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3401/T 353-2024 城镇雨污分流改造技术导则

DB3401/T 353-2024 城镇雨污分流改造技术导则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14 10:21:09



相关搜索: 技术 分流 导则 改造 城镇 城镇

内容简介

DB3401/T 353-2024 城镇雨污分流改造技术导则 ICS 93.030 3401
CCS P 41

徽 省 合 肥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401/T 353—2024
城镇雨污分流改造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urban rain and sewage diversion
2024 - 12 - 23 发布
2024 - 12 - 23 实施
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3401/T 353—2024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规定............................................................................................................................................................. 3
5 混接调查与评估.................................................................................................................................................3
一般规定..................................................................................................................................................... 3
调查目的..................................................................................................................................................... 3
调查范围..................................................................................................................................................... 3
混接区域筛查.............................................................................................................................................4
混接点(源)探查.....................................................................................................................................6
排水管道状况调查.....................................................................................................................................6
混接及管道健康状况评估.........................................................................................................................7
6 设计..................................................................................................................................................................... 7
一般规定..................................................................................................................................................... 7
混接改造设计.............................................................................................................................................8
管段缺陷改造设计.....................................................................................................................................9
管材及附属设施.........................................................................................................................................9
7 施工与验收....................................................................................................................................................... 10
一般规定...................................................................................................................................................10
施工........................................................................................................................................................... 10
验收........................................................................................................................................................... 10
8 运维与长效监管...............................................................................................................................................10
一般规定...................................................................................................................................................11
公共排水设施运维...................................................................................................................................11
自建排水设施运维...................................................................................................................................11
信息化管理...............................................................................................................................................11
附录 A(资料性)水质检测记录表...................................................................................................................12
附录 B(资料性)流量测定记录表...................................................................................................................13
附录 C(资料性)检查井(雨水口)调查表...................................................................................................14
附录 D(资料性)排水标识...............................................................................................................................15
参考文献............................................................................................................................................................... 17
I
DB 3401/T 353—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合肥市水务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安徽新宇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
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综合交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建设
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董建民、张友德、汪宏、杨昆、杜建康、熊振长、何建军、张立军、刘道欢、
郑董文、苏汉生、程雨涵、许玲、董晓婉、张明、陈明根、方海峰、王志峰、潘凯、闫玉涛、章家亮、
张军、程士好、刘恒慧、李庆、章书琦、周玉生、邵自江、张馨怡、王永琪、张涛涛、曹明雾。
II
DB 3401/T 353—2024
城镇雨污分流改造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镇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混接调查与评估、设计、施工与验收、运维与长效监管的要
求。
本文件适用于城镇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新(改、扩)建工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导则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导则;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导则。
GB/T 21873
橡胶密封件 给、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材料规范
GB/T 31962
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 5026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H/T 1036
管线要素分类代码与符号表达
CJJ 1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61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CJJ 68
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CJJ 181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CJJ/T 210
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
JJG 667
液体容积式流量计
JJG 835
速度-面积法流量装置
DB34/T 3587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修复技术规程
DB34/T 4292
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DB34/T 4289
城镇检查井盖安装管理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雨污分流
rain and sewage diversion
用不同管渠系统分别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来源:DB 33/T 1234-2021,2.0.1]
低影响开发
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降低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
适应的排水系统,合理利用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削减暴雨径流产生的峰值和总量,延缓峰值流量出现时
1
DB 3401/T 353—2024
间,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来源:GB 50014-2021,2.0.8]
排水设施
wastewater facilities
排水工程中的管道、构筑物和设备等的统称。
[来源:GB 50014-2021,2.0.4]
排放口
outlet
将雨水或处理后的污水排放至水体的构筑物。
[来源:DB 34/T 4299-2022,3.11]
结构性缺陷
structural defect
管道结构遭受损伤,影响强度、刚度和结构稳定性的缺陷。
[来源:CJJ/T 244-2016,2.1.5]
功能性缺陷
functional defect
管道结构未受损伤,只影响过流能力、水质的缺陷。
[来源:CJJ/T 244-2016,2.1.6]
电视检测
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inspection(CCTV)
采用闭路电视系统进行管道检测的方法,简称 CCTV 检测。
[来源:DB 34/T 3587-2020,2.0.2]
管道潜望镜检测
pipe quick view inspection(QV)
采用管道潜望镜在检查井内对管道进行检测的方法,简称 QV 检测。
[来源:DB 34/T 3587-2020,2.0.4]
隔油池
grease tank
分隔、拦集生活废水中油脂的小型处理构筑物。
[来源:GB 50015-2019,2.1.68]
化粪池
septic tank
将生活污水分格沉淀,并对污泥进行厌氧消化的小型处理构筑物。
[来源:GB 50015-2019,2.1.71]
沉淀池
grit chamber
利用重力作用沉淀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
[来源:HJ 2016-2012,3.2.4]
非开挖修复
trench-less rehabilitation and renewal
采用不开挖或少开挖地表的方法进行管道修复更新的工程。
[来源:CJJ/T 244-2016,2.1.1]
2
DB 3401/T 353—2024
原位固化法
cured-in-place pipe(CIPP)
采用翻转或牵拉方式将浸渍树脂的软管置入原有管道内,固化后形成管道内衬的修复方法。
[来源:CJJ/T 210-2014,2.1.4]
4
基本规定
城镇排水系统改造应采用雨污分流制,并应符合城镇规划相关要求。
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建设实施应遵循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统筹规划、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雨污分流改造宜结合低影响开发手段,遵循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的原则。
雨污分流改造全过程管理应包括调查、设计、施工与验收、运维与长效监管。
雨污分流改造应在既有排水设施调查基础上,全面梳理、系统设计,并与既有管道做好衔接。
改造后的城镇排水系统应建有完善的雨水和污水管网及附属设施,管线走向明确,严禁雨水和污
水管网混接。
雨污分流改造宜采用信息化监测设备,并建立具备实时信息记录、查询、分析和控制等功能的信
息化管理平台。
排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污水水质应符合 GB/T 31962 的有关规定。
管网调查作业应符合 CJJ 61、CJJ 68、CJJ 181 和 CH/T 1036 等相关规定。
5
混接调查与评估
一般规定
5.1.1
排放口基本情况调查宜包括受纳水体概况、排放口位置(坐标、高程)、类型、形状、规格、
材质、附属设施、出水流量、出水水质、溢流频次及现场照片等。
5.1.2
雨水排放口调查的内容为旱天时排放口是否有污水排入地表水体,各区域是否有地表水倒流进
入雨水管网的排放口。
5.1.3
对设置截流设施的溢流排放口,应在旱天与雨天分别进行溢流调查,并详细记录不同降雨强度
对应的溢流频次。
5.1.4
混接区域筛查时应优先考虑调查排放口旱天直排,污水井雨天冒溢,水质、水量异常或管道运
行状况异常的排水区域。
5.1.5
雨污混接调查宜从排放口开始向上游溯源,遵循先筛查后探查、先下游后上游、先干管后支管
的原则。
5.1.6
混接点(源)确认后,宜开展水质检测和流量监测,表格格式可参照附录 A、附录 B 执行。
调查目的
确定被调查区域内雨污水系统的混(错)接点位置、高程、渗漏、错口及破裂情况、水量、水质、
混接程度,通过排水管道状况调查,形成混接及管道健康状况评估报告,为后续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设
计及施工提供依据。
调查范围
5.3.1
雨污混接筛查的范围宜以雨(污)水系统、水系流域、排放口或泵站服务范围进行划分。
5.3.2
跨流域的城镇排水管线调查宜根据不同排放口对上游流域进行分界,单独调查。
3
DB 3401/T 353—2024
5.3.3
小区、企事业单位等有明显管理边界的独立区域,宜根据管理边界划分调查范围。
5.3.4
存在外水汇入的,宜将外水管线纳入对应的调查范围。
混接区域筛查
5.4.1
当进行区域管网混接预判时,水质取样点应选择在该区域收集干管的末端;当进行区域内部排
水系统混接预判时,水质取样点应选择在出口检查井。
5.4.2
雨水管网中污水混接筛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对预判存在污水接入的雨水管道,必要时可在旱天进行水质检测(CODCr、NH3-N、TP 等)、流
量监测;
b)
每个水质检测点取样频率不应小于 4 h 一次,并应连续监测 24 h 以上;
c)
雨水管网中污水混接筛查的技术路线如图 1 执行,旱季雨水排口有水流出的,应开展混接溯
源调查,并根据各节点水质、水量数据变化,确定混接点和污染来源。
雨水管网服务区域划定
旱季雨水排出 否 停止调查
口是否有水流

雨水管网混接溯源调查
节点水质浓度检测
节点水质浓度 是 节点上游区城排除调查
低于基准值

相邻上下游节点 否 排除该管段对应区域调查
水质特征因子浓度升高
或者流量增加

混接污水来源区城
混接污染来源调查
图 1
雨水管网中污水混接筛查技术路线
5.4.3
污水管网中雨水混接筛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
DB 3401/T 353—2024
a)
对预判存在雨水混接的污水管道,应在雨天进行水质检测、流量监测,宜在降雨中期(通常
为降雨 15 分钟后)检测,如雨天流量明显大于旱天流量,可判别存在雨污混接;
b)
每个水质检测点取样频率不应小于 3 次/每场雨,在降雨初期、中期、末期分别取样检测;
c)
污水管网中雨水混接筛查的技术路线如图 2 执行,雨天的污水排口流量显著增加的,可判定
为存在混接,应开展混接溯源调查,并根据各节点水质、水量数据变化,逐步缩小混接点对
应的区域,最终通过现场调查明确混接点。
污水管网服务区域划定
污水处理厂或者提升泵站 雨天流量大于 否 污水处理厂或者提升泵站
雨天流量监测 旱天流量监测
停止混接调查
旱天流量

雨天和旱天水质检测
节点水质雨天 否 上游区域
低于旱天 排除调查

雨天相邻节点 否 排除该管段对应
特征指标值降低或者
区域调查
流量增加

混接雨水来源对应区域
混接污染来源现场调查
图 2
污水管网中雨水混接筛查技术路线
5.4.4
混接调查开展水质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水质特征因子测定可用于下列情形:
——筛查出污水收集异常的区域或管段;
——测定污水出流的水质浓度;
——判断雨水系统中混接雨水的污染程度。
b)
可选择一个或若干个特征因子作为混接调查的水质因子;
c)
选择水质特征因子时,要尽量排除管道中生化降解和自然沉降等因素对上下游节点浓度降低
的影响,从而尽可能避免误判和降低混接筛查的不确定性;
5
DB 3401/T 353—2024
d)
对于疑似存在工业废水接入的区域,可根据工业企业特点选择相应的特征因子(如:pH 值、
总氮、磷酸盐、铁、钠、氯化物、氟化物等)作为水质特征因子开展检测。当检测点位水质
特征因子浓度值明显升高或高于背景值时,可以判定检测点上游存在工业废水接入;
e)
水质检测宜与流量监测同步进行,水质和流量测定结果的表格格式可参照附录 A、附录 B 执行。
5.4.5
混接调查开展流量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流量监测可用于下列情形:
——筛查出污水收集异常的区域或管段;
——测定污水出流量;
——测定外来水入流(渗)量。
b)
速度-面积流量计测定法,适用于管道(满管和非满管)、明渠的流量测定,测定方法应符合
JJG 835 的规定;
c)
当检査井内水位较低、接入管流量较小时,可采用容器法测量流量,测定方法应符合 JJG 667
的规定;
d)
当管道处于低水位、高流速时,可采用浮标法测量流量;
e)
流量测定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时段。
混接点(源)探查
5.5.1
混接点(源)调查包括雨污水管道混接点、污水来源,污染源应追溯至汇水起点,调查应从排
放口追踪到污染源头,对接入该条管道的道路、小区、企事业单位等进行探查。调查前应对管道进行有
效的清淤、疏通。
5.5.2
对所要调查的管道应逐个开井调查,记录管道属性、连接关系、材质、管径,并在混接位置实
地标注可识别记号,按照附录 C 填写调查表。
5.5.3
在管径允许、水位较低、无障碍物阻碍的情况下,应优先开展 CCTV 检测,条件不具备时,可采
用 QV 检测,但应达到探查要求。
5.5.4
在管道内水位过高或者管道降水比较困难时,可使用声纳检测、潜水调查等方式查找管道、检
查井的连接关系,再通过管道属性进行混接判定。
5.5.5
对于仪器检测发现的暗接支管连接方向无法判断时,可使用听音法、示踪试验、烟雾试验等方
式来确定管道的连接关系和支管属性,当与所检测管道属性不同时,即可判定为混接点。
5.5.6
针对城镇分流制地区截流式排水系统,如旱天时截流系统内水质浓度明显低于正常生活污水浓
度,可能存在外水倒灌。
5.5.7
小区内部混接源调查应检查建筑物雨水立管,当发现雨水立管与建筑物污水管相连且直接接入
雨水系统时,可判定为混接源。
5.5.8
当确认某个检查井或雨水口为混接点(源)时,应在混接点(源)位置实地标注可识别记号并
拍摄混接点(源)照片和周边参照物照片。
5.5.9
以系统或调查区域为单位的雨污混接点(源)分布总图应包含系统范围、泵站位置、街道线、
街道名称、主干管、管径、流向、交叉点、变径点、雨水排入水体或者水体倒灌的名称、污水排入处理
厂的名称以及相关泵站的主要数据。
排水管道状况调查
5.6.1
排水管道状况调查应以仪器检测作为主要调查方法。仪器检测是指采用电视检测(CCTV)、声
纳检测、潜望镜检测(QV)的方法调查排水管道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按照 CJJ 181 的要求执行。
5.6.2
管道结构性检测应采用 CCTV 检测,并应对下列管道进行优先检测:
a)
管龄超过 10 年的排水管道;
6
DB 3401/T 353—2024
b)
玻璃钢夹砂管、波纹管或其他塑料材质排水管道;
c)
轨道交通、人防设施或大型建筑工地周边排水管道;
d)
城市主干道路、商业中心、城市地标或其他重要地段排水管道;
e)
采用顶管或拉管工艺施工的排水管道。
5.6.3
管道功能性检测时,检测前应先进行疏通、清洗,消除轻微的功能性缺陷,难以消除的,须如
实记录缺陷位置、类型、等级,并根据 CJJ 181 评估其影响。
5.6.4
检查井、雨水口、化粪池等排水附属设施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实施开井调查过程中,在做好管道连接关系、排水设施基本属性调查工作的同时,还应同步
检查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
b)
检查井结构性缺陷主要指:井(池)壁破裂、井(池)壁渗漏、管口连接脱开、井(池)底
不完整、井(池)室变形(塑料制/玻璃钢)等;检查井功能性缺陷主要指:井(池)底淤泥
沉积等;检查过程以人工目测与 QV 检测为主,同时做好记录和拍照工作。
混接及管道健康状况评估
5.7.1
宜按照调查范围进行评估,当调查范围内有 2 个及以上的污水服务区域时,应按单个服务区域
进行评估。
5.7.2
调查结束后应及时编制雨污混接调查和评估报告、雨污水管道检测评估报告。
5.7.3
评估报告应包括(不限于)下列内容:
a)
项目概况:工程名称、范围、规模、地理位置、工作内容和意义、设备和人员投入、完成情
况等;
b)
技术路线及调查方法:技术路线、技术设备及手段;
c)
混接现状:原排水设计、排水现状、分区块的混接分布、混接类型统计、管道病害类型、管
道病害等级、调查汇总;
d)
混接及管道病害的总体评估结论;
e)
质量保证措施:各工序质量控制情况;
f)
附图:混接点、病害点分布总图(自由比例尺),混接点、病害点分布位置详图(一般为 1:500
比例尺),并注明病害类型及等级;
g)
应说明的问题及整改建议;
h)
其他:管道缺陷、检查井缺陷、雨污水混接调查报告单独成册,包含相关视频、图件、照片、
管道清单统计、缺陷统计、检测成果、测量成果等。
6
设计
一般规定
6.1.1
设计应基于前期调查与评估结果进行,遵循统筹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雨水和污水
的排放需求,利用现有的排水设施,节约工程造价。
6.1.2
雨、污水管网设计应在相关规划指导下,统筹考虑上游雨、污水的接入及下游雨、污水系统衔
接的要求,强化雨、污水管网的系统性。
6.1.3
雨污分流改造设计以排水管道无混接点,雨水管道无入流(渗)污水为原则。
6.1.4
隔油池、沉淀池等排水处理设施的设置应符合 GB 50015 的规定。
6.1.5
城镇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设计应符合 GB 50014 的规定;建筑内部和立管的雨污分流改造设
计应符合 GB 50015 的规定。
7
DB 3401/T 353—2024
6.1.6
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按照标准实施改造的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可临时采用末端截流
或设置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同时建设单位应提供专家论证材料并征求排水管理部门的意见。
6.1.7
待改造项目应结合场地条件,并根据当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等要求,宜融入低影响
开发设计理念。
混接改造设计
6.2.1
混接改造设计工作应在前期调查与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制定改造方案,有序开展
混接改造工作。
6.2.2
改造区域地面排水系统,实施改造后应形成雨水和污水两套独立的排水系统,并符合下列规定:
a)
现状合流制管道系统能满足使用条件时,宜保留作为雨水或污水管道使用;
b)
现状合流制管道系统已不能满足使用条件时,应整体实施改造;
c)
现状分流制管道系统,内部雨污水系统完备,应对调查的混接及渗漏病害进行改造;
d)
受客观条件限制,改造区域内无法同时敷设两根管道时,在确保污水收集的情况下,雨水可
采用散排或雨水沟(渠)排放;
e)
改造设计时,重力流雨水管道高程宜高于污水管道,并避免同槽敷设;
f)
存在积涝风险的区域,应结合雨污分流改造一并进行改造。
6.2.3
改造区域阳台立管系统,阳台立管存在被洗衣水等污染时,实施改造符合下列规定:
a)
住宅(总层数 11 层及以下)应采用增设独立的雨水立管或污水立管方式,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b)
住宅(总层数 11 层以上)宜采用增设独立的雨水立管或污水立管方式,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c)
现状立管散排时,将原立管作为污水立管接入地面污水系统,新建一道雨水立管散排或就近
接入地面雨水系统;
d)
阳台污水立管接入地面污水管前宜设置防臭气装置;
e)
为区分屋面雨水管、阳台排水立管、污水管、冷凝管等各类建筑立管,每根立管应设置标识
铭牌,具体参考附录 D;
f)
受实际条件限制无法增设立管的,建设单位应提供专家论证材料并征求排水管理部门的意见。
6.2.4
改造区域其他排水系统,实施改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地库、下穿通道等地下空间出入口处的雨水泵排系统,应接入雨水系统;内部集水坑泵排系
统,应接入污水系统;
b)
小区内洗衣台(点)、拖把池应设置废水收集设施,并防止雨水混入;
c)
餐饮业及其他产生油污行业的污水应设置隔油设施,预处理后进行排放;
d)
菜场、农贸市场内经营产生的各类污水在进入污水系统前,应经过格栅和隔油池等预处理设
施,避免杂物进入污水系统;
e)
流动摊点群产生的污水宜统一收集至污水集中倾倒点,通过隔油池预处理后,再排入污水系
统;
f)
旅馆、美容美发、洗浴等经营场所产生的污水应经毛发收集井或毛发收集器预处理后,排入
污水系统;
g)
洗车场所应在室内设置冲洗场地,四周应设置排水沟收集冲洗污水,经沉淀过滤隔油后接入
污水系统;室外洗车场地应在设置专用洗车污水收集及沉淀过滤设施的基础上,设置防雨水
混入的装置;
h)
垃圾房(清洗点)应进行密闭化改造,垃圾房(清洗点)内四周应设置排水及沉淀过滤设施;
无条件改造的露天垃圾堆放点(清洗点),应设置专用冲洗水收集及沉淀过滤设施,并防止
雨水混入;
8
DB 3401/T 353—2024
i)
施工营地排水应实行分质排水。施工营地食堂需配套建设隔油池,经隔油池处理的食堂废水
和经沉淀处理的其他生活污水,经独立管道排入污水系统;施工工程开挖产生的泥浆水应配
套建设泥浆废水沉淀池,废水经沉淀后回用;施工基坑水和地下水应经三级沉淀达标后排入
雨水系统,严禁直排排水管道或河道;
j)
现状无排水系统或排水系统存在缺陷的小区配套公建单位,应单独设置排水系统接入城镇管
网,并设置相应预处理设施,不得与小区共用管道;现状已设置排水系统并接入小区排水管
道的小区配套公建单位,宜进行分离改造,对污水进行预处理,消除其对小区排水的不利影
响;
k)
上一章:DB3410/T 45-2024 生态美超市建设与服务规范 下一章:DB3401/T 351-2024 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和运营管理规范

相关文章

DB33/T 1234-2021 城镇雨污分流改造技术规程 DB3502/T 106-2023 排水管网雨污混接改造技术与管理导则 简述市政排水雨污分流之方略 危险废弃物填埋场建设选址和雨污分流系统浅析 DB6101/T 3183-2024 排水系统雨污混接调查技术导则 DBJ/T 13-477-2024 福建省建筑与小区雨污混接改造技术标准 DB1308/T 353-2024 野生花卉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技术规范 DB1310/T 353-2024 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应用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