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03.040
CCS A 12 3305
浙
江 省 湖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3305/T 353—2024
工伤预防培训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work-related injury prevention training
2024 - 12 - 27 发布
2024 - 12 - 27 实施
湖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305/T 353—2024
目
次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培训机构 ............................................................................ 1
4.1
制度要求 ........................................................................ 1
4.2
场所要求 ........................................................................ 1
4.3
人员要求 ........................................................................ 2
4.4
教学要求 ........................................................................ 2
4.5
设备设施要求 .................................................................... 2
4.6
档案要求 ........................................................................ 2
5 培训内容 ............................................................................ 2
5.1 内容
准备 ........................................................................ 2
5.2
基础
知识
培训 .................................................................... 3
5.3
能力
提高
培训 .................................................................... 3
5.4
互动实践培训 .................................................................... 3
6 培训方式、学时及考核 ................................................................ 3
6.1 培训方式
........................................................................ 3
6.2 学时
............................................................................ 3
6.3 考核
............................................................................ 3
7 回访 ................................................................................ 4
7.1
回访对象与方式 .................................................................. 4
7.2 回访内容
........................................................................ 4
7.3
回访频率 ........................................................................ 4
8 培训评估 ............................................................................ 4
8.1
评估阶段 ........................................................................ 4
8.2 评估过程 ........................................................................ 4 8.3 培训资金使用评估 ................................................................ 5 8.4 培训评估管理 .................................................................... 5 8.5 培训评估 报告 内容 ................................................................ 5
附 录 A (资料性) 培训材料........................................................ 6
A.1 法律法规 ........................................................................ 6
A.2 标准 ............................................................................ 6
A.3 教科书 .......................................................................... 6
附 录 B (资料性) 培训内容及课程要求 .............................................. 7
B.1 三类人员培训 .................................................................... 7
B.2 岗位职工培训 .................................................................... 8
I
DB3305/T 353—2024
附 录 C (资料性) 培训效果评估表 .................................................. 9
C.1 培训过程反应评价 ................................................................. 9
C.2 学习效果评价(包含网络培训) .................................................... 11
C.3 行为效果评价(包含网络培训) .................................................... 12
C.4 绩效影响效果评价 ................................................................ 13
附 录 D (资料性) 评估结论评分表 ................................................. 15
参
考 文 献 ........................................................................ 17
II
DB3305/T 353—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湖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
本文件由湖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浙江中质应安(浙江)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东方
泰瑞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天科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安全科学研究院、浙江中援谷科技
有限公司、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
有限公司申苏浙皖分公司、浙江杭宁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管
理处 、浙江舟山跨海大桥有限公司、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管理处、浙江大东吴集团
建设有限公司、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美欣达欣启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凤鸣集团湖
州中石科技有限公司、湖州乐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东尼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湖州新开元碎石有
限公司、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浙江欣未来人才发展有限公司、湖州佳灏专利商标代理事
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市吴兴区安全生产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弦、魏磊、王义金、李华、王绪亭、隋旭、马亚琦、戴琤、王法欣、吴健华、
钱小明、童方律、郝金海、喻颜、张强、吴鹏、陈擎晖、陶华、刘根、吴常海、郑卫强、徐建平、钱江
涛、葛鹏勇、朱培林、蒙二虎、毛金坚、蔡黎明、姚志强、潘旻峰、嵇立明、刘哲、李蒙蒙、温国平、
王传喆、邱丽华、赵灵利、朱华、石军、叶晓文、吴旭华、王修雄、高绍鲁、钱伟民,廖仁镭,王爽、
沈丽芬、吴潇潇、翁兴辰、李妍、施欢权、张正阳、李聪聪、蒋泰峰、杨琦丹、孙波、潘虹、李艳波、
殳铭洁、李君、姚利华、王杰亮、李重阳、葛文俊、徐雯、戴宗丞、左希庆、何彦虎、王英杰、王勇、
汪新寿、裘洁。
III
DB3305/T 353—2024
工伤预防培训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工伤预防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学时及考核、回访、培训评估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人员的工伤预防知识、技能及工伤事故及职业伤害预防能力提
升培训;其他人员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9639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 55036 消防设施通用规范
GB 55037 建筑防火通用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工伤预防培训 work-related injury prevention training
以提高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人员的工伤预防素质和技能为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
3.2
三类人员 three types of personnel
用人单位担任工伤预防与职业健康分管负责人、专职安全与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含车间主
任、车队长)的总称。
3.3
岗位职工 post worker
在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具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并履行工作职责的一线岗位职工。
4 培训机构
4.1
制度要求
4.1.1 应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岗位责任制、培训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员
管理、培训教学评估、培训档案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安全和应急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
4.1.2 应编制符合 GB/T 29639 规定的火灾、踩踏、触电等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
4.2
场所要求
4.2.1 培训场所建筑防火和消防设施应符合 GB 55036 和 GB 55037 的要求。
1
DB3305/T 353—2024
4.2.2 培训场所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应畅通,不应被占用、堵塞、锁闭。
4.2.3 培训场所应满足线下教学、现场互动式实操、沉浸式体验培训等需求条件。
4.3
人员要求
4.3.1 专(兼)职教师应具有相应专业背景和不少于 2 年的实践经验。
4.3.2 应配备 3 名及以上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
4.3.3 应配备具有满足工伤预防培训需求的教材课件编写专业人员。
4.4
教学要求
4.4.1 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考核机制,教学评估考核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方
法、课件、培训效果。
4.4.2 理论培训应采用线下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实际操作培训应采用线下培训方式。
4.4.3 培训课程及学时应满足培训大纲的要求。线下培训学习时间按 45 min 等同 1 学时、线上培训学
习时间按 30 min 等同 1 学时设定。
4.4.4 使用自主研发的线上工伤预防培训平台开展培训的培训机构,平台培训课程应符合培训大纲要
求,并对线上培训教学进行全过程管理。使用非自主研发线上工伤预防培训平台开展培训的,应与平台
运营单位签订协议,明确网络数据保密要求和安全责任。
4.4.5 线上工伤预防培训平台应具备但不限于以下功能:课程管理、实名注册、远程教学、交流互动、
学习记录、学时证明、档案管理、查询统计、人脸识别、屏蔽快进、防止多点登录等。
4.5
设备设施要求
4.5.1 宜配备具有学员身份信息录入和识别功能的考勤设备。
4.5.2 应配备具有联网和存储功能的监控设备,对线下培训全过程监控并录像。
4.5.3 理论培训教室应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配套的学员培训后勤保障设施。
4.5.4 应配齐应急设备设施、应急物资,并定期检查、维护与保养,确保完好和可靠。
4.6
档案要求
4.6.1 学员培训档案应“一期一档”管理,以纸质或电子档案的形式进行归档、存放和保管。档案应
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培训方案或培训计划、培训通知、学员信息汇总、考勤记录、培训教材与课件、
线下培训现场的视频记录(可单独存放)、培训质量评估记录和培训总结等。使用线上工伤预防培训平
台进行理论培训的,档案还应包括学习记录、学时证明等。
4.6.2 保存纸质档案的培训机构应配备培训档案管理室,满足防火、防盗、防潮等要求,使用面积、
档案柜(架)数量应满足培训档案保存需求;保存电子档案的机构应保障电子档案可查询、可验证。
4.6.3 培训档案保管期限应不少于 3 年。工伤预防费用核定材料,包括参保单位工伤预防费用申报核
定业务表单及相关材料保管期限应不少于 10 年。
5 培训内容
5.1
内容
准备
5.1.1 培训机构应编制教学计划,并上报当地工伤预防培训项目主管部门备查。
教学计划编制所需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见附录 B。
2
DB3305/T 353—2024
5.1.2 培训机构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查找用人单位的企业类别、岗位职工职业(工
种),并按各职业(工种)工作内容、结合用人单位生产环境和实际操作过程、以及个体劳动防护实际
佩戴情况,对职业(工种)工伤风险进行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依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编制三类人
员、岗位职工工伤预防培训教学课程、教案及教学实践内容。
5.2 基础
知识
培训
基础知识培训是工伤预防培训的第一阶段。此阶段以工伤风险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
关法律法规等基础培训为主。
基础知识培训内容及课程要求见附录 B。
5.3 能力
提升
培训
能力提高培训是工伤预防培训的第二阶段。在掌握第一阶段知识的基础上,还需掌握工伤风险的识
别、熟悉岗位职业固有风险和预防措施,以及岗位周围环境的重点风险部位、重点风险防控环节等内容。
能力提高培训内容及课程要求见附录 B。
5.4
互动实践培训
互动实践培训是工伤预防培训的第三阶段。此阶段以案例分析为主,使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对案例
进行分析,包括事故直接原因、人机物环存在问题、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应急自救互救等内容。
互动实践培训内容及课程要求见附录 B。
6 培训方式、学时及考核
6.1 培训方式
6.1.1 培训应按照不同行业、职工岗位职业(工种)特点分类组织实施。制定工伤预防培训的内容、
课程及课时,应设置体现不同行业的岗位职工职业(工种)工伤事故特点,以行业专业性、岗位特殊性
为主,确保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6.1.2 线上培训原则上宜使用浙里办工伤智防网上学习平台,以工伤保险、工伤预防、安全生产和职
业健康法规标准以及工伤预防基础知识等通识性内容为主,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上答题(考试)等。
6.1.3 线下培训一般宜采用集中式培训、现场互动式培训、现场沉浸式培训等形式,包括实践操作和
互动问答等。三类人员线下培训原则上每班不宜超过 40 人,岗位职工线下培训每班一般不宜超过 80
人。
6.2 学时
培训机构应根据学员、内容、工伤预防费用等情况,结合实际,确定不同行业重点企业培训时长和
培训方式。三类人员培训时间为 12 学时~48 学时,岗位职工培训时间为 20 学时~72 学时。三类人员
线下培训时长原则上不宜低于总培训时长的 60%,岗位职工实训类课程不应少于总培训时长的 25%。
6.3 考核
6.3.1 考核要点的深度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能正确理解本标准所列知识的含义、内容并能够应用;
——熟悉:对本标准所列知识有较深的认识,能够分析、解释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掌握:对本标准所列知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能够综合分析、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6.3.2 工伤预防培训考核应按照行业和职工岗位职业(工种)的不同,分别组织考核。考核命题范围
3
DB3305/T 353—2024
根据培训大纲和考核要点确定。
6.3.3 考核采用百分制,满分 100 分,60 分及以上为合格。考核不合格者,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仍不
合格,应重新培训。
7 回访
7.1
回访对象与方式
回访对象为接受培训的用人单位和学员,可通过电话、邮件、社交软件、上门沟通等方式回访。
7.2 回访内容
回访内容包含以下内容:
—— 工伤风险因素评估过程中存在的工伤危险因素的改善情况。
—— 提出的降低工伤事故风险措施的整改建议落实情况;
—— 用人单位职工工伤事故发生情况;
—— 考察学员工伤预防知识技能实际掌握现况,观察学员行为的变化是否有明显改观、事故预防
实操能力是否有明显改善及提升、潜在工伤伤害因素的变化情况和实际改变结果;
—— 其他工伤预防相关情况。
7.3
回访频率
定期回访,登记回访情况,并撰写回访报告,周期为 1 年。
8 培训评估
8.1
评估阶段
培训效果评估包括四个阶段的评估:
——培训过程反应评价:对培训的组织和实施以及培训本身的质量进行评价;
——培训学习效果评价:评价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
——培训行为效果评价:评价培训给学员带来的行为上的改变;
——
培训绩效效果评价:评价培训是否使学员工伤预防能力提高、工伤发生率下降、工伤保险基金
支缴率降低。
8.2
评估过程
8.2.1 培训过程反应评价
8.2.1.1 对学员的情绪、注意力、参与程度、满意或不满意等作出评价,见 C.1。
8.2.1.2 收集学员对培训内容、培训教师、教学方法、教案、设施、培训管理等的反映情况。
8.2.1.3 评价方法可采用问卷、面谈、座谈等,评价完成后封存留档备查。
8.2.2 培训学习效果评价
8.2.2.1 对学员通过参与培训掌握工伤预防知识、技能的实际程度作出评价,见 C.2。
8.2.2.2 检查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的提升情况,评估培训内容与方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
及验证培训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要求。
8.2.2.3 评价方法可采用考试、演示、讲演、讨论、角色扮演等,评价完成后封存留档备查。
4
DB3305/T 353—2024
8.2.3 培训行为效果评价
8.2.3.1 对学员参与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变化作出评价,见 C.3。
8.2.3.2 调查跟踪学员对本岗位的工伤预防意识、行为、技能的变化以判断其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
工作的影响。
8.2.3.3 由于行为影响具有后效性,评价应在接受培训后 6 个月开始进行行为影响效果评价,评价的
方法可采用观察法、主观评价法、同事评价法等,评价完后立即封存留档备查。
8.2.3.4 对行为影响效果评价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现场实际抽查,进行加权评估,修正评价结论。
8.2.4 培训绩效效果评价
8.2.4.1 对学员岗位职工作行为的改变带来的工伤事故数量变化作出评价,见 C.4。
8.2.4.2 调查跟踪学员岗位职工伤预防意识增强、工伤预防技能提高以及不安全行为减少后,违章率、
工伤发生率、工伤损失工作日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8.2.4.3 评价方法可采用工伤事故数量的前后对照、分析和判断,评价完成后封存留档备查。
8.3 培训资金使用评估
评估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工伤风险辨识、评估费用、工伤预防培训教学费用、工伤预防培训场地器
材费用、培训差旅住宿用餐费用、行政办公开支费用、其他固定成本等。
8.4 培训评估管理
8.4.1 评估时机
工伤预防培训效果评估一般应在培训任务完成 3 个月后进行;培训项目有具体要求的,按项目要求
进行。
8.4.2 信息化评估
根据实际情况,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培训日常监管,探索全过程电子台账管理、数字化现场监控、
线上考试考核和线上评估回访等评估形式。
8.5
培训评估报告
内容
8.5.1 培训项目概况,包括培训目的、培训时间、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参加人员,培训地点等内容。
8.5.2 根据对培训过程的全程记录存档、现场抽查实际行为影响效果的加权评估、培训产生效益的定
量评估以及培训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论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详见 D.1。
8.5.3 按照评估结论,提出培训存在问题及建议改进措施。
5
DB3305/T 353—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培训材料
A.1 法律法规
相关法律法规类的培训内容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工伤保险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浙江省工伤保险条例》;
—— 其他有关工伤保险、工伤预防相关法律法规。
A.2 标准
相关工伤预防标准的培训内容如下。
——GB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 39800.1 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 第 1 部分:总则;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其他工伤预防相关标准。
A.3 教科书
宜选用工伤保险法律法规基础、岗位职工风险评估、工伤事故调查及工伤预防技术、劳动防护用品
的正确佩戴、职业病伤害与防控、工伤事故伤害应急措施及案例等与工伤预防相关的教材书籍。
宜采用人社部及各省人社厅推荐的优秀教材。
注:以上材料仅提供参考,培训材料宜根据用人单位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训教材与内容,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
6
DB3305/T 353—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培训内容及课程要求
B.1 三类人员培训
包括但不限于表 B.1 中内容。
表B.1 三类人员培训内容及课程要求
项目 培训内容 课程要求
基础 知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2.《工伤保险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3.GB 6441—86 企业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4.GB 39800—2020 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 5.GBZ 1—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6.《岗位职工工伤预防技术》; 7.《岗位职工工伤风险评估》; 8.《岗位职工职业伤害风险防控手册》; 9.《二十类工伤事故防控及案例》; 10.非生产性工伤培训; 11.其他相关知识等。 1.了解岗位职工职业风险类别及存在的工伤伤害; 2.熟悉常用法律法规的一般要求; 3.掌握工伤预防基本理论知识,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 伤事故工作中常见问题; 4.掌握常用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知识和方法; 5.掌握指导开展工伤预防工作的能力; 6.掌握办理职工工伤事故的方法。
能力 提高 1.岗位职工职业种类及风险现状、控制措施分析; 2.工伤事故调查分析方法; 3.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要求; 4.工伤预防与工伤预防的关系; 5.工伤事故处理程序; 6.指导工伤事故应急处置; 7.如何建立用人单位工伤预防管理机制。 1.了解指导岗位职工进行工伤风险辨识、隐患排查和工伤 事故防控; 2.了解工伤事故多发的原因及调查分析方法; 3.了解安全生产与工伤预防的关系; 4.熟悉工伤事故处理程序; 5.熟悉工伤事故应急处置; 6.掌握工伤预防管理要点; 7.掌握指导岗位职工正确配备个体防护装备与培训。
互动 实践 1.事故案例分析; 2.模拟工伤事故调查; 3.学习工伤预防管理制度样本; 4.模拟工伤事故处理和申报程序; 5.模拟工伤事故应急处置; 6.学习工伤预防管理制度样本。 1.了解工伤事故对社会、用人单位、家庭的危害的认知; 2.熟悉能够建立本单位工伤预防管理制度; 3.熟悉工伤事故处理和申报程序; 4.掌握工伤事故调查全过程; 5.掌握能够指导工伤事故应急处置; 6.掌握能够建立本单位工伤预防管理制度。
7
DB3305/T 353—2024
B.2 岗位职工培训
包括但不限于表 B.2 中内容。
表B.2 岗位职工培训内容及课程要求
项目 培训内容 课程要求
基础 知识 1.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知识; 2.《工伤保险知识实用手册》; 3.《二十类工伤事故防控及案例》; 4.选择《岗位职工工伤事故风险防控实用手册》 按照职业大典中生产及制造职业岗位编制的 705 册教材; 5.《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 6《工伤事故伤害应急措施》; 7.非生产性工伤培训; 8.其他相关知识等。 1.了解辨识自身岗位职业风险类别及存在工伤风险; 2.了解工伤认定相关知识; 3.熟悉自身岗位职业风险辨识和存在的工伤伤害; 4.掌握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 5.掌握工伤事故伤害急救知识及应急自救措施。
能力 提高 1.岗位职工职业种类及风险现状、控制措施分析; 2.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要求; 3.工伤事故应急处置; 4.工伤事故权益。 1.了解工伤事故权益; 2.熟悉工伤事故应急处置; 3.掌握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要求; 4.掌握本职业岗位工伤风险辨识、隐患排查和工伤事故防 控。
互动 实践 1.事故案例分析; 2.个体防护装备佩戴实操; 3.模拟工伤事故应急处置过程; 4.工伤事故认定判别。 1.了解工伤事故对社会、用人单位、家庭的危害的认知; 2.掌握个体防护装备正确佩戴; 3.掌握提高工伤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8
DB3305/T 353—2024
附 录 C
(资料性)
培训效果评估表
C.1 培训过程反应评价
见表 C.1~表 C.3。
表C.1 培训过程反应调查表(包含网络培训)
项目名称 培训日期
举办单位 培训地点
说明:此表是为了评估岗位职工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而为我们培训工作的持续改善提供参照,请完整而诚实填写,并在 相应的数字上划圈。 评分标准:5=非常同意 4=同意 3=中立 2=不同意 1=非常不同意
培训组织实施
培训课程目标与我的岗位职业工作相关 5 4 3 2 1
课程内容是否实用 5 4 3 2 1
培训教材是否与岗位职业工作相符 5 4 3 2 1
培训方法是否合适有效 5 4 3 2 1
培训讲师是否具备相应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 5 4 3 2 1
培训时间进度安排是否合理 5 4 3 2 1
培训后勤支持
组织培训的整个过程是否有条不紊 5 4 3 2 1
培训环境是否满足培训的要求 5 4 3 2 1
其他培训后勤支持是否及时满意 5 4 3 2 1
填写人员签字:
注: 此表由培训机构调查人员直接交给被调查学员填写,参加培训的用人单位负责监督。
9
DB3305/T 353—2024
表C.2 培训过程反应评分表
评估项目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平均分 满意率
5 4 3 2 1
培训课程目标与我的岗位职业工作相关
课程内容是否实用
培训教材是否与岗位职业工作相符
培训方法是否合适有效
培训讲师是否具备相应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
培训时间进度安排是否合理
组织培训的整个过程是否有条不紊
培训环境是否满足培训的要求
其他培训后勤支持是否及时满意
填写人员签字:
注: 此表由培训机构与参加培训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共同汇总。
表C.3 第三方评估机构反映评分加权表
评估项目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平均分 满意率 加权数值 (0~1)
5 4 3 2 1
培训组织实施
培训课程目标与我的岗位职业工作相关
课程内容是否实用
培训教材是否与岗位职业工作相符
培训方法是否合适有效
培训讲师是否具备相应的教学态度、教学水 平和教学方法
培训时间进度安排是否合理
培训后勤支持
组织培训的整个过程是否有条不紊
培训环境是否满足培训的要求
其他培训后勤支持是否及时满意
填写人员签字:
注: 此表由第三方机构与参加培训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共同汇总。
注: 表 C.1、表 C.2、表 C.3 也适用对三类人员评估。
10
DB3305/T 353—2024
C.2 学习效果评价(包含网络培训)
见表 C.4~表 C.6。
表C.4 学习效果调查表(包含网络培训)
项目名称 培训日期
举办单位 培训地点
说明:此表是为了评估岗位职工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而为我们培训工作的持续改善提供参照,请完整而诚实填写,并 在相应的数字上划圈。 评分标准:5=优秀 4=良好 3=一般 2=较差 1=非常差
学员考试答卷及课堂互动表现
本岗位职业工伤风险知识 5 4 3 2 1
个体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 5 4 3 2 1
本岗位职业工伤风险预防 5 4 3 2 1
工伤事故应急处置和报警 5 4 3 2 1
灾难事故应急逃生 5 4 3 2 1
填写人员签字:
注: 此表由培训机构出题考试,教师结合学员课堂互动表现进行填写,参加培训的用人单位负责监督。
表C.5 学员考试答卷及课堂互动表现评分
评估项目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非常差 平均分 达标率
5 4 3 2 1
本岗位职业工伤风险知识
个体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
本岗位职业工伤风险预防
工伤事故应急处置和报警
灾难事故应急逃生
填写人员签字:
注: 此表由培训机构与参加培训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共同汇总。
表C.6 学员考试答卷及课堂互动表现评分
评估项目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非常差 平均分 达标率 加权数值 (0~1)
5 4 3 2 1
本岗位职业工伤风险知识
个体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
本岗位职业工伤风险预防
工伤事故应急处置和报警
灾难事故应急逃生
填写人员签字:
注: 此表由培训机构与参加培训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共同汇总。
注: 表 C.4、表 C.5、表 C6 培训效果评估只对岗位职工。
11
DB3305/T 353—2024
C.3 行为效果评价(包含网络培训)
见表 C.7~C.9。
表C.7 培训后对实际工作影响评分表
学员姓名 岗位
车间 班组
说明:此表是为了评估岗位职工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而为我们培训工作的持续改善提供参照,请完整而诚实填写,并 在相应的数字上划圈。 评分标准:5=习惯 4=主动 3=提示 2=督促 1=随意
学员培训后对实际工作影响
身体健康状态与岗位相适应 5 4 3 2 1
正确佩戴个体防护用品 5 4 3 2 1
熟知本岗位职业(工种)存在的风险 5 4 3 2 1
上岗前能主动对岗位工作环境进行工伤风险检查 5 4 3 2 1
发现工伤风险立即上报 5 4 3 2 1
工作中是否能做到“四不伤害” 5 4 3 2 1
工作前主动学习工伤预防手册、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5 4 3 2 1
填写人员签字:
注: 此表由班组长结合岗位职工的日常工作表现直接填写。
表C.8 培训对实际工作影响评分
评估项目 习惯 主动 提示 督促 随意 平均分 达标率
5 4 3 2 1
身体健康状态与岗位相适应
正确佩戴个体防护用品
熟知本岗位职业(工种)存在的风险
上岗前能主动对岗位工作环境进行工伤风险检查
发现工伤风险立即上报
工作中是否能做到“四不伤害”
工作前主动学习工伤预防手册、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填写人员签字:
注: 此表由培训机构与参加培训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共同汇总
12
DB3305/T 353—2024
表C.9 抽查学员培训后实际工作影响加权评分表
学员姓名
车间
岗位
班组
说明:为真实反映学员培训后对实际工作影响,由评估单位与用人单位共同现场抽查,对评估结果进行校正。
培训后对实际工作影响 内容
身体健康状态与岗位相 适应 有体检档案合格□
正确佩戴个体防护用品 个体防护用品佩戴正确□
熟知本岗位职业(工种) 存在的风险 知晓学过的岗位职业主要风 险□
上岗前能主动对岗位工 作环境进行工伤风险检 查 没检查出工作环境工伤风 险□
岗位工伤风险上报记录 有岗位工伤风险上报记录□
工作中是否能做到“四不 伤害” 无工伤记录□
上岗工作前主动学习工 伤预防手册、本岗位安全 操作规程 身边有工伤预防手册、岗位 安全操作规程□
加权 内容 加权
1 没有体检档案□ 0.1
更换岗位没体检□ 0.5
按规定体检过期□ 0.7
1 没戴个体防护用品 0.1
个体防护用品佩戴 2 项以上不正确□ 0.5
个体防护用品佩戴 1 项不正确□ 0.7
1 答错 2 项以上□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