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1.020
CCS C 50
广
东 省 护 理 学 会 团 体 标 准
T/GDNAS 043─2024
成人静脉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技术
Group standards on Intravenous Midline Catheterization of Adult
2024-07-23 发布
2024-09-01 实施
广东省护理学会 发 布
T/GDNAS 043-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广东省护理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第一
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东莞松山湖东华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梅州
市人民医院、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
市八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国人
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利芬、卫建宁、王海英、屈盈莹、余红春、杨玉红、周雪梅、黄连涛、管骅、
李晓辉、梁仁瑞、林嘉旋、周雪贞、何佩仪、范育英、陈美红、秦玉菊、黄果花、程惠芳、陈进英、吴
碧芳、潘珊、周丽群、吴伟勤、黎锦燕、何小倩、梁熙德、胡艳群、柴燕燕、朱艳仪、李佳。
I
T/GDNAS 043-2024
成人静脉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技术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静脉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技术操作的基本要求、置管前评估和准备、操作过程、常见问
题的处理及预防和健康教育。
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成人静脉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明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Z/T 213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 433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
T/CNAS 32
注射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团体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静脉中等长度导管 midline
经肘窝处上或下两横指常规穿刺或采用超声引导技术从上臂置入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肱静脉内,尖
端位于腋静脉远端、胸段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称为静脉中等长度导管,又称为中线导管,导管长度20~
30cm。
4 基本要求
4.1 应接受静脉中等长度导管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且考核合格。
4.2 应严格执行医嘱及查对制度。
4.3 应在置管前进行评估。
4.4 应在操作前与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4.5 置管过程应实施无菌技术。
1
T/GDNAS 043-2024
5 置管前评估
5.1 应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过敏史:
a) 不宜在有血栓史的静脉置管;
b) 不宜在终末期肾病的患者上肢置管;
c) 对消毒剂、导管材质及敷贴等有过敏史的患者不宜使用同类产品。
5.2 应根据治疗方案和药物性质选择导管尖端位置:
a) 持续输注等渗或接近等渗药物和镇静镇痛治疗、或短期(<6 天)静脉注射万古霉素,宜选择
腋静脉作为导管尖端位置;
b) 间歇性或短期输注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全胃肠外营养、渗透压大于 900mOsm/L 的药物时,宜
选择腋静脉胸段或锁骨下静脉作为导管尖端位置。
5.3 输液时间预计在 1 至 4 周内。
5.4 穿刺血管部位:
a) 宜选择肘部或上臂血管(贵要静脉、头静脉、肘部正中静脉和肱静脉),首选贵要静脉;
b) 不宜在计划手术或放疗的区域置管;
c) 不宜在清扫腋窝淋巴结、淋巴水肿的肢体置管;
d) 不应在疤痕、硬结、疼痛、感染、血管受损的部位置管;
e) 因麻痹、淋巴水肿、矫形、神经系统病症等导致静脉血流减少的肢体不宜置管。
5.5 不应持续输注发疱性药物及强酸强碱药物。
6
置管前准备
6.1
应遵循手卫生规范。
6.2
应根据病情采取舒适体位,置管手臂应外展与躯干成 45~90°。
6.3
应测量双侧臂围。
6.4
选择预穿刺点:盲穿宜选择肘横纹下两横指范围;超声引导穿刺宜选择上臂的中 1/3 段。
6.5
应根据导管尖端预计到达位置进行体表标记:腋静脉远端为腋窝水平;腋静脉胸段为同侧锁骨中
线;锁骨下静脉为同侧胸锁骨关节减 2cm。
6.6
测量预置管长度: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体表标记。
7
置管流程
2
T/GDNAS 043-2024
7.1
应遵照 WS/T367 实施皮肤消毒至少 2 遍,消毒范围直径不少于 20cm。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剂应与药物性质、导管材质相匹配,并遵说明书使用。
7.2
应在满足治疗方案的前提下选择管径最细、管腔最少,且导管外径与静脉内径之比不大于 45%的
导管。
7.3
应在穿刺前或送入导丝后实施局部麻醉。
7.4
宜使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实施血管穿刺。
7.5
应在置管成功后正确冲封管及无菌敷料固定。
7.6
应在置管结束后及时记录并存档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置管部位、置管静脉、置管方式、置管过程、导管置入长度、外露长度、
置管时间、置管前后臂围、操作者签名。
8 常见问题的预防及处理
8.1 送导丝、送鞘、送管困难
8.1.1 宜选择粗、直且静脉瓣少的血管进行穿刺。
8.1.2 宜在送导丝前使用超声确认针尖斜面完全在血管内。
8.1.3 应沿导丝方向同时绷紧皮肤送鞘,送鞘时应确认导丝在血管内。
8.1.4 送导丝困难时宜使用超声查看导丝是否在血管内,调整穿刺针深度和角度。导丝调整后仍无法
送入时应撤出导丝。
8.1.5 送鞘困难时应加大送鞘角度或再次扩皮后重新送鞘,在调整后无法送鞘时应撤出鞘管。
8.1.6 送管困难时宜使用超声查看导管是否在血管内,可使用热敷或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方式送管。
8.2 误伤动脉和神经
8.2.1 宜在置管前使用超声辨别动静脉、神经/神经束。
8.2.2 宜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
8.2.3 如见鲜红色血液快速流出穿刺针时,应立即拔出穿刺针后加压包扎。
8.2.4 如穿刺部位出现触电样疼痛、麻木等症状时,应停止操作并报告医生。
9 健康教育
9.1 置管前应解释置管必要性并指导置管过程中的配合方法。
9.2 置管后应对患者及照护者进行日常护理及活动指导,如有不适应及时报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