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35.240
CCS L67
YD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通 信 行 业 标 准
YD/T 4439.1—2023
智能空间智能化等级评估规范
第1部分:通用评估准则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grade evaluation of intelligent space
——Part 1: General evaluation criteria
2023-07-28发布 2023-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 布
YD/T 4439.1—2023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III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
3.1 术语和定义……………………………………………………………………………………………………………………… 1
3.2 缩略语…………………………………………………………………………………………………………………………………… 2
4 智能空间系统框架及等级划分……………………………………………………………………………………………………………………… 2
4.1 智能空间系统基本框架…………………………………………………………………………………………………………………………… 2
4.2 智能化等级划分………………………………………………………………………………………………………………………… 2
5 智能空间系统智能化评估准则……………………………………………………………………………………………………………………………… 3
5.1 基本信息披露…………………………………………………………………………………………………………………………………………… 3
5.2 智能空间系统智能化服务能力评估准则………………………………………………………………………… 3
YD/T 4439.1—202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智能空间智能化等级评估规范》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名称如下:
——第1部分:通用评估准则
———第2部分:家居空间
——第3部分:智慧园区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董晓飞、张学强、张丹、王浩、曹峰、陆铁文、陶秋雨、符海芳、王雄、牟勤。
Ⅱ
YD/T 4439.1—2023
引 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家居、社区、车载、场馆以及养老院等各个空间场景的应用,智能化开始引领各空间场景产品消费升级浪潮。消费者开始追求更健康、便利、体贴和人性化的智能空间场景生活,以及更彰显个性化的科技内涵。但目前智能空间的发展还存在行业碎片化、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和安全性等问题。
为引导智能空间产业健康发展,增强用户对智能空间的信心,保护优质服务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开展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智能空间智能化等级评估规范,该标准的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
————第1部分:通用评估准则。目的在于提出智能空间的通用评估准则,并分别从感知能力、用户交互能力、个性化服务能力、响应时间、稳定性、安全性等维度明确技术评估指标。
———第2部分:家居空间。目的在于明确不同空间类型的家居空间智能化服务能力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
————第3部分:智慧园区。目的在于对智慧园区感知执行层、通信传输层、数字平台层、智慧应用层、安全、运维等维度进行规范。
本文件为《智能空间智能化等级评估规范》第1部分:通用评估准则。主要规定了智能空间通用的评估准则,分别从感知能力、用户交互能力、个性化服务能力、响应时间、稳定性、安全性等维度给出了相应的评测指标。
Ⅲ
YD/T 4439.1—2023
智能空间等级评估规范
第1部分:通用评估准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智能空间等级指标要求和评估准则,主要包括感知能力、用户交互能力、个性化服务能力、响应时间、稳定性和安全性指标项评估。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第三方测评机构对智能空间系统的评估、验收等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智能空间 smart space
以家居、社区、酒店、场馆、养老院等工作或生活空间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工作或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工作与生活服务系统,实现远程控制设备、设备间互联互通、自我学习等功能,并通过收集、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空间场景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空间环境。
3.1.2
智能设备 intelligent device
指通过与应用软件、云服务相结合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的智能硬件设备。主要包括智能门锁、智能开关、智能音箱、智能电视、智能灯具等。
1
YD/T 4439.1——2023
3.1.3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meantime between failure
指产品或系统在两相邻故障间隔期内正确工作的平均时间,也称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DNS 域名系统 Domain Name System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S 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
IPSEC 互联网安全协议 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
MQTT 消息队列遥测传输 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
SMB 服务器消息块 Server Message Block
SQL 结构化查询语言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TLS 安全传输层协议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WiFi 无线局域网 Wireless Fidelity
XSS 跨站脚本攻击 Cross Site Scripting
4 智能空间系统框架及等级划分
4.1 智能空间系统基本框架
智能空间系统用户交互控制终端可接入云服务平台,通过云服务平台实现多智能设备之间的协同。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云服务平台
智能设备
智能设备
智能设备
用户交互
控制终端
图1 智能空间系统基本框架示意
4.2 智能化等级划分
根据智能空间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将其分为L0-L9共10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分数范围见表1。通过对指标项的专业评测,得出智能空间系统各指标项的得分,将最终得分换算成百分制从而确定智能空间系统对应的等级。
2
YD/T4439.1—2023
表1 智能化等级
等级 定义描述 分数范围
L0 无智能 0~10
L1 一级智能 10~20
L2 二级智能 21~30
L3 三级智能 31~40
L4 四级智能 41~50
L5 五级智能 51~60
L6 六级智能 61~70
L7 七级智能 71~80
L8 八级智能 81~90
L9 九级智能 91~100
5 智能空间系统智能化评估准则
5.1 基本信息披露
评估对象:参评单位提交的智能空间系统的基本信息。
评估准则:主要基于材料检查的方式,对参评单位提交的系统描述、系统功能说明、服务保障说明、知识产权状况说明、行业实施案例说明等材料进行检查。
5.2 智能空间系统智能化服务能力评估准则
根据智能空间系统的空间区域功能设计,将智能空间系统划分成多个不同类型的子空间,分别针对各子空间进行智能化服务能力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各个使用场景的智能化服务能力,各个使用场景的服务能力评估方法为对感知能力、用户交互能力、个性化服务能力、系统响应时间、稳定性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打分。
5.2.1 感知能力
评估目的:对各子空间系统在各使用场景下自动感知的能力进行评估。
评估准则:通过技术测试的方式评估感知能力,在无需用户干预的情况下,系统自动感知功能越丰富,感知结果越准确,则智能化服务能力越强。
5.2.2 用户交互能力
评估目的:对各子空间系统在各使用场景下的用户交互能力进行评估。
评估准则:通过技术测试的方式评估用户交互的能力,包括语音、APP、面板等交互方式。系统支持的交互方式越丰富,交互便捷性越高,交互过程越顺畅,系统对用户表达内容的理解能力越强,则智
3
YD/T 4439.1—2023
能化服务能力越强。
5.2.3 个性化服务能力
评估目的:对各子空间系统在各使用场景下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能力进行评估。
评估准则:通过技术测试的方式评估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系统对不同用户的区分能力越高,提供的服务对用户习惯的贴合能力越强,则智能化服务能力越强。
5.2.4 响应时间
评估目的:对各子空间系统在各使用场景下的系统响应时间进行评估。
评估准则:通过技术测试的方式评估系统服务的响应时间,包括用户发出控制指令到控制生效的时延和智能设备事件触发到系统执行预置操作的时延等。
5.2.5 稳定性
评估目的:对各子空间系统在各使用场景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评估准则:主要基于材料审查和技术测试的方式,审查参评企业提供的系统稳定性材料,包括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系统服务状态监测和自动重启服务功能和系统服务冗余灾备策略等内容,通过技术测试验证系统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5.2.6 安全性
评估目的:对各子空间系统在各使用场景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评估准则:主要基于材料审查和技术测试的方式,审查参评企业提供的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材料,包括云端系统服务器通过的安全资质、移动管理APP的加固证明、系统的接口安全能力说明、系统的安全审计能力说明、安全管理制度、相关用户数据保护条款等,通过技术测试验证智能空间系统是否支持传输过程中数据传输加密、防止中间人攻击、接口安全的防护以及用户隐私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