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1331/T 039-2023 雄安新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B1331/T 039-2023 雄安新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27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10:57:36



相关搜索: 标准 建筑设计 绿色 新区

内容简介

DB1331/T 039-2023 雄安新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ICS 91.040.01
N 7672
雄安新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design of Xiong'an New Area
DB1331








DB1331/T 039—2023
2023-04-13 发布
2023-05-01 实施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
河 北 雄 安 新 区 管 理 委 员 会 改 革 发 展 局 发布
雄安新区地方标准
雄安新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design of Xiong'an New Area
编 号:DB1331/T 039-2023
备案号: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
批准部门: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施行日期:2023-05-01
2023 年 4 月
I
前 言
根据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关于下达2022年工程建设标准
制修订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雄安规建字〔2022〕41号)的要求,编制
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研究、消化和吸收国内外有关标准规范
的技术内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10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目标与策划、
场地规划、建筑与装修、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与智能化。
本标准由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管理,由中国建筑科
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
送解释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
本 标 准 主 编 单 位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
本 标 准 参 编 单 位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雄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加拿大木业协会上海代表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王清勤 孟 冲 朱荣鑫 薛 峰 李 冲
林波荣 李劲遐 叶 青 韩继红 赵士永
II
赵建平 赵霄龙 王 潇 曾 捷
李 珂 郑锐鲤
康 熙
吴晓海 闫国军 菅 伟
赵乃妮
刘茂林 李国柱
马恩成 朱爱萍
廖 琳 郭永聪
余 娟 王晓飞 高雅春 徐少杰 周海珠
徐一鸣 王梦林
盖轶静
张 岩 江 淮 常立强
陈 鹏 姚增光 赵金松 庞 峰 张海燕
齐承英 孔祥飞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 赵元超 赵 锂 徐宏庆 顾 彬 张津奕
田 炜 徐 华
刘 京
兰少锋
I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基本规定.................................................................................................................... 3
3.1 设计原则 ......................................................................................................... 3
3.2 设计管理 ......................................................................................................... 3
3.3 设计流程 ......................................................................................................... 3
3.4 设计审查 ......................................................................................................... 4
3.5 设计交付 ......................................................................................................... 4
4 绿色策划.................................................................................................................... 5
4.1 一般规定 ......................................................................................................... 5
4.2 策划内容 ....................................................................................................... 5
4.3 主要指标 ....................................................................................................... 6
5 场地规划.................................................................................................................. 8
5.1 选址与规划 ................................................................................................... 8
5.2 地下空间 ......................................................................................................... 8
5.3 场地环境 ......................................................................................................... 9
5.4 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 10
5.5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 11
6 建筑........................................................................................................................ 13
6.1 建筑与装修设计 ......................................................................................... 13
6.2 光环境与声环境 ........................................................................................... 14
6.3 延长建筑寿命 ............................................................................................... 15
6.4 围护结构 ....................................................................................................... 15
6.5 人性化 ........................................................................................................... 17
7 结构与材料.............................................................................................................. 20
7.1 主体结构 ....................................................................................................... 20
7.2 基础与地下结构 ........................................................................................... 21
7.3 设计节材及选材 ........................................................................................... 22
8 暖通空调.................................................................................................................. 25
8.1 冷热源 ........................................................................................................... 25
8.2 输配与末端系统 ........................................................................................... 27
8.3 热湿环境与空气质量 ................................................................................... 27
II
9 给水排水................................................................................................................ 29
9.1 给排水系统 ................................................................................................. 29
9.2 节水器具及设备 ........................................................................................... 29
9.3 非传统水源利用 ........................................................................................... 29
9.4 雨水控制利用 ............................................................................................. 30
10 电气与智能化...................................................................................................... 32
10.1 变配电系统 ............................................................................................... 32
10.2 照明系统 ................................................................................................... 32
10.3 电气设备 ................................................................................................... 33
10.4 智能化系统 ............................................................................................... 34
10.5 监测与计量 ............................................................................................... 35
10.6 建筑信息模型 ........................................................................................... 36
本标准用词说明.......................................................................................................... 38
引用标准名录.............................................................................................................. 39
附:条文说明.............................................................................................................. 40

III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 1
2 Terms ........................................................................................................................ 2
3 Basic Requirements ................................................................................................. 3
3.1 Design Principle ............................................................................................. 3
3.2 Design Management ...................................................................................... 3
3.3 Design Process ............................................................................................... 3
3.4 Design Review ............................................................................................... 4
3.5 Design Delivery ............................................................................................. 4
4 Green Planning......................................................................................................... 5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 5
4.2 Planning Contents .......................................................................................... 5
4.3 Key Indicators ................................................................................................ 6
5 Site Planning ............................................................................................................ 8
5.1 Site and Planning ........................................................................................... 8
5.2 Underground Space ........................................................................................ 8
5.3 Site Environment ........................................................................................... 9
5.4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ource Use ................................................ 10
5.5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and Public Services .............................................. 11
6 Architecture............................................................................................................ 13
6.1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Design ............................................................ 13
6.2 Light and Environment Sound Environment ............................................... 14
6.3 Extend Building Life ................................................................................... 15
6.4 Envelope ...................................................................................................... 16
6.5 Humanization ............................................................................................... 17
7 Structure and Material............................................................................................ 20
7.1 Principal Structure ....................................................................................... 20
7.2 Foundation and Underground Structure ....................................................... 21
7.3 Material Saving and Selection ..................................................................... 22
8 HVAC .................................................................................................................... 25
8.1 Heat and Cold Sources ................................................................................. 25
8.2 Distribution and Terminal System ............................................................... 26
8.3 Thermal and Humid Environment and Air Quality ..................................... 27
9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 29
IV
9.1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 29
9.2 Water-Saving Appliance and Equipment ..................................................... 29
9.3 Non-Traditional Water Use .......................................................................... 30
9.4 Controlled Utilization of Rainwater............................................................. 30
10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 32
10.1 Trans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 32
10.2 Illumination System ................................................................................... 32
10.3 Electrical Equipment .................................................................................. 33
10.4 Intellectualized System .............................................................................. 34
10.5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 35
10.6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 36
Explanation of Wording for This Standard .................................................................. 38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39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40
1
1 总 则
1.0.1 为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全面发展,规范绿色建筑设计,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雄安新区行政区域内绿色建筑设计。
1.0.3 雄安新区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雄安新区的气候、环
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采用适宜的建筑技术,提升建筑使用品质,降低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4 雄安新区绿色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 语
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
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2.0.2 绿色建筑设计 green building design
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方法等进行建筑设计创
作的过程。
2.0.3 绿容率 green capacity
场地内各类植被叶面积总量与场地面积的比值。
2.0.4 生物滞留设施 bioretention facility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3
3 基本规定

3.1 设计原则
3.1.1 绿色建筑设计应符合雄安新区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城市设
计的要求。
3.1.2 绿色建筑设计应通过场地规划、建筑与装修、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
水排水、电气与智能化六大方面的关键性指标进行控制。每类指标分为约束性要
求和提高性要求。
3.1.3 绿色建筑的建筑形态、技术、设备和材料选择应遵循环境友好、经济节约
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1.4 绿色建筑设计过程管理应体现共享、协调、集成的理念。规划、建筑、结
构、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与智能化、室内设计、景观等各专业应紧密配合。
3.1.5 绿色建筑设计应与绿色施工、绿色运营深入融合,协同衔接。
3.2 设计协同
3.2.1 项目建设方应组建绿色建筑团队,成员应包括建设方、产权方或使用方、
设计、咨询、施工、监理及物业管理等相关单位。
3.2.2 绿色建筑工程宜实施建筑师负责制。主持人应是项目绿色设计的统筹人及
第一责任人,应起到绿色设计的主导、协调、监督作用;各专业设计负责人应是
本专业绿色设计的第一责任人。
3.2.3 绿色建筑设计招标阶段应明确建筑信息模型(BIM)建模软件与建模精度等
要求,并应在设计全过程、全专业统筹应用 BIM 技术。
3.2.4 项目设计招标文件应明确绿色建筑相关要求。建筑设计应严格执行招标文
件对于绿色建筑的各项要求。
3.2.5 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不应降低建筑的绿色性能要求,且不得降低绿色建
筑星级。
3.3 设计内容
3.3.1 绿色建筑设计应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
3.3.2 前期策划阶段,应进行生态本底调研与绿色建筑策划。
3.3.3 方案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项目的整体性要求,由项目负责人召集各专业
共同分析建筑形式、绿色技术与材料,并应依据招标文件及本标准要求,明确项
4
目的绿色建筑的星级目标,并应建立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3.3.4 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根据方案批复文件中绿色建筑的审查意见
进行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设绿色建筑专篇,依据本标准约束性
要求和提高性要求,对所采用的绿色技术措施进行说明。
3.3.5 施工配合阶段,应向施工单位明确绿色建筑的相关设计要求。设计变更与
工程洽商应满足建筑的绿色性能要求。
3.3.6 竣工验收阶段,应根据设计文件配合完成绿色建筑的验收。
3.3.7 运营维护阶段,应配合运营管理单位制定符合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的维护方
案,并应进行设计回访。
3.4 设计审查
3.4.1 初步设计文件应进行绿色建筑指标与技术体系的审查。
3.4.2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进行绿色建筑技术措施落实情况的审查。
3.5 设计交付
3.5.1 各阶段和各专业设计成果交付的设计文件应包括 BIM,并应保证各设计文
件之间、各专业模型之间的协调一致性。
3.5.2 BIM 应符合现行国家及雄安新区相关标准的规定。现行标准尚未涵盖时,
应同时提交建模标准,满足内容与交换格式的开放性要求。
3.5.3 设计单位应协助建设单位编写绿色建筑技术及建筑使用说明书,并可协助
培训运营管理人员。

5
4 绿色策划
4.1 一般规定
4.1.1 绿色建筑策划应明确项目定位,确定绿色建筑总体目标、分项目标、对应
技术策略和综合效益分析。
4.1.2 绿色建筑设计应对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进行计算分析,并应采取有效措施,
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
4.2 策划内容
4.2.1 绿色建筑策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前期调研;
2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
3 绿色建筑设计概念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
4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4.2.2 前期调研应包括场地分析、市场分析和社会环境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场地分析应包括项目的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
地貌、场地周边环境、可利用的再生资源、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
2 市场分析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
等;
3 社会环境分析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区域发展目标、绿色建筑激
励政策等。
4.2.3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明确项目的自身特点和要求;
2 确定绿色建筑星级目标;
3 确定满足现行国家、河北省标准的技术指标、技术策略、成本与效益等;
4 确定适宜的实施路线,满足相应的指标要求。
4.2.4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遵循被动措施优先、主动措施优化的原则,对绿色建筑技术进行比选;
2 选用集成技术、复合能源技术;
3 选用高效能建筑产品、设备,选购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
4 绿色建筑技术碳减排潜力。
6
4.2.5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技术可行性分析;
2 效益分析;
3 风险分析。
4.3 主要指标
4.3.1 雄安新区绿色建筑星级目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建筑星级目标不应低于二星级;
2 新建政府投资及大型公共建筑绿色建筑星级目标不应低于三星级。
4.3.2 绿色建筑的能耗限额和耗热量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公共建筑设计能耗不应大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
51161 约束值的 90%;
2 居住建筑以及卫生、社会福利等居住用途场所的设计能耗应符合现行河北
省地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的最高要求。
4.3.3 绿色建筑应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应小于 5%。
4.3.4 绿色建筑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低于 70%,且不低于海绵城市专项规
划对建筑场地的要求。
4.3.5 绿色建筑总体目标宜结合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健康建筑、智慧建筑、
装配式建筑等“绿色建筑+”共同确定。
4.3.6 居住建筑全部套型应全装修交付;公共建筑的公共部位应全装修交付,其
他部位宜全装修交付。
4.3.7 室内空气质量应符合表 4.3.7 浓度限值的规定。
表 4.3.7 室内空气典型污染物浓度限值
参数
单位
浓度限值
备注
氨 NH3
mg/m3
0.14
1h 均值
甲醛 HCHO
mg/m3
0.056
1h 均值
苯 C6H6
mg/m3
0.021
1h 均值
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
mg/m3
0.42
8h 均值
氡 222Rn
Bq/m3
210
年平均值(行动水平)
PM2.5
μmg/m3
0.035
24h 平均
7
PM10
μmg/m3
0.07
24h 平均
4.3.8 供暖室内设计温度、舒适性空调室内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
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的有关规定。



5 场地规划
5.1 选址与规划
Ⅰ约束性要求
5.1.1 项目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塌陷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
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2 场地内应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3 不得侵占城市绿线、蓝线,应保护场地内原有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
5.1.2 日照时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 的有
关规定,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Ⅱ提高性要求
5.1.3 建筑宜结合人员活动需求,设置风雨连廊、步行和自行车专用桥、可自然
采光的地下空间、公共步道等。
5.1.4 建筑风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塑造白洋淀地区林环水绕、城林相间、城水相依的景观风貌;
2 建筑布局、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应顺应自然,综合考虑地形地貌、
水文条件、生态环境因素,与场地周围环境和城市空间肌理相协调,注重建筑群
与自然环境的相互渗透;
3 建筑设计应结合区位、功能、使用特征等条件进行特色化、差异化设计,
体现雄安历史文化及地域特色;
4 建筑屋顶、立面的附属设施及标识牌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5.2 地下空间
Ⅰ约束性要求
5.2.1 地下卫生间、餐厅、地下停车场等产生废气和污染物的场所应进行分区,
并应采取废气、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措施。
Ⅱ提高性要求
5.2.2 设置地下空间的项目,住宅建筑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不
宜大于 60%,公共建筑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不宜大于 70%。
5.2.3 地下空间宜与相邻建筑地下空间相联通或整体开发利用。
9
5.3 场地环境
Ⅰ约束性要求
5.3.1 场地绿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植物应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
2 居住建筑绿地配植乔木不应少于 3 株/100m2,灌木量不应少于 10 株
/100m2。
5.3.2 场地光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不应大于 0.2;选用其他反射率高的墙体设计时,
应进行光反射影响分析,不应对周围建筑物产生光污染;
2 夜景照明眩光和光污染应符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 的有
关规定。
5.3.3 场地内风环境应有利于人员室外行走、活动和建筑自然通风,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应设置微风通道、优化场地布局等改善场地风环境措施;
2 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应出现涡旋或无
风区;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应大于等于 0.5Pa。
5.3.4 场地设计应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场地中处在建筑阴影区外的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外活动场地设
置乔木、花架等遮荫措施的面积比例,住宅建筑应达到 30%;公共建筑应达到
10%;
2 场地中处在建筑阴影区外的机动车道,路面采用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应小
于 0.4 或设有遮荫面积较大的行道树的路面长度不应小于 70%;
3 屋顶的绿化面积、太阳能板水平投影面积以及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
0.4 的屋面面积合计应达到 75%。
Ⅱ提高性要求
5.3.5 场地风环境宜进行计算机模拟优化,并满足以下要求:
1 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高 1.5m 处风速宜
小于 5m/s,户外休息区、儿童娱乐区风速宜小于 2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宜
小于 2;
2 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宜超过 5Pa。
10
5.3.6 在协调屋顶太阳能利用和风貌控制等要求的前提下,屋顶或墙面可设置绿
化。
5.3.7 场地声环境设计宜进行专项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场地进行建筑总平面设计时,宜将噪声敏感建筑物或房间布置在远离噪
声源的位置;
2 对场地周边交通干线两侧宜采取设置声屏障、绿化降噪等措施;
3 场地内部道路宜采取人车分流措施,并宜设置低噪声柔性减速带或视觉虚
拟减速带等降噪措施;
4 对场地进行景观设计时,宜运用声源要素进行声景设计。
5.4 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Ⅰ约束性要求
5.4.1 场地设计应与原有地形、地貌相适应,并应充分利用周边区域的天然湖塘
洼地、沼泽地、湿地等自然水体和植被。
5.4.2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应结合场地空间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场地大于等于 10hm2 时,应进行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设计;
2 场地小于 10hm2 时,应根据场地条件设置生物滞留设施、下凹绿地、雨
水花园等雨水控制利用设施。
5.4.3 场地竖向设计和径流组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场地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场地雨水重力自流进入下凹绿地等绿色生态设施,
避免或减少采用人工雨水蓄水池;
2 应确保源头减排设施服务范围内的径流能进入相应的设施;
3 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等雨水渗滞和调蓄设施应设置溢流雨水口,溢流口标
高应根据设施的雨水控制容积经计算确定,溢流雨水口和管道的排水能力应按设
施收纳雨水的汇水面积和场地雨水设计重现期计算确定;
4 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
面积的比例不应低于 40%。
5.4.4 场地规划应对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利用地热能时,应对地下土壤分层、温度分布和渗透能力进行调查,评
估地热能开采对地下空间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2 利用太阳能时,应对场地内太阳能资源等进行调查和评估;
3 利用风能时,应对场地和周边风力资源以及风能利用对场地声环境的影
响进行调查和评估;
4 具备集群式可再生能源供应时,应采用分布式和集群式相结合的形式。
Ⅱ提高性要求
5.4.5 场地内原生植被和既有建筑宜保留和利用。
5.4.6 设置地下空间的项目应控制用地的不透水面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绿化用地面积宜设置在地下建、构筑物之外,且占比不宜低于规划绿地
面积的 50%。
2 地下建、构筑物上实施覆土绿化的部分,不宜被建、构筑物封闭围合,
覆土断面与实土相接的边长不宜小于覆土绿地边长的 1/3,或地下室顶板设导流
层或碎石排水层。
3 地下设施顶板上覆土厚度不宜低于 1.5m。
5.4.7 场地绿容率不宜低于 3.0。
5.4.8 衔接场地周边蓝绿空间,在场地内规划设计多样化的生态体系,宜为本土
动物提供生物通道和栖息场所。宜选择对动植物友好的低影响建筑材料和工艺。
5.4.9 场地绿地率宜达到规划指标的 105%及以上。
5.4.10 场地景观设计宜采用环保可降解材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景观小品、街道家具、休憩设施、儿童活动区等宜采用含苇建材、木、竹、
砂石、砖、布、钢等天然触感材料,对于冬季可能影响触感的区域宜采用保暖或
防护等措施;
2 景观小品及道路铺装宜采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材。
5.5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Ⅰ约束性要求
5.5.1 场地人行出入口的布置应考虑到公共站点的步行距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场地主要人行出入口到邻近公共交通站点步行距离不应超过 500m;
2 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之间应有安全便捷联系的步行通道及自行车交通系
统。
5.5.2 机动车停车位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地下停车和立体停车方式,居住建筑场地内地面停车数量不应超
12
过住宅总套数的10%,公共建筑场地内地面停车占地面积不应超过建设用地面
积的8%;
2 地面停车位不应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3 应配置机动车充电桩并应符合河北省《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充电桩建设技
术标准》DB13(J)/T 269 的有关规定。
5.5.3 场地内步行道路与自行车道应采用无障碍设计,且相互之间应实现无障碍
衔接。
5.5.4 非机动车停车场及停车位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距建筑出入口不应超过 150m;
2 应结合共享单车的停放区进行统一规划;
3 非机动车停车场地应进行生态设计,利用植物提高室外停车位遮荫率;
4 应设置充电设施,不应放在地下二层及以下。
5.5.5 室外健身场地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外健身场地面积不应少于总用地面积的 0.5%;
2 应设置专用健身慢行道,宽度不应少于 1.25m,长度不应少于用地红线周
长的 1/4 且不得少于 100m。

Ⅱ提高性要求
5.5.6 场地主要人行出入口到邻近公共交通站点步行距离不宜超过 300m,并宜设
计或预留公共交通系统无障碍接驳的空间和接口。
5.5.7 机动车停车宜采用机械式停车设施或地面停车楼等方式。
5.5.8 有较大换乘需求的项目宜沿自行车出行路线设计配套服务设施。
5.5.9 公共建筑宜兼容不少于 2 种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功能和设置可向社会公众
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设置对外开放的绿地、广场及公共服务设施,或预留对外开放的条件;
2 对外开放的空间及设施宜靠近场地出入口;
3 沿主要公共交通及步行出行路线的场地或建筑宜设计为尺度适宜且界面
上一章:DB1331/T 040-2023 雄安新区绿色城区规划设计标准 下一章:DB1331/T 038-2023 雄安新区地下空间规划管控导则

相关文章

DB1331/T 056-2023 雄安新区绿色拆除与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技术规范 DB1331/T 050-2023 雄安新区箱式模块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 DB1331/T 059-2023 雄安新区人民防空工程标志设置标准 DB1331/T 062-2023 雄安新区CIM 技术信息化应用标准 DB1331/T 060-2023 雄安新区建设工程室外消防设施标识设置标准 DB1331/T 025.1-2022 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建筑工程 DB1331/T 009-2022 雄安新区智慧工地建设技术规范 DB1331/T 053-2023 雄安新区建设工程防水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