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为了规范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工程的应用,依据
《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JGJ142)和《建筑用碳纤维发热线》
(JG/T538),编制组结合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技
术特点,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
经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有关专家评审通过后,报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备案,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并发布实施。
本标准主要内容为:1.总则;2.术语;3.材料与产品;4.设计;
5.施工与安装;6.试运转、调试及工程验收。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郑州市正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邮箱:
651068976@qq.com,邮编:45000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郑州市正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
河南中煌节能电器有限公司
郑州市工程质量监督站
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济源市暖煌电暖有限公司
中煌电热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蓝云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济源市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站
河南兴伟置业有限公司
郑州碧源置业有限公司
1
成诺智家(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参编人员:
钱文豫
闫海亮张艳赵志立吴智勇聂涛李少华
李杰
马书杰闫文化成小翠王改成焦笑言田志娇
徐素梅
王素晓陈阳刘曙辉张弛樊占温张丽娜
杨青云
王龙徐蕊王丽娟卢君玲张小刚朱芳振
韩利阳
杨晓飞李园
主要审查人员:
栾景阳刘忠王华强郑丹枫门茂琛王富春潘玉勤
2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材料与产品....................................................................................... 4
3.1一般规定................................................................................4
3.2碳纤维发热线缆和温控器...................................................4
3.3绝热层材料............................................................................5
3.4填充层材料............................................................................6
4设计....................................................................................................8
4.1一般规定................................................................................8
4.2房间热负荷计算....................................................................9
4.3地面传热量的计算............................................................. 10
4.4系统设计..............................................................................11
4.5地面构造..............................................................................13
4.6电气设计..............................................................................15
5施工与安装..................................................................................... 17
5.1一般规定..............................................................................17
5.2绝热层的铺设......................................................................18
5.3发热线缆系统的安装......................................................... 19
5.4填充层施工..........................................................................20
5.5面层施工..............................................................................22
5.6电气系统安装......................................................................23
5.7质量验收..............................................................................23
6试运转、调试及工程验收............................................................ 26
3
6.1试运转及调试......................................................................26
6.2工程验收..............................................................................26
附录A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布线方式及等电位联结示意...............28
附录B辐射供暖地面构造图示........................................................29
附录C碳纤维发热线缆电阻测试记录............................................30
附录D碳纤维发热线缆的电气和机械性能要求...........................32
附录E检查、调试与验收记录表....................................................33
本标准用词说明...............................................................................35
引用标准名录...................................................................................36
4
1总则
1.0.1为规范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工程的设计、施工及
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我省以碳纤维发热线缆为加热元器件的地面
辐射供暖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采用碳纤维发热线缆进行
地面辐射供暖,应符合下列条件:
1供电政策允许;
2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我省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的要求;
3城市集中供热未覆盖的区域。
1.0.3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碳纤维发热线carbon-fiberheatingcables
由碳纤维原丝与电绝缘材料及保护材料组成的线状通电后
发热的元器件。
2.0.2碳纤维发热线缆heatingwireofcarbon-fiber
多根同等长度(功率)的碳纤维发热线并联组合,为碳纤维
发热线缆。
2.0.3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
groundradiantheatingofcarbon- fiberheatingcable
以碳纤维发热线缆为发热元器件,提升地面的表面温度,
形成热辐射面,通过辐射面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向室内供暖的
系统形式。
2.0.4碳纤维发热卷材carbonfiberheatingcoil
将碳纤维发热线缆、冷线、接头、铝箔反射层、防护层、
防潮层复合成型的卷材。
2.0.5线功率密度linearpowerdensity
在正常供暖条件下,发热线单位长度的有效发热功率,单
位W/m。
2.0.6电-热辐射转换率electric-toradiantpowertransfer
efficiency
发热线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直至达到稳定工作状态后,将输
入的电功率转换成输出的总辐射通量的百分比。
2.0.7稳定工作状态conditionofadequateheated
发热线在正常工作条件下通电升温达到热平衡的工作状态。
2
2.0.8绝热层insulatingcourse
地面供暖中,用于阻挡热量传递,减少无效热损耗的构造
层。绝热层分为辐射面绝热层和侧面绝热层。
2.0.9均热层heatdistributionplates
铺设在发热线缆之下或之上、或上下均铺设的可使发热线
缆产生的热量均匀散开的金属板或者金属箔。
2.0.10填充层fillercourse
在绝热层上设置发热线缆用的构造层,起到保护碳纤维发
热线缆,并使地面温度均匀的作用。
2.0.11温度控制器thermostat
能够测量温度并发出控制调节信号的温度自控设备,简称
温控器。
3
3材料与产品
3.1一般规定
3.1.1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中所使用的材料和产品
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3.1.2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所用材料和产品选择
和使用应确保安全可靠。
3.2碳纤维发热线缆和温控器
3.2.1碳纤维发热线缆必须有接地屏蔽层。
3.2.2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冷线和热线接头应采用专用设备和工艺
连接,不应在现场简单连接;接头应可靠、密封,并保持接
地的连续性。
3.2.3碳纤维发热线缆出厂后应做好成品保护,禁止使用有外伤
或破损的碳纤维发热线缆。
3.2.4碳纤维发热线缆外径不宜小于5mm。
3.2.5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型号和商标应有清晰标志,冷线和热线
接头位置应有明显标识。
3.2.6额定工作电压220V、额定工作频率50Hz的碳纤维发热线缆,
其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碳纤维发热线缆在额定电压及正常工作温度下,其输入功
率对其额定输入功率的偏差在±10%内。
2碳纤维发热线缆在工作温度下的热态泄漏电流≤0.25mA;
3碳纤维发热线缆在正常温度条件下应能承受50Hz、3750V
的交流电压,历时1min的电气强度测试;
4
4碳纤维发热线缆的法向全发射率≥0.86。
5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冷态绝缘电阻和热态绝缘电阻不应小
于50MΩ。
3.2.7产品的电气安全、机械性能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
3.2.8温控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家用和类似用途电自动控制
器温度敏感控制器的特殊要求》GB14536.10的有关规定。
3.3绝热层材料
3.3.1绝热层材料应采用导热系数小、难燃或不燃,具有足够承
载能力的材料,且不应含有殖菌源,不得有散发异味及可能危
害健康的挥发物。
3.3.2系统采用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
表3.3.2的要求。
表3.3.2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 性能指标
模塑 挤塑
供暖地面绝热层 供暖地面绝热层
类别 Ⅱ1 W2002
表观密度(kg/m3) ≥20.0 ≥20.0
压缩强度3(kPa) ≥100 ≥200
导热系数4 ( W/ m· k) ≤0.041 ≤0.035
尺寸稳定性(%) ≤3 ≤2
水蒸气透过系数 [(ng/(Pa·m·s)] ≤4.5 ≤3.5
吸水率(体积分数) ( % ) ≤4.0 ≤2.0
熔结 性5 断裂弯曲 负荷 25 ——
弯曲变形 ( mm) ≥20 ——
燃烧 氧指数 ≥30 ——
5
项目 性能指标
模塑 挤塑
供暖地面绝热层 供暖地面绝热层
性能 燃烧性能 等级 达到B1级
注:1模塑Ⅱ型密度范围在20kg/m3~30kg/m3之间; 2W200为不带表皮挤塑材料; 3压缩强度是按现行国家标准《硬质泡沫塑料压缩性能的测定》(GB/T8813)要求 的试件尺寸和试验条件下相对形变为10%的数值; 4导热系数为25℃时的数值; 5模塑断裂弯曲负荷或弯曲变形有一项能符合指标要求,熔结性即为合格。
3.3.3发泡水泥绝热层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
泥;当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水泥抗压强度
等级不应低于32.5MPa;
2发泡水泥绝热层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3.3的规定。
表3.3.3发泡水泥绝热层技术指标
干体积密度 ( kg/m3) 抗压强度(MPa) 导热系数 [W/(m· K) ]
7天 28天
350 ≥0.4 ≥0.5 ≤0.07
400 ≥0.5 ≥0.6 ≤0.08
450 ≥0.6 ≥0.7 ≤0.09
3.3.4当采用其他绝热材料时,其技术指标应参照表3.3.2的规定,
且具有同等绝热效果。
3.4填充层材料
3.4.1豆石混凝土填充层材料强度等级宜为C15,豆石粒径宜为
5mm~12mm。
3.4.2水泥砂浆填充层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6
1应采用中粗砂,且其含泥量不应大于5%;
2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
3水泥砂浆体积比不应小于1:3;
4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10。
7
4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供暖地面的承载能力,应会同建筑、结构设计专业统筹考
虑。
4.1.2系统管路及设备布置应与建筑、结构、电气、给水排水、装
饰等专业相互协调,统筹布局。
4.1.3采用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时,地面的表面平
均温度应符合表4.1.3的规定。
表4.1.3辐射供暖表面平均温度
设置位置 宜采用的平均温(℃) 平均温度上限(℃)
地面 人员经常停留区 25~27 29
人员短期停留区 28~30 32
无人停留区 35~40 42
4.1.4地面上的固定设备下方不应设置碳纤维发热线缆。
4.1.5采用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时,房间内的生活
给水管道、电气系统管线等不得与发热线缆敷设在同一构造层
内。
4.1.6采用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提供以下施工
图设计文件:
1设计说明;
2主要设备、材料表;
3楼栋内供暖系统和碳纤维发热线缆平面布置图;
4配电系统图和相关管线平面图;
5温控装置及相关管线布置图,当采用集中控制系统时,应
8
提供相关控制系统布线图;
6地面构造及伸缩缝设置示意图、局部详图。
4.1.7施工图设计说明应说明以下内容:
1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
2房间总热负荷、碳纤维发热线缆材料相关技术参数;
3碳纤维发热线缆的配电方案、类型、每组功率、总根数、
工作电压、工作温度等技术参数;
4绝热材料的类型、导热系数、密度、规格及厚度等;
5采用的温控措施和温控器型式,电控系统的工作电压、工
作电流等技术数据和条件;当采用集中控制系统时,应提供相
关控制系统布线图;
6分户电能表的计量方式;
7填充层、面层伸缩缝的设置要求。
4.1.8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及相关部件平面布置图
应绘制下列内容:
1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具体布置形式,标明敷设长度、间距、
碳纤维发热线缆规格(线功率)、各碳纤维发热线缆环路或回路
的敷设长度;
2配电线路布置平面图(包括电气安全保护)。
4.2房间热负荷计算
4.2.1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暖热负荷,应按现
行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4.2.2采用全面辐射供暖时,室内设计温度可降低2℃。
9
4.2.3局部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可按整个房间全面辐射
供暖热负荷乘以表4.2.3中的计算系数确定。
表4.2.3局部辐射供暖热负荷的计算系数
供暖区面积与房间 总面积比值K K≥0.75 K=0.55 K=0.40 K=0.25 K≤0.20
计算系数 1.0 0.72 0.54 0.38 0.30
4.2.4进深大于6m的房间,宜以距外墙6m为界分区,分别计算
供暖热负荷和进行管线布置。
4.2.5对敷设发热线缆的建筑地面,热负荷不应计算地面的传热
损失。
4.2.6采用分户热计量或分户独立热源的系统,应考虑间歇运行
和户间传热等因素。
4.3地面传热量的计算
4.3.1辐射面传热量应满足房间所需供热量的需求。辐射面传热
量应按下式计算:
q=qf+qd(4.3.1-1)
qf=5×10-8[(tpj+273)4-(tfj+273)4](4.3.1-
2)qd=2.13(tpj-tn)1.31(4.3.1-3)
tpj=tn+9.82(
)0.969(4.3.1-4)式
中:q——辐射面单位面积传热量(W/m2);
qf——辐射面单位面积辐射传热量(W/m2);
qd——辐射面单位面积对流传热量(W/m2);
tpj——辐射面表面平均温度(℃);
tfj——室内非加热表面的面积加权平均温度(℃);tn
——室内空气温度(℃)。
10
4.3.2计算的供热量应包括地面向上的有效供热量和向下的传热
量或向土壤的传热损失。房间所需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供热量
应按下式计算:
q1=β (4.3.2-
1)Q1=Q+Q2(4.3.2-2)
式中:q1——房间所需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供热量(W/m2);
β——考虑家具等遮挡的安全系数,取值可参照《全国民
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表2.6.10的修正系数;
Q1——计算的供热量(W);
Fr——房间内敷设发热线缆的地面面积(m2);
Q——房间热负荷(对于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为地面向
上的有效供热量)(W);
Q2——向下的传热量或向土壤的传热损失(W)。4.3.3确
定辐射供暖地面向上的供热量时,应校核设计工况下地表面平
均温度,并确保其不高于本标准第4.1.3规定的限值;否则应改
善建筑热工性能或设置其它辅助供暖设备,减少辐射供暖系统
负担的热负荷,满足限值要求。
4.4系统设计
4.4.1应根据房间的使用特点、房间位置分布、辐射面结构及面
层材料等确定系统设置区域。如靠近外窗、外墙等热负荷较大
区域,碳纤维发热线缆应铺设较密,以补偿房间热损失。
4.4.2碳纤维发热线缆长度和布线间距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L≈
(4.4.2-1)
11
S≈1000
(4.4.2-2)
式中:L——按发热线缆产品规格选定的发热线缆总长度(mm);
6——向下传热量占发热线缆供热功率的比例,根据地面构
造,按表4.4.2取值;
S——发热线缆的布线间距(mm);
Px——发热线缆的线功率(W/m)。
表4.4.2地面向下传热量占发热线功率的比例
绝热层材料 面层各类型
瓷砖 塑料面层 木地板 地毯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0.16 0.21 0.23 0.27
注:计算条件为:发热线缆外表面温度为45℃、辐射间距为200mm;绝
热层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绝热层厚度为20mm,填充层厚度为40mm。
4.4.3碳纤维发热线敷设间距应不小于100mm。碳纤维发热线与
外墙面内表面距离不得小于100mm,与内墙表面距离宜为
200mm~300mm。
4.4.4碳纤维发热线缆宜采用平行型布置,其布线方式详见附录
A图A.0.1。
4.4.5温控器的设置及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温度传感器及室温型控制器应设置在附近无热源体、周围
无遮挡物、不受风吹直晒、通风干燥、能正确反映室内温度的
位置,且不宜设在外围护墙体上;
2在需要同时控制室温和限制地表温度的场合,应采用双温
型温度调控装置;
3对于开放大空间场所,室温调控装置应布置在对应的系统
敷设区域附近。当无法实现时,可采用地温型温控器,地温型
温控器宜设置在发热线缆之间、上方经常有人员停留的位置,
12
传感器不应被家具、地毯等覆盖或遮挡;
4温控器的控制器设置高度宜距地面1.3m~1.4m,且宜与照
明开关在同一水平线上。
4.4.6每个房间应独立设置发热线回路。确定每个回路发热线的
最大总功率时,发热线的最大工作电流不应超过所选温控器的
额定工作电流。
4.5地面构造
4.5.1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地面结构,应由下列
全部或部分组成,参见附录B。
1面层;
2找平层;
3填充层;
4发热线缆;
5绝热层(含均热层);
6防潮层(对与土壤相邻的地面);
7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面;
4.5.2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或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作
为供暖辐射面时,应设置绝热层。
4.5.3作为供暖辐射面的地面构造做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地面作为辐射地面时,应设置绝热层。
设置绝热层时,绝热层与土壤之间应设置防潮层;
2当工程允许地面按双向散热进行设计时,各楼层间的楼板
上部可不设绝热层。
4.5.4供暖辐射面的面层宜采用热阻小于0.05m2·K/W的材料,
13
不宜采用架空木地板面层。
4.5.5绝热层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时,其热阻不应小于表
4.5.5-1的数值;采用发泡水泥时,其厚度不应小于表4.5.5-2的
数值。
表4.5.5-1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绝热层热阻
绝热层位置 绝热层热阻(m2·K/W) 绝热层厚度(mm)
楼层之间楼板上 0.488 ≥20
与土壤或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上 0.732 ≥30
与室外空气相邻的地板上 0.976 ≥40
表4.5.5-2发泡水泥绝热层厚度(mm)
绝热层位置 干体积密度(kg/m3)
350 400 450
楼层之间楼板上 35 40 45
与土壤或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上 40 45 50
与室外空气相邻的地板上 50 55 60
4.5.6采用混凝土作为填充层时,填充层和面层构造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填充层材料及其厚度宜按表4.5.6选择确定;
2发热线缆不应与绝热层直接接触,应敷设于填充层中间;
3豆石混凝土填充层上部应根据面层的需要铺设找平层;
4没有防水要求的非潮湿房间,水泥砂浆填充层可同时作为
面层找平层。
表4.5.6地面填充层材料和厚度
绝热层材料 填充层材料 最小填充层厚度(mm)
泡沫塑料板 豆石混凝土/水泥砂浆 40
发泡水泥 水泥砂浆 35
4.5.7当地面面层采用水泥、石材、陶瓷时,可不设填充层,
14
但面层下的水泥砂浆和粘结层的总厚度应不小于35mm。
4.6电气设计
4.6.1电气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电能表的设置应符合当地供电部门规定并满足节能管理
的要求;
2当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用电需要单独计费
时,该系统的供电回路应单独设置,并应独立设置配电箱和电
能表;
3当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与其他用电设备合
用配电箱时,应分别设置回路;
4系统配电回路应装设短路、过负荷及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
器,可采用两极漏电断路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额定剩
余动作电流不应大于30mA,动作时间不大于0.1s,其他应符合
设备用电相关要求。
4 .6.2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采用电压等级为
220V的交流供电方式。
4.6.3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做局部等电位联结
(见附录A图A.0.2),并满足下列要求:
1局部等电位联结装置应按供暖子系统设置,每个供暖子系
统设置一套等电位联结装置。
2联结线应为铜导体,有机械保护时,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
2.5mm2,无机械保护时,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4mm2。
3局部等电位联结应包括碳纤维发热供暖系统钢丝网、温控
器的PE线、建筑物钢筋网以及其它外露金属可导电体、设备
15
等电位联结端子等。
4.6.4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配电设计时,应合理布
置温控器、接线盒等位置,减少导线连接点,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导线应采用铜芯导线;导体截面应按敷设方式、环境条件
确定,且导体载流量不应小于预期负荷的最大计算电流和按保
护条件所确定的电流;
2固定敷设电源线的最小芯线截面不应小于2.5mm2;
3电气线路的敷设方式应符合安全要求,导线穿管应满足国
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与碳纤维发热线缆设备或元器件连接
的部分宜采用柔性金属导管敷设,其长度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
标准的要求。
4.6.5温控器的工作电流不得超过其额定工作电流;当所控制回
路的工作电流大于温控器的额定工作电流时,可采用温控器与
接触器等其他控制设备相结合的形式实现控制功能。
4.6.6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电气设计尚应符合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等相
关标准的规定。
16
5施工与安装
5.1一般规定
5.1.1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资质,施工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岗前培
训。
5.1.2所有材料和产品应经进场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5.1.3施工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质量
控制措施文件应齐全,并已完成技术交底;
2施工现场应具备供水和供电条件,应有储放材料的临时设
施或场地;
3土建专业应已完成墙面粉刷(不含面层),外窗、外门应已
安装完毕,地面应已清理干净,卫生间应做完闭水试验并通过
验收;
4直接与土壤相邻的地面,已完成铺设防潮层;
5相关水电管路施工已完成。
5.1.4系统相关部件的运输、存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进行遮光包装后运输,不得裸露散装;
2运输、装卸和搬运时,应小心轻放,不得抛、摔、滚、拖;
3不得曝晒雨淋,宜储存在温度不超过40℃且通风良好和干
净的库房内;
4应避免因环境温度和物理压力受到损害,并应远离热源。
5.1.5进场材料、设备的型号规格及技术参数等应符合设计文件
要求,设备外表面无损伤、密封良好,随机文件和配件齐全。
17
5.1.6施工时不宜与其他工种交叉施工作业,地面留洞应在填充
层施工前完成。
5.1.7严禁带电作业。
5.1.8施工的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在低于0℃的环境下施工时,
现场应采取升温措施。
5.1.9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表面上应有明显的标
识,不得进行打洞、钉凿、撞击、高温作业等活动。
5.1.10施工全部结束后,应绘制竣工图,准确标注发热线缆的铺
设区域,传感器及其他连接管道的埋设位置。
5.2绝热层的铺设
5.2.1铺设绝热层的原始工作面应平整、干燥、无杂物,边角交
接面根部应平直且无积灰现象。
5.2.2泡沫塑料类、板类绝热层的铺设应平整,保温板间的拼缝
应严密。直接与土壤接触或有潮湿气体浸入的地面应在铺设绝
热层之前铺设一层防潮层。
5.2.3在铺设绝热层的同时或在填充层施工前,应由供暖系统安
装单位在与辐射面垂直构件交接处设置不间断的侧面绝热层,侧
面绝热层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绝热层材料宜采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且厚度不宜
小于10mm;绝热层材料也可采用密度不小于20kg/m3的模塑聚
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其厚度应为20mm;
2保温板应采用搭接方式连接,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mm;
3侧面绝热层应从辐射面绝热层的上边缘做到填充层的上边
缘;交接部位应有可靠的固定措施,侧面绝热层与辐射面绝热
18
层应连接严密。
5.2.4发泡水泥绝热层现场浇筑宜采用物理发泡工艺,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在房间墙上标记出发泡水泥绝热层浇筑厚度的水平线;
2施工浇筑中应随时观察检查浆料的流动性、发泡稳定性,
并应控制浇筑厚度及地面平整度;发泡水泥绝热层自流平后,
应采用刮板刮平;
3发泡水泥绝热层内部的孔隙应均匀分布,不应有水泥与气
泡明显的分离层;
4当施工环境风力大于5级时,应停止施工或采取挡风等安全
措施;
5发泡水泥绝热层在养护过程中不得振动,且不应上人作业。
5.2.5发泡水泥绝热层应在浇筑过程中进行取样检验;宜按连续
施工每50000m2作为一个检验批,不足50000m2时应按一个检验
批计。
5.2.6均热层铺设时应注意铝箔面朝上,铝箔间不得有间隙,且
应平整无皱折。
5.2.7金属网满铺在反射膜上,网间无空隙,且应用扎带固定。
5.2.8侧面绝热层宜用20mm~30mm聚苯乙烯紧贴内墙面铺设,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