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4117/T 429-2024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运行指南

DB4117/T 429-2024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运行指南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449.73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16 17:33:58



相关搜索: 减灾 气象 科普 防灾 基层

内容简介

DB4117/T 429-2024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运行指南 ICS 07.060
CCS A 47 4117

马 店 市 地 方 标 准
DB 4117/T 429—2024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运行指南
2024 - 12 - 19 发布
2025 - 01 - 20 实施
驻马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4117/T 429—2024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体要求 ........................................................................... 1
4.1
科学性 ......................................................................... 1
4.2
特色性 ......................................................................... 1
4.3
安全性 ......................................................................... 2
5 基本条件 ........................................................................... 2
5.1
展项 ........................................................................... 2
5.2
室内展馆 ....................................................................... 2
5.3
室外展馆 ....................................................................... 2
5.4
气象科普观测场 ................................................................. 3
5.5
辅助设施 ....................................................................... 3
6 科普内容 ........................................................................... 3
7 科普讲解 ........................................................................... 3
7.1
基本要求 ....................................................................... 4
7.2
人员要求 ....................................................................... 4
7.3
讲解方式 ....................................................................... 4
8 运行指南 ........................................................................... 4
8.1
运行流程 ....................................................................... 4
8.2
制定开放标准 ................................................................... 4
8.3
配置科普人员 ................................................................... 4
8.4
做好开放准备 ................................................................... 5
8.5
开展综合检查 ................................................................... 5
8.6
面向公众开放 ................................................................... 5
8.7
总结开放情况 ................................................................... 5
8.8 开展提升工作 ................................................................... 5
I
DB 4117/T 429—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驻马店市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驻马店市气象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莫小沛、徐凤英、何献盈、李梦柯、王立翔。
II
DB 4117/T 429—2024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运行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基地运行的总体要求以及基本条件、科普内容、科普形式、运
行指南、人员配置等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运行、开放及管理。其他气象相关科普教育基地(场
所)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31162—2014 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范
QX/T 443—2018 气象行业标志
QX/T 578—2020 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QX/T 578—2020及GB/T 31162—201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县级及以下,为社会组织和公众,主要面向中小学生,提供学习气象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开展气象
科普活动、传播气象科学技术和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场所。
3.2
地面气象科普观测场
用于安置实物或者等比例模型的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设施进行气象观测的专用场地,可同时进行气
象科普活动的场地。
4 总体要求
4.1
科学性
气象科普内容应符合科学原理,适应气象学科发展,以多种方式科学、准确地展示气象监测预报预
警服务、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等内容。
4.2
特色性
基地建设和具体展项要因地制宜、具有地方特色,从目标观众的角度做设计,创新手段,丰富内容,
引起参观者的注意和共鸣,并为其留下较深印象。
1
DB 4117/T 429—2024
4.3
安全性
场地及展品不得对人员、设备及建筑物造成伤害。具有适用安全、经济合理、绿色环保等特点,还
应符合国家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5 基本条件
5.1
展项
具备展板、展品、多媒体、气象科普读物等多种展项,气象展品、展项制作中宜使用气象行业标志,
并符合QX/T 443—2018要求。应注重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参与性、具有地方特色和气象特色,并
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更新或替换。
5.1.1 展板
图文并茂,内容科学完整,体现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历史和天气现象、气象灾害等。
5.1.2 展品
收集和展示能反映和体现气象防灾减灾相关知识的设备、仪器或者物品(实物或模型均可)。展品
附近须有简易说明牌。
5.1.3 多媒体
运用图解、动画、微视频等展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或者场景的视频,反映气象人精神,弘扬科学精
神,宣传气象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游戏、VR、AR等作品,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知识问答、留言等
系统。
5.1.4 气象科普读物
趣味性介绍气象及相关知识的科普读物,紧贴日常生产生活,运用轻松有趣的语言,引导读者了解
天气气候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视角新颖、案例翔实、语言通俗,便于公众由浅入深地走进气象科学,
激励对气象不断探索的热情。
5.2
室内展馆
室内展馆宜设置在建筑物的一层,应具有基本的功能区域划分,包括以下2个以上功能区域:
—— 科普区。包括气象谚语、二十四节气、常见天气现象、大气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常见气
候效应等。
—— 展品区。包括气象观测系统、古代、近代及现代气象仪器、天气预报技术发展、人工影响天
气、综合监测沙盘等。
—— 互动区。包括趣味气象知识抢答游戏、环保知识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问答、模拟天气预报等。
—— 多媒体区。包括立体影像、气象灾害相关影视作品等。
—— 本地特色区。包括本地气候带、气候概况、气象防灾减灾的历史、本地常见气象灾害及影响
介绍等。
5.3 室外展馆
2
DB 4117/T 429—2024
利用室外场地,结合室内场馆,融合建筑及布局整体风格,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气象科普服务的场
所,包括但不限于气象科普长廊、沙盘演示、故事模型,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实景气象景观、气象历史、
二十四节气、气象与人的关系等。可分为气象公园、主题气象科普区、古代气象仪器展示、古代气象名
人展示、二十四节气实物、气象谚语和故事、军事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等区域。游客可通过模拟观测、
沉浸体验,近距离感受气象科学的魅力。
5.4
气象科普观测场
在不影响实地观测的情况下,布设地面气象科普观测场,地面气象科普观测场内设置不高于地面
30cm的说明牌规范介绍观测仪器,标识牌内容应包括仪器名称、作用等相关信息。安装位置方便明显,
宜选用安全、环保、耐用、阻燃、防腐蚀、不变形、不褪色、易于维护的材料。说明牌所用字体、间距
和行距应统一美观,字体清晰明了、易于识别。
5.5
辅助设施
5.5.1 危险地段和项目应有醒目警示标识和防护设施,配备急救箱和常用药品等便民设施和志愿服务
设施。
5.5.2 应在主要参观路线通道设置无障碍设施。
5.5.3 应有必要的卫生、休息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良好的参观条件。
5.5.4 应配备消防设施,布展空间和疏散通道应设置消防应急照明设备、标识。
6 科普内容
根据规模和特点,按表1内容选择相关知识点进行科普。
表1 防灾减灾气象科普知识点
类别 知识点
历史记录类 当地气象发展概况,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气象典故,当地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影响较大 的气象灾害及其成因分析等资料。
基础知识类 全球、全国的气候带分布,当地的气候特征,大气层分布,常见的天气现象,二十四 节气等。
监测预报预警类 各个时期的重要气象预测仪器,包括地面气象观测、海洋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 大气遥感探测等。目前气象观测场内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如何进行天气预报,预报和预 警的区别。展现当地当天的气象预报及各项气象指数等。
防灾减灾类 当地常见的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例如干旱、暴雨、大风、雷电、 连阴雨等及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空气污染等灾害的级别、影 响及预防措施介绍。 常见的气候效应,如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以及如何应 对气候变化。 人工影响天气的概念、措施和设备(或模型)展示。
主题活动类 在每年 3.23 世界气象日、5.12 防灾减灾日等相关主题活动宣传期间,围绕活动主题 进行布展,组织开展团体参观、专家讲座、详细讲解等活动,结合活动主题侧重宣传气象 防灾减灾等相关内容。
7 科普讲解
3
DB 4117/T 429—2024
7.1
基本要求
7.1.1 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气象文化内涵。
7.1.2 解说词中涉及史实、神话传说、人物故事等,应经过严谨考证,不确定或有争议的内容,用中
性词汇和语段表达,或者引用出处,引据他人此前研究成果的,应在解说词中给予注明。
7.1.3 解说词中的专业用语应符合气象相关规范,解说词在正式使用前应经过气象专家审阅。
7.2
人员要求
7.2.1 使用普通话,吐字清晰,准确易懂,讲解音量适宜,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技巧。
7.2.2 具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语言表达流畅、清晰、生动。应仪表整洁,打扮大方,着装应淡雅
协调,与场馆环境相适配,可化生活妆。
7.2.3 应熟知本地气象历史文化、气候变化等相关信息,全面掌握必要的展品、仪器操作和安全生产
等知识。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7.2.4 应了解游客的行程,讲解时长不应少于游客停留时长的 70 %。根据游客的需求和背景提供个性
化的讲解体验,与游客进行互动,发挥出个人知识结构优势。
7.2.5 应定期参加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的科普讲解培训,深刻了解讲解语言的组织、讲解要点介
绍、讲解方法与技巧、讲解规范的重要性及讲解礼仪。
7.3
讲解方式
7.3.1 讲解开始前致欢迎词,进行自我介绍,参观路线、讲解时长、讲解内容、安全提示。
7.3.2 讲解结束后表达对游客的感谢与美好祝愿,询问游客讲解建议与意见等。
7.3.3 讲解方式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人而异,考虑游客理解接受程度,采用普通叙述、结合实际、
开展讨论、问题导引、边讲边操作等。对展板的讲解,遵循主题鲜明、脉络清晰,史物结合、言之有据,
对象明确、程度适宜,简明扼要、生动有趣的原则。对展品的讲解,把握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
值、审美价值、时代价值。
8 运行指南
8.1
运行流程
基层防灾减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应按照“制定开放标准→配置科普人员→做好开放准备→开展综合
检查→面向公众开放→总结开放情况→开展提升工作”的流程执行。
8.2
制定开放标准
8.2.1 基层防灾减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成后应规定开放天数、接待标准、重点活动次数,并将开放
的具体日期和活动内容、参观方式、参观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必要信息通过报纸、微博、微信等地方媒
体向公众公布。
8.2.2 应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科普设备管理维护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
度等。
8.2.3 应根据资源特点和优势,结合社会公众的科普需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气象防灾减灾
科普活动,每年不少于 3 场次。
8.2.4 具备常年开放条件的基地,每年向公众开放的天数不少于 100d,其他基地每年向公众开放不少
于 30d。
8.3 配置科普人员
4
DB 4117/T 429—2024
8.3.1 专兼职气象科普工作人员
应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维持活动秩序,进行简单讲解。
8.3.2 气象专家
在主题活动日和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期间可邀请在气象领域拥有深厚学术造诣、杰出研究成果或丰富
行业经验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资深从业者等参与宣讲、咨询等活动。
8.3.3 气象科普志愿者
可邀请关心气象事业、有志于参加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志愿服务的人员参与宣讲、咨询等活动。
8.4
做好开放准备
8.4.1 室内场馆、地面气象科普观测场及其他公共设施完好,安全设施充足。
8.4.2 应定期对各项科普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更新、维护维修,满足气象科普宣传的要求。
8.5
开展综合检查
工作人员应在每次开放前开展综合检查,确保室内场馆、气象科普观测场及其他公共设施完好、消
防设施充足、疏散通道畅通等,及时排除问题隐患,确保参观过程体验良好、安全有序进行。
8.6
面向公众开放
8.6.1 根据参观人员及形式制定接待方案,确定讲解方式、参观路线等。
8.6.2 按照既定的方案和流程,引导和推动参观活动进行,管控现场秩序,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现场
工作人员应满足参观活动要求,并提供活动相关的讲解、咨询、导览等科普服务。
8.6.3 结束时,应组织人员有序离场,对现场使用的物资设备进行清点和回收,清理场地垃圾,整理
现场环境。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及水电气等管路应进行收尾性检查。
8.6.4 可与第三方合作开展活动,积极扩大基层防灾减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影响力。
8.6.5 宜采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新闻宣传途径,对重大科普活动的重点和亮点进行
宣传报道。
8.7
总结开放情况
对开展的气象科普活动的时间、人数、主题等进行记录总结;在每月、每季度、每年等时间节点进
行阶段性总结,加以回顾分析。
8.8
开展提升工作
通过市场调查、游客反馈等方式,深入研究游客的需求和行为模式。根据游客的兴趣和习惯、气象
科技发展等,有针对性地优化气象科普内容和配套服务,定期更新展览内容、调整空间布局、升级技术
手段等,以保持基层防灾减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提高基层防灾减灾气象科普教育基
地的运行水平。
5
上一章:DB43/T 1423-2024 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作业技术规程 下一章:DB4117/T 428-2024 旅游景区气象服务规程

相关文章

GB/T 37926-2019 美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指南 DB35/T 2194-2024 气象防灾减灾培训规范 DB34/T 2722-2016 棉花主要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技术规程 DB14/ T 1967-2019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规范 DB31/T 906-2015 城镇社区防灾减灾指南 GB/T 40246-2021 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导则 QX/T 356-2016 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导则 QX/T 578-2020 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