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91.020 N 7673 DB1331
雄
安 新 区 地 方 标 准
DB1331/T 041—2023
雄安新区绿色街区规划设计标准
Standard for green street block planning and design of Xiong'an New
Area
2023-04-13 发布 2023-05-01 实施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发布
雄安新区地方标准
雄安新区绿色街区规划设计标准
Standard for green street block planning and design of Xiong'an
New Area
编 号:DB 1331/T041-2023
备案号: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
批准部门: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施行日期:2023 年 5 月 1 日
2023 年 4 月
前 言
根据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关于下达 2022 年工程建设标准
制修订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雄安规建字〔2022〕41 号)的要求,编
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研究、消化和吸收国内外有关标准规
范的技术内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 9 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绿色策划、土地利用、生
态环境、绿色交通、资源节约、公共空间、信息化管理。
本标准由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
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
解释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 30 号,邮政编码:100013)。
本标准主编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
本标准参编单位: 雄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津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王清勤 李海龙 孟 冲 卜 琳 李 冲 董保强
汪坚强
陈 天 景 泉 李劲遐 陆化普 王明田
荣玥芳
付冬楠 宋 昆 左 进 赵 江 毛国柱
俞孔坚 李迪华 邵 锋 朱荣鑫 周 舰 张永波
I
李晓萍
曾 捷 王 潇 张 程 李 明 赵建平
张新伊 张 岩 江 淮 邓兴栋 盖轶静 赵金松
郑锐鲤 陈 鹏 陈志敏 庞 峰 张明宇 司 倞
伍清如
马晨光 林浩曦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 吕 斌 李 迅 石晓冬 朱 能 王磐岩 王 今
丛 军 潘海啸
II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绿色策划.................................................................................................................... 3
3.1 一般规定 ............................................................................................................. 3
3.2 策划内容 ............................................................................................................. 3
4 土地利用.................................................................................................................... 4
4.1 集约用地 ............................................................................................................. 4
4.2 功能混合 ............................................................................................................. 4
4.3 地下空间 ............................................................................................................. 4
4.4 建筑布局 ............................................................................................................. 6
5 生态环境.................................................................................................................... 7
5.1 绿地 ..................................................................................................................... 7
5.2 生态水系 ............................................................................................................. 7
5.3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 ............................................................................................. 8
5.4 物理环境 ............................................................................................................. 9
6 绿色交通.................................................................................................................. 11
6.1 道路系统 ........................................................................................................... 11
6.2 公共交通 ........................................................................................................... 11
6.3 慢行交通 ........................................................................................................... 11
6.4 静态交通 ........................................................................................................... 12
6.5 物流配送 ........................................................................................................... 13
7 资源节约.................................................................................................................. 14
7.1 能源 ................................................................................................................... 14
7.2 水资源 ............................................................................................................... 14
7.3 固体废弃物 ....................................................................................................... 15
8 公共空间.................................................................................................................. 16
8.1 街道空间 ........................................................................................................... 16
III
8.2 开放空间 ........................................................................................................... 16
8.3 公共服务设施 ................................................................................................... 17
9 信息化管理.............................................................................................................. 19
9.1 街区管理 ........................................................................................................... 19
9.2 服务平台 ........................................................................................................... 19
本标准用词说明.......................................................................................................... 20
引用标准名录.............................................................................................................. 21
附:条文说明.............................................................................................................. 22
IV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ms .......................................................................................................................... 2
3 Green Planning............................................................................................................ 3
3.1 General Requirements .......................................................................................... 3
3.2 Planning Contents ................................................................................................ 3
4 Land Use ..................................................................................................................... 4
4.1 Intensive Land Use ............................................................................................... 4
4.2 Function Mixing ................................................................................................... 4
4.3 Underground Space .............................................................................................. 4
4.4 Building Layout.................................................................................................... 6
5 Ecological Environment.............................................................................................. 7
5.1 Green Spaces ........................................................................................................ 7
5.2 Ecological Water System ..................................................................................... 7
5.3 Soil and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 8
5.4 Physical Environment .......................................................................................... 9
6 Green Transportation ................................................................................................ 11
6.1 Road System ....................................................................................................... 11
6.2 Public Transportation ......................................................................................... 11
6.3 Slow-moving Transportation.............................................................................. 11
6.4 Static Transportation .......................................................................................... 12
6.5 Logistics Distribution ......................................................................................... 13
7 Resources Saving ...................................................................................................... 14
7.1 Energy ................................................................................................................ 14
7.2 Water Resource .................................................................................................. 14
7.3 Solid Waste ........................................................................................................ 15
8 Public Space .............................................................................................................. 16
8.1 Street Space ........................................................................................................ 16
V
8.2 Open Space ....................................................................................................... 16
8.3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 17
9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 19
9.1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 ..................................................................................... 19
9.2 Intelligent Service Platform ............................................................................... 19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 20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21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22
VI
1 总 则
1.0.1 为推进雄安新区绿色发展,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规范绿色街区规划设计,
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雄安新区行政区域内绿色街区规划设计。
1.0.3 雄安新区绿色街区规划设计应以批准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上位规划为
依据,与各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和相关技术导则相衔接,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
宜、绿色低碳、生态韧性、智慧宜居、包容发展的原则。
1.0.4 雄安新区绿色街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
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 语
2.0.1 街区 street block
由城市道路或自然区域用地边界线围合的,具有居住、办公、商业、服务等
一种或多种功能的城市基本单元。
2.0.2 绿色街区 green street block
在规划设计中融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实现土地利用紧凑集约、
生态环境健康宜居、交通系统绿色便捷、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公共空间开放友好、
管理服务智慧安全的街区。
2.0.3 混合用地 land for mixed use
混合用地指当土地使用功能超出单一用地性质可承载建筑/设施的相关要求,
需要采取两种或以上用地性质组合表达的用地类别,即用地分类为综合用地(F)。
2.0.4 庭院空间 courtyard space
由建筑与围墙或建筑与建筑围合形成的室外空间。
2.0.5 微电网 microgrid
由分布式发电、用电负荷、监控、保护和自动化装置等组成能够基本实现内
部电力电量平衡的小型供电系统。
2
3 绿色策划
3.1 一般规定
3.1.1 绿色街区应明确规划用地范围,面积不宜大于 2km2。
3.1.2 绿色街区规划设计前应开展绿色策划。
3.2 策划内容
3.2.1 绿色策划应落实上位规划相关要求,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规划及现状评估;
2 主要指标体系;
3 规划设计内容与实施策略;
4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3.2.2 现状评估及生态本底诊断应从场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周边建设情
况等方面开展。
3.2.3 绿色策划应建立涵盖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交通、资源节约、公共空
间、信息化管理等内容的绿色街区指标体系。
3.2.4 绿色街区规划设计与实施策略应符合自然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并应制定街区绿色低碳规划建设技术路径与建设实施方案。
3.2.5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技术可行性分析;
2 经济性分析;
3 风险分析。
3
4 土地利用
4.1 集约用地
4.1.1 绿色街区应对街区内存量建设用地进行综合评价,并应对低效、闲置用地
提出再开发利用策略。
4.1.2 相邻地块项目应统筹开发建设,协同考虑建筑布局、地下空间、交通、消
防、市政配套等要素,确保优质、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1.3 起步区和外围组团的中心地区、轨道交通站点或重要公交站点 500m 范围
内容积率应高于该街区的平均容积率,公共设施密度宜高于该街区公共设施密度。
4.1.4 绿色街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宜超过 40m2。
4.2 功能混合
4.2.1 与各级城市中心、组团中心、社区中心、轨道站点、客运交通枢纽邻近的
绿色街区用地应复合使用,功能用途互利、环境要求相似或相互无不利影响的用
地宜混合设置。
4.2.2 同一大类用地中的中类用地功能宜兼容,且不应影响后续的调整变化;单
一性质用地中,非主导功能用地不应对主导功能用地产生不利的安全或环境影响。
4.2.3 混合用地允许建设、使用的建筑或设施的规模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合用地的面积占街区用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应低于 20%;
2 每类使用功能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宜低于 10%;
3 宜通过用地混合形成城市综合功能体,构建公共交通导向(TOD)的用地
布局模式。
4.2.4 建筑群体内宜将居住、商业、商务、文化、科研等功能进行混合布局。
4.2.5 建筑单体宜进行功能垂直混合,公共性、开放性较强的功能空间宜布置在
较低楼层,私密性较高的功能空间宜布置在较高楼层。
4.3 地下空间
4.3.1 绿色街区应按地下空间重点建设地区、互连互通地区、一般建设(预留)
4
地区、禁限建设地区的划分与管控要求对地下空间进行分区利用,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地下轨道交通车站等重点建设地区应与周边功能设施进行统筹开发,建设
地上地下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2 互连互通地区应促进地下空间的相互连通,建设功能复合的地下连通网络;
3 一般建设(预留)地区宜跨越城市支路(及以下)对多地块地下空间整体
开发,地下人行、车行衔接一体,设施宜共享;
4 禁限建设地区不宜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4.3.2 地下空间应采用复合开发模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浅层地下空间宜设置地下车库与人防设施、人行与车行通道、商业服务、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直埋市政管线等功能设施;
2 次浅层地下空间宜设置干线综合管廊、市政场站、轨道交通场站和区间隧
道、物流仓储设施等基础设施;
3 当次深层、深层地下空间有条件利用时,宜为设置防洪排涝设施、数据中
心、重要防灾设施等大型战略性工程预留建设空间。
4.3.3 地下空间功能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设置养老、托儿、学校、活动中心及配套活动场地等功能空间;
2 应将人流密集、便于疏散的功能空间设置于人流较少的功能空间之上。
4.3.4 地下空间规模宜根据用地性质、地下地上建筑规模比及设施类型进行管控,
在保持地上建筑空间活力的基础上,宜利用地上建筑主体轮廓内的区域设置地下
空间。
4.3.5 地下空间的退线与埋深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空间退让地块红线应综合考虑消防疏散、市政、人防、绿地布局、海
绵城市建设、基坑支护和基础施工安全等因素,退让红线距离不宜小于地下建筑
物深度的 0.7 倍,最小值不宜小于 3m;
2 地下空间开发涉及到地下轨道交通线路、场站建设时,应预留地下市政管
线所需的浅层地下空间,覆土深度不宜小于 3m,并应满足重力流地下市政管线
的实际埋深需求。
4.3.6 绿色街区供人活动的地下空间应设置安全友好的环境设施、完备的无障碍
设施和标识引导系统。
4.3.7 地下空间宜与地上空间一体化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5
1 下沉庭院、广场、采光槽与采光竖井等应与地上院落空间一体化设计与建
设;
2 地下空间设施的口部标高应高于室外地面,并应满足防洪防涝要求;
3 当沿街竖向高差不超过 1.5m 的半地下室具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时,建筑
首层出入口应与人行道顺畅衔接,在平均层高处宜打通首层与半地下室形成下跃
空间;
4 风井、冷却塔、通风竖井、进排风口、排烟口、地面出入口等设施应结合
相邻建筑物、道路绿化带等进行隐蔽设计。
4.4 建筑布局
4.4.1 绿色街区建筑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场地自然条件、地域气候特征、
建筑功能需求等进行规划设计,应满足场地防洪排涝和建筑日照、通风、采光等
要求,且建筑风貌应与周边建筑及景观环境相协调。
4.4.2 建筑基地竖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场地原始地形地貌及周边市政道路标高确定场地标高;
2 应有序组织雨水径流路径。
6
5 生态环境
5.1 绿地
5.1.1 绿色街区规划设计应保护古树名木,宜保留场地原生地貌,保护原有树木
植被和水体湿地。不可避免对原生地貌和植被水体造成影响时,宜对原场地植物
进行移栽、保存养护表层土壤进行再利用,或在其他空间进行生态修复与重建。
5.1.2 绿色街区绿化覆盖率不宜低于 40%,宜结合边角地、零碎地、闲置地等设
置口袋公园。
5.1.3 公园绿地应配置休闲健身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步行系统应贯通公园绿地,连接周边社区,步行道宽度不得低于 2.5m,
有效人行宽度不得低于 2m,主干步行道宽度不宜低于 6m,次级步行道宽度不宜
低于 4m;
2 步行和非机动车混用的道路宽度不宜低于 8m,当道路宽度为 2m~4m 时可
作为非机动车专用道;
3 步行道路两侧应配建座椅,座椅间距不宜大于 80m,部分座椅可安装电动
轮椅车充电装置;
4 宜设置满足各个年龄阶段群体的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可按 1 岁~6
岁和 6 岁~12 岁分别设置儿童活动区。
5.1.4 绿地应种植养护成本低、适宜雄安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无毒无害的植物。
5.1.5 绿色街区宜采用乔、灌、草复层绿化方式,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比例不
应低于 75%,平均每 100m2 绿地上不应少于 3 株乔木。
5.1.6 公园绿地规划宜明确免管理区、少管理区和勤管理区,免管理区占绿地总
面积不宜低于 30%,勤管理区不宜超过 40%。
5.1.7 公园绿地应营造动物友好环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结合乔木、建构筑物顶端或墙体等设置鸟类栖息设施;
2 当公园规划宠物活动区时,宜配备宠物便池、宠物饮水设施、粪便保洁袋
领取处和投放处等设施。
5.2 生态水系
7
5.2.1 绿色街区内河湖水系应具备内涝防治、水质净化、水资源蓄滞等生态功能,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河道建设宜采用生态型护岸,河道两侧宜建设植被缓冲带,单侧缓冲带宽
度不宜低于 10m;
2 宜构建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微生物共生功能群;
3 河道河床宜以自然形态为主,天然河床比例不宜低于 80%;对于河道硬质
基底或不利于水生高等植物生长的基底,宜进行结构性或生态性改造。
5.2.2 绿色街区雨水排放宜采用生态排水方式,沿街绿地宜设置下凹式绿地、植
草沟、雨水湿地等设施,可结合街道景观和透水铺装进行一体化设计。
5.2.3 绿色街区雨水采用管道排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具备空间条件时,雨水管网接入河道水系前应设置控制沉积物的绿地、湿
地或湿塘等设施;
2 不具备空间条件时,宜在河道内排口沿水流方向设置防止陆域径流污染扩
散的水质处理渠。
5.2.4 绿色街区内宜布设具有超标雨水排放功能的漫流行泄通道及可淹没区域,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超标降雨情况下,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得进水,道路中一条
车道的积水深度不得超过 15cm;
2 在城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下,街区的最大允许退水时间应为 0.5h~2.0h。
5.2.5 绿色街区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比例不应小于 80%,不同场地可渗透
地面面积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和游憩场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应小于 80%;
2 停车场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应小于 60%;
3 广场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应小于 40%。
5.3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
5.3.1 土壤污染物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
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 有关规定,居住区、医院、学校、饮用水源地
等敏感区域应设置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
5.3.2 对原有的工业用地、垃圾填埋场、盐碱场地等可能存在健康、安全隐患的
场地,应进行土壤化学污染检测与再利用评估,并应实施场地改造或土壤改良措
8
施。
5.3.3 绿色街区建设应对可利用表土进行剥离并单独存放管理。
5.3.4 绿色街区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储量分类分级》GB/T 15218 的有
关规定进行地下水环境保护分类分级管控,并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给饮用水的深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的有关规定,井周围 30m 内严禁设置厕所、畜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
施;
2 深井附近的地下污水管线应进行防泄露设计,其他区域的地下污水管线在
满足标高设计的情况下宜进行防泄露设计,且应避开地下水源保护区域;
3 当地表水体补给地下水的水质不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中Ⅲ类要求时,应进行防渗漏、防流失设计;
4 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和型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
50013 的规定。
5.4 物理环境
5.4.1 绿色街区应结合建筑、道路、绿化和水系等要素的形态与空间布局设置通
风廊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长度不宜超过 80m,且当长度超过 80m 的建筑或建筑群体呈周边式
布局时,建筑底层宜进行架空设计;
2 建筑夏季平均迎风面积比不应大于 80%,并宜将街区内建筑净密度大的地
块布置在冬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
3 幼儿园、托儿所、养老院宜布局在能遮挡冬季寒风的建筑物背风面,当建
筑组团呈开敞型院落式布局时,组团开口不宜朝向冬季主导风向。
5.4.2 户外区域遮荫率不应低于 30%,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停车场和游憩场遮荫率不应低于 15%;
2 广场遮荫率不应低于 10%;
3 慢行道遮荫率不宜小于 85%。
5.4.3 绿色街区应避免产生不良光环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玻璃幕墙应进行反射光影响分析,不应对机动车驾驶员造成连续有害
反射光,避免日间造成反射眩光;
2 广告与标识照明不应产生光污染及影响机动车的正常行驶,不得干扰通信、
交通等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
9
3 不应设置连续高反光玻璃界面和零通透实墙界面,界面长度不宜超过 50m。
5.4.4 绿色街区居住功能区环境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中 1 类声环境功能区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商业建筑宜布置在街区外围临近城市道路区域,噪声敏感度相同或相近的
建筑宜相邻布置;
2 如出现敏感位置超过 70dB 的瞬时强噪声源时,即使连续等效声级符合相
关标准,也应进行降噪处理。
5.4.5 靠近居住区的公园、广场、主要道路等高噪声公共区域,宜设置绿化隔声
墙等降噪措施。
5.4.6 新建街区宜设置声景地图,并应在社区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公园等公共
区域内进行展示。每个街区应分别设置自然声景和人文声景 1 处及以上。
10
6 绿色交通
6.1 道路系统
6.1.1 路网密度不宜小于 12km/km2,道路单方向机动车道数不宜大于 3 条。
6.1.2 道路空间资源配置应以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为主体,
其通行道路面积之和占比不应小于 60%。
6.1.3 道路系统应保障步行、非机动车通行空间安全和连续,应实现机非分离、
人非分离,幼儿园、中小学周边应设置带标志的护学通道。
6.1.4 道路设施建设宜采用无有害、可降解的建筑垃圾等废旧材料的再生和综合
利用技术。
6.2 公共交通
6.2.1 公共交通站点应与街区统筹规划设计,并应设置遮荫避雨棚盖和座椅、无
障碍设施等。公共交通枢纽应与周边用地进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一体
化规划设计。
6.2.2 公共交通通道应设置全天或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并应设置交通违法抓拍
设备和交通标识。主干路非公交专用道上的公共汽车站点应设置港湾式车站。
6.2.3 设有公交专用道路段的交叉口宜设置公交优先信号控制装置,设置率不宜
低于 60%。
6.2.4 各类公共交通系统站点之间的步行换乘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公交线路间的换乘距离不宜大于 50m;
2 公交与轨道交通间的换乘距离不宜大于 100m;
3 换乘距离超过 200m 时,宜设置自动人行道或采用立体换乘形式。
6.3 慢行交通
6.3.1 绿色街区道路应设置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
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的有关规定。
6.3.2 轨道交通出入口公交站点应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区,且不应影响人流集散,
11
转站点接驳距离不宜大于 50m。
6.3.3 除现有规划中已明确的断面外,新规划慢行设施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流量大的道路两侧步行道宽度不宜低于 4.0m,其余道路两侧步行道宽
度不宜低于 3.0m;
2 自行车流量大的道路两侧自行车道宽度不宜低于 3.5m,其余道路两侧自
行车道宽度不宜低于 2.5m;
3 城市级步行绿道宽度不宜低于 4.5m,社区级步行绿道宽度不宜低于 3.0m、
不应低于 2.0m,步行及自行车综合绿道宽度不宜小于 5.5m;
4 自行车专用路单向通行道宽度不宜小于 3.5m,双向通行道宽度不宜小于
4.5m。
6.3.4 行人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慢行隔离设施、休憩设施、标识系统、
环卫设施、景观、交通光环境等方面应细化设计。在中小学、幼儿园周边应设置
安全无障碍的学径网络。
6.4 静态交通
6.4.1 绿色街区机动车泊位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 51149、
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 进行规划,应设置无
障碍停车位、新能源汽车停车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居住小区应 100%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并应配置临
时或访客停车位,数量不宜小于总停车泊位的 3%;
2 新建公共建筑和公共停车场应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
数量不应低于机动车泊位的 20%。
6.4.2 居住小区应配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非机动车配置数量宜按 1 辆/户~2 辆/户配置;
2 宜设置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数量不宜小于非机动车停车数量的 10%;
3 居住小区内部宜设置共享自行(电动)车停放区。
6.4.3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路内停车泊位,次干路及交通量较大的支路不宜设置
路内停车泊位。
6.4.4 具有停车换乘功能的公共交通站点停车泊位,配建标准宜提高 5%~15%,
其他公共交通站点及周边 300m 范围内停车泊位配建标准宜降低 5%~15%。
12
6.5 物流配送
6.5.1 绿色街区应设置社区配送中心或街坊服务站,并宜与物流共同配送网点协
同设置。
6.5.2 社区配送中心宜根据社区服务中心布局,服务半径应为 300m~500m;非独
立占地的街坊级快递服务站宜根据小区出入口配套公服设施布局,服务半径应为
150m~200m。
6.5.3 绿色街区物流配送宜采用清洁能源车辆。
6.5.4 社区配送中心或街坊服务站宜设置共享快递箱、配送机器人、智能配送站
等配送设施。
13
7 资源节约
7.1 能源
7.1.1 绿色街区应根据末端用能需求对配电设施、燃气调压设施、热力换热设施、
储能系统等能源基础设施进行布局和优化。
7.1.2 建筑和具备条件的市政设施应安装太阳能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太阳能利用设施不得影响街区景观,且不应造成光污染;
2 市政设施应以太阳能光电利用为主要形式;
3 太阳能系统应与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同步设计,宜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
术;
4 太阳能光电系统应具备接入街区综合能源系统的能力;
5 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宜采用柔性直流配电技术。
7.1.3 绿色街区宜建立智能微电网系统,并应具备接入区域虚拟电厂管理平台的
条件。
7.1.4 绿色街区市政设施应采用绿色、节能的技术和设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分布式能源站、变配电站等能源供应设施应靠近负荷中心;
2 热力换热站应采用高效换热设备和变频水泵,并应具备根据末端负荷变化
进行水力平衡调节的能力;
3 工艺设备、照明、通风空调等应采用节能型产品。
7.1.5 绿色街区景观照明系统应根据使用场景分区、分组设置和控制,熄灯时段
应关闭景观照明。
7.2 水资源
7.2.1 市政给水管网宜设置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并应监测生活饮用水、非传统水
源等水质。
7.2.2 用水器具和设备应选用节水产品。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应达到 2 级及
以上,绿化浇灌应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7.2.3 设有雨水调蓄池和非亲水性景观水体的街区,宜设雨水回收利用系统。非
亲水性景观水体补水、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冷却水补水等宜采用回收利用的雨
14
水。
7.2.4 有市政再生水供应的绿色街区,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室外杂用水应使用
市政再生水。
7.2.5 设有室外景观水体的绿色街区,应利用场地雨水进行补水,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应收集周边场地的雨水,利用场地竖向引导径流进入生态设施;
2 雨水宜重力自流进入水体。
7.2.6 交通枢纽、广场、公园、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宜设公共直饮水点,服务半
径不宜大于 100m。室外分散布置的直饮水点可采用终端直饮水设施。
7.3 固体废弃物
7.3.1 绿色街区应设置固体废弃物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设施。
7.3.2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150m。
7.3.3 生活垃圾应进行源头分类,并按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
圾设置收集容器或地点;有条件的垃圾投放点可设置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临时堆
放区域。
7.3.4 分类收运系统覆盖率应达到 100%,宜依据街区内垃圾清运量设定转运站规
模类型。
7.3.5 生活垃圾回收资源利用率应达到 80%以上,应至少设置 1 处再生资源回收
站点,并宜设置二手市集。
7.3.6 餐厨等有机垃圾应 100%实现资源化利用,每个街区宜设置 1 处小型餐厨垃
圾处理站。
15
8 公共空间
8.1 街道空间
8.1.1 绿色街区街道空间应保障人行和骑行空间的连续、安全、通畅,交通流量
较小的道路可取消路缘石高差,采用条石、绿化隔离带等物理设施划分各类通行
及设施空间。
8.1.2 沿街建筑贴线率不得低于 70%,建筑高度、体型、体量应与街道功能及尺
度相协调,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的比值宜为 0.5~1。
8.1.3 沿街建筑底层为商业、办公、公共服务等功能时,建筑后退红线区域应与
道路红线内人行道进行一体化设计,道路铺装应根据无障碍通行要求统一标高。
8.1.4 商业商务型街道与生活服务型街道应形成相对连续的开放活力界面,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街道立面可结合立体绿化、建筑装饰等进行多样性设计;
2 转角建筑宜布设中小规模餐饮、零售、生活服务、产品展示及公共服务设
施等界面功能。
8.1.5 街道城市家具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沿街应设置公共座椅;
2 可移动设施应结合人流、服务半径等布置于街道一侧明显位置或地块出入
口处,且不得影响街道通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