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 for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Fujian
2025-03-06
发布
2025-06-01
实施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
:DBJ/T 13-485-202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 J 1 8 0 8 1 - 2 0 2 5
福 建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发
布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 for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Fujian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
:DBJ/T 13-485-202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 J 1 8 0 8 1 - 2 0 2 5
主编单位:
厦 门 市 建 筑 科 学 研 究 院 有 限 公 司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
福 建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实施日期:
2
0
2
5
年
6
月
1
日
2025 年 福州
3
前
言
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关于公布全省住房和
城乡建设行业 2020 年第一批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通知》(闽建办
科〔2020〕3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
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
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与符号;3.基
本规定;4.项目设计;5.设施设计;附录。
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厦门市建筑
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
意见和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地
址:福州市北大路 242 号,邮编:350001)和厦门市建筑科学研
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南路 62 号,邮编:361004),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 标 准 主 编 单 位 : 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
司
本 标 准 参 编 单 位 : 垒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
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福建图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4
厦门理工学院
宝振(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厦门美益绿建科技有限公司
柯韦(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戴兴华
王开春
林清娴
侯
雷
兰邵华
张向军
李益勤
张志谦
林金樽
游晓毓
黄黛诗
林卫红
孟
凡
夏立新
连淑斌
傅海燕
吴小海
曹
果
林晓东
王亚松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 谢映霞
郑克白
贾海峰
张春洋
高小平
陈耀辉
肖晓萍
5
目
次
1
总
则........................................................................................1
2
术语和符号....................................................................................2
2. 1 术
语......................................................................................2
2. 2 符
号......................................................................................4
3
基本规定........................................................................................7
4
项目设计........................................................................................9
4. 1
一般规定................................................................................9
4. 2
设计计算..............................................................................10
4. 3
建筑与小区..........................................................................14
4. 4
城市道路..............................................................................16
4. 5
绿地与广场..........................................................................21
4. 6
城市水系..............................................................................23
5
设施设计......................................................................................28
5. 1
一般规定..............................................................................28
5. 2
屋顶绿化..............................................................................29
5. 3
透水铺装..............................................................................32
5. 4
植草沟..................................................................................34
5. 5
下沉式绿地..........................................................................34
5. 6
生物滞留设施......................................................................35
5. 7
雨水湿地..............................................................................36
5. 8
滞留塘..................................................................................38
5. 9
植被缓冲带..........................................................................39
5. 10
生态护岸............................................................................39
6
5. 11
其他设施............................................................................40
附录 A
福建省各地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43
附录 B
福建省各地市暴雨强度公式...........................................44
附录 C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52
附录 D
雨水调蓄池有效容积计算...............................................55
附录 E
路缘石开口长度计算....................................................... 57
附录 F
福建省各地市多年平均逐月降雨与蒸发量参照表.......59
附录 G
植物推荐表.......................................................................61
本标准用词说明................................................................................67
引用标准名录....................................................................................68
附:条 文 说 明..............................................................................69
7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 and Symbols.........................................................................2
2. 1
Terms.......................................................................................2
2. 2
Symbols.................................................................................. 4
3
Basic Requirements........................................................................ 7
4
Project Design ...............................................................................9
4. 1
General Requirements............................................................ 9
4. 2
Design Calculations..............................................................10
4. 3
Buildings and Residential Areas...........................................14
4. 4
Urban Roads ....................................................................... 16
4. 5
Green Spaces and Square..................................................... 21
4. 6
Urban Water Bodys...............................................................23
5
Facility Design..............................................................................28
5. 1
General Requirements.......................................................... 28
5. 2
Green Roofs..........................................................................29
5. 3
Permeable Pavement.............................................................32
5. 4
Grass Swales.........................................................................34
5. 5
Sunken Green Spaces........................................................... 34
5. 6
Bioretention Facilities...........................................................35
5. 7
Rainwater Wetlands..............................................................36
5. 8
Detention Ponds....................................................................38
5. 9
Vegetation Buffer zones........................................................39
5. 10
Ecological Revetments....................................................... 39
5. 11
Other Facilities ..................................................................40
8
Appendix A
Design Rainfall Depth to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in Fujian...........................................43
Appendix B
Rainfall Intensity Formulas in Fujian.........................44
Appendix C
Calculation of the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52
Appendix D
Calculation of Effective Volume of Rainwater Storage
Tank .......................................................................... 55
Appendix E
Calculation of curb opening length ...........................57
Appendix F
Reference Table for Multi-year Average Monthly
Rainfall and Evaporation in Fujian............................ 59
Appendix G
Plant Recommendation Table for Sponge City.......... 61
Explanation of Wonding in This Standard..........................................67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68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69
1
1
总
则
1. 0. 1
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缓解城市内涝,打造宜居韧性
城市,规范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制定本标准。
1. 0. 2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的海绵城市建
设设计。
1. 0. 3
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
家、行业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语和符号
2. 1
术
语
2. 1. 1
海绵城市 sponge city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
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
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2. 1. 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
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
2. 1. 3
年径流污染控制率 diffuse pollution control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在年均降雨条件下,规划或设计范围内累计全年削减的径流
污染物总量与全年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的比值。
2. 1. 4
设计降雨量 design rainfall depth
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用于确定海绵城市设施
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
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表示。
2. 1. 5
雨水资源利用率 utilization rate of rainwater resources
将雨水资源收集并用于道路冲洗、园林绿地灌溉、市政杂用、
工农业生产、冷却、景观水体补水等的年雨水利用总量与年平均
降雨量之比值。
2. 1. 6
海绵城市设施 facility for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技术措施,包括屋
3
顶绿化、透水铺装、下沉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滞留塘、
雨水湿地等源头减排设施,及排水管渠、行泄通道、生态护岸等
过程控制与系统治理设施。
2. 1. 7
绿色设施 green infrastructure
采用自然或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控制城市降雨径流的设施。
2. 1. 8
灰色设施 gray infrastructure
传统的较高能耗的工程化排水设施。
2. 1. 9
屋顶绿化 green roof
高出地面以上,周边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
筑物的顶部和天台、露台上由植被层、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
屋顶。
2. 1. 10
透水铺装 permeable pavement
可渗透、滞留和渗排自身承接的降雨并满足一定要求的地面
铺装结构。
2. 1. 11
植草沟 grass swale
在地表浅沟中种植植被,可以截留雨水径流并入渗,或转输
雨水径流并利用植被净化的设施。包括转输型植草沟、渗透型的
干式植草沟和经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
2. 1. 12
下沉式绿地 sunken green spaces
低于周边汇水地面,且可用于渗透、滞蓄和净化雨水径流的
绿地。
2. 1. 13
生物滞留设施 bioretention facility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渗透、滞蓄、净化雨水径流的
设施统称,包括雨水花园、高位花坛和生态树池等。
2. 1. 14
雨水湿地 rainwater wetland
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等的联合作用净化雨水径流的
湿地。
2. 1. 15
滞留塘 detention pond
以雨水作为主要补水水源的具有雨水调蓄、下渗、净化功能
4
或可以削减径流峰值流量的景观水体,包括渗透塘、湿塘和调节
塘。
2. 1. 16
植被缓冲带 vegetation buffer zone
坡度较缓的植被区,可通过植被拦截和土壤下渗作用减缓雨
水径流流速,并削减径流中的污染物。
2. 1. 17
生态护岸 ecological revetment
具有生态作用和动植物栖息地功能的既有自然滨水护岸或采
取人工生态修复措施构筑的滨水护岸。
2. 1. 18
渗管(渠) infiltration pipe(trench)
具有渗透和转输雨水功能的管或渠。
2. 2
符
号
2. 2. 1
流量、水量
q —— 设计暴雨强度;
Q —— 调蓄池上游的雨水设计流量;
Qb —— 溢流口的流量;
Qdr —— 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
Qls —— 单个路缘石开口的设计流量;
Qs —— 雨水设计流量;
V —— 延时调节设施的径流体积控制规模;
V 总 —— 总调蓄容积;
V 蓄 —— 海绵设施的调蓄容积;
Vn —— 调蓄层的总体积;
Vt —— 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
W —— 渗透设施的渗透量。
Wj —— 道路横断面方向上的局部下凹长度(m);
Wfd —— 处理站机房自用水量等;
Wja —— 景观水体年用水量;
5
Wjd —— 平均日补水量
Wsd —— 渗透量;
Wzd —— 日均蒸发量;
2. 2. 2
几何特征
A —— 孔口面积;
AS —— 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
B —— 经单个路缘石收水的路面宽度;
F —— 汇水面积;
Fi —— 单个海绵城市设施的汇水面积;
Fn —— 调蓄层的总面积;
h —— 局部下凹深度;
hn —— 调蓄层的调蓄深度;
hy —— 场地消纳的设计降雨量;
H —— 溢流口的堰/前水头;
H0 —— 溢流口孔口前水头高度
L —— 设计路缘石开口的有效长度;
LT —— 收集全部偏沟流量所需的开口长度;
r —— 溢流口的半径;
S —— 路缘石开口间距。
2. 2. 3
时间
Dj —— 年平均运行天数
t —— 降雨历时;
ti —— 雨水调蓄池进水时间;
Td —— 设计排空时间;
ts —— 渗透时间;
tp —— 降雨过程中的排放历时。
2. 2. 4
计算系数及其他
C —— 年径流污染总控制率;
Ci —— 各类海绵设施对固体悬浮物(SS)的去除率;
6
iL —— 道路纵坡;
ix —— 道路横坡;
ij —— 局部当量横坡;
J —— 水力坡降;
K —— 土壤渗透系数;
m —— 堰流出流流量系数;
n —— 曼宁系数;
n0 —— 系统原截流倍数;
n1 —— 调蓄池建成运行后系统的截流倍数;
nA —— 流量系数;
Pn —— 调蓄设施孔隙率;
α —— 脱过系数;
αz —— 综合安全系数;
β —— 安全系数;
η ——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ψ —— 径流系数;
ψi —— 汇水面上第 i 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
Ψc —— 雨量径流系数;
ψm —— 流量径流系数;
μ —— 孔口出流流量系数。
7
3
基本规定
3. 0. 1
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应发挥自然地形地貌对雨水径流的积
存、渗透和净化作用,以源头减排为重点,结合过程控制、系统
治理,形成完善的雨水综合管控体系。
3. 0. 2
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应符合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指标
要求。
3. 0. 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
已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区域,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
应满足上位规划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
2
未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区域,新建的建筑与小区、城
市道路、广场项目不应低于我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所在区
域规定的下限值,扩建和改建项目不宜低于我国年径流总量控制
率分区图所在区域规定的下限值;新建绿地项目不应低于 90%,
扩建和改建项目不宜低于 90%。
3. 0. 4
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
已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区域,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
应满足上位规划的年径流污染控制率要求;
2
未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区域,新建的建筑与小区、城
市道路、绿地与广场项目不宜低于 70%;扩建和改建的建筑与小
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项目不宜低于 40%。
3. 0. 5
雨水资源利用率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
已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区域,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
应满足上位规划的雨水资源利用率要求;
8
2
未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区域,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
项目不宜小于 3%,绿地与广场项目不宜小于 10%。
9
4
项目设计
4. 1
一般规定
4. 1. 1
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应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指标,结合项
目所在区域的地理特征、周边条件、总平面布局,合理选择技术
措施并确定各项海绵城市设施规模。
4. 1. 2
雨水径流应经过海绵城市设施的调蓄或净化后与市政排
水设施衔接。
4. 1. 3
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应合理利用洼地、水系、绿地作为滞蓄
空间。
4. 1. 4
海绵城市建设平面布局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场地内原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在满足建设要求的基
础上宜保留和利用;
2
不得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体的竖向关系,维持原有水文
条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防涝安全。
4. 1. 5
海绵城市建设竖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有利于雨水通过地面径流汇入设施;
2
应满足防涝系统的需求,并应与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有效衔
接;
3
当汇流距离较远或仅凭竖向无法保证有效汇流时,宜通过
植草沟、线性排水沟等导流设施将地表径流导流至海绵城市设施;
4
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
和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
10
4. 1. 6
海绵城市设施不应对建筑、绿地、道路的安全和功能造成
影响,利用城市水体、城市绿地和不与地下室相连的下沉式广场
等空间作为调蓄空间时,应设置警示标志。
4. 1. 7
适宜下渗区域宜根据汇水面积、地形、土壤地质条件等因
素设置就地入渗措施,地表污染严重的地区不应设置渗透设施。
4. 1. 8
项目接入市政排水管渠的雨水检查井或接入受纳水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