术适用于中低浓度镉、
铅污染土壤的修复与治理;钝化技术联用农艺调控技术适用于中低浓度砷、镉、铜等污染土壤的修复与
治理。
6
DB61/T 1910—2024
11
修复效果评估
修复完成后,参照NY/T 3343对农用地土壤的修复效果进行评估。
12 资料归档
12.1 技术档案
包括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涉及的技术文件、图表,以及第三方修复效果评估报告等文件。
12.2
财务档案
包括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过程中涉及的经济投入、经济支出及经济补偿等。
12.3
制度档案
包括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相关规范、修复单位、修复日期、修复负责人、修复成员、修复管
理制度等。
7
DB61/T 1910—2024
附 录 A
(规范性)
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
内梅罗污染指数 污染等级 污染程度
PN≤0.7 Ⅰ 清洁(安全)
0.7 1.0<PN≤2.0 Ⅲ 轻度污染
2.0<PN≤3.0 Ⅳ 中度污染
PN>3.0 Ⅴ 重度污染
8
DB61/T 1910—2024
附 录 B
(规范性)
秦岭南麓土壤重金属污染场地主要先锋灌草植物名录
分类 植物名称 科 拉丁学名
灌木 苘麻 锦葵科 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kus
草木 长叶天明精 菊科 Carpesium longifolium Chen et C. M. Hu
野艾蒿 菊科 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
刺儿菜 菊科 Cirsium setosum var. integrifolium
蒲公英 菊科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牛蒡 菊科 Arctium lappa L.
三叶鬼针草 菊科 Bidens pilosa L.
碱蓬 藜科 Suaeda glauca (Bunge) Bunge
地肤 藜科 Kochia scoparia (L.) A.J.Scott
莙荙菜 藜科 Beta vulgaris var. cicla L.
反枝苋 苋科 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滨藜 苋科 Atriplex patens (Litv.) Iljin
苋 苋科 Amaranthus tricolor L.
醉马草 禾本科 Achnatherum inebrians (Hance) Keng
碱茅 禾本科 Puccinellia distans (L.) Parl.
黄背草 禾本科 Themeda triandra Forssk
曼陀罗 茄科 Datura stramonium L.
龙葵 茄科 Solanum nigrum L.
剪秋罗 石竹科 Lychnis fulgens(Fisch.) E. H. L. Krause
大火草 毛茛科亚科 Anemone tomentosa(Maxim.) Pei
小叶菝葜 百合科 Smilax microphylla C. H. Wright
紫花苜蓿 豆科 Medicago sativa L.
小果博落回 罂粟科 Macleaya macrocarpa (Maxim.) Fedde
掌叶大黄 蓼科 Rheum palmatum L.
车前 车前科 Plantago asiatica L.
商陆 商陆科 Phytolacca acinosa Roxb
骆驼蓬 蒺藜科 Peganum harmala L.
蜀葵 锦葵科 Althaea rosea (Linn.) Cavan.
9
DB61/T 1910—2024
附 录 C
(规范性)
秦岭南麓土壤重金属污染场地重金属耐受性菌种资源
分类 名称 英文名称 备注
细菌 硫酸盐还原菌 Archaeoglobus veneficus 脱硫细菌,钝化重金属菌种
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钝化重金属镉菌种
真菌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产酸菌,可做淋洗重金属菌种
烟曲霉 Aspergillus fumigatus 产酸菌,可做淋洗重金属菌种
产黄青霉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产酸菌,可做淋洗重金属菌种
栎生青霉 Penicillium glandicola 产酸菌,可做淋洗重金属菌种
小克银汉霉菌属 Cunninghamella sp. 产酸菌,可做淋洗重金属菌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上一章:DB61/T 1939-2024 文旅监测平台管理规范 下一章:DB5329/T 119-2024 大理州民宿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相关文章

DB13/T 2206-2020 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规程 DB32/T 3943-2020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环境监理规范 NY/T 3957-2021 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 名词术语 HJ 25.2-2019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 HJ 25.2-2019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 监测技术导则 T/CSES 138-2024 建设用地砷污染土壤修复目标值确定技术指南 HJ 682-2019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术语 DB51/T 2496-2018 农用石灰改良重金属轻度污染酸性土壤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