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11/T 2281-2024 社区韧性评价导则

DB11/T 2281-2024 社区韧性评价导则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484.05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19 17:17:54



相关搜索: 韧性 导则 社区 评价

内容简介

DB11/T 2281-2024 社区韧性评价导则 ICS 13.200 CCS A 90 DB11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DB11/T 2281—2024
社区韧性评价导则
Guidelines for evaluation of community resilience
2024-06-28 发布
2024-10-01 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1/T 2281—2024


前言.................................................................................. II
引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体原则
............................................................................. 1
5 评价指标
............................................................................. 2
6 评价方法
............................................................................. 2
7 评价程序
............................................................................. 3
附录 A (规范性) 社区韧性评价表 ....................................................... 6
附录 B (规范性) 部分定量指标计算方法 ................................................ 17
附录 C (资料性) 社区韧性评价报告 .................................................... 20
参考文献
.............................................................................. 21
I
DB11/T 2281—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
院、清华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玉娟、陈震西、朱伟、于富才、周佩玲、王博、吴爱枝、文明、王亚飞、
张浩、时德轶、刘博超、黄弘、肖丽妮、徐凤娇、王皖、陈卓、钟茂华、杨琳、张维、叶飞、李红
旭、王巍。
II
DB11/T 2281—2024


为扎实推进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落实《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京办发
〔2021〕27号)的工作要求,高质量完成“到2025年,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的工作目标,开展社区韧性评价导则编制工作。通过社区韧性评价可以了解北京市社区韧性整体情况
及社区空间、工程、管理和社会等四个维度的韧性现状,为韧性社区标准化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同时
通过社区韧性评价中的各维度韧性值计算、分析,及时发现社区韧性建设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
有助于社区和相关部门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助力基层应急能力提升。
III
DB11/T 2281—2024
社区韧性评价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社区韧性评价的总体原则,给出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等信息。
本文件适用于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重大灾害影响的社区韧性评价活动。街道可
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 55037 建筑防火通用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20647.1和GB/T 4094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社区 community
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共同体。
注:
在实际的韧性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根据评价需求确定具体的社区范围,一般对应于街道、社区等行
政区范围。
[来源:GB/T 20647.1—2006,3.1,有修改]
3.2
社区韧性 community resilience
社区在灾害环境中承受、适应和恢复的能力。
3.3
评价指标 evaluation indicator
反映社区韧性的要素。
[来源:GB/T 40947—2021,3.4,有修改]
4 总体原则
开展社区韧性评价坚持以下原则:
a) 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设置有明确依据,指标数据有稳定可靠的获取渠道;
1
DB11/T 2281—2024
b) 系统性原则,评价内容涵盖社区韧性各个维度,充分考虑各评价指标的相互关系;
c) 客观性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量评价为主;
d) 适用性原则,评价结果重在发现社区韧性薄弱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韧性提升建议。
5 评价指标
5.1 社区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5.2 一级指标共有 4 项,二级指标共有 18 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见表 1。
5.3 三级指标共有 57 项,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指标内容按附录 A 确定。
表1 社区韧性评价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构成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 社区空间韧性 空间布局
2 防灾避难空间
3 社区工程韧性 建筑工程
4 生命线工程
5 交通道路
6 社区管理韧性 领导组织
7 工作组织
8 监测预警
9 风险评估
10 隐患排查与治理
11 应急预案体系
12 智慧化管理与改进
13 韧性社区管理及提升
14 社区社会韧性 社会能力
15 社会救助与分担机制
16 社会参与准备
17 医疗救治能力
18 安全韧性能力培育
6 评价方法
6.1 指标数据获取
6.1.1 指标数据可通过收集政府部门公开信息、其他机构公开信息、函询反馈信息、问卷调查统计结
果,以及实地调研、访问座谈、专家评价等方式获取。
6.1.2 部分定量指标数据按附录 B 确定。
6.2 三级指标分值确定
6.2.1 按照“先分档、后定值”方式,确定三级指标分值。
2
DB11/T 2281—2024
6.2.2 指标档级分为 A、B、C、D 四档。将获取到的指标数据按附录 A 确定档级。
6.2.3 档级分数为百分制。各档分值区间为:A 档取值 90 分~100 分,B 档取值 76 分~89 分,C 档
取值 60 分~75 分,D 档取值 60 分以下。
6.2.4 采用定量计算法或专家评分法,在对应档级区间内确定分值。
6.3 综合分值计算
6.3.1 综合分值计算方法
综合分值计算可采用三级指标等权重方法,也可采用变权重方法。
6.3.2 三级指标等权重方法分值计算
各项三级指标得分按照等权重计算加权平均值,得到综合分值,计算见公式(1):
························································ (1)
式中:
P ——社区韧性评价综合分值;
Pi ——第 i 项三级指标评价分值;
n ——三级指标数量。
6.3.3 变权重方法分值计算
选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重要性排序法、复杂度分析法等方法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
指标的权重系数,将各级指标得分按照变权重计算加权平均值,得到综合分值,计算见公式(2):
········································· (2)
式中:
P ——社区韧性评价综合分值;
N ——一级指标数量;
ωi ——第 i 项一级指标权重;
Ni ——第 i 项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数量;
ωij ——第 i 项一级指标中的第 j 项二级指标权重;
Nij ——第 i 项一级指标中的第 j 项二级指标下三级指标数量;
ωijk ——第 i 项一级指标中的第 j 项二级指标中的第 k 项三级指标权重;
Pijk ——第 i 项一级指标中的第 j 项二级指标中的第 k 项三级指标评价分值。
7 评价程序
7.1 评价流程
社区韧性评价流程包括:组建评价小组、制定评价方案、实施评价工作、形成评价报告等环节,
见图1所示。
3
DB11/T 2281—2024
图1 社区韧性评价流程
7.2 组建评价小组
7.2.1 组建由相关领域且经验丰富的人员构成的评价小组,负责评价过程中的各项事宜。
7.2.2 评价小组成立时应明确组长、组员及任务分工,小组成员数量不宜少于 5 人。
7.3 制定评价方案
7.3.1 评价小组制定社区韧性评价方案。
7.3.2 方案内容宜包括工作目标、工作流程、保障措施等。
7.4 实施评价工作
7.4.1 收集基础资料
评价小组收集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a)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b)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c)
人口数据;
d)
建筑基本情况;
e)
经济特点和业态构成;
f)
生命线等基础设施数据;
g)
道路交通数据;
h)
应急避难场所数据;
i)
可用医疗和救援资源;
j)
各类应急预案;
k)
风险评估报告;
l)
应急资源评估报告。
7.4.2 选取评价指标
4
DB11/T 2281—2024
评价小组应按照附录A选取全部评价指标。对于存在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个别指标无法评价时,
经评价小组讨论决定后,可将该项指标权重归零。
7.4.3 获取指标数据
评价小组按附录A中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获取评价所需数据。评价指标数据为参评社区统
计周期内的最新数据。
7.4.4 审查指标数据
评价小组采取查阅资料、实地调研、访问座谈等手段,对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及有效性进行审查。
7.4.5 打分与计算
评价小组按照6.2对各三级指标项目打分,按照6.3计算社区韧性综合分值。
7.5 形成评价报告
根据评价实施的实际情况,评价小组可通过评价分数、文字描述和图表等方式描述评价结果,同
时针对不足要素,提出改进建议,出具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具体格式见附录C。
5
DB11/T 2281—2024
A A
附 录 A
(规范性)
社区韧性评价表
社区韧性评价按表 A.1 的执行。
表 A.1 社区韧性评价表
一级指 标 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 评价说明 档级划分细则 单位 指标数据来源 及计算方法 备注
A B C D
社区空 间韧性 ( F1) 空间 布局 (S1) 容积率(T1) 评价区域内地上建筑总面积与土地面 积的百分比。 R1<0.5 0.5≤R1<1 1≤R1<2.5 R1≥2.5 % 函询反馈信息 确定,计算参 见 附 录 B 中 B.1 定量
常住人口密度 (T2) 评价区域内常住人口数与土地总面积 的比值。 R2<0.2 0.2≤R2<0.4 0.4≤R2<0.6 R2≥0.6 万人/ 平方公 里 函询反馈信息 确定,计算参 见 附 录 B 中 B.2 定量
重大危险源密度 (T3) 评价区域内重大危险源个数与区域总 面积比值。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 时的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危险化 学品,且危险化学品数量等于或超过 临界的单元。 R3<0.04 0.04≤R3<0.08 0.08≤R3<0.12 R3≥0.12 个/平 方公里 函询反馈信息 确定,计算参 见 附 录 B 中 B.3 定量
防灾 避难 空间 (S2) 人均地下掩蔽防 灾空间面积 (T4) 评价区域内人防工程中属于人员掩蔽 工程的场所总面积与常住人口总数的 比值。 R4≥1.3 1≤R4<1.3 0.5≤R4<1 R4<0.5 平方米 /人 函询反馈信息 确定,计算参 见 附 录 B 中 B.4 定量
人均应急避难场 所面积(T5) 评价区域内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与常住 人口总数的比值。 R5≥2.1 1.8≤R5<2.1 1.5≤R5<1.8 R5<1.5 平方米 /人 函询反馈信息 确定,计算参 见 附 录 B 中 B.5 定量
6
DB11/T 2281—2024
表 A.1 社区韧性评价表(续)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 评价说明 档级划分细则 单位 指标数据来源 及计算方法 备注
A B C D
社区 工程 韧性 (F2) 建筑 工程 (S3) 房龄结构(T6) 评价区域内 2001(含)年后建成房屋 数量与房屋总数的百分比。 R6≥60 40≤R6<60 30≤R6<40 R6<30 % 函询反馈信息 确定,计算参 见 附 录 B 中 B.6 定量
老旧小区占比 (T7) 评价区域内 2000(含)年前建成小区 的百分比。 R7<20 20≤R7<50 50≤R7<80 R7≥80 % 函询反馈信息 确定,计算参 见 附 录 B 中 B.7 定量
高层建筑占比 (T8) 评价区域内高层住宅(大于等于 10 层)建筑数量与房屋总数的百分比。 R8<30 30≤R8<50 50≤R8<60 R8≥60 % 函询反馈信息 确定,计算参 见 附 录 B 中 B.8 定量
建筑物抗震设防 能力(T9) 评价区域内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 物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的百分比。 R9≥90 80≤R9<90 70≤R9<80 R9<70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 、 实 地 调 研、专家评价 等方式确定 定量
防火合格建筑物 比例(T10) 评价区域内符合 GB55037 《建筑防 火通用规范》要求的建筑物数量占建 筑物总数量的百分比。 R10≥90 80≤R10<90 70≤R10<80 R10<70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 、 实 地 调 研、专家评价 等方式确定 定量
生命 线工 程 (S4) 供电网络脆弱性 (T11) 评价区域内发生断电后,用户恢复供 电的时间。 R11<1 1≤R11<5 5≤R11<9 R11≥9 小时 函 询 反 馈 信 息 、 仿 真 计 算、专家评价 等方式确定 定量
户年均停电时间 (T12) 评价区域内用户上一年度平均停电小 时数。 R12<1 1≤R12<3 3≤R12<5 R12≥5 小时/ 户 函 询 反 馈 信 息、实地调研 等方式确定 定量
供水满足率 (T13) 评价区域内用户对供水(包括:生 活、生态和生产)的满意度。 R13≥90 80≤R13<90 70≤R13<80 R13≤70 % 问卷调查获取 定量
7
DB11/T 2281—2024
表 A.1 社区韧性评价表(续)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 评价说明 档级划分细则 单位 指标数据来源 及计算方法 备注
A B C D
户年均停水 时间 (T14) 评价区域内用户上一年度平均停水天数。 R14<1 1≤R14<2 2≤R14<3 R14≥3 天/户 函 询 反 馈 信 息、实地调研 等方式确定 定量
排污任务完 成率 (T15) 评价区域内用户对排污是否影响日常生活的 满意度。 R15≥90 80≤R15<90 70≤R15<80 R15≤70 % 问卷调查获取 定量
供暖系统流 量满足程度 (T16) 评价区域内用户对供暖是否满足日常生活的 满意度。 R16≥90 80≤R16<90 70≤R16<80 R16≤70 % 问卷调查获取 定量
燃气管网 5 年整体平均 失效率 (T17) 评价区域内近 5 年内在单位管长(公里)、 单位时间(年)内发生的燃气管道事故的平 均数。 R17<7.7 7.7≤R17<5.57 5.57≤R17<2.1 R17≥2.1 10-4/年 *公里 函 询 反 馈 信 息、实地调研 等方式确定。 计算参见附录 B 中 B.9 定量
3 年一遇降 雨管网充满 度大于 75%管道占 比(T18) 3 年一遇降雨下,评价区域内管网充满度大 于 75%管道的百分比。 R18<10 10≤R18<30 30≤R18<50 R18≥50 % 仿真计算获取 定量
交通 道路 (S5) 人均道路密 度(T19) 评价区域内人均道路面积(R19-1)和人均道 路长度(R19-2)进行评价。 人均道路面积(R19-1)按评价区域内已建成 道路面积与常住人口总数的百分比进行评价 3。 人均道路长度(R19-2)按评价区域内已建成 道路长度与常住人口总数的百分比进行评 价。 R19满足 如 下 全 部 要 求: ① R19- 1≥13; ② R19- 2≥1.5 R19满足如下任 意1项要求: ①R19-1≥13且 1≤R19-2<1.5; ②8≤R19-1<13且 R19-2≥1.5 R19满足如下全部要 求: ①8≤R19-1<13; ②1≤R19-2<1.5 R19满足 如下任意 1项要 求: ①R19-1< 8; ②R19-2< 1 R19-1: 平方米 /人 R19-2: 米/人 函 询 反 馈 信 息,计算方式 见 附 录 B 中 B.10 定量
路网通达性 (T20) 评价区域内日常路网、消防通道的拥堵、通 达情况。 R20≥80 70≤R20<80 60≤R20<70 R20<60 % 调查问卷获取 定量
8
DB11/T 2281—2024
表 A.1 社区韧性评价表(续)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 评价说明 档级划分细则 单位 指标数据来源 及计算方法 备注
A B C D
公路桥梁安全耐 久水平 (T21) 评价区域内公路桥梁的稳定性、安全 性。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国省干线公路新发现四、五类桥梁 处治率 100%; ②区域内高速公路一、二类桥梁比例 达 95%以上; ③区域内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一、二类 桥梁比例达 90%以上。 满 足 全 部 要求 满足要求中的 2 项 满足要求中的 1 项 不满足所 有要求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 , 实 地 调 研,专家评价 等方式获取 定性
社区 管理 韧性 (F3) 领导 组织 (S6) 领导机构(T22) 评价区域韧性建设工作领导机构的构 成。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有相关红头文件体现“一把手”或 骨干层主持韧性社区的建设工作,并 有相应的留存档案; ②建立了跨界合作的领导机构,成员 涵盖辖区内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企 事业单位及其负责人、人大代表、居 民代表及志愿者等。 满 足 全 部 要求 满 足 ① 中 要 求,但不满足 ②中要求 不 满 足 第 ① 中 要 求,但满足②中要 求 不满足所 有要求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资料评阅 和专家评价等 方式获得 定性
工作机构(T23) 评价区域韧性建设工作机构建立情 况。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是否成立了与安全韧性相关的工作 机构,包括办公室和跨界合作的促进 工作组; ②工作机构的构成符合辖区实际情况 的,并评价运行效率。 满 足 ① 中 的 要 求 , 同 时 ② 中 评 价 为 : 工 作 机 构 运 行 效 率 高 满足①中的要 求,同时②中 评价为:工作 机构运行效率 一般 满足①中的要求, 同时②中评价为: 工作机构运行效率 低 不满足① 中的要求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资料评阅 和专家评价等 方式获得 定性
工作 组织 (S7) 工作机制(T24) 评价区域韧性建设工作机制的建设情 况。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建立了完善的韧性建设信息共享、 协同联动、社会力量参与、干部考核 等工作机制; ②与当地派出所、消防、医疗等机构 建立了顺畅的应急联动机制。 满 足 全 部 要求 满足①中的要 求,但不满足 ②中的要求 不 满 足 ① 中 的 要 求,但满足②中的 要求 不满足所 有要求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资料评阅 和专家评价等 方式获得 定性
9
DB11/T 2281—2024
表 A.1 社区韧性评价表(续)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 评价说明 档级划分细则 单位 指标数据来源 及计算方法 备注
A B C D
网格化程度 (T25) 评价区域内网格化程度达标率及事故 处理情况。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在评价区域内推进灾害事故风险隐 患网格化管理,网格化覆盖率 100%; ② 网 格 员 发 现 的 事 故 隐 患 处 理 率 100%。 满足全部 要求 满 足 ① 中 的 要 求,但不满足② 中的要求 不 满 足 ① 中 的 要 求,但满足②中的 要求 不满足所 有要求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资料评阅 和专家评价等 方式获得 定量
监测 预警 (S8) 公共区域监控覆 盖率(T26) 评价区域内按照规定在公共区域内所 安装监控装置的覆盖率。 R26≥90 80≤R26<90 50≤R26<80 R26<50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专家评价 等方式获得 定量
水位报警装置安 装率(T27) 评价区域内在需要的场所安装水位报 警装置的安装率。 100 90≤R27<100 80≤R27<90 R27<80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 、 现 场 实 测、资料评阅 和专家评价等 方式获得 定量
灾害事故预警信 息覆盖率 (T28) 评价区域内预警信息覆盖全体居民的 比率。 100 90≤R28<100 80≤R28<90 R28<80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资料评阅 和专家评价等 方式获得 定量
风险 评估 (S9) 风险评估 (T29) 评价区域内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的规范 性、及时性以及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 情况。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按计划开展风险评估,至少每半年 一次; ②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并及时更新。 满足全部 要求 满 足 ① 中 的 要 求,但不满足② 中的要求 不 满 足 ① 中 的 要 求,但满足②中的 要求 不满足所 有要求 —— 资料评阅和专 家评价等方式 获得 定性
风险清单及风险 地图(T30) 风险评估后形成的风险清单和风险地 图的制作、管理的规范性。按如下标 准评价: ①编制了风险清单; ②制作了风险地图; ③风险清单、风险地图制作规范、标 识清晰、实用性强。 满足全部 要求 同时满足①和② 中的要求,但不 满足③中的要求 满足①和②要求中 的一项 不满足所 有要求 —— 资料评阅和专 家评价等方式 获得 定性
10
DB11/T 2281—2024
表 A.1 社区韧性评价表(续)
一级 指标 二级指 标 三级指标 评价说明 档级划分细则 单位 指标数据来源 及计算方法 备注
A B C D
隐患排 查与治 理 (S10) 隐患排查与治 理(T31) 评价区域内隐患排查与治理机制。按 如下标准评价: ①有完善的隐患排查及管理制度; ②按计划开展隐患辨识排查工作; ③隐患监督检查计划执行率 100%; ④隐患整改完成率 100%。 满足全部 要求 满足要求中的 3 项 满足要求中的 2 项 不满足所 有要求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 、 资 料 评 阅 、 现 场 实 测、和专家评 价等方式获得 定性
积水易涝点治 理(T32) 评价区域内积水易涝点管理及洪水风 险地图的管理情况。按如下标准评 价: ①有完善的积水易涝点管理措施; ②编制了洪涝风险图。 满足全部 要求 满足①中要求, 但不满足②中要 求 不 满 足 ① 中 的 要 求,但满足②中的 要求 不满足所 有要求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 、 现 场 实 测、资料评阅 和专家评价等 方式获得 定性
地质灾害隐患 标识设置率 (T33) 评价区域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了警 示标志或采取自动监测技术的灾害点 位百分占比。 100 90≤R33<100 80≤R33<90 R33<80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 、 现 场 实 测、资料评阅 和专家评价等 方式获得 定量
老旧房屋加固 工作(T34) 评价区域内老旧房屋(使用年限较 长,但并未达到拆除标准的房屋)抗 震风险排查、鉴定和加固工作情况。 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开展了老旧房屋抗震风险排查、鉴 定或加固工作; ②工作记录完善、规范。 满足全部 要求 满 足 ① 中 的 要 求,但不满足② 中的要求 —— 不满足所 有要求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 、 现 场 实 测、资料评阅 和专家评价等 方式获得 定性
电动自行车充 电满足率 (T35) 评价区域内满足电动自行车充电需求 的小区数量占区域内小区总数的百分 比。满足电动自行车充电需求的小区 按如下标准评价,应同时满足①和 ②: ①安装率达到车与桩的比例为 3:1; ②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设置与管理符 合要求。 100 90≤R35<100 80≤R35<90 R35<80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 、 现 场 实 测、资料评阅 和专家评价等 方式获得,计 算参见附录 B 中 B.11 定量
11
DB11/T 2281—2024
表 A.1 社区韧性评价表(续)
一级 指标 二级指 标 三级指标 评价说明 档级划分细则 单位 指标数据来源 及计算方法 备注
A B C D
消防设施配 备率(T36) 评价区域内合格消防设施的配备情况。 100 90≤R36<100 80≤R36<90 R36<80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现场实测 和专家评价等 方式获得 定量
应急预 案体系 (S11) 应急预案与 演练(T37) 评价应急预案及演练等完善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等。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 ②应急预案适应区域特点,操作性强; ③预案中明确小组分工、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和渠 道,以及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应急疏散路径 等; ④预案中明确所有人员联系方式以及结对帮扶责任 分工,明确在社区封闭化管理后的特殊保障措施; ⑤与上级政府预案与部门预案、街镇预案衔接; ⑥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社区居民参与比例不低于演 练总人数的 30%。 满 足 全 部要求 满 足 其 中 2 项要求 满足其中 1 项要求 不 满 足 全 部 要 求 —— 资料评阅和专 家评价等方式 获得 定性
12
DB11/T 2281—2024
应急物资 (T38) 评价区域内应急物资的储备、保管等能力。按如下 标准评价: ①建立了完善的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储备至少 3 天的应急抢险救 援、应急照明、应急通信和生活救助等常用物资和 装备,并做好日常管理维护和更新; ③制定了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 ④与区域内及邻近超市、企业等合作开展救灾应急 物资协议储备; ⑤鼓励和引导居民家庭储备至少 3 天的必要应急物 品,推广使用家庭应急包。 满 足 全 部要求 满 足 其 中 2 项要求 满足其中 1 项要求 不 满 足 全 部 要 求 —— 现场实测、调 查问卷、资料 评阅和专家评 价等方式获得 定性
表 A.1 社区韧性评价表(续)
一级 指标 二级指 标 三级指标 评价说明 档级划分细则 单位 指标数据来源及 计算方法 备注
A B C D
智慧化 管理与 改进 (S12) 高新技术应用 (T39) 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有完善的智慧化服务基础设施或推 进计划; ②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应用物联网、 云计算、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 技术,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 满 足 全 部要求 满足其中 1 项 要求 满足中至少 1 项要求,但技 术完成度不高 不 满 足 全 部 要 求 —— 现场实测、资料 评阅和专家评价 等方式获得 定性
安全风险管理信息 平台(T40) 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具有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平台; ②管理平台运行智慧化水平。 满 足 全 部要求 满 足 ① 中 要 求 , 但 ② 中 要 求评级为中 满 足 ① 中 要 求,但②中要 求评级为低 不 满 足 ① 中 要 求 —— 现场实测、资料 评阅和专家评价 等方式获得 定性
韧性社 区管理 及提升 (S13) 韧性计划(T41) 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制定了韧性规划或提升计划; ②规划内容涵盖目标、实施方案、韧 性递增计划等内容。 满 足 全 部要求 —— 满 足 ① 中 要 求,但不满足 ②中要求 不 满 足 ① 中 要 求 —— 资料评阅和专家 评价等方式获得 定性
13
DB11/T 2281—2024
韧性评估(T42) 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每年定期对社区开展韧性情况评 估; ②开展韧性评估结果分析,并提出了 韧性提升建议。 满 足 全 部要求 —— 满 足 ① 中 要 求,但不满足 ②中要求 不 满 足 ① 中 要 求 现场实测、资料 评阅和专家评价 等方式获得 定性
社区 社会 韧性 (F4) 社会能 力 (S14) 人口抚养比(T43) 评价区域内 0-14 岁青少年、65 岁及 以上老人等脆弱人群人数占常住人口 数的百分比。 R43<30 30≤R43<40 40≤R43<50 R43≥50 % 函询反馈信息, 计算参见附录 B 中 B.12 定量
残疾人口比(T44) 评价区域内残疾人口数占常住人口总 数百分比。 R44<5.8 5.8≤R44<6.4 6.4≤R44<7.0 R44≥7.0 % 函询反馈信息, 计算参见附录 B 中 B.13 定量
文化程度(T45) 评价区域内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人口 数量占就业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R45≥60 50≤R45<60 40≤R45<50 R45<40 % 函询反馈信息, 调查问卷获得 定量
掌握应急技能的居 民比例(T46) 评价区域内掌握应急技能的居民的百 分比。 R46≥60 40≤R46<60 20≤R46<40 R46<20 % 调查问卷数据, 计算参见附录 B 中 B.14 定量
表 A.1 社区韧性评价表(续)
一级 指标 二级指 标 三级指标 评价说明 档级划分细则 单位 指标数据来源 及计算方法 备注
A B C D
家庭应急能力 (T47) 评价区域内拥有各类灾害家庭应急包 的家庭百分比。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拥有家庭应急包的家庭占比≥50%; ②掌握自救互救知识家庭占比≥50%。 满足全部 要求 —— 满足其中 1 项要求 均不满足 要求 % 调查问卷数获 得 定量
社会救 助与分 担机制 (S15) 应急管理资金投 入(T48) 评价应急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情况。 在应急管 理方面有 较多的经 费投入, 并严格管 理和规范 使用 在应急管理方面 有一定的经费投 入,并严格管理 和规范使用 在应急管理方面有 一定的经费投入, 但管理和使用不规 范 在应急管 理方面经 费投入不 足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资料评阅 和专家评价等 方式获得 定性
14
DB11/T 2281—2024
家庭财产保险或 人身意外保险购 买率(T49) 评价区域内购买家庭财产保险或人身 意外保险的家庭占所有家庭的百分 比。 R49≥70 60≤R49<70 50≤R49<60 R49<50 % 调查问卷获得 定量
社会参 与准备 (S16) 救援队伍及组织 参与度(T50) 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与邻近救援队伍建立联动机制; ②引导至少 5 个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 急管理工作; ③引导至少 3 个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 急管理工作; ④引导至少 1 个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 急管理工作。 满足①和 ②中的要 求 满足①和③中的 要求 满足①和④中的要 求 不满足所 有要求 —— 函 询 反 馈 信 息,资料评阅 和专家评价等 方式获得 定性
万人应急志愿者 人数(T51) 评价区域内应急志愿者的人数与常住 人口总数的比值。 R51≥7 5≤R51<7 3≤R51<5 R51<3 人/万 人 函 询 反 馈 信 息,计算参见 附录 B 中 B.15 定量
区域内企事业单 位参与度(T52) 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区域内学校、医院、工贸企业、商 场等企事业单位组织,主动参与社区 韧性建设相关活动; ②企事业单位参与频次高。 满足所有 要求 满足①中要求, 但②中要求评价 良好。 满足①中要求,但 ② 中 要 求 评 价 一 般。 不满足① 中要求。 —— 资料评阅和专 家评价等方式 获得 定性
表 A.1 社区韧性评价表(续)
一级 指标 二级指 标 三级指标 评价说明 档级划分细则 单位 指标数据来源 及计算方法 备注
A B C D
医疗救 治能力 (S17) 万人医院数 (T53) 评价区域内二级及以上医院总数与常 住人口的比值。 R53≥1 0.6≤R53<1 0.3≤R53<0.6 R53<0.3 个/万 人 函 询 反 馈 信 息,计算参见 附录 B 中 B.16 定量
千人床位数 (T54) 评价区域内床位总数与常住人口数的 比值。评价区域内床位总数为开放床 位数量。 R54≥5 4≤R54<5 2≤R54<4 R54<2 个/千 人 函 询 反 馈 信 息,计算参见 附录 B 中 B.17 定量
万人执业卫生 技术人员数 (T55) 评价区域内每万名常住人口中执业卫 生技术人员的数量。 R55≥120 100≤R55<120 80≤R55<100 R55<80 人/万 人 函 询 反 馈 信 息,计算参见 附录 B 中 B.18 定量
15
DB11/T 2281—2024
安全韧 性能力 培育 (S18) 韧性科普宣教 工作情况 (T56) 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有科普宣教场地; ②每年组织韧性科普宣教活动至少 3 次以上; ③每年组织韧性科普宣教活动至少 1 次以上; ④居民参与率 25%以上。 同时满足 ①、②和 ④中的要 求 同时满足①、③ 和④中的要求 不满足①中要求, ②、③、④中至少 满足 1 项 不满足所 有要求 —— 资料评阅、现 场实测、专家 评价等方式获 得 定性
安全韧性能力 培训情况 (T57) 按如下标准评价: ①每年至少开展 1 次安全韧性能力培 训活动; ②每年定期发放社区和家庭应急指导 手册。 满足所有 要求 —— 满足其中 1 项要求 不满足所 有要求 —— 资料评阅、现 场实测、专家 评价等方式获 得 定性
16
DB11/T 2281—2024
附 录 B
(规范性)
部分定量指标计算方法
B.1 容积率
评价区域内地上建筑总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按公式(B.1)计算。
(B.1)
B.2 常住人口密度
评价区域内常住人口数与土地总面积的比值。按公式(B.2)计算。
(B.2)
B.3 重大危险源密度
评价区域内重大危险源个数与土地总面积的比值。按公式(B.3)计算。
(B.3)
注:重大危险源包括长期或临时的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的
单元。
B.4 人均地下掩蔽防灾空间面积
评价区域内人防工程中属于人员掩蔽工程的场所总面积与常住人口总数的比值。按公式(B.4)计
算。
(B.4)
B.5 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
评价区域内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与常住人口总数的比值。按公式(B.5)计算。
(B.5)
B.6 房龄结构
评价区域内2001年(含)后建成房屋建筑数量占房屋总数的百分比。按公式(B.6)计算。
(B.6)
注:房屋建筑数量是指楼房栋数与平房区房屋数量之和,其中平房区房屋按照一户一栋来计算。
B.7 老旧小区占比
评价区域内2000年(含)前建成小区数量占小区总数的百分比。按公式(B.7)计算。
(B.7)
注:老旧小区是指于2000年以前建成,因为公共设施落后,影响到居民生活的住宅小区。被纳入到城镇棚改计
划,改建、扩建的居民住宅以及居民自建房不属于老旧小区范畴。
17
DB11/T 2281—2024
B.8 高层建筑占比
评价区域内高层建筑数量占房屋总数的百分比。按公式(B.8)计算。
(B.8)
注:高层建筑是指大于或等于10层的建筑为高层住宅。
B.9 燃气管网 5 年平均失效率
评价区域内近5年内在单位管长(公里)、单位时间(年)内发生的燃气管道事故的平均数。按公
式(B.9)计算。
(B.9)
B.10 人均道路密度
评价区域内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道路长度进行评价。按公式(B.10)计算。
(B.10)
B.11 电动自行车充电满足率
评价区域内满足电动自行车充电的需求的小区数量占区域内小区总数的百分比。按公式(B.11)
计算。
(B.11)
B.12 人口抚养比
评价区域内0-14岁青少年和65岁及以上老人等脆弱人群总数,占常住人口数的百分比。按公式
(B.12)计算。
(B.12)
B.13 残疾人口比
评价区域内残疾人口数占常住人口总数百分比。按公式(B.13)计算。
(B.13)
B.14 掌握应急技能的居民比例
评价区域内掌握应急技能的居民总数占常住人口总数的的百分比。按公式(B.14)计算。
(B.14)
注:掌握应急技能的居民是指掌握心肺复苏、躲避灾难、防暴恐等应急知识和技能的居民。
B.15 万人应急志愿者人数
18
DB11/T 2281—2024
评价区域内应急志愿者的人数与常住人口总数的比值。按公式(B.15)计算。
(B.15)
B.16 万人医院数
评价区域内二级及以上医院总数与常住人口的比值。按公式(B.16)计算。
(A.16)
B.17 千人床位数
评价区域内床位总数与常住人口数的比值。按公式(B.17)计算。
(A.17)
注:评价区域内床位总数为开放床位数量。
B.18 万人执业卫生技术人员数
评价区域内每万名常住人口中执业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按公式(B.18)计算。
(A.18)
注:执业卫生技术人员包括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检验技师(士)、影像技师
(士)、卫生监督员和见习医(药、护、技)师(士)等卫生专业人员。
19
DB11/T 2281—2024
附 录 C
(资料性)
社区韧性评价报告
被评对象:
评价时间: 年 月 日 到 年 月 日
一、编制依据 (说明任务来源、评价目的和意义;评价参考相关文件等)
二、参评城市概况
三、评价准备工作 (说明评价小组基本情况、评价方案制定情况等)
四、评价过程 (说明评价指标选取、指标数据获取、指标数据审查、三级指标打分、权重系数确定、综合分 值计算等工作过程)
五、评价结论 (说明被评价城市韧性评价分数、存在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韧性提升建议、遗留问题等)
附件
20
DB11/T 2281—2024
参 考 文 献
[1] ISO 22300:2021 Security and resilience-Vocabulary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国办发
〔2020〕12 号)
[3] 国家减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创建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减发〔2020〕2号)
[4] 国家减灾委员会《“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国减发〔2022〕1 号)
[5]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京办发〔2021〕27 号)
[6]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京政发〔2022〕9 号
[7]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
知》(京政办发〔2020〕23 号)
[8]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北京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办法〉〈北京市公共安
全风险管理总体实施指南〉的批复》(京政字〔2021〕23 号)
[9]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京
应急发〔2021〕31号)
[10]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印发《关于加强安全社区与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融合推进意见》(京应急通
〔2019〕76号)
[11]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关于修订印发《北京市安全社区管理办法》《北京市安全社区评审标准》
的通知(京应急发 〔2020〕 20号)
[12] 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办法>的通知》(京应急委
发〔2021〕2号)
21
上一章:DB32/T 4788-2024 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 下一章:DB15/T 1254-2024 戈壁短尾羊

相关文章

DB11/T 2214-2024 城市社区地震安全韧性评估技术规范 RISN-TG041-2022 城市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评价导则 GB/T 41669-2022 安全与韧性 社区韧性 自发志愿者参与计划指南 GB/T 41670-2022 安全与韧性 社区韧性 突发事件弱势群体救援指南 DB11/T 784-2011 移动通讯基站建设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DB11/T 1891-2021 建(构)筑物与应急设施地震安全韧性建设指南 DB63/T 2281-2024 察尔汗水采盐田晒矿工艺 GB∕T 41152-2021 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低碳发展水平评价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