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07.040;91.020;35.240.70CCS A75 TB
团 体 标 准
T/CSGPC 28-2024
实景三维 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辅助论证技术要求
3D Reat Scen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uxiliary appraisal of engineering.planning scheme
2024-06-13发布 2024-06-13 实施
中国测绘学会 发布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T/CSGPC 28-2024
目 次
II
前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条件…………………………………………………………………
考核概述: 中国测绘 122
6实景三维现状模型要求……………………………………………………… 3
6.1 模型分级…………………………………………………………… 3
6.2 基本要求…………………………………………………………… 3
6.3 模型收集与制作……………………………………………… 3
6.4 元数据………………………………………………………………… 3
6.5 质量检查…………………………………………………………… 3
7规划设计方案模型要求………………………………………………… 4
7.1 模型分类与分级……………………………………………… 4
7.2 基本要求…………………………………………………………… 4
7.3 收集资料…………………………………………………………… 4
7.4 模型制作…………………………………………………………… 4
6
7.5元数据名: (CSS)
7
7.7 质量检查…………………………………………… 8
8辅助论证…… 8
8.1规划设计方案模型融合
定性指标辅助论证。 1
8.3定量指标辅助论证。 9
附录 A(资料性) 规划设计方案模型分类、分级示意 11
附录 B(资料性) 定性指标辅助论证功能示意。 14
附录 C(资料性) 定量指标辅助论证功能示意。 16
参考文献…………………………………………………………………………………… 18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T/CSGPC 28—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测绘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西安市勘察测绘院、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宁波市测绘和遥感技术研究院、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北京数云智源技术有限公司、青岛市地铁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青岛理工大学、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数据管理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志华、丁鹏辉、王海银、乔新、郭佳锴、滕紫晴、陈良超、吴创奇、周颖、杜洪涛、王芮、张九宴、周宏伟、易小威、王朝、苏文龙、卢永华、谭仁春、冯学兵、朱文海、韩青、田沁、丁晓龙、宗恒康、韩磊、张陆通、孟尤尤、马欠逊、赖超。
11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中国测绘学会团体标准(CSGPC)
T/CSGPC 28—2024
实景三维 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辅助论证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实景三维辅助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论证的总体要求,以及实景三维现状模型制作、规划设计方案模型制作和辅助论证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以实景三维为基础的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在立项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阶段的论证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24356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 39608 基础增强信息数字成果元数据
CH/T3020 三维地理信息数据激光雷达测量技术规程
CH/T3025 倾斜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规程
CH/T 3026 实景三维数据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规程
CH/T 9016 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生产规范
CH/T9024 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产品质量检查与验收
CJJ/T 144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元数据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实景三维 3D real scene
对一定范围内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进行真实、立体、时序化反映和表达的数字空间,是新型基础测绘的标准化产品,是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部门信息化提供统一的空间基底。
3.2
辅助论证 auxiliary appraisal
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中,审批部门利用三维技术,对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和论证。
3.3
规划设计方案模型planning scheme model
城镇空间内房屋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前,依据项目要求和场地条件,将设计
T/CSGPC 28—2024
方案以三维形式表达的模型。
3.4
场地模型 three-dimensionake l of square
依据场地区域的测量数据或设计资料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除建筑、交通、植被所占地面以外的自然或人工修筑场地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及外观效果。
来源:CH/T 9015——2012,3.8,有修改]
=
交通设施模型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ransportation facility
依据道路及其附属设施测量数据或设计资料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道路、桥梁、地面上轨道交通及道路附属设施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及外观效果。
[来源:CH/T 9015——2012,3.5,有修改]
3.6
基础纹理 basic texture
规划设计方案中,建(构)筑物结构对应的通用纹理。
3.7
标准纹理 standard texture
规划设计方案中,建(构)筑物每个结构对应的写真纹理。
3.8
特殊纹理 special texture
规划设计方案中,在标准纹理的基础上做特殊处理,使其具备光影效果或其他特殊效果的纹理(
3.9
透贴纹理 transparent texture
规划设计方案中,在不做模型结构的前提下,利用透明贴图达到模型的镂空效果,用于表现栅栏、隔离带、招牌字体等地物的纹理。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R: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LOD: 细节层次 (Level Of Detail)
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5 总体要求
5.1 城镇空间内房屋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项目,在立项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阶段的评审宜采用实景三维辅助论证的形式。
5.2 实景三维规划设计方案辅助论证的基本流程包括:制作或收集实景三维现状模型、制作规划设计方案模型、辅助论证等环节。
5.3 实景三维辅助论证应搭建三维场景,场景面实景三维现状模型、规划设计方案模型融合而成,直通过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形式。采用平台演示、模拟分析、视频、图片展示、分析报告和交互式AR场景等方法进行论证。
5.4 平台应具备实量与维数据渲染展示能力,场景漫游、方案对比等定性分析能力,以及三维量测、阴影分析等键量分析能力。
5.5.资交成果应包括:规划设计方案资料,规划设计方案模型、论证资料(视频、图片领则 分析报
2
T/CSGPC 28—2024
告、元数据等。
6 实景三维现状模型要求
6.1模型分级
实景三维辅助论证使用的现状模型宜为城市级或部件级,分辨率宜优于3cm,现势性应满足规划论证对现状的要求。如没有满足要求的数据,可酌情使用地形级代替,或重新采集建模。
6.2 基本要求
6.2.1 空间基准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6.2.2 统一以“米”为计量单位。
6.2.3 应使用osgb、obj、3ds、s3m、3Dtiles等主流数据格式。
6.3 模型收集与制作
6.3.1 对收集到的实景三维模型,应首先进行质量验证,分析具体使用方法。
6.3.2 模型制作时,应通过高分辨率倾斜摄影或激光雷达扫描进行数据采集,利用软件进行自动化三维模型重建以及人工修整等形成模型成果。
6.3.3模型应色调均匀、反差适中、层次分明,池物色彩不失真。
6.3.4模型的分辨率、覆盖范围等应满足辅助论证要求。
6.3.5 建(构)筑物模型的目前结构应完整,与现实一致,较大的空洞处进行修补。
6.3.6凹凸不平的路面应进行压平处理,纹理应自然准确。
6.3.7 水面应完整无破损,纹理自然。
A33地面上下不应存在大型悬浮物及明显结构空洞。
6.3.9 其他要求应符合CH/T 30203 CH/T 3025、CH/T 3026的规定。
6.4元数据
6.4.1 元数据应包含模型的标识信息、空间参考信息、生产信息、质量信息和分发信息,具体内容应符合GB/T 39608的规定。
6.4.2 在模型更新时同步更新元数据。
6.4.3 元数据文件采用空间数据库、空间矢量、XML或表格等形式进行记录。
6.5 质量检查
实景三维现状模型质量应符合GB/T 24356、CH/T 9016、CH/T 9024的规定,主要质量元素包括:
———数学精度:检查模型的平面和高程精度:
———表达精细度:检查模型的几何结构、纹理表达是否符合辅助论证要求:
———场景完整性:检查模型的覆盖范围及内容的完整性:
———逻辑一致性:检查数据文件存储组织、文件格式、数据有效性、模型名称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时间精度:检查模型的现势性:
——元数据及附属文档:检查文件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T/CSGPC 28—2024
7 规划设计方案模型要求
7.1 模型分类与分级
规划设计方案模型按内容分为场地模型、建筑模型,交通设施模型、植被模型以及其他模型,该品)雕塑等)。各类模型按表现细节分为1001.10D2、LOD3、LOD4四个层次,各类模型不同级别的示意图见附录A。具体制作时,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实施阶段选择一个或多个级别进行组合。
7.2 基本要求
7.2.1 规划设计方案模型内容应与设计方案一致,空间基准、计量单位应与实景三维现状模型一致。
7.2.2 所有模型轴心点在平面位置的投影应位于模型基底中心,在z轴方向应位于地表处。
7.2.3在满足各级别模型细节层次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几何模型的面数。
7.2.4 在满足曲面表达效果前提下,应减少曲面的段数:弧形结构宜用6段表现、柱形结构宜用12段表现,球形结构宜用24段表现。
7.2.5 属性字段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属性值应准确。
7.3 收集资料
收集规划资料用于模型制作,主要包括平面布局图、立剖图、效果图、规划指标信息等。另外,为了完整准确表达周边环境,还应收集规划设计方案周边已通过审批但未建成的规划设计方案(
7.4 模型制作
7.4.1 场地模型
403 LOD1级别应反映地形的起伏特征和地块范围,并符合下列规定:
———模型结构: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划分地块,区分草地与铺装:
——模型精度:结构精度优于1m;
———纹理贴图:采用基础纹理表现。
7.4.1.2 LOD2级别应在LOD1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地块,并符合下列规定:
———模型结构:在LOD1的基础上,区分水系和内部道路等主要元素:
——模型精度:结构精度优于0.5m:
———纹理贴图:采用基础纹理表现场地主体色彩。
7.4.1.3 LOD3级别应在LOD2的基础上细化场地结构,并符合下列规定:
———模型结构:在LOD2的基础上细化下沉式结构,并采用不同纹理区分塑胶跑道、木质铺装等地面材料:
———模型精度:结构精度优于0.2m;
———纹理贴图:采用标准纹理表现。
7.4.1.4LOD4级别应在LOD3的基础上,精确表现场地的起伏特征及地表设施情况,并符合下列规定:
———模型结构:在LOD3的基础上深化模型层次,细化地面铺装、辅助设施等元素结构:
———模型精度:结构精度优秀04篇:
——纹理贴图:采用特殊纹理表现。
7.4.1.5场地模型的属性字段宜包括:用地面积、用地性质、总建筑面积、地上建筑面积、计容建筑、面积A地下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丝机动车停车位、非机动车停车位等。
4
T/CSGPC 28—2024
7.4.2 建筑模型
7.4.2.1 LOD1级别应表现建(构生筑物的体量和方位,并符合下列规定:
——模型结构:按照方案审建(构)筑物的粗略外轮廓和设计标高进行制作;
————模型精度结构精度优于1m;
致理赔图:采用纯色半透明纹理表现。
14.2.2 LOD2级别应在LOD1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建(构)筑物主体形态,并符合下列规定:
———模型结构: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制作建(构)筑物的屋顶及外轮廓的主要特征:
———模型精度:简单表现规划设计方案的设计理念,结构精度优于0.5m;
———纹理贴图:采用基础纹理表现。
7.4.2.3 LOD3级别应在LOD2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建(构)筑物的主体结构和附属设施,并符合下列规定:
———模型结构:在LOD2的基础上,精确表现建(构)筑物主墙体及特殊造型、屋顶结构及特殊造型、镂空结构、下穿结构、连廊、室外楼梯等主要结构,简单表现老虎窗、屋檐、门廊等附属设施:
———模型精度:精确表现规划设计方案的设计理念,结构精度优于0.2m;
———纹理贴图:采用标准纹理表现。
7.4.2.4 LOD4级别应在LOD3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确反映建(构)筑物主体结构和附属设施的所有特征,并符合下列规定:
———模型结构:在LOD3的基础上,制作女儿墙、陶台等结构,以及屋顶装饰物、外立面装饰物、护栏、窗台、窗框、室外台阶等附属设施
———模型精度:精确表现建(抱)筑物细节,丰富方案设计层次,结构精度优于0.1m;
——纹理贴图:采用特殊管理表现。
7.4.2.5 建筑模型的属性字段宜包括:建筑类别、建筑高度、建(构)筑物名称、地上建筑层数、地 下建筑层数:建筑性质、建筑面积、结构形式、户数等)
7.4.3 交通设施模型
7.4.3.1 LOD1级别应反映规划道路走势,并符合下列规定:
———模型结构:按照规划设计方案,以道路中心线形式表现道路走势,以体块形式表现桥梁、过街天桥:
————模型精度:结构精度优于1m:
———纹理贴图:采用基础纹理表现。
7.4.3.2 LOD2级别应在LOD1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规划道路的主要交叉及出入口、交通标志线、停车泊位等要素,并符合下列规定:
———模型结构: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示意的道路走势,制作道路面(包括交叉口及出入口路面)、交通标志线、停车泊位:桥梁、过街天桥以简单结构形式表现形态及走势:
——模型精度:结构精度优于0.5m:
———纹理贴图:采用基础纹理表现。
7.4.3.3 LOD3级别应在LOD2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主要交通设施及公共交通站台等要素,并符合下列规定:
———模型结构:在LOD2的基础上,制作交通指示牌、路名牌、隔离带、公共交通站台等重要附属设施;
——模型精度:结构精度优于0.2m:
一纹理幅图:采用标准纹理表现。
14:34 LOD4级别应在LOD3的基础上,进行步表现其他各类交通附属设施要素,并符合下列规定:————模型结构:在LOD3的基础性制作路沿石、盲人通道、路灯、红绿灯、理子设备、广告牌、
5
T/CSGPC 28—2024
垃圾桶、消防栓等一般附属设施:桥梁、过附天桥以精细结构模型形式表现:
———模型精度:结构精度优于0.2m:
——纹理贴图:采用特殊纹理表现
7.4.3.5 交通设施模型的属性字段宜根据地物类别进行针对性设置、解如道路面包含道路等级、道路宽度、车道数量、路面材料等属性字段。
4.4 植被模型
7.4.4.1 LOD1级别应反映规划设计方案中的绿地范围,采用通用符号形式表现,无纹理。
7.4.4.2LOD2级别应基本反映植被的高度、分布等主要特征以及规划设计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并符合下列规定:
———模型结构:以单面片或十字面片的形式表现:
———纹理贴图:采用基础纹理表现。
7.4.4.3 LOD3级别应反映规划设计方案中植被的高度、分布、种类及色彩等特征,并符合下列规定:
———模型结构:以十字面片树干和多面片树叶组合的形式表现:
———纹理贴图:采用标准纹理表现。
7.4.4.4 LOD4级别应在LOD3的基础上,增加模型细节以提升表现效果,并符合下列规定:
———模型结构:以三维实体树干和树叶组合的形式表现:
———纹理贴图:采用特殊纹理表现。
7.4.4.5 植被模型的属性字段宜包括:名称、类别、高度、归属单位等。
7.4.5 其他模型
为了更好地表达设计理念与建成精的效果,宜在LOD4级别中添加小品、雕塑等装饰物,其主体结构采用建模表现,细部结构采用纹理表现。
7.4.6 纹理制作
网络1 规划设计方案模型的纹理应符合系列规定:
———准确反映规划设计方案的颜色、质地和图案等;
———与几何模型细节层次相匹配:
——重复利用的纹理,应建立纹理库。
7.4.6.2 基础纹理采用纹理库制作,标准纹理根据规划设计方案制作。具体制作要求如下:
———纹理要与规划设计方案保持一致:
———纹理分为两类:普通纹理(JPG)与透贴纹理(TGA):
———纹理应清晰可辨、正确展开,不得在建模软件中裁剪纹理:
———纹理应满足模型表现精细程度要求,不低于150 DPI:
———纹理尺寸应为2°,且不得超过1024×1024,交通标志牌等图标纹理尺寸不得超过256×256;———纹理不应存在拼接痕迹。
7.4.6.3 特殊纹理采用场景支持的特殊效果进行表达,如波光粼粼的水面,喷泉、场景中的光影效果等。具体制作要求如下:
———特殊纹理应符合地物自身的特点,满足场景展示效果:
——光影渲染宜选用壳材质:
———光影纹理渲染时,太阳角度应与周边实景三维现状模型保持一致。
7.5 元数据
元数据应符合下列规定:
准确描述规划设计方案的内容、项目、状态和其他有关特征:
6
T/CSGPC 28—2024
———在规划设计方案模型设计、更新时间步生产或更新:
———存储格式使用纯文本或XML等格式:
———其他要求应符合CUTI44的规定。
7.6 模型命备
2.6.1建模单元编码采用“县级行政区域代码+管理单元顺序码+建模单元顺序码“方式进行命名(详见图1),共计11位。具体应符合以下规定:
———县级行政区划代码:6位,按照GB/T2260或民政部每年发布规定执行:
———管理单元顺序码:采用所在区县规划管理单元的顺序号,使用3位阿拉伯数字编码方式:
——建模单元顺序码:使用2位阿拉伯数字编码方式进行自然顺序编号。
XXXXXX
XXX XX
建模单元顺序码
管理单元顺序码
县级行政区划代码
图1 建模单元编码示意图
7.6.2 规划设计方案模型采用“建模单元编码+模型类型码+模型细节层次码+模型顺序码”方式进行命名(详见图2),共计17位。具体应符合以下规定:
———建模单元编码:参照本文件7.6.规定执行:
———模型类型码:S)(房地模型)、B(建筑模型)、T(交通设施模型)、V(植被模型)、O(其他模型
模型细节层次码:A (LOD1)、B(LOD2浮C(LOD3)、D (LOD4):
——模型顺序码:4位数字(000)~9990),根据模型所在空间位置以弓字形方式进行编码:
——所有模型的命名必须唯(
———不同细节层次的同一对象模型,其顺序码应相同。
XXXXXXXXXXX
、
x
XXXX
模型顺序码
梗型细节层次码
模型类型码
建模单元编码
图2 规划设计方案模型命名示意图
7.6.3模型的纹理命名应采用规划设计方案模型命名加顺序码的方式进行(详见图3),共计22位其中,纹理顺序码为五位数字(00001~99999)C.所有纹理的命名必须唯一。
T/CSGPC 28—2024
x
8
XXXX
8000×
这段顺序码
频型频序码
模型细节层次码
模型类型码
建模单元编码
图3 模型纹理命名示意图
7.7 质量检查
规划设计方案模型质量检查应符合CH/T9016、CH/T 9024的规定,质量元素包括:
———空间基准:检查空间基准是否与现状模型一致:
———数学精度:检查模型的平面位置、高度、形状、比例等是否与规划设计方案一致;
———表达精细度:检查模型几何结构、纹理表达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检查各级别模型优化制作的合理性:
———逻辑一致性:检查数据文件存储组织、文件格式、数据有效性、模型名称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属性精度:检查属性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元数据及附属文档:检查文件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其他指标等参照本章其他规定执行
8 辅助论证
B.1规划设计方案模型融合
8.1.1 压平
对规划设计方案范围内的实景三维现状模型进行压平,压平的高度要与规划设计方案一致,避免出现现状模型与规划模型重合的情况。为避免规划设计方案模型与压平区域现状模型的接边缝隙,可适当对压平范围向内缩减1——2米。如压平范围内现状地形高程不一,则应压平至高程最低点。如压平范围线对现状模型中的地物要素造成了切割,则将该要素范围外部分现状模型压平至地面高度。
8.1.2 叠加
将规划设计方案模型叠加到压平后的现状模型上,确保方案模型与压平范围一致,同时要注意方案模型高程的准确性及其与现状模型的协调性(包括光影、色调等)。如果出现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不协调问题,可按照本文件6.2、7.2的规定检查模型。
对于已通过审批但未建成的规划设计方案,应一并叠加到实景三维现状模型上,以确保论证材料对现状表达的完整性。
8.1.3 质量检查
叠加了规划设计方案模型后的三维场景应符合如下要求:
——场景完整班:检查场景范围及内容的完整性:
多场景协调性:检查场景的整体色调、光影含裸是否协调一致:
一场景匹配精度:检查场景中模型的相对关系是否正确。
8
T/CSGPC 28—2024
8.2 定性指标辅助论证
8.2.1 定性指标辅助论证包括:场景漫游、多视角对比、方案对比、专题数据校核、方案调整、天际线分析、开挖分析、视频输出、图片输出等,各功能示意见附画B.
8.2.2场景漫游:通过键盘、鼠标、AR设备等方式调整视角位置和姿态,在三维场景中自动漫游,360度查看规划设计方案建成后的空间恶态和场景,以评估其在城市建筑风貌等方面的效果是否符合规划要求。
8.2.3 多视角对比:通过多个视口对目标方案进行分屏显示,便于用户从多个视角进行观察,以分析和评估规划设计方案与周边环境、建筑的协调程度。
8.2.4 方案对比:将同一地块的多个备选规划设计方案分别叠加到实景三维现状模型中,利用关联浏览功能对它们进行多视角同步观察,以对比分析它们的空间形态、建筑风貌、业务合规性等,并确定最佳方案。
8.2.5 专题数据校核:将用地红线、建筑控制线、不利因素、环境容量控制等各类专题数据叠加到三维场景中,以检查规划设计方案是否符合管控要求。
8.2.6 方案调整:在论证过程中,实时调整规划设计方案的高度、体量和角度等参数,为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
8.3.7天际线分析:在某个固定观察点上,生成当前视野范围内建(构)筑物顶端边缘与天空的分离线,以发现在高度上不协调的建(构)筑物。
8.2.8 开挖分析:对实量三级现状模型或场地模型的地面进行模拟开挖实现地下管线、地下空间、地质结构的可视化以评估地下要素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影响。
8.2.9元视频输出:在三维场景中沿某一路线前进过程中,通过调整视角实现移动过程中对场景的自由浏览,并输出为视频,以直观展示人行。车行等不同视角下目标方案的视觉效果,视频应流畅清晰、角度适宜,准确完整地表现地物细节。
8.2.10 图片输出:在某个固定观察点上将当前视野范围内的场景输出为图片。图片应画质清晰、角度适宜,准确完整地表现地物细节。
8.3 定量指标辅助论证
8.3.1 定量指标辅助论证包括:三维量测、阴影分析、控高分析、可视域分析等,各功能示意见附录C.
8.3.2 三维量测:在三维场景中测量点坐标、距离和面积。其中,距离量测可用于测量规划设计方案与周边地物的水平距离、高度或直线距离;面积量测分为投影面积和表面积,分别用于计算目标地物的占地面积和表面面积。
8.3.3 阴影分析:根据地理位置和日期信息,计算规划设计方案及周边建筑物所在的立体空间中每个点位的日照时间,以分析方案建成前后与周边建筑物日照时间的相互影响情况。
8.3.4控高分析:基于给定区域的高度控制数据,利用三维包围盒的方式符合三维空间量测功能,进行建筑物的控高,限低判断,辅助建筑物的体量合规性论证
内所有点与观察点之间的通视性情况:
9
01
D202—8Z 0d9S0/1
T/CSGPC 28—2024
附 录A)
(资料性)
规划设计方案模型分类、分级示意
A.1 场地模型
(a)
(b)
(c)
(d)
图A.1 场地模型 (a: LOD1; b: LOD2; c: LOD3; d: LOD4)
A.2 建筑模型
会团体标准CSGIC(a) 余团 小小(b)
国测
11
T/CSGPC 28—2024
(c)
(d)
图A.2 建筑模型(a: LOD1; b: LOD2; c: LOD3; d: LOD4)
A.3交通设施模型
(a)
(b)
(c)
(d)
图A.3 交通设施模型(a: LODT; b: LOD2; c: LOD3; d: LOD4)
12
T/CSGPC 28—2024
A.4 植被模型
8
(a)
(b)
(c)
(d)
图A.4
植被模型(a: LOD1; b: LOD2; c: LOD3; d: LOD4)
A.5 其他模型
图A.5其他模型
13
T/CSGPC 28—2024
附录B
(资料性)
信性指标辅助论证功能示意
B.1 场景漫游
图B.1
场景漫游
B.2多视角对比
图 B.2
多视角对比
B.3 方案对比
B.3
方案对比
14
T/CSGPC 28—2024
B.4专题数据校核
图 B.4
专题数据校核
B.5天际线分析
图B.5
天际线分析
B.6 开挖分析
图B.6 开挖分析
15
T/CSGPC 28—2024
附录C
(资料性)
增量指标辅助论证功能示意
C.1 三维量测
高度:141.41米
图C.1 三维量测
C.2 阴影分析
图C.2 阴影分析
C.3 控高分析
C23
控高分析
16
T/CSGPC 28—2024
C.4可视域分析
图C.4 可视域分析
17
T/CSGPC 28—2024
参考文献
[1]新型基础测绘与实度三维中国建设技术文件——1名词解释
[2]实量三维史国建设技术大纲(2021版)
(3)CBT 157—2010 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4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