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1.020
CCS C 05
团
体 标 准
T/CRHA 074—2024
————————————————————————————————
————————
急性高原反应“急救链”技术应用模式
Application specification of
“emergency chain” technology for Acute
Altitude Illness
2024-08-22 发布
2024-08-30 实施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发 布
T/CRHA 074—2024
目
次
前言.................................................................................................................................................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缩略语.........................................................................................................................................2
5
基本要求.....................................................................................................................................2
6
应用模式.....................................................................................................................................2
7
健康宣教.....................................................................................................................................4
附录 A(资料性)急性高原反应急救链流程图 ......................................................................... 5
附录 B(资料性)不同海拔、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流量和给氧工具参考...............................6
附录 C (资料性) DRCAB 评估流程............................................................................................... 7
附录 D(资料性)高原反应症状识别及相关辅助检查............................................................... 8
附录 E(资料性)围高原反应常用药品的使用说明................................................................. 10
附录 F(资料性)高原反应健康教育详细措施......................................................................... 13
I
T/CRHA 074—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价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天
府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青海
省果洛藏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九龙县人民医院、道孚县人民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丹、陈丽、杨雪丽、杨朝琼、眭万琼、毛小玲、李琴、钟雨、斯
朗拉姆、陈志、四郎巴姆、吴霞、吴芝婧、魏倩、魏奕、高丽、谭媛、刘英、赵丽辉、常秀
萍、彭蓉、张维林、何敏、李佳丽、俞静、汤学丹、石朝丽、仁真志玛、罗蕾、贾瑞云、四
郎巴珍、丁冬梅、詹红梅、王莉、倪国荣、徐弋、代红、赵建伟、苟菊香、郑儒君、陈燕、
邓晓梅、周红、德吉、扎西吉、吉克阿英、胡小群、充玉珍。
II
T/CRHA 074—2024
急性高原反应“急救链”技术应用模式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发生急性高原反应时的急救技术应用模式。
本文件适用于进入高原地区人群的自救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注册医生、护士在实施急
性高原反应急救时的技术应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本文件的规范性引用而成为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凡是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2991—2023 急进高原灾害应急救援队伍防护指南
T/CNAS 08—2019 成人氧气吸入疗法护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原反应 acute altitude illness
又称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是人
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一般指海拔高度在 2500 米以上),身体因为不适应海拔高度而造成
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寒冷、紫外线强烈等的变化,而由此引发一系列症状和机
能代谢变化的高原适应不全症。
3.2
高原脑水肿 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
又称高原昏迷,一种恶性高原急病,是人体急速进入高原或从高原迅速进入更高海拔地
域时和久居高原者在某些因素(如过劳、上感、猛烈运动、精神剧变等)的诱发下致使机体
对高原低压性缺氧不适应,由于脑缺氧而引发的严峻脑功能障碍,显现严峻的神经病症,乃
至昏迷或(和)共济失调的一种高原特发病,属急性高原病中最严峻的类型之一。
3.3
高原肺水肿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患者抵达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原,高原缺氧导致肺泡氧分压下降、肺泡动脉氧分压降
低,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肺血管收缩,导致肺小动脉收缩和急性肺动脉高压,使液体
从肺毛细血管漏出,形成肺水肿。
3.4
自救模式 altitude sickness self-rescue mode
通过日常知识经验积累,参加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等途径所具备的
应对突发事件,保护自身和他人安全的能力。
3.5
院前救治 prehospital care
1
T/CRHA 074—2024
对伤病员在到达医院前所进行的现场紧急救治、快速转运、途中监护和与院内交接的医
疗活动。
3.6
综合救治 multimodality therapy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机体情况、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理分期)和发展趋势,有
合理地、计划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的最佳组合,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期、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医疗活动。
3.7
氧气吸入疗法 oxygen therapy
通过吸入高于空气氧浓度的气体,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及氧含量,纠正低
氧血症的治疗方法,简称氧疗。
3.8
脉搏血氧饱和度 peripheral oxygen saturation
临床常用的“指脉氧”,经皮肤检测外周小动脉(通常用手指端)搏动时循环血液中氧
和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百分比。
3.9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high flow nasal cannula
通过高流量鼻塞持续为患者提供可以调控并相对恒定吸氧浓度(21% ~ 100%)、温度
(31℃ ~ 37℃)和相对湿度的高流量(8 ~ 80L/min)吸入气体的治疗方式。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MS: 急性高山病
HACE :高原脑水肿
HAPE:高原肺水肿
5
基本要求
5.1
高海拔地区医疗机构宜建立“自救模式+院前救治+综合救治”的急性高原反应急救链
技术应用模式,三个链接应无缝衔接救治流程(见附录 A)。
5.2 高海拔地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高原反应的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应急人员的培
训、梯队的建立、药品、设备的储备等。
5.3 高海拔地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宜建立医师、护理、营养师、心理医师等组成的急性高原
反应急救的多学科团队。
6 应用模式
6.1 高原反应自救模式
6.1.1 脱离高海拔环境
根据自身安全,应前往低海拔区域,寻求进一步救援。
6.1.2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2
T/CRHA 074—2024
应维持心率在 60 ~ 100 次/分,呼吸在 16 ~ 20 次/分,体温在 36℃ ~ 37℃,血压
(收缩压 90 ~ 140mmhg,舒张压 60 ~ 90mmhg)指脉氧在 90%及以上。
6.1.3 吸氧
自备便携式氧气装置,可根据海拔高度及指脉氧参数予以吸氧流量和浓度(见附录 B
中表 B.1)。
6.1.4 保暖与休息
发生高原反应时应予以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做好保暖措施。
6.2
高原反应院前救治
6.2.1
脱离高海拔环境
应保证救治人员和病员安全的情况下,脱离高海拔环境,就近医院治疗。
6.2.2 评估
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境况,评估内容参照 DRCAB 评估流程,尽快转移(见附录 C 中表 C.1)。
6.2.3 吸氧
初始吸氧宜采取持续低流量给氧,其他情况可根据评估情况选择氧流量和给氧工具(见
附录 B 中表 B.1)。
6.2.4 体位
6.2.4.1 病员宜采取半卧位。
6.2.4.2 肺水肿病员应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休息,两腿下垂。
6.2.4.3 脑水肿病员应采取半卧位或头高足低位休息,降低颅内压。
6.2.5 保持呼吸道通畅
应予以侧卧位或者将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和鼻腔异物,及时吸痰。
6.2.6 保暖与休息
应保证患者充足休息与睡眠,做好保暖与体温监测及相关工作。
6.2.7 心理护理
全程予以心理疏导,以消除恐惧,建立信心。
6.3 高原反应综合救治
6.3.1 氧疗
6.3.1.1 吸氧
应根据病员缺氧情况选择氧流量及给氧工具(见附录 B 中表 B.1)。
6.3.1.2 高压氧舱
高压氧压力应保持在 1~3 个绝对大气压之间,每天 1~2 次,每次 1~2 h,5~15 次为
一个疗程。
3
T/CRHA 074—2024
6.3.1.3 呼吸机辅助通气
6.3.1.3.1 经鼻高流量氧疗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应高流量氧疗。
6.3.1.3.2 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动脉血氧分压(PaO2)< 60 mmHg 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2)> 45 mmHg。
轻至中度呼吸衰竭的清醒患者早期救治可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6.3.1.3.3 气管插管
符合插管指征,可进行气管插管。
6.3.2 辅助检查
应予以辅助检查,确诊患者病情(见附录 D 中表 D.1)。
6.3.3 药物治疗
应予以药物治疗,恢复身体良好状态(见附录 E 中表 E.1)。
6.3.4 亚低温疗法
短期宜使用冰毯或冰帽进行亚低温疗法,保护血脑屏障并缓解脑水肿。
6.4.5 心理护理
全程予以心理疏导,以消除恐惧,建立信心。
7
健康教育
普及高原反应相关知识(见附录 F)。
4
T/CRHA 074—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急性高原反应急救链流程
图
急性高原反应急救链流程图 图 A.1。
图 A.1 急性高原反应急救链流程图
5
T/CRHA 074—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不同海拔、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流量和给氧工具参考
不同海拔、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流量和给氧工具参考表 B.1。
表 B.1 不同海拔、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流量和给氧工具参考
海拔高度 /m 动脉血氧 饱和度% 吸氧目标 氧气流量
2000-3000 94.7-92.1 94%-96% 2L/min
3000-4000 92.1-87.9 2L/min
4000-5000 87.9-81.5 2L/min
5000 以上 <81.5 (2-4)L/min
给氧方式: 1)氧流量需求在(1~5)L/min 时,宜选择鼻导管给氧; 2)氧流量需求在(5~10)L/min 时,不存在高碳酸血症风险时,宜选择普通面罩; 3)氧流量需求在(6~15)L/min、不存在高碳酸血症风险时,宜选择储氧面罩; 4)氧流量需求在(2~15)L/min、存在高碳酸血症风险时,宜选择文丘里面罩; 5)氧流量需求在(8~80)L/min、pH≥7.3 时,可选择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氧流量需求 ≥15L/min 者 尤其适用。
6
T/CRHA 074—2024
附 录 C
(资料性)
DRCAB 评估内容
DRCAB 评估内容见表 C.1。
表 C.1 DRCAB 评估内容
项目 D(现场评估) R(意识状态 评估) C(循环状态 评估) A ( 气 道 评 估) B(呼吸评估)
评估内容 环境 Glasgow 评 分 脉搏、末梢 循环 气道是否通 畅 呼吸频率、节律以 及双侧的呼吸音 是否对称
7
T/CRHA 074—2024
附 录 D
(资料性)
高原反应症状识别及相关辅助检查
高原反应症状识别及相关辅助检查参见表 D.1。
表 D.1 高原反应症状识别及辅助检查
分型 主要表现 辅助检查
急性高原 反应 头痛合并 1 个或多个下列症状:恶心、呕吐、 头晕、疲乏、失眠。 轻中度:到达 2500 米及其以上海拔后 6-12 小时出现轻中度症状。 重度:通常由轻中度进展而来,各项症状程 度加重。 其他症状:手、足肿胀,以及刚睡醒时脸部 肿胀较为常见。肿胀会导致轻度不适感,并 且通常在几天内消失或减少。 1.血氧饱和度:下降易发生急性 高原反应。 2.血液学检查:急性高原心脏病 患者可有轻度白细胞增多。 3.胸部 X 线检查:早期无症状。
高原肺 水肿 (HAPE) 轻微的症状包括干咳,以及只要轻微活动就 出现呼吸短促。 起始症状:活动时轻度的呼吸困难,运动耐 力下降,低热。 进展症状: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呼 吸困难、嗜睡。 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低于同组人员的平均 水平,低热,高原脑水肿的某些后期体征。 1.实验室检查:结果非特异性。 2.血气分析可显示急性呼吸性碱 中毒,也可发现轻度白细胞增高。 3.心电图:心电图显示右室应变, 提示肺动脉高压。 4.X 线检查:患者胸片显示双侧斑 片状浸影。 5.胸部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显 示的彗星尾征可以有效识别和评 估 HAPE 患者的肺水肿程度。 6.血浆 B 型钠尿肽(BNP):鉴别 心源性肺水肿和心衰。 7.胸部 CT 示:小叶中央型腺泡状 阴影,呈不规则相互融合的模糊 实变阴影,双肺内中带分布,或 局限于一侧或一叶。
高原脑 水肿(HACE ) 急性高原反应的中重度症状。在急性高原反 应的临床表现上出现进行性意识模糊、精神 状态改变、外展神经受损、说话困难、共济 失调、二便失禁、甚至发生昏迷和死亡。 1.眼底检查:部分患者可出现视 网膜水肿、视盘水肿、视网膜点 状出血等。 2.头颅 CT 或 MRI 检查:可在影像 学上显示轻度细胞毒性水肿。细 胞毒性水肿可在 DWI 上显现高信 号;离子性水肿可在 T2 和 FLAIR 图像上显现高信号并伴有 DWI 低 信号;血管源性水肿也可在 12 和 FLAIR 上呈高信号,但在 DWI 上一
8
T/CRHA 074—2024
般正常成像。其发生部位最多见 于大脑白质区域的胼胝体压部, 其次为胼胝体膝部。 3.血气分析:氧分压、血氧饱和 度均明显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常 降低,多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合 并呼吸性碱中毒。
9
T/CRHA 074—2024
附 录 E
(资料性)
围高原反应常用药品的使用说明
围高原反应常用药品的使用说明参见表 E.1。
表 E.1 围高原反应常用药品的使用说明
分类 药物名称 指征 适应症 使用方法 备注
中 药 类 红景天口服液 AMS 预防 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胸痹心 痛、中风、半身不遂、舌强语 謇,以及心绞痛、脑缺血、脑 动脉硬化。 每 8 小时口服 10ml。 非处方药
高原安胶囊 AMS 预防 出现高原反应,如头痛、乏力、 失眠、恶心等症状适用于初进 高原和久居高原的人群服用。 口服,一次 2-4 粒,一日 3-5 次;反应症状较重者,可适量增加 服用次数,小孩适合服用新高原安 颗粒(冲剂)。建议进入高原前 1 天开始服用,效果更佳。进入高原 后继续服用 3-5 天。 非处方药
西洋参 AMS 预防 缓解疲劳、增强体质保健功能。 本品不同厂家、不同剂型、不同产 地、不同规格的用法用量可能存在 差异,请阅读具体药物说明书使 用,或遵医嘱。 非处方药
西药 类 50%葡萄糖注 射液 (用于口服) 补充机体能量、液体和稀释药 物,以及治疗或预防低血糖的 发生。 口服,每次 20ml。 非处方药
他达拉非 HAPE 预防 每 12 小时服用 10 毫克。 处方药
西地那非 HAPE 预防 每 8 小时服用 50 毫克。 处方药
乙酰唑胺片 AMS、HACE 预防 碳酸酐酶抑制剂,可以降低眼 内压,减少脑脊液生成,治疗 脑水肿,缓解高原缺氧等。乙 酰唑胺是唯一被美国 FDA 批准 用于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药 物,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它是预 防高原病的首选药。 成人:没有用药禁忌者,从到达高 原的前一天咳嗽服用,每 12 小时 服用 125-250 毫克,连续服用 3 天。 处方药
儿科:1.25mg·kg 每 12 小时(最 高剂量 125 毫克) 2.5mg·kg~1 每 12 小时。
AMS 治疗 每次剂量不超过 250mg。 处方药
地塞米松片 AMS、HACE 预防 由炎性因子引起的多种疾病急 性或危重期辅助治疗等。 成人:每 6 小时 2 毫克或每 12 小 时 4 毫克。 处方药
儿科:不应用于预防治疗。 处方药
地塞米松磷酸 钠注射液 AMS、HACE 治疗 由炎性因子引起的多种疾病急 性或危重期辅助治疗等,可以 作为乙酰唑胺的替代药物,用 AMS:每 6 小时 4 mg。 处方药
HACE:8 mg 一次,然后每 6 小时 4 mg。 处方药
10
T/CRHA 074—2024
于急性高原病中危或高危成人 旅行者。不能作为儿童急性高 原病的防治药物。不主张常规 预防使用,但对已发生比较严 重的 AMS,疗效显著。 儿科:视儿童年龄、身高、体重、 体征等而定。
AMS:每 6 小时 4 mg。
阿司匹林片 AMS 治疗 用于轻中度头痛、牙痛,感冒 发热,抗血栓治疗等。 本品不同剂型、不同规格的用法用 量可能存在差异,请阅读具体药物 说明书使用,或遵医嘱。用于抗血 栓形成应用小剂量,每日 75-300mg,每日 1 次。 双跨药
布洛芬片 AMS 治疗 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及感冒 引起的发热等。推荐口服布洛 芬(600mg /次,3 次/d) 能够有 效预防急性高原病,其效果略 逊于乙酰唑胺。可用于不愿服 用乙酰唑胺或地塞米松、对这 些药物过敏或不耐受者。 1.成人常用量:口服: ①抗风湿,一次 0.4g~0.6g,每日 3~4 次,类风湿关节炎比骨性关节 炎用量要大些。 ②轻或中等疼痛及痛经的止痛,一 次 0.2~0.4g,每 4~6 小时 1 次。 成人用药最大限量一般为每日 2.4g。 2.小儿常用量:口服一次按体重 5~10mg/kg,每日 3 次。 双跨药
罗通定片 AMS 治疗 用于治疗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 疡的疼痛、月经痛、分娩后宫 缩痛、紧张性失眠、痉挛性咳 嗽、有助眠作用等。 口服镇痛:成人一次 60~120 毫 克; 助眠:成人一次 30~90 毫克,一 日 3 次。 处方药
氨茶碱片 AMS 治疗 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 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等缓解喘 息症状。 成人:每 8 小时服用 0.1-0.2g (24h 最大剂量≤1.0g)。 处方药
儿科:3-5mg/kg,3 次/日。 处方药
呋塞米 AMS 治疗 是高效能利尿药,用于治疗高 血压、各类水肿性疾病、高钾 血症等疾病。 在成人、儿童和婴儿均可应用。注 射剂可用于不能口服的病人或急 需利尿的临床情况。成人常用量: ①水肿性疾病:起始剂量为一次 20~40mg,一日 1 次,必要时 6~ 8 小时后追加 20~40mg,直至出现 满意利尿效果,一日最大剂量可达 600mg,但一般应控制在 100mg 以 内,分 2~3 次服用。部分患者可 减少至一次 20~40mg,隔日 1 次 (或一日 20~40mg,每周连续服 药 2~4 日)。 ②高血压:起始剂量为一日 40~ 80mg,分 2 次服用,并酌情调整剂 量。 折叠儿童常用量: 处方药
11
T/CRHA 074—2024
水肿性疾病起始剂量按体重为 2mg/kg,必要时每 4~6 小时追加 1~2mg/kg。新生儿应延长用药间 隔。
普萘洛尔片 AMS 治疗 可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高 血压。亦可用于甲状腺机能亢 进症,能迅速控制心动过速、 震颤、体温升高等症状,不易 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为其特点。 口服:治疗各种心律失常,10mg/ 次,一天 3 次。 治疗心绞痛:40~80mg/d,分 3-4 次服用。 处方药
速效救心丸 AMS 治疗 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增加冠 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用于 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等。 舌下含服,一次 4-6 粒,一日 3 次;急性发作时,一次 10—15 粒。 不可多服。 双跨药
地西泮片 AMS 治疗 为精神二类药品,不易获得, 主要用于焦虑、镇静催眠,还 可用于抗癫癎和抗惊厥; 缓解 炎症引起的反射性肌肉痉挛 等;用于治疗惊恐症;肌紧张 性头痛;可治疗家族性、老年 性和特发性震颤等。 成人常用量:抗焦虑,一次 2.5~ 10mg(1~4 片),一日 2~4 次;镇 静,一次 2.5~5mg(1~2 片),一 日 3 次;催眠,5~10mg(2~4 片) 睡前服;急性酒精戒断,第一日一 次 10mg(4 片),一日 3~4 次,以 后按需要减少到一次 5mg(2 片), 每日 3~4 次。 处方药
舒必利片 AMS 治疗 抗精神病药,选择性阻断多巴 胺受体,具有强止吐和抑制胃 液分泌作用。 用于止呕,一次 0.1-0.2g,一日 2-3 次,6 岁以上儿童按成人剂量 换算,应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 量。 处方药
多潘立酮片 AMS 治疗 适用于由消化不良造成的腹胀 腹痛、嗳气、恶心呕吐等。 口服,成人一次 1 片,一日 3 次, 饭前 15-30 分钟服用。 双跨药
硝苯地平片 HAPE 治疗 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 等疾病的治疗。 最大剂量不宜超过 120mg/日。如 果病情紧急,可嚼碎服用或舌下含 服,每次 10mg,根据患者对药物 的反应,决定是否再次给药。 处方药
处方药
来源引用:中国药典 2015 年版;《急诊与灾难医学》;2019 年美国野外医学会实践指南—急性高原病的预 防与治疗指南更新解读;医脉通;PSM 药盾公益。 概念注释: 1.双跨药品:是指同一种药品既是处方药,又是非处方药。 2.围高原反应常用药品:是指人们从平原进入高海拔地区(即海拔>2500m)或久居高原者进入到更高的海拔 地区,人体不耐受低压低氧环境出现的一系列病理性反应,这一时间段内使用的常见常用药品。
12
T/CRHA 074—2024
附 录 F
(资料性)
高原反应健康教育详细措施
高原反应健康教育详细措施参见表 F.1。
表 F.1 高原反应健康教育详细措施
预 防 1.通过体检 排除不宜上 高海拔区域 的疾病 1.1 排除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间质性肺病、各种呼吸功能不全的呼吸 系统疾病; 1.2 排除器质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1.3 排除严重贫血、胃肠道疾病、神经与精神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等。
2.宣传高原 反应相关疾 病知识 2.1 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通常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出现; 2.2 症状包括头痛、乏力、失眠、食欲不振、呼吸急促等; 2.3 高原反应的原因是海拔升高,大气压和氧气含量降低,导致人体缺 氧。
3.生活方面 3.1 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光照、适量饮水、不要饮酒和吸烟; 3.2 节制饮食,多食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等富有维生素以及易消化的 食品以减少消化系统的负担及保持足够的能量供应。
4.运动方面 4.1 初入高原者要尽量减少运动量,避免快走,更不能跑步或奔跑,也 不能做体力劳动; 4.2 宜完全静休半天,第一天晚上一定要早休息多睡眠,一般休息 2~3d 待机体适应高海拔环境后再逐步增加运动量; 4.3 通过阶梯性适应训练使机体增加对缺氧的耐受力和适应力。
5. 精 神 方 面 5.1 应向即将进入高海拔环境者普及高海拔环境相关的医疗保健知识; 5.2 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加其自信心,对其成功适应高原环境,摆脱氧 气依赖也有着重要帮助。
6.备用药物 6.1 常用的抗高原反应药物及保健食品有高原安、红景天及其制剂(提 前 10d 服用)、布洛芬(控制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西洋参(缓解 疲劳、增强体质)、速效救心丸(不可多服)、阿司匹林、50%葡萄糖 液(补充机体能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