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15/T 3799-2024 实景三维内蒙古建设技术规范

DB15/T 3799-2024 实景三维内蒙古建设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4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16 09:55:24



相关搜索: 三维 实景 内蒙古 建设 技术规范

内容简介

DB15/T 3799-2024 实景三维内蒙古建设技术规范 ICS 07.040
CCS A 75 15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3799—2024
实景三维内蒙古建设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 Scene 3D Inner
Mongolia
2024-12-18 发布
2025-01-18 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5/T 3799—2024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时空基准 ........................................................................... 2
数学基础 ....................................................................... 2
时间基准 ....................................................................... 2
5 成果要求 ........................................................................... 2
地理场景数据 ................................................................... 2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 ............................................................... 5
6 质量检查与验收 ..................................................................... 7
基本对象 ....................................................................... 7
一般规定 ....................................................................... 7
质量评定方法 ................................................................... 7
7 成果上交 ........................................................................... 8
上交成果内容 ................................................................... 8
上交成果目录及文件组织 ......................................................... 8
附录 A(规范性) 基础地理实体表达模型分级 ............................................. 9
附录 B(规范性) 基础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 .............................................. 11
参考文献 ............................................................................. 31
I
DB15/T 3799—2024


II
DB15/T 3799—2024
实景三维内蒙古建设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实景三维内蒙古建设的时空基准、成果要求、质量检查与验收、成果上交。
本文件适用于实景三维内蒙古建设地理场景数据和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成果要求和质量检查与验
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4356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CH/T 9008.2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 1:1000 1:2000 数字高程模型
CH/T 9008.3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 1:1000 1:2000 数字正射影像图
CH/T 9009.2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高程
模型
CH/T 9009.3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正射
影像图
CH/T 9012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数据组织及文件命名规则
CH/T 9022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 1:1000 1:2000 1:5000 1:10000数字表面模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Mesh三维模型 mesh 3D model
以不规则三角网形式表现的现实世界三维表面模型。
图元 geometry element
空间内单一、连通并用于表达实体几何特征的图形对象,一般表达为点、线、面、体。
注: 点、线、面图元属于二维图元;体图元属于三维图元。
地理实体 geographic entity
1
DB15/T 3799—2024
现实世界中占据一定且连续空间位置和范围、单独具有同一属性或完整功能的地理对象。
基础地理实体 fundamental geographic entity
通过基础测绘采集和表达的地理实体,是其他地理实体和相关信息的定位框架与承载基础,包括自
然地理实体、人工地理实体和管理地理实体三类。
地理场景 geographical scene
一定区域范围内连续成片、反映现实世界地理空间位置和形态的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表面模型、数字正射影像、真正射影像、Mesh三维模型、激光点云等。
4 时空基准
数学基础
4.1.1 空间坐标系
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确有必要时,可采用依法批准的独立坐标系,但应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
系建立联系。
4.1.2 高程基准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1.3 地图投影
平面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
时间基准
日期采用公历纪元,时间采用北京时间。
5 成果要求
地理场景数据
5.1.1 成果内容
地理场景数据成果根据表达内容和应用层级分为地形级地理场景、城市级地理场景和部件级地理
场景,各应用层级成果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地形级地理场景数据成果应包括以下内容:
1) Mesh 三维模型数据;
2) 数字正射影像(DOM);
3) 数字真正射影像(TDOM);
4) 数字高程模型(DEM);
5) 数字表面模型(DSM);
2
DB15/T 3799—2024
6) 点云数据;
7) 其他。
b) 城市级地理场景数据成果应包括以下内容:
1) Mesh 三维模型数据;
2) 数字正射影像(DOM);
3) 数字真正射影像(TDOM);
4) 数字高程模型(DEM);
5) 数字表面模型(DSM);
6) 点云数据;
7) 其他。
c) 部件级地理场景数据成果应包括以下内容:
1) Mesh 三维模型数据;
2) 点云数据;
3) 其他。
5.1.2 成果分级
地理场景数据分级指标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地理场景数据分级指标
成果内容 指标 部件级 城市级 地形级
Ⅰ Ⅱ Ⅰ Ⅲ
DOM/TDOM/Mesh 三维模型 地面分辨率 m 按需 ≤0.05 ≤0.1 ≤0.2 ≤0.5 ≤1
DSM/DEM 格网尺寸 m 按需 0.5 1 2 2.5 5
点云数据 点云密度 个/m 2 按需 ≥16 ≥4 ≥2 ≥1 ≥0.25
5.1.3 精度指标
5.1.3.1 DEM 数据精度
DEM 数据精度应符合表 2 的要求。
表2 DEM 数据精度
单位为米
城市级 地形级
Ⅰ Ⅱ Ⅰ Ⅱ Ⅲ
高程 中误差 平地 按需 0.20 0.20 0.40 0.50 1.00
丘陵地 ― ― ― 0.50 1.50 2.50
山地 ― ― ― 1.20 3.00 5.00
高山地 ― ― ― 1.50 4.00 10.00
注1:困难地区高程中误差可按表中规定放宽 0.5倍。 注2:不同级别的数据精度不低于表中所规定的相应指标值。
3
DB15/T 3799—2024
5.1.3.2 DSM 数据精度
DSM数据精度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 DSM 数据精度
单位为米
级别 部件级 城市级 地形级
Ⅰ Ⅱ Ⅰ Ⅱ Ⅲ
高程 中误差 平地 按需 0.15 0.15 0.25 0.35 0.70
丘陵地 ― ― ― 0.35 0.85 1.70
山地 ― ― ― 0.85 1.75 3.30
高山地 ― ― ― 1.00 2.80 6.70
注1:困难地区高程中误差可按表中规定放宽 0.5倍。 注2:不同级别的数据精度不低于表中所规定的相应指标值。
5.1.3.3 点云数据精度
点云数据精度应符合表4的要求。
表4 点云数据精度
单位为米
级别 部件级 城市级 地形级
Ⅰ Ⅱ Ⅰ Ⅱ Ⅲ
高程 中误差 平地 按需 0.15 0.15 0.25 0.35 0.35
丘陵地 ― ― ― 0.35 0.85 0.85
山地 ― ― ― 0.85 1.75 1.75
高山地 ― ― ― 1.00 2.80 3.50
注1:困难地区高程中误差可按表中规定放宽 0.5倍。 注2:不同级别的数据精度不低于表中所规定的相应指标值。
5.1.3.4 DOM/TDOM 数据精度
DOM/TDOM数据精度如表5所示。
表5 DOM/TDOM 数据精度
单位为米
级别 部件级 城市级 地形级
Ⅰ Ⅱ Ⅰ Ⅱ Ⅲ
平面 中误差 平地 按需 0.25 0.60 1.20 2.50 5.00
丘陵地 ― ― ― 1.20 2.50 5.00
山地 ― ― ― 1.60 3.75 7.50
高山地 ― ― ― 1.60 3.75 7.50
注1:困难地区平面中误差可按表中规定放宽 0.5倍。 注2:不同级别的数据精度不低于表中所规定的相应指标值。
4
DB15/T 3799—2024
5.1.3.5 Mesh 三维模型精度
Mesh三维模型精度如表6所示。
表6 Mesh 三维模型精度
单位为米

城市级 地形级
Ⅰ Ⅱ Ⅰ Ⅱ Ⅲ
平地 按需 0.25 0.60 1.20 2.50 5.00
平面 丘陵地 ― ― ― 1.20 2.50 5.00
中误差 山地 ― ― ― 1.60 3.75 7.50
高山地 ― ― ― 1.60 3.75 7.50
高程 平地 按需 0.15 0.15 0.25 0.35 0.70
丘陵地 ― ― ― 0.35 0.85 1.70
中误差 山地 ― ― ― 0.85 1.75 3.30
高山地 ― ― ― 1.00 2.80 6.70
注1:困难地区平面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可按表中规定放宽0.5倍。
注2:不同级别的数据精度不低于表中所规定的相应指标值。
5.1.4 成果规格和数据组织形式
成果规格应符合以下要求:
a) DEM、DSM、DOM 和 TDOM 数据以标准图幅为基本单位,其组织及命名应符合 CH/T 9008.2、
CH/T 9008.3、CH/T 9009.2、CH/T 9009.3、CH/T 9022 的要求;也可根据实际需求,按行政
区域为基本单元组织;
b) Mesh 三维模型宜采用规则格网方式进行数据结构组织,格网尺寸为 50 m 的整数倍;也可根据
实际需要按照街区等行政区划或者河流、道路等自然分割方式进行数据结构组织;
c) 点云数据宜采用规则格网方式进行数据结构组织,格网尺寸为 50m 的整数倍;也可根据实际需
要按照街区等行政区划或者河流、道路等自然分割方式进行数据结构组织。
5.1.5 数据格式
数据格式应符合表 7 要求:
表7 地理场景数据格式
数据类型 数据格式
DEM Tiff等
DSM Tiff、LAS等
DOM、TDOM Tiff等
Mesh 三维模型 OSGB格式,城市级和部件级同时保留OBJ/S3MB/3ds格式
点云数据 LAS等
元数据 XML、Excel、MDB等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
5
DB15/T 3799—2024
5.2.1 基础地理实体模型精细度分级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精细程度划分为4级12个细节层次级表达模型。各级别表达模型定义及相关描述
按照附录A的规定执行。各级模型的描述及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a) 0 级模型:以二维图元对实体外部轮廓进行表达的二维模型,是对实体的抽象表达,不含纹理
信息,可采用基于存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或基于 DEM 套合 DOM 数据采集生产等方式获取;
b) 1 级模型:以三维体块图元对实体进行表达的体块模型,是表达实体外部三维结构的框架模型,
可表现为无表面纹理的“白模”,也可带有通用或真实纹理,可采用基于光学立体影像数据制
作、基于高等级表达模型化简或概括等方式获取;
c) 2 级模型:以包络实体的体图元对实体外部轮廓进行表达的仿真模型,是表达实体外部三维结
构的精细模型,具有实体真实纹理,可采用倾斜摄影、激光扫描等技术建模获取;
d) 3 级模型:以体图元对实体内部结构进行表达的部件模型,是表达实体内部三维结构的精细模
型,具有通用或真实纹理,可采用基于室内建模技术或基于现有 BIM/CIM 数据转换等方式获
取。
5.2.2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成果分级与实体表达模型对应关系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成果分为三级,即地形级、城市级和部件级。地形级、城市级、部件级基础地理
实体数据成果分级与实体表达模型分级对照情况见表 8。
表8 地形级、城市级、部件级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成果分级与实体表达模型分级对照表
成果级别 表达模型级别 参考数据源
地形级 0.1-1.3 地形级地理场景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 据及其他数据
城市级 2.1-2.3 城市级地理场景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 据及其他数据
部件级 3.1-3.3 部件级地理场景数据、BIM、CIM及其他 数据
5.2.3 几何精度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不同级别成果的几何精度应符合表9的要求。
表9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几何精度
单位为米
级别 部件级 城市级 地形级
Ⅰ Ⅱ Ⅰ Ⅱ Ⅲ
平面 中误差 平地 按需 0.25 0.60 1.20 2.50 5.00
丘陵地 ― ― ― 1.20 2.50 5.00
山地 ― ― ― 1.60 3.75 7.50
高山地 ― ― ― 1.60 3.75 7.50
高程 中误差 平地 按需 0.15 0.15 0.25 0.35 0.70
丘陵地 ― ― ― 0.35 0.85 1.70
山地 ― ― ― 0.85 1.75 3.30
高山地 ― ― 可按表中规定 规定的相应指 ― 1.00 2.80 6.70
注1: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可按表中规定放宽0.5倍。 注2:据精度不低于表中所规定的相应指标值。
6
DB15/T 3799—2024
5.2.4 基础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实体分类按三级进行分类,基础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的对应关系按照附录B中表B.1~表
B.3。
5.2.5 成果格式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宜采用几何、属性、关系等一体化存储的数据格式。
成果格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以三维图元表达的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格式:可采用 OSGB、OBJ 等,规范化记录时采用 OBJ 数据
格式;
b) 以二维图元表达的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格式:可采用 ShapeFile、MDB、GDB 等,规范化记录时采
用 GDB 数据格式;
c) 实体属性及实体关系需单独记录时的数据格式:可采用 CSV、XLS、ET、RDF、MDB 等,规范化
记录时采用 CSV 数据格式;
d) 元数据数据格式:可采用 XML、XLS、ET、MDB、GDB 等,规范化记录时采用 GDB 数据格式。
6 质量检查与验收
基本对象
检查验收基本对象为地理场景数据成果和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成果。
一般规定
6.2.1 成果检查验收执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两级检查指生产作业部门的过程检查和生产单
位质量管理部门的最终检查;成果的质量验收按照“谁组织、谁验收”原则开展。
6.2.2 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的内业采用全数检查,过程检查不进行成果质量评定;涉及野外检查项的
采用抽样检查,样本量遵照 GB/T 24356 的要求执行,针对 Mesh 三维模型等高度自动化成果,可适当缩
减外业抽检比例。应对样本进行详查,必要时可对样本以外单位成果的重要检查项进行详查,最终检查
和验收应逐个评定抽样样本的质量等级,根据样本质量判定相应检验批的成果质量。
6.2.3 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应独立、按顺序进行,不应省略、代替或颠倒顺序。
6.2.4 最终检查应审核过程检查记录,验收应审核最终检查记录,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作为资料质量
错漏处理。
6.2.5 检查验收的依据包括下列内容:
a) 相关的法律法规、合同、委托验收文件;
b) 已审批的项目设计、专业技术设计书等设计文件;
c) 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补充规定;
d) 其他。
6.2.6 检查验收记录包括质量问题及其处理记录、质量统计记录等。记录填写应真实、完整、规范、
清晰,检验人员和整改人员签名后的记录不应更改、增删。
6.2.7 最终检查完成后,应编写检查报告;验收工作完成后,应编写检验报告。检查报告和检验报告
随成果一并归档。
质量评定方法
按照GB/T 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执行。
7
DB15/T 3799—2024
7 成果上交
上交成果内容
成果应以项目为单位按照以下内容逐项整理与上交:
a) 地理场景数据集;
b)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集;
c) 专业技术设计书;
d) 专业技术总结;
e) 检查报告;
f) 检验报告。
上交成果目录及文件组织
上交数据文件的目录、文件组织和命名应按 CH/T 9012 的规定执行,也可根据需要,按照行政区划
等组织命名。
8
DB15/T 3799—2024
附 A A A

(规范性)
基础地理实体表达模型分级
表A.1规定了基础地理实体表达模型分级。
表A.1 基础地理实体表达模型分级
分级 模型描述
0 0.1 二维模型,以二维图元对实体外 部轮廓进行表达
0.2
0.3
1 1.1 体块模型,以三维体块图元对实 体进行表达
1.2
1.3
模型复杂度 示意图
以实体平面主体结构为主,忽略 细部几何结构
以实体平面主体结构为主,增加 反映实体特征的部分细部几何结 构
以实体平面主体结构为主,增加 反映实体特征的精细几何结构
平面几何形状以0.1级模型为主, 各个位置具有统一高度
平面几何形状以0.2级模型为主, 各个位置具有统一高度
平面几何形状以0.3级模型为主, 不同位置存在高度差
9
DB15/T 3799—2024
表A.1 基础地理实体表达模型分级(续)
分级 模型描述 模型复杂度 示意图
2 2.1 仿真模型,以包络实体的体图元 对实体外部轮廓进行表达 以实体外部主体轮廓为主,忽略 部分细部几何结构
2.2 以实体外部主体轮廓为主,具备 反映实体特征的细部几何结构
2.3 以实体外部主体轮廓为主,具备 反映实体特征的精细几何结构
3 3.1 部件模型,以体图元对实体内部 结构进行表达 对实体内部主体结构及主要功能 分区进行表达
3.2 以实体内部主体结构及主要功能 分区为主,增加实体内部细部几 何结构
3.3 以实体内部主体结构及主要功能 分区为主,增加实体内部精细几 何结构
注1:0级模型为对实体的抽象表达,不含纹理信息,可采用基于存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或基于DEM套合DOM数 据采集生产等方式获取。 注2:1级模型为表达实体外部三维结构的框架模型,可表现为无表面纹理的“白模”,也可带有通用或真实纹 理,可采用基于光学立体影像数据制作、基于高等级表达模型化简或概括等方式获取。 注3:2级模型为表达实体外部三维结构的精细模型,具有实体真实纹理,可采用倾斜摄影、激光扫描等技术建模 获取。 注4:3级模型为表达实体内部三维结构的精细模型,具有通用或真实纹理,可采用基于室内建模技术或基于现有 BIM/CIM数据转换等方式获取。 注5:本文件所述“级别1.3”对应《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中所述“LOD1.3级”,以 及CityGML 2.0 标准所述“LOD1”。
10
DB15/T 3799—2024
附 B B B

(规范性)
基础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
表B.1~B.3分别规定了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地理实体、管理地理实体的分类与代码。
表B.1 自然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
一级类 二级类 代码 三级类 代码 释义
山体 山脉 110100 / / 线状延伸的山体,是由若干条平行的山岭组成的山地系统。
山岭 110200 / / 具有陡峭山坡和鲜明的分水线,呈线状延伸的山地。
山峰 110300 / / 高耸的塔柱状岩石。孤立的为孤峰,联座成群的为峰丛。
漏斗、坑穴 110400 漏斗 110401 受水的溶蚀或土层、岩层塌陷而在地面形成的漏斗状或碟形的 封闭洼地。
坑穴 110402 地表面突然凹下的部分,坑壁较陡,坑口有较明显的边缘。
山洞、溶洞 110500 / / 山体中的洞穴,以及受水溶蚀或岩层塌陷而形成的地下空洞。
火山口 110600 / / 火山爆发后在喷出口处形成的洼地。
沟壑 110700 冲沟 110701 地面长期被雨水急流冲蚀而形成的沟壑。
地裂缝 110702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裂或采掘矿物后的采空区因地表塌陷造成的 裂缝。
其他山体相关 实体 110800 黄土柱 110801 高耸的塔、柱状黄土峰。
独立石 110802 地面上长期独立存在的、具有方位意义的较大独立石块。
石堆、土堆 110803 由石块、土质堆积物形成的堆形地貌。
陡崖 110804 形态壁立、难于攀登的陡峭崖壁(坡度在70度以上)。
陡石山 110805 全部或大部分岩石裸露且坡度大于70度的陡峻山。
岩墙 110806 地壳裂缝被岩浆充填,冷却成板状岩体,经长期剥蚀而露出地 面的墙体。
水体 流域 120100 / /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域,习惯上指地表水 的集水区域。
河流 120200 地面河流 120201 陆地表面宣泄水流的通道,是溪、川、江、河的总称。
地下河段 120202 河流流经地下的河段。
地下河段出 入口 120203 河流流经地下的河段在地面上的出入口。
干涸河 120204 降水或融雪后短暂时间内有水的河床或河流改道后遗留的河 道。
湖、塘 120300 湖泊 120301 水域宽阔、水量变化缓慢的积水的洼地,是湖盆和湖水及其所 含物质的自然综合体。
池塘 120302 自然形成的面积较小或人工挖掘的积水的洼地,是洼地和水体 及其所含物质的自然综合体。
干涸湖塘 120303 降雨或融雪后短暂时间内有水的湖塘。
泉 120400 / / 地下水集中涌出的出水口。
瀑布 120500 / / 从河床断面陡坡或山壁上倾泻而下的水流。
其他水体相关 实体 120600 河、湖岛 120601 河、湖、水库中常年露出的陆地。
11
DB15/T 3799—2024
表B.1 自然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续)
一级类 二级类 代码 三级类 代码 释义
沙洲 120602 河、湖、水库中高水位时淹没、常水位时露出的泥沙质小岛。
岸滩 120603 河、湖岸边高水位时被淹没、常水位时露出的沉积沙质、泥质 地或砾石块形成的滩地。
水中滩 120604 河、湖、水库中常水位时被淹没,低水位时露出沉积沙质、泥 质地或砾石块形成的滩地。
陡岸 120605 岸坡比较陡峻、坡度在50度以上的地段。
河源 120606 河流最初形成地表水流的源头部分。
河口 120607 河流汇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河段或区域。
冰雪地 雪域 130100 / / 具有常年积雪分布的范围。
粒雪原 130200 / / 雪线以上堆积有大量粒雪的地区。
冰川 130300 / / 沿地面倾斜方向移动的巨大可塑性冰体。
其他冰雪地相 关实体 130400 冰裂隙 130401 由于冰川本身的重量、冰川的起伏和冰川各部分运动速度的不 同,在冰川表面产生的裂缝。
冰陡崖 130402 由于冰崩或其他原因形成的冰质陡崖。
冰碛 130403 冰川运动和消融时堆积的岩石碎屑物质。
冰塔 130404 在冰川的中下段,由于冰川逐渐消融解体而形成的林立的塔形 冰柱。
农林用地 与其他土 地 耕地 150100 水田 150101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 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水浇地 150102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 农作物(含蔬菜)的耕地。
旱地 150103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 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园地 150200 果园 150201 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茶园 150202 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其他园地 150203 指种植桑树、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 物的园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林地 150300 乔木林地 150301 指乔木郁闭度≥0.2的林地,不包括森林沼泽。
竹林地 150302 指生长竹类植物,郁闭度≥0.2的林地。
灌木林地 150303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不包括灌丛沼泽。
木本油料林 150304 以采取果实榨油为主要目的的森林。主要树种有油茶、核桃(榨 油)、油桐、乌柏、榛子、毛楝、油橄榄等。可以生产优良的食 用油料或工业用油脂。
工业原料林 150305 为供应林产工业、造纸业、制胶业等工业企业用原料而人工营 造并定向培育的森林和林木,属于商品用材林的一部分。
干果经济林 150306 以生产干果为主要种植项目的经济林,主要的树种有大枣、板 栗、核桃(干果)、柿子、沙棘、连翘等。
12
DB15/T 3799—2024
表B.1 自然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续)
一级类 二级类 代码 三级类 代码 释义
其他林地 150307 指疏林地(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以及
迹地、苗圃等林地。
天然牧草地 150401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草地 150400 人工牧草地 150402 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其他草地 150403 表层为土质,不适于放牧的草地。
森林沼泽 150502 以乔木森林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灌丛沼泽 150503 以灌从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湿地 150500 沼泽草地 150504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化的低地草甸、高寒草甸。
其他沼泽地 150505 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生长沼生或部分沼生和部分湿
生、水生或盐生植物的土地。
其他土地 盐碱地 150601 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碱植物的土地。不包括沼泽地 和沼泽草地。
沙地 150602 指表层为沙覆盖、植被覆盖度≤5%的土地。不包括滩涂中的沙 地。
裸土地 150603 指表层为土质,植被覆盖度≤5%的土地。不包括滩涂中的泥 滩。
裸岩石砾地 150604 指表层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的土地。不包括滩涂中的石 滩。
小草丘地 150605 在沼泽、草原和荒漠地区长有草类或灌木的小丘成群分布的地
面。
沙泥地


150606 沙和泥土混合分布的地段。 150607
150608
150609
田埂
田坎
防火带
表B.2 人工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
一级类 二级类 代码 三级类 代码 释义
水利 水库 210100 水库蓄水区 210101 在河道、山谷、低洼地有水源或可从另一河道引入水源的地方 修建挡水坝或堤堰,形成的蓄水区域;或在有隔水条件的地下 透水层修建截水墙,形成的地下蓄水区域。
溢洪道 210102 水库的泄洪设施。用以排泄水库预定蓄水高度以上的洪水。
泄洪洞、出 水口 210103 水库坝体上修建的排水洞口。
运河、沟渠 210200 运河 210201 跨流域开凿的,可供调水、航运的人工水道。
地面渠 210202 地面上人工开挖的供引水、排水的渠道。
地下渠 210203 修筑在地下、相隔一定距离有出水口的水道,含坎儿井。
地下渠出水 口 210204 地下渠的出水口。
输水渡槽 210205 跨越山谷、道路或沟渠的桥梁式输水设施,如水槽或水管。
输水隧道 210206 修建在山中或地下的过水渠道设施。
倒虹吸 210207 在路下或水下设置的虹吸式过水通道。
13
DB15/T 3799—2024
表B.2 人工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续)
一级类 二级类 代码 三级类 代码 210208 释义
涵洞 修建在道路、堤坝等构筑物下面的过水或通行通道。
干沟 210209 经常无水,只在雨后短暂时期内有积水,未挖成而搁置或废弃 的沟渠。
排水沟 210210 将边沟、截水沟和路基附近、庄稼地里、住宅附近低洼处汇集 的水引向路基、庄稼地、住宅地以外的水沟。
井、池 210300 水井 210301 由人工开凿用于取水的竖井。
地热井 210302 有大量天然水蒸气或水温60摄氏度以上的水井。
贮水池、水 窖 210303 用于贮水的人工池或水窖。
水利附属设施 210400 堤防 210401 在江、河、湖、海沿岸或水库区、分洪区周边修建的挡水构筑 物。
水闸 210402 建在河流、水库和沟渠中,有闸门启闭,用以调节水位和控制 流量的构筑物。
坝 210403 修建在河道或山谷中拦截水流、抬高水位、调蓄水量的挡水建 筑物。
泵站 210404 以电动机或内燃机为动力机的抽水装置及其辅助设备和配套建 筑物所组成的工程设施。
渠首 210405 灌溉渠系的源头,部分有抽水设备。
沟堑 210406 沟渠通过高地或山隘处经人工开挖形成两侧坡面很陡的地段。
取水口 210407 取水构筑物的进水部分。
排污口 210408 直接或通过管道、沟、渠等排污通道向环境水体排放污水的口 门。
蓄滞洪区 210409 利用湖泊、洼地滞蓄调节洪水的区域,一般由蓄(分)洪区围堤 和避洪设施构成,包括行洪区、分洪区、蓄洪区和滞洪区。
交通 轨道交通 220100 标准轨道铁 路 220101 轨距为1.435米的铁路线路。
窄轨铁路 220102 轨距小于1.435米的铁路线路。
地铁 220103 城市中铺设在地下隧道中供高速、大运量的电力机车行驶的铁 道,由地下连接到地面的线路也视为地铁。
磁浮铁轨、 轻轨 220104 城市中修建的高速、中运量的轨道交通客运系统。
有轨电车 220105 有导轨的电车道。
公路 220200 国道 220201 贯通国土的,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 为国家级干线的公路。
省道 220202 具有全省政治、经济意义,连接省内中心城市和主要经济区的 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的省际间的重要公路。
县道 220203 具有全县政治、经济意义,连接县城和县内主要乡(镇),主要商 品生产和集散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省道的县际间的公 路。
乡道 220204 主要为乡(镇)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 道以上公路的乡镇之间以及乡镇与外部联络的公路。
14
DB15/T 3799—2024
表B.2 人工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续)
一级类 二级类 代码 三级类 代码 释义
专用公路 220205 专供特定用途服务的公路。
匝道
220206 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各层公路之间供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 大型立交中一条主道到另一条主道之间的连接线。
220207 不属于乡道及以上公路的、建制村之间及建制村与外部联络的 主要连接线或可保证晴、雨天汽车行驶的农村公路。
村道
其他公路 220208 其他用途的公路。
城市道路

快速路



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的车道,全部或部 220301 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车辆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



主干路
220302 城市道路网中路面较宽、交通流量大、起骨架作用的道路。



次干路

220303 城市道路网中的区域性干道,交通流量较大,与快速路和主干 路相连接构成完整的城市干道系统。
上一章:DB45/T 2876-2024 地质灾害物探技术规范 下一章:DB15/T 3798-2024 内蒙古东部地区典型湖泊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导则

相关文章

DB3702/T 0016.4-2023 实景三维青岛建设技术规范 第4部分:三维模型数据更新 DB3702/T 0016.3-2023 实景三维青岛建设技术规范 第3部分:三维模型数据质量检查与验收 DB3702/T 0016.1-2023 实景三维青岛建设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体要求 DB3702/T 0016.5-2023 实景三维青岛建设技术规范 第5部分: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生产 DB64/T 2001-2024 实景三维数据成果规范 DB15/T 481-2010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生态型奶牛场建设规范 DB2301/T 181-2024 建筑物实景三维数据采集规范 DB3713/T 340-2024 实景三维数据接口及服务发布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