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01
CCS
B 61
DB5206
铜
仁 市 地 方 标 准
林下赤松茸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under the
forest
2024-08-16 发布
2024-11-16 实施
铜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206/T 186-2024
目
次
前言 ...............................................................................Ⅱ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林地选择...........................................................................1
5 菌种选择...........................................................................2
6 栽培技术...........................................................................2
7 辅助设施...........................................................................3
8 管理技术...........................................................................3
9 档案管理...........................................................................4
附录A(资料性) 发酵基料配方.........................................................5
I
、
DB5206/T 186-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铜仁市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铜仁市林业局、石阡县林业局、铜仁市农业农村局、铜仁市林业科学院、思
南县林业局、贵州和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安启明、张金华、张楠、石军、褚福堂、李青青、陆红霞、李华磊、李思
颖、张雪飞、陆琦、安树海、何茂雪、周小松、贺彬、代忠迪、杨祎、吴兴海。
II
、
DB5206/T 186-2024
林下赤松茸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林下赤松茸栽培的术语和定义、林地选择、菌种选择、栽培技术、辅助设施、管
理技术、档案管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铜仁市林下赤松茸栽培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T 42478
农产品生产档案记载规范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054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规范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赤松茸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赤松茸是商品名,中文名大球盖菇,又名皱球盖菇、酒红球盖菇、斐氏球盖菇,隶属担子菌门、
伞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球盖菇属的一类珍稀食用菌。子实体单生或丛生,菌盖颜色酒红色至
棕色,表面光滑,或有纤维状鳞片,菌柄长5 cm~20 cm。
4 林地选择
4.1 适宜林地
坡度≤25度,忌低洼和积水的场地。林地选择应符合铜仁市《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区划技术
规程》的一般发展区和鼓励发展区。林分郁闭度0.5~0.8,土壤pH值 5.5~6.5,土壤疏松、肥沃,
排灌方便,以松树林等常绿树种为主。
1
DB5206/T 186-2024
4.2
林地选择
应符合 NY/T 1054 的规定。
5
菌种选择
选择菌丝白色、浓密,长满或接近长满的粗壮菌棒,品质优、出菇转潮快、在当地栽培试验后
的品种。菌种应来自具有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菌种生产应符合NY/T 528的要求,菌
种质量应符合NY/T 1742的要求。
6 栽培技术
6.1 栽培材料准备
6.1.1 发酵基料配方
谷壳、玉米芯、杂木屑等农林副产品均可作为主料,原料要求新鲜干燥、无霉变、无结块、无虫
蛀。发酵基料配方详见附录 A,栽培基质应符合 NY 5099 的规定。
6.1.2
发酵基料制作
培养基质拌匀后,加入 1 %的石灰水至含水量达到 70 %~75 %;在背风向阳处堆料,宽 1.5 m~2
m,长度视场地决定,进行自然发酵。雨天,可在料堆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当料温≥65 ℃,把料堆内
外上下翻匀;2 d 重复翻堆一次,补水至含水量达到 70 %~75 %,完成发酵。
6.2
林地整理
清理林下小灌木、杂草、石头和枯枝落叶;翻耕林下 10 cm~20 cm 厚土层,不伤林木根系,平整林
地;种植前 7 d 用无公害的杀虫剂、杀菌剂采用浇淋的方式进行土壤消毒。农药使用应符合 NY/T 393
的规定。
6.3
建畦播种
6.3.1
时间
9 月~10 月或翌年 1 月,海拔在 1400 m 以上林地可提前至 8 月。
6.3.2
方法
顺坡度堆积栽培基质建栽培畦, 宽 80 cm~100 cm、厚 10 cm~20 cm、长度随地形而定;把栽
培种掰成 2 cm~3 cm 大小的菌种块,每隔 10 cm 播于栽培畦中,深为 5 cm~8 cm。菌种播入后,
恢复栽培畦呈龟背形状(呈“∩”形状)。栽培畦之间留 50 cm~60 cm 作业通道。
6.4
覆土覆草
菌种播入栽培畦,把预留作业通道的林下土壤覆盖在栽培畦上,土壤呈湿润松散状态,以手捏
土粒扁而不破、不粘手为宜,覆土厚度 3 cm~5 cm,然后覆草(杂草、松针、枯叶),以见不到土
粒为宜。
7 辅助设施
7.1 浇灌设施
2
DB5206/T 186-2024
按用水量,建高位水池,配套灌溉设施。在作业通道两侧铺设喷灌带或间隔 6 m~8 m 铺设喷灌,
也可在栽培畦上铺设喷淋设施。
7.2
其他配套基础设施
在不采伐林木、不影响树木生长、不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利用林间空地建设生产管护设施、临
时储藏加工、作业便道、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依法依规办理使用林地手续和建设用地手续。
8 管理技术
8.1 发菌管理
利用喷灌设施,保证栽培畦基料含水量 70 %~75 %,畦面湿润。
8.2
催蕾管理
覆土覆草后,利用喷灌设施浇透栽培畦,2 次/d,每次浇注时间约60 min,栽培畦面空气相对
湿度 85 %~95 %。加强通风透气,直至菌丝扭结成白子实体原基。
8.3 出菇管理
8.3.1 水分
喷水根据天气和空气湿度情况,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或不喷,不能大水喷浇,以免幼菇死亡,
菇体保质期变短。早晚可喷雾化水,保持表土湿润及空气相对湿度85 %以上。
8.3.2
温度
出菇期适宜温度在10 ℃~25 ℃。气温低于10 ℃时采取增厚覆盖物、减少喷水等措施,气温超
过25 ℃时要采取喷水等降温措施。
8.3.3
光照
出菇期菇体需要三分阴、七分阳,子实体生长期间需要50 %~80 %的遮荫度,要适时增减覆盖
物。
8.4 采收
8.4.1 采收时间
赤松茸达到采收期后进行采摘。当子实体菌盖呈钟形、菌盖外一层菌膜刚破裂、菌盖内卷不开
伞时为最佳采收期,子实体长度为3 ㎝~5 ㎝时采摘。
8.4.2
采收方法
采摘时用拇指和食指抓住菇体下部, 轻轻拔出菇体,尽量不要破坏栽培畦表面菌丝体。采摘完
成后,去除菇脚泥土。
8.5
转潮期管理
采菇后,清理畦面菇残体,抚平栽培畦面。如连续晴天,可以在养菌后浇水,栽培畦面保持相
对湿润。
8.6 病虫害防控
8.6.1 防治原则
3
DB5206/T 186-2024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定期检查赤松茸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病害或虫害,及时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8.6.2
防治方法
使用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如:适时通风、减少湿度、强化管理,利用防虫网、杀虫灯、粘虫
板,糖醋液诱杀等。每隔 15 d~20 d,用生石灰粉 10 kg/667 ㎡~15 kg/667 ㎡撒在作业道和栽
培场地四周。
9
档案管理
建立生产档案。生产档案记载应符合 GB/T 42478 的规定。
4
DB5206/T 186-2024
附录 A
(资料性)
发酵基料配方
配方 配方比例
主料 辅料
谷壳% 玉米芯% 杂木屑% 中药材药 渣% 甘蔗渣% 麦麸%
配方一 30 30 0 0 25 15
配方二 30 30 0 0 30 10
配方三 20 30 30 0 0 20
配方四 30 0 0 40 30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