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44/T 2547-2024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规范

DB44/T 2547-2024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47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6-09 09:59:03



相关搜索: 中医 管理规范 情绪 障碍 更年期

内容简介

DB44/T 2547-2024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规范 ICS 11.020
CCS C 05 44
广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44/T 2547—2024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规范
Specification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limacteric women emotional disorders
2024 - 09 - 24 发布
2024 - 12 - 24 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T 2547—2024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缩略语 ............................................................................. 2
5 基本要求 ........................................................................... 3
6 管理程序 ........................................................................... 3
7 中医特色慢病管理措施 ............................................................... 6
8 效果评价方法 ...................................................................... 11
附录 A(资料性)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门诊首次病历记录表 .................... 13
附录 B(资料性) 以情胜情法举例简介 .................................................. 15
附录 C(资料性) 中医音乐疗法简介及举例 .............................................. 17
附录 D(资料性) 膳食指引举例 ........................................................ 19
附录 E(资料性)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特色疗法基本方及操作 .......................... 20
附录 F(规范性) 更年期评定量表(MRS) ............................................... 22
附录 G(规范性) 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中文版) ..................................... 23
附录 H(规范性)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27
附录 I(规范性)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30
附录 J(规范性)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 32
附录 K(资料性)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 34
参考文献 ............................................................................. 37
I
DB44/T 2547—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东省中医药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31)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郭清华、何广莲、黄旭春、王小云、范为之、黄绮华、何静玲、余佳侬、关玉
兰、陈远秀。
II
DB44/T 2547—2024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是一种发病率高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是更年期女性比较突出和
典型的症状之一,以抑郁、焦虑为主要特征。近年,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的年发病率在35.95%~62.3%
之间,此阶段抑郁患者多伴有焦虑、激越、意志减退、无用感、精神运动性迟缓以及各种躯体症状,甚
者有自杀倾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不给予重视容易发展成为抑郁症。因此此类病人的长期管理与随访非常重要。
但目前缺乏对此类病人的慢病管理规范或指南。
中医慢病管理是融合了中医特色的慢病管理,优势在于中医文化和中国文化相通,群众易于接受,
已在中国实践数千年,以中医药介入的慢病管理可深入“全生命周期”“全疾病过程”,具有明显的全
程管理优势,因此目前亟待制定《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规范》以更好地配合临床医生的治
疗,提高临床疗效,维持远期疗效,更好地改善更年期女性的生活质量。
本文件的目的是通过文献调研、西医专家咨询、名中医共同研讨等研究方法,制定《更年期女性情
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规范》,包括更年期知识健康教育、中医起居护理、中医情志护理、中医饮食护理、
用药护理、中医养生运动功法和中医特色疗法、跟踪随访等一系列管理措施,让患者掌握更年期自我身
心管理方法、促进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掌握科学调节方法,降低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复发,提
高更年期女性的生活质量。
为此,我们针对相关医护人员,建立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的中医慢病管理规范,为临床慢病管理实
践提供参考和指引,形成标准并推广应用。
III
DB44/T 2547—2024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的术语和定义、服务要求、管理程序、管理措施、
效果评价方法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开展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的各级医疗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2024—2016 针灸针
GB/T 12346—2021 经穴名称与定位
GB/T 13734—2008 耳穴名称与定位
GB/T 16751.1—2023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1部分:疾病
GB/T 20348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
GB/T 21709.1—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部分:艾灸
GB/T 21709.9—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9部分:穴位贴敷
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GB/T 21709.22—2013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2部分:刮痧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绝经过渡期 menopausal transition
从临床特征、内分泌学及生物学上(40岁左右)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的迹象直至最后一次月经的阶段。
进入绝经过渡期早期的标志是月经周期长短不一(即月经紊乱),10次月经周期中有2次或以上发生邻
近月经周期改变≥7d。
绝经 menopause
月经的永久性停止,属回顾性临床诊断。40岁以上的女性停经12个月,排除妊娠及其他可能导致闭
经的疾病后,即可临床诊断为绝经。
围绝经期 perimenopause
女性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从临床特征、内分泌学及生物学方面开始出现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
至末次月经后1年,围绝经期包括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的1年。
1
DB44/T 2547—2024
绝经后期 post-menopause
绝经后的生命周期,与围绝经期有1年的重叠。一般绝经后5年~8年为绝经早期,余生为绝经晚期。
更年期 climacteric
女性从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特殊阶段,多数出现在40岁~60岁之间,其标志性事件是绝经,包括
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早期。
更年期综合征 climacteric syndrome
女性在更年期出现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中医认为,因肾气渐衰,阴阳失调,引起心、肝、
脾、肺等脏腑功能紊乱。临床以女性在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渐至绝经,伴见潮热,烘热,手足心热,面
红,汗出,烦躁,心悸,失眠,健忘,眩晕,耳鸣,腰背酸痛,皮肤燥痒或有蚁行感等为特征的妇科病。
中医又称之为“绝经前后诸病(症)”。
注: 世界卫生组织曾推荐从医学词汇中停止使用“更年期”的名词,但国际绝经学会的绝经国际委员会仍投票赞同
保留“更年期”以及“更年期综合征”这两个名词,主要是因为这一名词已沿用了很长时间,也考虑这个名词
最能描述女性一生中的这个时期。
[来源:GB/T 16751.1—2023,11.2,有修改]
情绪障碍 emotional disorder
情绪障碍是指以主观痛苦和焦虑为特点,临床表现为焦虑、抑郁和持续性忧伤的一组疾病,它影响
了社会功能或伴有某些生理反应,核心症状为焦虑和抑郁情绪。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归属于中医学脏躁
范畴,临床以情志异常,精神恍惚,烦躁不宁,无故悲伤,哭笑无常,呵欠频作等为主要特征。
[来源:GB/T 16751.1—2023,7.1,有修改]
中医慢病管理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根据中医学基本理论,运用中医“整体观念”“治未病”思想,结合健康管理学理念,对社会个体
或群体的慢病状态进行系统的信息采集、评估、调理以及跟踪服务,以促进健康、延缓慢病进程、减少
并发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科学管理模式。
证候 clinical manifestation
疾病过程中机体综合反应出的症状和体征。
[来源:GB/T 20348—2006,3.1,有修改]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PPT:演示文稿或幻灯片(PowerPoint)
FSH:促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E2:雌二醇(Estradiol)
L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MRS:更年期评定量表(Menopause Rating Scale)
FSFI: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
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2
DB44/T 2547—2024
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CT: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MR: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5 基本要求
机构
5.1.1 开展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的各级医疗机构应具备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
理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包括科室管理架构、信息化配置、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域、中医诊疗设备、中
医药特色干预方案等。
5.1.2 有条件地区建立互联网管理模式,随时追踪、查询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患者电子病历与档案,
实现实时管理的目标。
人员
5.2.1 从事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管理工作的人员应为经过培训具有相应资质的医护人员。包括但不限
于:
a) 执业护士;
b) 执业中医师;
c) 执业医师;
d) 健康管理师。
5.2.2 服务人员至少两年参加一次与更年期女性伴情绪障碍相关的专业医学继续教育培训,每次时间
不少于 30 个学时。
6 管理程序
纳入
6.1.1 首诊纳入流程
流程具体如下:
a) 由一名医生(宜为妇科更年期专科医生)首诊患者并制定治疗方案,将符合中医慢病管理标准
的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患者纳入管理,并填写门诊首诊病历档案;
b) 由医护人员向患者讲解中医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目的,以及在慢病管理过程中患者可能享受到
的益处;
c) 医护人员(以护士为主)结合患者病情及需求做第一次健康宣教;
d) 由医护人员根据主诊医生诊断,做好患者病情评估,辨证进行中医起居护理、中医情志护理、
中医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中医养生运动功法和中医特色疗法等方面指导,解答患者医疗上的
问题和疑惑;
e) 根据患者需求指导其做好家庭中医起居、中医情志、中医饮食、用药、中医养生运动功法等方
面的监测;
f) 留取患者随访电话,商定好双方联系方式,为患者定下复查、评估的频率,预约下次复诊时间,
定期提醒患者复诊、完成复查和评估,并做好相关记录。
3
DB44/T 2547—2024
6.1.2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门诊诊疗纳入流程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纳入流程应遵循图1的要求。
6.1.3 复诊纳入流程
流程具体如下:
a) 复诊时由医护人员(以护士为主)首先接诊患者并做病情评估,填写病情康复调查表;
b) 医生接诊患者,进行常规诊疗,必要时调整中医管理方案;
c) 医护人员(以护士为主)根据患者就诊按需更新患者各类资料;
d) 医护人员(以护士为主)做好患者中医起居、中医情志、中医饮食、用药、中医养生运动功法、
中医特色疗法等方面的健康指导;
e) 由医护人员(以护士为主)与患者预约随访方式及频率,结束诊疗。
4
DB44/T 2547—2024
图1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纳入流程图
建档
6.2.1 基础建档的主要内容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知情同意书;
b) 门诊首次病历记录表(见附录 A),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体征测量、健康信息(如月经情况、
既往史、家族史、过敏史、疾病诊断等)。
6.2.2 健康评估内容如下: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更年期评定量表(应符合附录 F 的评估要求);
b) 女性性功能指数(应符合附录 G 的评估要求);
c) 心理测量量表(应符合附录 H、I 的评估要求);
d)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应符合附录 J 的评估要求);
e)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见附录 K);
f) 信息采集:包括中医证候、乳腺检查、盆腔检查、甲状腺检查、妇科超声、乳腺超声、实验室
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头颅 CT、头颅 MR、骨密度等;
g) 检查指标、治疗效果的评估。
辨识
6.3.1 总体病机
本病以肾虚为本,肾的阴阳失调,影响心、肝、脾、肺脏,兼夹气郁、血瘀、痰湿等复杂病机。
6.3.2 常见证候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的常见证候如下:
a) 肾虚肝郁证:潮热汗出、腰背酸痛、烦躁易怒、乳房胀痛、精神抑郁、胸闷叹息、睡眠不安、
大便时干时溏。舌红,苔薄白或苔薄黄,脉沉弦或脉细弦;
b) 心肾不交证:潮热汗出、心烦不宁、腰酸膝软、失眠多梦、心悸易惊。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c) 肝肾阴虚证:潮热汗出、腰膝酸痛、头晕耳鸣、眼睛干涩、烦躁易怒、手足心热、失眠健忘、
阴部干涩或灼热、性交疼痛、尿失禁。舌红,少苔,脉细数;
d) 肾阳虚证:畏寒肢冷、腰膝酸冷、夜尿频数、大便溏薄、精神萎靡、面浮肢肿、性欲减退。舌
淡,苔白或滑,脉沉弱无力。
检查
6.4.1 一般检查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神志、精神状况、体态(肥胖、消瘦等)、
体格检查、妇科检查等情况。
6.4.2 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
包括FSH、E2、LH、血脂、维生素D等。
6.4.3 影像学检查评估
5
DB44/T 2547—2024
包括乳腺、甲状腺、妇科超声,心脏彩超,心电图,必要时可行头颅CT、头颅MR、骨密度等。
6.4.4 量表评估
包括MRS、FSFI、HAMD、HAMA、PSQI。
干预
各级医疗机构可以按照自身情况,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进行中医药保健指导,包括中医
起居护理、中医情志护理、中医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中医养生运动功法和中医特色疗法。
7 中医特色慢病管理措施
更年期知识健康教育
7.1.1 教育人员
应由接受过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相关知识培训的健康宣教者进行宣教。
7.1.2 教育方式
按人员数量和类别,可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同伴式健康教育,其中同伴教育门诊是由专科医护人
员主持,多位患者共同参与,面对面交流,分享信息、经验和生活技巧;宣教方式按场景可分为健康教
育大讲堂、社区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社区中医健康咨询、圆桌会议互动、一对一面对面教育、线上教育、
情景模拟等形式。
7.1.3 教育频次
每个月至少1次为患者提供现场或线上的健康教育指导。
7.1.4 教育内容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的教育内容如下:
a)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危害、影响因素分析;
b)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的治疗干预方法;
c)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的自我管理:四时起居调摄;
d)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的自我管理:情志调摄;
e)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的自我管理:食疗药膳;
f)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的自我管理:用药护理;
g)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的自我管理:中医养生运动功法和中医特色疗法;
h) 相关检验检查指标的解读。
中医起居护理
7.2.1 总则
顺应天地阴阳及四时变化规律,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科学睡眠,衣着合体。遵从“春夏养阳,秋
冬养阴,以从其根”。
7.2.2 顺四时,调起居
6
DB44/T 2547—2024
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a) 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b) 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c) 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d) 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7.2.3 劳逸适度,不妄劳作
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a) 量力而行:体力劳动要轻重相宜,依据体力大小量力而行;
b) 脑体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c) c) 休息多样化:可选择听音乐、下棋、聊天、散步、打拳、赋诗作画等休息方式。
7.2.4 科学睡眠
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a) 合适的卧具:可以选择药枕,如清热明目的菊花枕、镇心安神的磁石枕等;
b) 睡眠姿势:“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睡觉的时候要侧卧,选择右侧卧位;
c) 睡前调适:睡前用热水沐足、按摩涌泉穴等助眠;
d) 养成午休习惯,但时间不宜太长。
7.2.5 衣着调适
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a) 春季皮肤开泄,勿当风脱衣,早晚应注意保暖;
b) 夏季避免在阴凉通风处露卧,以免风袭经络,致成风痹;
c) 秋季早晚温差较大,不要骤然添加衣物,宜稍受寒冻,以利于人体适应气候变化;
d) 冬季穿衣盖被,以避寒就温为原则,以暖、软为佳,但又不宜过之。
7.2.6 二便调摄
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a)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b) 注意饮食搭配,多吃粗粮、水果蔬菜等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
中医情志护理
7.3.1 情志疗法
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a) 以情胜情法,运用五行相胜的原理,当某种情绪过甚而致发病时,可以用另一种“相胜”的情
绪来制约它(以情胜情法举例简介见附录 B);
b) 移情解惑法,通过采取一定措施转移患者的精神注意力,包括运动、音乐欣赏、画画等;
c) 顺情从欲法,是指顺从患者的意志、情绪,满足患者心身需要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某种个
人欲望未得到满足,遂致内怀深忧而出现的情志病变;
d) 言语开导法,以患者的个人病情和心理状态为出发点,以语言交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情志疏导
以纠正其病态情志,从而恢复正常情志;
7
DB44/T 2547—2024
e) 暗示法,指利用语言、动作或其他方式,使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积极暗示的影响,从而解除
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包括言语暗示、情境暗示等。
7.3.2 中医音乐疗法
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a) 中医五音疗法,又称为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是在《黄帝内经》的五行理论上,将五脏、五志与
五音结合所形成的一种物理疗法(中医五音疗法举例简介见附录 C);
b) 中医五行体感音乐疗法,又称中医五音体感音乐疗法,是将传统中医五音疗法与体感音波治疗
巧妙结合在一起的治疗方法(中医五行体感音乐疗法举例简介见附录 C)。
7.3.3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如下:
a) 关注患者实际情况;
b) 注重个体差异,因人制宜进行针对性治疗;
c) 注意情志刺激的强度和特异性;
d) 家庭社会系统支持作用:发挥丈夫、子女、同事、亲朋好友等的支持作用,理解、关心患者。
中医饮食护理
7.4.1 饮食营养总则
推荐低脂肪、低糖、低热量、低盐饮食。合理加强钙和维生素的补充。宜选择全谷物或高纤维食物
等碳水化合物,少食动物脂肪、胆固醇(<300 mg/d),控糖(包括含糖饮料)(≤50 g/d)、少油(25
g/d~30 g/d)、限盐(≤5 g/d)、限酒(酒精量≤15 g/d)、适量饮水,增加水果、蔬菜摄入,饮食
宜定时定量、均衡,避免无节制。
7.4.2 种类齐全
《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饮食要注意搭配和整体
观,烹调合理,营养丰富,品种多样。每天食物种类宜在12种以上,每周宜在25种以上。
7.4.3 注重食物的中药药性
食物的中药药性可从以下四方面描述:
a) 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b) 五味(色):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c) 归经:药食对人体某一脏腑所属脏器组织所产生的明显作用而予以归纳的。《素问·宣明五气
论》:“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素问·五脏生成》曰: “白当肺,
赤当心,青当肝,黄当脾,黑当肾”;
d) 升降浮沉:食物作用的趋向性,升表示上升,降表示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
7.4.4 膳食指引
食疗药膳,以食疗病、以药入膳。宜辨证施膳、辨病施膳,全面膳食,饮食有节,三因制宜。膳食
指引举例见附录D。
7.4.5 常用食疗种类
8
DB44/T 2547—2024
常见食疗种类包括但不限于:
茶、粥、汤、菜肴。
用药护理
7.5.1 常用药物的管理
医生应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及其轻重程度、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等,恰当采取激素、抗抑郁药、
中医药等药物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
a) 药物应妥善保管,避免受潮,防止变质;
b) 内服药和外用药要分类放置;
c) 注意药物的有效期。
7.5.2 用药注意事项
用药注意事项如下:
a) 护士指导患者分辨和掌握服用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b) 护士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不可自行调整、更换或停用药物;
c) 护士告知患者用药期间及时反馈疗效,出现任何不适反应及时就医;
d) 护士告知患者定期复检,跟踪检查 FSH、E2、血压情况,必要时检查血脂、肝肾功能及心电图、
妇科超声等,监测是否有副作用;
e) 护士告知患者服药期间做好饮食宜忌,服药时忌烟酒;
f) 护士告知患者勿用果汁、茶水或牛奶送服药。
中医养生运动功法和中医特色疗法
7.6.1 中医养生运动功法
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总体原则。具体要求如下:
a) 专科医生或护士在全面评估患者情况的基础上,指导患者选择与患者能力相适宜的中医养生
运动功法,包括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太极拳、调息静坐等;
b) 时间和频率:每次至少持续 20 分钟以上,60 分钟以内,每周 3 次或以上。运动前应有 5 分
钟~10 分钟的热身运动;
c) 禁忌症:行动不便,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或罹患其它影响运动的疾病;
d) 注意事项:功法练习时或练习后出现以下情况,应暂停练习,如头痛、头晕、胸闷、呼吸困难
等。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尽量避免空腹运动。
7.6.2 中医特色疗法
7.6.2.1 针刺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
a) 体针。针具应符合 GB 2024-2016 的要求,腧穴定位应符合 GB/T 12346-2021 的要求,操作应
符合 GB/T 21709.20-2009 的要求。具体基本方及操作见附录 E;
b) 其它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腹针、平衡针、头皮针等。
7.6.2.2 耳穴压豆疗法
耳穴名称与定位应符合GB/T 13734-2008的要求。具体基本方及操作见附录E。
9
DB44/T 2547—2024
7.6.2.3 艾灸疗法
腧穴定位应符合GB/T 12346-2021的要求,操作应符合GB/T 21709.1-2008的要求。具体基本方及操
作见附录E。
7.6.2.4 刮痧疗法
刮痧操作应符合GB/T 21709.22-2013的要求。具体基本方及操作见附录E。
7.6.2.5 穴位贴敷
腧穴定位应符合GB/T 12346-2021的要求,操作应符合GB/T 21709.9-2008的要求。具体基本方及操
作见附录E。
7.6.2.6 中药沐足
适用于睡眠质量差的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患者。具体基本方及操作见附录E。
7.6.2.7 头部按摩技术(开天门疗法)
适用于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伴头晕、头痛、失眠等的患者。具体操作方法见附录E。
跟踪随访
7.7.1 随访方式
随访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a) 门诊随访,利用患者门诊就诊的时间开展随访服务;
b) 电话随访,由医护人员(以护士为主)通过电话进行随访;
c) 邮件随访,由医护人员(以护士为主)通过邮件进行随访;
d) 微信随访,将同患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的患者建立微信群,利用微信平台对患者开展随访服务;
e) 必要时家庭随访。
7.7.2 随访内容
随访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相关项目检查,包括生命体征、FSH、E2、LH、维生素 D、血脂、妇科超
声等;
b) 按时进行相关量表评估,包括:MRS、FSFI、HAMD、HAMA、PSQI 等;
c) 介绍防治疾病的各种知识、技巧、生活小窍门,向患者或家属推送疾病相关健康知识(可公众
号或印刷版知识小册子或短视频)、中医养生方法、服药提醒等。
7.7.3 随访频率
原则上每个月1次,管理期间不少于3次随访。
7.7.4 注意事项
随访的注意事项如下:
a) 患者建档时尽可能完整收集档案材料;
b) 须由专门的医护人员(宜为护士)管理随访患者,当患者超过预定随访时间 1 周没有复诊,应
该主动随访患者,明确原因,提醒其复诊;
10
DB44/T 2547—2024
c) 医护人员(宜为护士)每周整理一次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门诊所有患者的登记资
料,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以电子版的形式),全程跟踪患者病情。
7.7.5 跟踪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a) 医生干预:医生可查看患者基本信息、门诊和住院病历、诊疗信息、历次随访记录等既往资料,
能够对随访所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记录,及时执行对随访方案中需要医生干预的活动;
b) 转诊:对病情进展、有恶化趋势的患者,必要时考虑转精神病科,或转上一级医院。
8 效果评价方法
评价目的
监测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健康管理的效果。
评价原则
8.2.1 及时
及时汇总相关内容。
8.2.2 客观
客观分析评价疾病慢病管理的质量问题。
8.2.3 持续改进
对管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评价内容
8.3.1 主要内容
包括患者的情绪状况、治疗效果、健康档案建立的完整性、健康教育的普及率、中医养生法的掌握
度、持续随访时间长短等。
8.3.2 临床疗效
包括:MRS、FSFI、HAMD、HAMA、PSQI等。
8.3.3 健康档案
门诊首次病历记录表、MRS、FSFI、各种心理测量量表(包括HAMD、HAMA、PSQI)、随访服务记录
表等。
8.3.4 健康教育普及率
接受健康教育人群占总管理人群比例;每位接受管理的患者所接受教育内容占必须接受教育内容
比例。
8.3.5 持续随访时间长度
11
DB44/T 2547—2024
每位患者从接受建档开始,到失访或结案的持续时间。
评价方式
采用自评、服务对象评价及第三方评价的方式评估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的管理成效。
评价周期
各项评价内容至少每半年评估一次。
12
DB44/T 2547—2024
附 A A A

(资料性)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门诊首次病历记录表
A.1 门诊首次病历基本目录记录表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中医慢病管理门诊首次病历基本目录记录见表A.1。
表A.1 门诊首次病历基本目录记录表
一、基本信息
病历号: 民族: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出生地:
家庭电话: 手机:
电子邮件或QQ: 职业:
付费方式:□自费 □医保 □公医 婚姻状况:□未婚 □已婚 □再婚 □离异 □丧偶
教育程度:□小学或以下 □初中 □高中或中专 □大专 □本科 □研究生或以上
工作状态:□全职 □半职 □退休 □离休 □无业
照顾者:□自己 □配偶 □子女 □保姆 □其他
首诊门诊:体温____℃,脉搏____次/min,心率____次/min,血压____/____mmHg,身高___cm,体重____kg,BMI:____
二、月经情况(说明:有该选项在□打√,根据情况可多选;选项未涉及的其他情况请自行补充)
绝经情况:□已绝经 □未绝经 末次月经:_____年_____月______日
月经情况:月经周期____天,经期____天,经量:□少 □中 □多 痛经:□无 □轻 □中 □重 经色:□淡红 □红 □暗红 是否有血块:□有 □无
三、病史(说明:有该选项在□打√,根据情况可多选;选项未涉及的其他情况请自行补充)
既往史:□无 □有,(如有,继续填写,根据以下情况可多选;选项未涉及的其他情况请自行补充) 循环系统:□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病史 血液系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血液系统相关疾病 内分泌及代谢:□甲减 □甲亢 □肾上腺相关疾病 □糖尿病 □肥胖 妇科专科系统:□子宫腺肌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肌瘤 □卵巢囊肿 □子宫内膜炎 □盆腔炎性疾病 □阴道炎 □生殖器官发育异常 □妇科恶性肿瘤 乳腺专科系统:□乳腺增生 □乳腺结节 □乳腺恶性肿瘤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史:是否嗜酒:□是,____斤/天 □否 ;是否吸烟:□是,____支/天 □否
孕产史:孕____次,产_____次,流产_____次,其他___________
家族史:一级亲属(母亲、姐妹)更年期综合征、卵巢早衰病史:□无 □有 □其它________ 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类疾病家族史:□无 □有
过敏史:□无 □有,请说明____________
13
DB44/T 2547—2024
A.2 疾病情况
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疾病情况见表A.2。
表A.2 疾病情况(医生填写)
主诉
简单病史
中医诊断 □绝经前后诸症 □其他______________
辨证分型 □肾虚肝郁证 □心肾不交证 □肝肾阴虚证 □肾阳虚证 其他____________
西医诊断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其他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治疗方案
14
DB44/T 2547—2024
附 B B B

(资料性)
以情胜情法举例简介
B.1 以情胜情法简介
B.1.1 七情五行五脏的归属
《黄帝内经》将人的精神情志归纳为七种:怒、喜、思、悲、忧、恐、惊,即“七情”。而七情又
分属五脏,以怒、喜、思、悲(忧)、恐(惊)为代表,称为“五志”,即怒属肝,喜属心,思属脾,
悲忧属肺,恐惊属肾。五脏系五行,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金属水。七情五行五脏的归
属见表B.1。
上一章:DB12/T 3008.9-2024 人力资源服务规范 第9部分:人力资源服务外包 下一章:DB5331/T 66.2-2024 国有资产管理规范 第2部分:使用

相关文章

DB44/T 2555-2024 更年期女性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DB44/T 2573-2024 结直肠腺瘤及早期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慢病管理规范 T/GDACM 0128-2024 中医慢病管理技术规范 腹膜透析 T/NAHIEM 9-2018 慢病中医智能防控系统 T/GXAS 544.3-2023 老年人常见疾病三级预防规范 第3部分: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DB44/T 2572-2024 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编制要求 DB44/T 2576-202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健康管理规范 DB44/T 1952-2016 中医药科技项目管理 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