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3.080.99
CCS B 11 DB 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2366—2024
中低产田类型划分及改良技术规范
2024 - 12 - 11 发布
2025 - 01 - 10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63/T 2366—2024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类型划分和障碍类型 ..................................................................1
4.1 类型划分 ........................................................................1
4.2 障碍类型 ........................................................................1
5 障碍程度指标 ........................................................................2
5.1 干旱灌溉型 ......................................................................2
5.2 坡地梯改型 ......................................................................2
5.3 瘠薄培肥型 ......................................................................3
5.4 盐碱耕地型 ......................................................................4
5.5 沙化耕地型 ......................................................................4
6 改良技术 ............................................................................5
6.1 干旱灌溉型 ......................................................................5
6.2 坡地梯改型 ......................................................................5
6.3 瘠薄培肥型 ......................................................................6
6.4 盐碱耕地型 ......................................................................6
6.5 沙化耕地型 ......................................................................7
7 改良后管护 ..........................................................................8
参考文献 ...............................................................................9
I
DB 63/T 2366—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青海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景慧、张玮、张优良、盛海彦、马兰波、殷海燕、王炜、洪生贵、金小川、李
积升、张纲、张迎春、张秀梅、李文静、陈燕。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监督实施。
II
DB 63/T 2366—2024
中低产田类型划分及改良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中低产田类型划分及改良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划分原则和障碍类型、障碍程度指标、
改良技术及改良后管护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小麦、青稞、马铃薯、油菜等粮油作物中低产田类型划分和改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50817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低产田
存在一种或多种制约农业生产的土壤障碍因素,产量相对低而不稳的耕地。
3.2
中低产田改良
运用工程、生物、农艺、化学等综合措施,消除或减轻中低产田土壤限制农业产量提高的各种障碍
因素,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的措施。
4 类型划分和障碍类型
4.1 类型划分
耕地类型属于国家划定的黄土高原黄土型耕地和内陆灌漠(淤)土型耕地两个类型区。将小麦产量
低于6.000 t/hm2(400.00 kg/667m2)的耕地划入中低产田,其中七、八等地为中产田,九、十等地为
低产田。
4.2 障碍类型
4.2.1 干旱灌溉型
主导障碍因素为干旱缺水,主要表现为降雨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缺少必要的水利调蓄工程或原
灌溉设施不能满足作物水分需求。
4.2.2 坡地梯改型
1
DB 63/T 2366—2024
主导障碍因素为土壤侵蚀,以及与其相关的地形、地面坡度、土体厚度、土体构型与物质组成、耕
作熟化层厚度等,主要表现为坡度大,耕作粗放,水土流失严重。
4.2.3 瘠薄培肥型
主导障碍因素为土壤瘠薄,土壤养分含量低,主要表现为受气候、地形、土壤质地等因素影响,耕
层浅薄,土壤结构不良。
4.2.4 盐碱耕地型
主导障碍因素为土壤盐渍化,以及与其相关的地形条件、地下水临界深度、含盐量、碱化度、pH值
等,主要表现为耕地可溶性盐含量或碱化度超过作物忍耐限度,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2.5 沙化耕地型
主导障碍因素为风蚀沙化,以及与其相关的地形起伏、水资源开发潜力、植被覆盖率、土体构型、
引水放淤与引水灌溉条件等,主要表现为土壤侵蚀逐渐沙质化或流沙(泥沙)入侵,导致耕地生产能力
下降。
5 障碍程度指标
5.1 干旱灌溉型
干旱灌溉型障碍程度指标见表1。
表1 干旱灌溉型障碍程度指标
障碍要素 等级
七 八 九 十
地形部位 黄河、湟水河谷一、二阶地,海西戈壁洪积扇 细土带及河漫滩 河谷一级阶地,洪积 扇上部,河漫滩中部, 倾斜台地,境内黄河梯 级电站、饮水灌溉区域 梯田及新开发耕地 洪积扇上部,河漫滩 中部,倾斜台地,境内 黄河梯级电站、引水灌 溉区域梯田及新开发耕 地
地面坡度 <5°
灌溉条件 ≥每年 3 次 每年 2~3 次 每年 1~2 次 无灌溉,但有开发灌 溉的条件
水资源开发潜力 地下水资源丰富,埋深 3.00 m 左右
林木覆盖率 <10.00%
耕层厚度,cm >15.00 ≤15.00
耕层质地 壤土、砂壤土、砂土
产量水平,t/hm2 4.500≤g<6.000 3.000≤g<4.500 1.500≤g<3.000 g<1.500
5.2 坡地梯改型
2
DB 63/T 2366—2024
坡地梯改型障碍程度指标见表2。
表2 坡地梯改型障碍程度指标
障碍要素 等级
七 八 九 十
地形部位 沟谷、梁、峁、坡
地面坡度 5°~15° 10°~15° 15°~25°
灌溉条件 无灌溉条件
梯田化水平 坡耕地或新修梯田
土壤侵蚀 中度 中度至强度 极强度
耕层厚度,cm 20.00~25.00 15.00~20.00
耕层质地 壤土、沙质壤土、黏壤土
产量水平,t/hm2 4.500≤g<6.000 3.000≤g<4.500 1.500≤g<3.000 g<1.500
5.3 瘠薄培肥型
瘠薄培肥型障碍程度指标见表3。
表3 瘠薄培肥型障碍程度指标
等级
障碍要素
地形部位 七 八 九 十
河谷阶地、塬面、梁面平地和缓坡地 沟谷、梁、峁、坡
地面坡度 <5° 5°~15° 15°~25°
灌溉条件 部分可灌溉,每年 1~3 次 无灌溉条件
梯田化水平 缓坡梯田、条田,土壤熟化时间五年以上 新修梯田或坡耕地
土壤侵蚀 中度至强度 极强度
熟化层厚度,cm 25.00~30.00 <25.00
耕层厚度,cm 15.00~25.00 15.00~20.00
耕层质地 壤土、粉沙质壤土、黏壤土
有机质, g/kg 20.00~30.00 ≤20.00
耕层 理化 性状 全氮, g/kg
1.00~2.00 ≤1.00
20.00~30.00 ≤20.00
有效磷, mg/kg
3
DB 63/T 2366—2024
表3 瘠薄培肥型障碍程度指标(续)
障碍要素 等级
七 八 九 十
耕层 理化 性状 速效钾, mg/kg 100.00~150.00 ≤100.00
pH(水浸) 8.00~8.50 ≥8.50
阳离子交换 量, cmol(+) 15.00~20.00 ≤15.00
/kg 产量水平,t/hm2 4.500≤g<6.000 3.000≤g<4.500 1.500≤g<3.000 g<1.500
5.4 盐碱耕地型
盐碱耕地型障碍程度指标见表4。
表4 盐碱耕地型障碍程度指标
障碍要素 等级
七 八 九 十
地形部位 各种地貌的低洼地带,地面坡降小于 3°
排灌条件 灌水每年 1~2 次,排水不畅
地下水位,m 2.00~3.00 1.50~3.00
地下水矿化度,g/L 1.00~3.00 3.00~5.00 >5.00
土壤盐渍化程度 (含盐量 g/kg) 3.00~4.00 4.00~5.00 >5.00
pH(水浸) 8.0~8.5 8.5~9.0 ≥9.0
土地平整程度 未格田化,田面不平整
耕层厚度,cm 15.00~20.00,部分地区大于 20.00
耕层质地 沙质壤土、壤土
产量水平,t/hm2 4.500≤g<6.000 3.000≤g<4.500 1.500≤g<3.000 g<1.500
5.5 沙化耕地型
沙化耕地型障碍程度指标见表5。
4
DB 63/T 2366—2024
表5 沙化耕地型障碍程度指标
障碍要素 等级
七 八 九 十
地形部位 山坡地,河谷阶地, 洪积扇前缘,台地,湖 盆阶地 黄河、湟水河谷一、 二阶地,海西戈壁洪积 扇细土带及河漫滩,海 南共和盆地 河谷一级阶地,洪积 扇上部,河漫滩中部, 倾斜台地,海南共和盆 地 山坡地,洪积扇中后 部,河流谷地,河漫滩 及起伏侵蚀台地
地面坡度 <5°
灌溉条件 每年 2~3 次 每年 1~3 次或尚无灌溉,但有开发灌溉的条件
水资源开发潜力 地下水资源丰富,埋深 3.00 m 左右
沙化程度 轻度沙化 中度沙化
表层覆沙厚度,cm 10.00~20.00 10.00~30.00
覆沙粒径,mm 0.05~0.25
林木覆盖率 <10.00%
耕层厚度,cm >15.00 10.00~20.00
耕层质地 沙质壤土、沙土
产量水平,t/hm2 4.500≤g<6.000 3.000≤g<4.500 1.500≤g<3.000 g<1.500
6 改良技术
6.1 干旱灌溉型
干旱灌溉型改良技术见表6。
表6 干旱灌溉型改良技术
改良措施 改良要求
水源开发及调蓄工程 东部农业区保灌 3 次以上,柴达木盆地保灌 4 次以上,灌溉定额 3000.00 m3/hm2~ 5500.00 m3/hm2
灌溉工程 用水保证率 90%以上
适宜熟制 一年制
田间工程及平整地 适应不同灌溉方式(地表水、地下水)的要求,格田化
6.2 坡地梯改型
坡地梯改型改良技术见表7。
5
DB 63/T 2366—2024
表7 坡地梯改型改良技术
改良措施 改良要求
梯田工程 坡度,° 机耕条件 梯田面宽,m 梯田距(高),m 梯田埂占地,%
5~10 中型拖拉机 10.00~15.00 1.00~1.50 2.00~5.00
10~15 中型或小型拖拉 8.00~10.00 1.50~2.00 5.00~8.00
>15 机 畜力或小型拖拉 <8.00 ≥2.00 8.00~11.00
增加梯田土层及耕作熟化层厚度 机 高标准:土层厚度大于70.00 cm,耕作熟化层厚度大于30.00 cm 一般标准:土层厚度大于60.00 cm,耕作熟化层厚度大于20.00 cm 低标准:土层厚度大于50.00 cm,耕作熟化层厚度大于15.00 cm
林带植被建设 农田防护林建设按照 GB/T 50817 规定执行
耕作 培肥 深翻 三年内,深耕 1~2 次,加深耕层 3.00 cm~5.00 cm,耕作熟化层达到 25.00 cm
种植制度 麦、油、豆、薯轮作,周期3~5年,麦茬复种短期绿肥
增施有机肥 七、八等地施用商品有机肥3.000 t/hm2~4.500 t/hm2或农家肥22.500 t/hm2~ 30.000 t/hm2,九、十等地施用商品有机肥4.500 t/hm2~6.000 t/hm2或农家肥30.000 t/hm2~45.000 t/hm2,连续3年
科学施肥 七、八等地磷肥施用量P2O590.00 kg/hm2,氮肥施用量N150.00 kg/hm2,九、十等地 磷肥施用量P2O5105.00 kg/hm2,氮肥施用量N165.00 kg/hm2,连续3年
6.3 瘠薄培肥型
瘠薄培肥型改良技术见表8。
表8 瘠薄培肥型改良技术
改良措施 改良要求
平整土地与条田建设 平坦塬面及缓坡地规划成条田
水保耕作法 推广垄膜沟播或其他等高耕作、等高带状耕种,连续 3~5 年
林带植被建设 农田防护林建设按照 GB/T 50817 规定执行
耕作 培肥 深耕 三年内,深耕 1~2 次,加深耕层 3.00 cm~5.00 cm,耕作熟化层 25.00 cm~30.00
种植制度 cm 合理轮作,3~4年休闲轮歇一次,粮食套种蔬菜,麦茬复种短期绿肥,麦、油、 豆、薯轮作,连续3~5年
增施有机肥 七、八等地施用商品有机肥4.500 t/hm2~6.000 t/hm2或农家肥25.500 t/hm2~ 33.000 t/hm2,九、十等地施用商品有机肥6.000 t/hm2~7.500 t/hm2或农家肥33.000 t/hm2~48.000 t/hm2,连续3年
科学施肥 七、八等地磷肥施用量P2O590.00 kg/hm2,氮肥施用量N150.00 kg/hm2,九、十等地 磷肥施用量P2O5105.00 kg/hm2,氮肥施用量N165.00 kg/hm2,连续3年,并注意有机肥 与化肥合理配施
6.4 盐碱耕地型
盐碱耕地型改良技术见表9。
6
DB 63/T 2366—2024
表9 盐碱耕地型改良技术
改良措施 改良要求
工程 系统 灌溉、洗盐工程 (含淤灌) 在耕翻平整后做畦,灌水洗盐,灌水量 6000.00 m3/hm2~10000.00 m3/hm2,将盐分 淋洗至耕层下
灌排工程 明沟排水或竖井排水降低含盐量,地下水位降至2.00 m以下,1.00 m土体内盐分达 到彻底脱盐标准,含盐量小于0.20%(氯化物为主)或含盐量小于0.30%(硫酸盐为 主)
平整土地 建成大于0.20 hm2的格田,畦面高差3.00 cm~5.00 cm
耕作 栽培 种植绿肥 种植箭筈豌豆、毛苕子、肥田萝卜、油菜等绿肥作物
种植制度 种植耐盐碱作物,轮作3~5年
配施盐碱地改良剂 科学施肥的同时配施盐碱地改良剂30.00 kg/hm2,连续3年
科学施肥 根据不同盐碱地类型,选择中性或酸性肥料
耕作(耱、耙) 秋耕冬灌,春灌春耙,灌后及时中耕,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
挖盐斑推盐土 每年春耕前挖盐斑推盐土
6.5 沙化耕地型
沙化耕地型改良技术见表10。
表10 沙化耕地型改良技术
改良措施 改良要求
水源开发及调蓄工程 一年一熟保灌 3~6 次,灌溉定额 3500.00 m3/hm2~6000.00 m3/hm2
田间工程及平整地 开发耕地部分,平整土地,地面坡降小于 3°,适应不同灌溉方式(井、渠、喷、 滴)的要求
林带植被建设(乔灌合计) 在上风向营造林带,主林带与主风向垂直,带宽 5.00 m~10.00 m,主林带间距 100.00 m~250.00 m,乔木宜选择杨树、旱柳、槐树等,灌木宜选择梭梭、沙棘、沙 柳等;5~7 月播撒草种固沙,农田防护林建设按照 GB/T 50817 规定执行
耕作 栽培 种植绿肥 种植箭筈豌豆、毛苕子、肥田萝卜、油菜等绿肥作物,每年覆盖面积 20.00%~ 30.00%,2~3 年全面覆盖一次
增施有机肥 七、八等地施用商品有机肥 3.000 t/hm2~4.500 t/hm2 或农家肥 22.500 t/hm2~ 30.000 t/hm2,九、十等地施用商品有机肥 4.500 t/hm2~6.000 t/hm2 或农家肥 30.000 t/hm2~45.000 t/hm2,连续 3 年
科学施肥 七、八等地磷肥施用量 P2O575.00 kg/hm2,氮肥施用量 N135.00 kg/hm2,九、十等 地磷肥施用量 P2O590.00 kg/hm2,氮肥施用量 N150.00 kg/hm2,连续 3 年
种植制度改革 增加复种半季或一季,提高植被覆盖,减少裸露
淤灌与客土压沙 黄河淤灌,每年放淤灌溉一次,淤厚 3.00 cm~5.00 cm,直至 30.00 cm~50.00 cm。洪水淤灌一年淤厚 2.00 cm~3.00 cm。客土改沙,改变土壤质地,土方量为 1500.00 m3/hm2~3000.00 m3/hm2
7
DB 63/T 2366—2024
7 改良后管护
中低产田改良后,应编制、更新相关图、表、册,落实保护责任,防止耕地质量退化。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办理移交手续。管护主
体应严格履行管护责任,提升耕地持续生产能力,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用。
8
DB 63/T 2366—2024
参 考 文 献
[1] GB/T 33469 耕地质量等级
[2] NY/T 309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3] NY/T 310 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