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60.01
CCS B 90 体 GXAS
团 标 准
T/GXAS 380—2022
地理标志农产品横县甜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Agro-product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Hengxian sweet corn
2022 - 09 - 26 发布
2022 - 10 - 02 实施
广西标准化协会 发 布
T/GXAS 380—2022
前
言
本文件参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横州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归口并宣贯。
本文件起草单位:横州市农业农村局、广西绿色食品协会、横州市甜玉米生产流通协会、广西桂文
华农业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峰、翟瑞宁、彭楷、陈丽娟、梁世龙、何革、程春媛、梁玉群、郑红群、黄
世欢、韦振飞、覃培松、黄志君、韦其泰、潘国长、陈秋暖、梁毅、李子建、粟少芬、卢少莲、麻春梅、
韦洪逍、黄昌社、韦永存、王远能、邓先松、何小杏、盛洁、杨万业、韦玉全、刘燕、蒙国洲、梁开波、
梁红霞、蒙建玲、罗一东、宁维积、黄斌、宋丽萍、谢小燕、雷海清、高铭信、禤豪新、林京华、李德
贤、黄忠钦、谢林峰、黄燕英、张巧、谭婷、韦林玲、朱怡珍、韩丽莲、陈棋、周丽霞、聂晓宇。
I
T/GXAS 380—2022
地理标志农产品横县甜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地理标志农产品横县甜玉米生产技术的程序,规定了产地环境、品种选择等要求,以
及育苗、移栽种植、田间管理、病虫草鼠害防治、采收与处理等阶段的操作指示,描述了生产过程信息
的追溯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横州市行政区域内地理标志农产品横县甜玉米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3735 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产地环境
4.1 在横州市辖区内,选择耕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排灌条件良好、土壤质地沙壤至壤土的地块。
4.2 种植地块 400 m 以内,宜栽种相同类型、相同籽粒颜色的甜玉米品种,有树林、山岗等天然隔离
屏障时,可适当缩短距离;采用时间隔离时,播种期应相隔 25 d~30 d。
4.3 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 NY/T 391 的要求。
5 品种选择
应选择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或登记备案的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性强的优良甜玉米品种。
鲜食型甜玉米宜选用超甜玉米品种;加工型甜玉米宜选用普通甜玉米品种或加强型甜玉米。茬口衔接应
注意早、中、晚熟甜玉米品种搭配种植。
6 育苗
6.1 种子处理
包衣或丸粒化种子可直接播种。未包衣或未丸粒化的种子在播种前3 d,选择晴天的中午晾晒种子,
春播翻晒4 h~5 h,夏、秋播翻晒2 h~3 h;播种前可选用2.5%咯菌腈悬浮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以种子质量0.1%~0.3%拌种,堆闷3 h~4 h,晾干后播种。
6.2 苗床准备
宜选用光照充足、排灌方便的地块作育苗床,畦宽按需自定,并开好排水沟。夏秋季育苗使用壮秧
剂(N≥9.0%,P2O5≥5.0%,K2O≥4.0%,水溶性锌(Zn)≥0.2%)的用量宜为33.4 kg/667 m
2~50 kg/667
m
2,均匀撒施在苗床面上。
1
T/GXAS 380—2022
6.3 农膜准备
早春育苗在播种后搭盖小拱棚用农用薄膜覆盖保温。宜选用幅宽2 m,厚度0.014 mm以上的普通聚乙
烯薄膜,薄膜质量应符合GB 13735的要求。
6.4 播种时期
根据适宜播种温度、品种的生育期和计划上市时间来安排播种时间。当地5 cm~8 cm处土层的地温
连续5 d稳定在10 ℃以上、土壤含水量达到13%~20%时,进行第一茬播种。下一造的育苗可在上一造
收获前10 d~12 d进行。
6.5 育苗方法
6.5.1 苗床充分浇水后,选用 40 cm×60 cm 规格 100 孔的育秧营养盘平铺在苗床上,可用基质土、塘
泥、菜园土、甘蔗渣等其中一种装满营养盘,每孔播种 1 粒,用手指轻压入土,淋足水分。
6.5.2 早春育苗,用 2 m 长的竹片搭拱,间距 50 cm,拱高 33 cm~40 cm,再盖农膜,膜边压实;夏秋
季育苗宜用 30%~40%遮光率的遮阳网覆盖防晒保湿。
6.6 苗床期管理
6.6.1 播种至出苗前,以春季保温、夏秋季防晒保湿为主。出苗后根据苗床墒情进行补水,保持盘土
不发白、苗尖有露珠为宜。
6.6.2 春播出苗后,应揭开拱棚两头薄膜通风,移栽前 2 d~3 d 全揭膜炼苗;夏、秋播播种后注意遮
阳防晒和雨水冲刷。
6.6.3 移栽前 2 d~3 d,用全营养型叶面肥 100 g 兑水 50 kg 喷洒 1 次。
7 移栽种植
7.1 整地
整地应高畦深沟,畦面宽90 cm,沟宽30 cm,沟深20 cm~30 cm,畦面土块整成细碎颗粒状。第二
造以后可不用整地,收获后及时开穴种植。
7.2 施基肥
应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667 m
2宜施腐熟农家肥150 kg~200kg或复合肥(13-11-13)30 kg~50 kg。
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 394的要求。第二造以后的免耕田基肥施用方法采用穴施或沟施,施后盖薄土。
7.3 移栽时期
苗有3~4片展开叶时,可按大小苗分级移栽种植。
7.4 种植密度和规格
大行距70 cm,小行距60 cm,株距35 cm~40 cm,每667m
2种植2 800~3 200株。
7.5 移栽方法
按照大小行方式开穴,带土移栽,大小苗分级种植,相同大小的苗宜集中连片种植。定植时采用固
定方向进行移栽,定植行东西走向,植株叶片南北向展开,行间植株“品”字形交叉定植,移栽后淋足
定根水。
8 田间管理
8.1 培土扶苗
苗期不盖膜的应及时浅松土,并进行小培土,培土时应覆盖裸露在地面上的根系。穗期施肥后进行
大培土,遇植株倒伏时,应及时扶起,并培土固定或用支架竹绑扶正。
2
T/GXAS 380—2022
8.2 除蘖
拔节期及时去除分蘖。
8.3 追肥管理
8.3.1 壮苗肥:移栽后 3 d,每 667 m
2施用施腐熟农家肥 150
kg~200kg、尿素 5 kg 淋施;定苗后,及
时追施提苗、壮苗肥,每 667 m
2施 5 kg~8 kg 尿素,或调腐熟农家肥 200 kg 淋施。
8.3.2 攻秆肥:8~9 片展开叶时,于拔节前在两株中间打穴施肥,每 667 m
2施尿素 8 kg~10 kg、氯化
钾 12 kg~15 kg。
8.3.3 攻苞肥:在大喇叭口期(12 片展开叶时)重施攻苞肥,每 667 m
2施复合肥(13-11-13)30 kg、尿
素 10 kg~15 kg、氯化钾 5 kg~10 kg,追肥部位离植株 8 cm~12 cm,深度 10 cm,采用行间打穴或开沟
施入,结合培土,避免植株倒伏。
8.3.4 攻粒肥:灌浆期后劲不足的增施攻粒肥,每 667m
2施尿素 5 kg~10 kg。
8.3.5 肥料使用应符合 NY/T 394 的规定。具备水肥一体化的区域,肥料应选用水溶性肥料,施肥总量
可比常规施肥用量减少 10%~20%。
8.4 水分管理
移栽后保持土壤湿润。拔节至抽雄前以干湿交替为主;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田间持水量<65%时,
灌水至沟深1/4~1/3。生产过程遭遇干旱应及时灌水,降雨过多应及时排水。
8.5 人工授粉
散粉期如遇连续阴雨天或高温、干旱天气,宜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8.6 剥除小穗
雌穗吐丝期间,宜在晴天将主穗以下的小穗剥除。除穗时不应损伤功能叶。
9 病虫草鼠害防治
9.1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优先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辅以安全合
理的化学防控措施。农药使用应符合NY/T 393的规定。
9.2 病虫害防治
9.2.1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南方锈病、小斑病、纹枯病、细菌性茎腐病、大斑病;主要虫害有草地贪夜蛾、棉铃虫、
玉米蚜虫、玉米螟、粘虫、地老虎等。
9.2.2 防治方法
9.2.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的措施有栽培抗病品种、种子种苗检疫、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清洁田园、
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
9.2.2.2 物理防治
可选用频振灯、黑光灯诱杀成虫或人工捕杀成虫、清除病株等绿色防控方法。
9.2.2.3 生物防治
依据田间调查及预测预报,利用捕食性生物天敌、寄生性生物、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和苏云金杆
菌)等防治病虫害。
3
T/GXAS 380—2022
9.2.2.4 化学防治
主要病害化学防治方法见表A.1,主要虫害化学防治方法见表A.2。收获前25 d不应使用化学农药。
9.3 草害防治
移栽种植前6 d~8 d,每667
m
2用75 mL~150 mL 48%甲草胺乳油进行喷雾除草;移栽后,杂草2叶~
5叶期,每667
m
2使用42.5 mL~50 mL 20%硝磺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进行喷雾除草,安全期间隔15 d。
9.4 鼠害防治
应在春耕前毒鼠,选用80%敌鼠钠盐、7.5%杀鼠醚母液等投放在老鼠活动路径旁边,杀灭老鼠,
不应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氟乙酰胺、氟乙酸钠、毒鼠强等剧毒急性药物进行灭鼠。
10 采收与处理
10.1 采收时期
春播玉米在授粉后22 d~25 d,夏秋播玉米在授粉后20 d~23 d,果穗及籽粒外观苞叶青绿,包裹
较紧,花丝枯萎转深褐色,穗粒饱满未出现凹陷,以手掐籽粒有浓浆(若有乳浆喷出或凹陷,则为偏早
或偏迟),籽粒含水量70%~75%,乳线形成之前的乳熟期为适宜采收期。
10.2 采收方法
宜在清早或傍晚采收,连带全部苞叶采收。采收时轻拿轻放,避免鲜苞受损。采收后应及时处理,
不应在阳光下暴晒。
10.3 采后处理
采收后宜在6
h内完成保鲜处理,12
h内完成加工处理,随采收随上市。远距离运输销售的,采收后
宜用通透性好的网袋包装。
11 生产档案
应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包括:地块档案、品种、整地、播种、移栽、灌溉情况、施肥情况、病虫草
害防治、采收记录等。记录保存期限≥3年。
4
T/GXAS 380—2022
附 录 A
(资料性)
主要病虫草害化学防治方法
表A.1给出了主要病害化学防治方法,表A.2给出了主要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表A.1 主要病害化学防治方法
防治对象 防治时期 防治方法
南方锈病 病害发生前期 喷雾施用100 g~150 g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病害发生初期 喷雾施用50 mL~70 mL 18.7%丙环唑·嘧菌酯乳油
大、小斑病 心叶末期到抽雄期 喷雾施用7.3 mL~10.6 mL 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乳剂,或50 mL~70 mL18.7% 丙环唑·嘧菌酯乳油,或100 g~150 g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纹枯病 病害发生初期 在茎基部叶鞘喷雾施用5%井冈霉素,或40%菌核净,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 粉剂1 000~1 500倍液,2~3次
细菌性茎腐病 病害发生初期 喷洒5%菌毒清水剂600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4 000倍液
表A.2 主要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防治对象 防治时期 防治方法
草地贪夜蛾 幼虫期 采用轮换用药、交替用药方式。常用单剂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 威、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球孢白僵菌。
玉米蚜虫 苗期,抽雄初期 喷雾施用10 g~20 g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40 mL~60 mL 5%啶虫脒乳油, 或0.9 g~1.8 g 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玉米螟 心叶末期(5%抽雄) 喷雾施用16 mL~20 mL 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粘虫 幼虫低龄期 喷施16 mL~20 mL 7%甲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或16 mL~20 mL 5%氯虫苯 甲酰胺悬浮剂
地老虎 幼虫1~3龄期 在苗行地面喷施90 g~120 g 48%毒死蜱乳油兑水50 kg~60 kg,或50%辛硫 磷乳油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3 000倍液
5
T/GXAS 380—2022
参 考 文 献
[1] AGI2020—01—2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横县甜玉米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团体标准
地理标志农产品横县甜玉米
生产技术规程
T/GXAS 380—2022
广西标准化协会统一印制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