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JR/T 0307-2024 金融机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JR/T 0307-2024 金融机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780.35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16:27:37



相关搜索: 标准 指南 企业 体系建设 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

内容简介

JR/T 0307-2024 金融机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ICS 01.040.01;03.060
CCS A11
JR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金 融 行 业 标 准
JR/T 0307—2024
金融机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standard system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
2024 - 07 - 29 发布
2024 - 07 - 29 实施
中国人民银行 发 布
JR/T 0307—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企业标准体系构建策略 ................................................................ 4
5 企业标准体系的构成 .................................................................. 5
5.1 总体框架 .......................................................................... 5
5.2 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 ................................................................ 7
6 企业标准体系融入企业治理和管理的方法 ............................................... 12
6.1 通则 ............................................................................. 12
6.2 领导和承诺 ....................................................................... 13
6.3 集成 ............................................................................. 13
6.4 设计 ............................................................................. 14
6.5 实施 ............................................................................. 15
6.6 评估 ............................................................................. 15
6.7 改进 ............................................................................. 15
参考文献 .............................................................................. 17
I
JR/T 0307—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8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银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行、中国银行业协
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湖南省分行、北京市分行、河北省分行,中国人民
银行清算总中心、中国金融电子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银联股份
有限公司、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
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富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刚、高峰、李宽、马骏、王鹏、林松、侯太利、郭锐、金泽芬、孙兆洋、李
振、王湃涵、周夕崇、刘启滨、秦逞、谭旺、黄登玺、赵成刚、潘学芳、杜俊、李海丽、葛洪慧、宋利
军、仲峻锋、郭锐、黄璐、景芸、吴娟、魏伟、李洁、刘涌、易叔贤、刘人杰、王丽、屠文怡、王卫、
余泳、杨莹莹。
II
JR/T 0307—2024
金融机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金融机构企业标准体系构建策略和企业标准体系构成建议,给出了金融机构企业标准
体系融入企业治理和管理的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金融机构建立和持续改进本机构企业标准体系。
注:标准体系可能覆盖多个企业构成的集团、整个企业、企业内的某个或某几个部门,也可能仅覆盖某一特定领域。
在标准体系未覆盖整个企业时,明确标准体系内部的规范性文件如何与同一治理框架下但未在标准体系内的规
范性文件进行衔接和协调,是标准体系能够有效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GB/T 9704—2012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
GB/T 13016—2018
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
GB/T 13017—2018
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
GB/T 15496—2017
企业标准体系
要求
GB/T 15497—2017
企业标准体系
产品实现
GB/T 15498—2017
企业标准体系
基础保障
GB/T 19273—2017
企业标准化工作
评价与改进
GB/T 20000(所有部分)
标准化工作指南
GB/T 20001(所有部分)
标准编写规则
GB/T 20002(所有部分)
标准中特定内容的起草
GB/T 20003(所有部分)
标准制定的特殊程序
GB/T 24421.2—2023
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标准体系构建
GB/T 35778—2017
企业标准化工作
指南
JR/T 0116
银行业标准化工作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GB/T 20000(所有部分)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利益相关方
stakeholders
可以影响、被影响或自认为会被某一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注:1.在金融机构内,与所有标准化领域的所有标准化对象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个人、内设单元、分支机构等
均是利益相关方。与金融机构存在关系的个人或组织,包括客户和管理者,也是利益相关方。
1
JR/T 0307—2024
2.利益相关方也称为干系人。
[来源:GB/T 24353—2022,3.3,有修改]
3.2
规范性文件
normative document
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
注:1.“规范性文件”是诸如标准、规范、规程和法规等文件的通称。
2.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8〕37号)中,明确
“行政规范性文件是除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以及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外,由行政机关或者
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制定并公开
发布,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期限内反复适用的公文”。
[来源:GB/T 20000.1—2014,5.1,有修改]
3.3
标准化文件
standardizing document
通过标准化活动制定的文件。
注:我国标准化文件包括标准、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等文件类型。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
标准化文件包括标准、技术规范、可公开提供规范、技术报告、指南、国际研讨会协议等文件类型。
[来源:GB/T 1.2—2020,3.1]
3.4
标准规范文件
standard and/or specification document
金融机构内企业标准、技术规范性文件和引入外部标准的统称。
注:标准规范文件能够简称为标规文件。
3.5
技术规范性文件
technical normative document
金融机构内部制定和实施的除企业标准外的条线技术规范以及部门或分支机构的技术手册。
注:1.条线技术规范指明确特定技术规则,在格式上符合GB/T 1.1—2020的规定,由金融机构的条线牵头部门发布
并适用于特定条线的技术文件。
2.部门或分支机构技术手册指明确特定技术规则,可自定义格式,由金融机构的部门或一级分支机构发布并适
用于该部门或分支机构的技术文件。
3.6
引入外部标准
adopted outer standard
由外部机构制定,直接纳入企业标准体系或作为相关标准纳入企业标准体系的标准化文件。
3.7
企业标准
enterprise standard
2
JR/T 0307—2024
按照国家基础标准的要求编制的规范性文件,符合GB/T 1.1—2020、GB/T 20000(所有部分)、GB/T
20001(所有部分)、GB/T 20002(所有部分)、GB/T 20003(所有部分)、JR/T 0116以及其他基础标
准的规定,由金融机构发布并适用于企业级的标准。
3.8
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综合体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complex
针对某一特定工作范畴,由金融机构的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和企业标准、技术规范性文件一起构
成的对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工作过程、工作对象、工作效果进行全面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的集合。
注: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综合体也简称为规制标规综合体或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子体系。
3.9
企业标准体系
enterprise standard system
企业已实施及拟实施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注:为确保标准能发挥作用,企业标准体系实际上会拓展成为规章制度标准规范体系。
[来源:GB/T 13017—2018,3.1,有修改]
3.10
企业标准体系表
diagram of enterprise standard system
一种描述企业标准体系的模型。
注:企业标准体系表通常包括企业标准体系结构图、企业标准体系明细表,还能够包含企业标准体系统计表和企业
标准体系编制说明。
[来源:GB/T 13017—2018,3.2,有修改]
3.11
潜在贯标
potentially implementing standard
在不必知悉标准内容或标准存在的情况下实施标准的行为。
示例:声称符合某种标准的编译器,不按照标准编写代码可能导致语法错误或逻辑错误,但标准实施者只需阅读该
编译器的用户手册,而无须阅读相应的标准文本。
注:潜在贯标一般通过应用了某种产品服务而实现,不实施或错误实施一般会得到警告或不能完成预期目标。
3.12
被动贯标
passively implementing standard
受外力推动在知悉标准内容或标准存在的情况下实施标准的行为。
示例:只要加入某银行卡组织,就只能符合该组织的联网技术规则,否则将导致交易失败,标准实施者需要阅读并
理解标准的内容。
注:被动贯标一般是由于使用了某种产品服务而需要知悉并遵循标准;不遵循标准一般会导致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或
不能获得预期的结果。
3.13
主动贯标
actively implementing standard
主动宣传贯彻标准的行为。
3
JR/T 0307—2024
示例:长期实施软件测试文档规范,将个人的智慧转化为企业的资产,并为软件测试工作提质增效提供数据,但实
施标准需要增加工作量,且对某个具体的测试,如果不进行评审,未必能实现提高质量和加快进度的效果。
注:按照标准条款实施,一般能够达到最佳秩序,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标准;但实施标准一般会导致成本的
增加,并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效益。
4
企业标准体系构建策略
4.1
企业标准体系构建宜遵循 GB/T 13016—2018 第 3 章给出的基本原则,符合 GB/T 15496—2017 第
4 章规定的总体要求,与 GB/T 24421.2—2023 相协调,在 4.2 至 4.9 的基础上根据本金融机构的实际
情况进行定制。
4.2
企业标准体系建设遵循上位要求宜考虑如下方面。
a)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化工作管理政策(例如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规划、年度工作重点等)要求。
b)遵从金融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若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还必须按照《中国人
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20〕第 5 号发布)的要求,依据
金融产品服务的特性,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地向金融消费者披露该金融产品服务所执行的
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团体标准或者企业标准的编号和名称。
c)符合有关标准体系建设国家标准的要求。
d)符合金融国家标准、金融行业标准的要求。
e)与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保持协调。
4.3
企业标准体系建设适应管理惯例宜考虑如下方面。
a)企业标准体系与内控体系中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相协调。
b)企业标准体系中标准规范文件的地位和作用通过金融机构内部的规章制度或规范性文件得到授
权。
c)企业标准体系中标准化对象符合金融机构内部对标准规范文件作用范围的普遍认知。
4.4
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凸显服务特征宜考虑如下方面。
a)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时优先考虑制定、实施客户能直接感知的产品服务标准。
b)符合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参照服务业基础标准开展标准化工作。
c)若客户不能直接感知企业标准,考虑标准规范文件对客户能直接感知的产品服务的支撑情况。
4.5
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分类分级多态宜考虑如下方面。
a)从多个维度组织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每个维度展现标准的某一方面,并以此编制且动态维护企
业标准体系明细表。
b)金融机构可按照 GB/T 24421.2—2023 的相关要求构建企业标准体系的一个维度。
c)金融机构按照 GB/T 35778—2017 等标准的相关要求参与“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并按照
GB/T 19273—2017 的相关要求开展一次完整的自我评价。
d)对管理层级比较多的金融机构,确立企业级、条线级、部门级和分支机构级是否有权在辖内制
定标准规范文件的规则。
e)不符合 GB/T 1.1—2020 编制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否归类为标准,由金融机构通过相关规范性文
件确定,但不必对已有的规范性文件重新赋予一套标准编号。
注:1.列项b)缘于金融业属于服务业,按此方式组织以能满足《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令第83号发布)第二十条关于“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的要求。
2.列项c)是《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与管理准则(2024版)》(中国标协〔2023〕489号文印发)提出的要
求,而“鼓励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是《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中第二十条提出的要求。
3.标准体系按一个维度展开的结果,往往可体现为一个组织结构图。GB/T 13017—2018和GB/T 15496—2017
给出的各类标准结构,均可以作为一个标准体系的维度。按照不同的维度,可以得到不同的企业标准体系
4
JR/T 0307—2024
明细表。不论维度如何划分,每个维度下各企业标准体系明细表中所有标准的集合是一致的。
4.由于很多规章制度是按照程序法的风格编制的,有可能涉及到多个岗位操作,故从岗位标准或工作标准进行
统计可能出现一个规章制度体现在多个分类的情况。
5.企业标准、技术规范性文件的层级与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层级划分保持一致有利于在既有治理框架下标准规范
文件的发布和应用。
4.6
企业标准体系建设长短规划结合宜考虑如下方面。
a)进行长期规划是从企业战略出发,以金融机构企业标准体系容纳全部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团体标准且兼容相关国际标准为目标,确立各条线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
作要求,形成规划文件。
b)开展短期规划是从现状出发,以现有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为依据,以相关国际
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为参考,确定拟引入外部标准,编制金融机构内部标准规范文件,形成动
态调整的企业标准体系表。
4.7
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实施配套宜考虑如下方面。
a)刚性措施主要体现在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可表现为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与标准规范文
件(可表现为企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性文件)结合起来,将企业标准体系纳入治理和管理体系中,
建立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综合体,动态明确主动贯标和被动贯标的标准,并纳入检查和考核。
b)柔性措施主要是采用信息化手段,将企业标准体系中标准规范文件的实质性技术内容通过信息
系统予以实现,对部分标准规范文件内容提供全文检索并专项开展标准规范文件的宣传,将主
动贯标和被动贯标转化为潜在贯标。
4.8
企业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实践检验宜考虑如下方面。
a)企业标准体系中涵盖的金融机构内部的标准规范文件,若能够满足金融机构经营管理需求,则
宜继续推动贯彻实施;若不能满足经营管理要求,则改进或废止。
b)企业标准体系中引入外部标准,若在金融机构内部不具备全面落地条件,除法律、法规、强制
性标准要求,金融管理部门要求以及国家明确鼓励以市场化方式实施的标准外,均宜提出逐步
落地和提高的技术措施。
4.9
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敏捷优化提高宜考虑如下方面。
a)企业标准体系保持相对稳定,对实践的效果宜择机按 6.7 进行持续改进。
b)标准规范文件的制定和贯彻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标准规范文件制定和宣传贯彻的优先顺序,
通过推动高效落实短期规划从而逐步实现有效的长期规划。
5 企业标准体系的构成
5.1 总体框架
5.1.1 根据金融机构治理的实际情况和对不同种类的规范性文件的熟悉与接受程度,按照《企业标准
化促进办法》的要求,参考 GB/T 15496—2017 的 C.2 给出的通用标准体系框架、GB/T 13017—2018 的
4.3 明确的属性结构标准体系框架和 GB/T 24421.2—2023 给出的服务业组织标准体系框架,金融机构
的企业标准体系宜组织为多维度的模式,企业标准体系框架示例见图 1。
5
JR/T 0307—2024
标引序号说明:
1——按《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中第三条和GB/T 13017—2018的4.3明确的属性结构组织的标准体系框架。
2——按GB/T 15496—2017组织的标准体系框架。
3——按GB/T 24421.2—2023组织的标准体系框架。
4——按照标准体系的呈现方式组织的标准体系框架。
注:1.“金融机构使命与发展战略”“法律、法规、金融标准化组织管理协调、管理要求”和“指导标准”是企业
标准体系的依据,不是企业标准体系本身的内容。
2.本图中的省略号表示企业标准体系还能以其他维度呈现,但都要通过标引序号4标识的框架来表达。
图 1
企业标准体系框架示例
5.1.2
企业标准体系必须能够容纳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
制定的全部标准,图 1 中的标引序号 1 所给出的体系框架表达了这一模式。其中,公文与规章制度管理
要求和企业标准化管理要求可以规章制度形式体现,也可以其他规范性文件方式体现;在企业所有的管
理标准均为标准格式时,还可以标准形式体现。
注:《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中第三条规定“企业标准是企业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
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5.1.3
图 1 中的标引序号 2 表达的体系框架是 GB/T 15496—2017、GB/T 15497—2017、GB/T 15498—
2017 所规定的框架。
5.1.4
图 1 中的标引序号 3 表达的体系框架是 GB/T 24421.2—2023 给出的框架。
5.1.5
图 1 中的标引序号 4 表达的体系框架,是 GB/T 13016—2018 要求的体系框架展现形式,按照
GB/T 13017—2018、GB/T 15496—2017 和 GB/T 24421.2—2023 组织的标准体系,均宜按照该形式展现。
5.1.6
除在图 1 展现的 4 个维度外,其他常用的维度如下。
a)按标准规范文件形式分类,典型地可分为按照 GB/T 1.1—2020 编制的标准形式、按照 5.2.2.4
给出的编制行文形式、按照 GB/T 9704—2012 编制的公文格式,以及单条形式。
6
JR/T 0307—2024
b)按客户直接感知分类,典型地可分为客户能够感知和客户不可感知,客户不可感知的标准可不
公开。
c)按标准规范文件种类分类,典型地分为内部制定标准规范文件和引入外部标准,内部制定标准
规范文件由金融机构的公文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和标准化管理的相关要求界定,引入外部标准
可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d)按照标准规范文件所处阶段分类,典型地可分为计划中、编制中、等待中、实施中和已废止。
注:将已废止的标准规范文件包括在内的原因是,相关文件在其有效期间是相关工作的依据,因此有可能存在持续
访问的必要。
5.1.7
不论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按照什么形式编制,关于标
准化领域的要求不宜有遗漏,所有标准化的原则均宜得到遵循,对标准化对象规范的详细程度不宜导致
二义性的理解。
5.2 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
5.2.1 通则
5.2.1.1 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宜以 GB/T 13017—2018 中第 8 章推荐的方法为指南,与金融机构的管
理文化、管理惯例和业务特点结合,形成至少包括如下内容的企业标准体系。
a)公文与规章制度管理规则。
b)企业标准化管理规则。
c)企业标准体系框架。
d)企业标准体系明细表。
e)企业标准体系统计表。
f)企业标准体系编制说明。
注:1.企业标准体系框架包括相关规则和标准体系结构图。
2.GB/T 13017—2018中8.1给定的构建标准体系的一般方法为“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是一项复杂工作,需要领
导支持和参与,以业务部门为主体,以标准化部门为支撑,通过需求调研、确定原则和目标、明确范围边
界,编制标准体系结构图、企业标准体系明细表,对标准明细进行统计分析,编写标准体系表编制说明”。
5.2.1.2
本文件参照 GB/T 40473.1—2021 中第 7 章的描述要求配套了金融机构企业标准体系构建模板;
企业标准体系明细表和企业标准体系统计表可采用本文件所提供的模板,宜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和
应用;模板会根据应用情况进行更新,并按照 5.2.1.3 标注其版本;模板中涵盖的情况可由金融机构进
行选择并扩展,采用适合的方式建立相关管理规则和标准体系。
注:金融机构构建本机构标准体系可参考的各组件模板以及模板使用说明见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官方网站
(https://cfstc.pbc.gov.cn)专区“金融机构企业标准体系构建模板”。
5.2.1.3
对构建企业标准体系中的所有文件,均宜按 JR/T 0116 进行版本管理,其中,在版本号可缀
加“_By{作者名称}”。
注:由于文档编辑很难一直置于配置管理工具的控制下,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版本管理能够对所有的版本进行有效
的跟踪;缀加作者便于起草过程中信息沟通和后期修订者通过再次后缀其名称或简称予以标记。
5.2.2 确立规章制度管理规则
5.2.2.1 目的
确立金融机构内部的规章制度管理规则是实现GB/T 13017—2018中8.2“确定目标和原则”和8.3
“界定范围和边界”的首要措施,也是建立标准体系的基础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a)明确规章制度的规范对象,确定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工作流程。
7
JR/T 0307—2024
b)明确制定、修订金融机构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的依据,以能够合规制定金融机构企业标准化管
理办法。
5.2.2.2
过程
规章制度管理规则宜按照如下过程制定。
a)收集现有的规章制度管理规则和成文的相关规定。
b)如有成文的规章制度相关管理规则,确定修订或补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c)如没有成文的规章制度相关管理规则,确定制定规章制度管理规则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d)在确定进行制定、修订规章制度管理规则时,宜首先确定规章制度的层级体系,明确每个层级
体系的命名规则。
注:在现有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中明确是“各类规范性文件”,且明确不含“通知”“意见”,但没有提及是否包
含标准的情况下,通过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的修订,明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对需要统一的技术
要求确立的标准也不包含在规章制度中。
5.2.2.3
涵盖内容
规章制度管理规则宜涵盖如下内容。
a)总则,描述制定目的与依据、管理对象的定义、适用范围、遵循原则等内容。
b)角色与职责,在对所有涉及到角色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描述各角色的职责;宜至少设置统筹管
理者、起草者、维护者、发布者、执行者和检查者的角色,其中,相容的角色可合并。
c)形式与效力,描述所有规章制度允许的形式(名称)和层级,明确各层级规章制度的效力范围。
d)规划与计划,描述规划制定、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过程和关注点。
e)起草,描述对编制草案、征求意见、审查过程中的要求。
f)审批与发布,描述审批与发布过程主要要求。
g)执行与维护,描述执行、维护、修订、废止过程中的主要要求。
h)附则,描述本规则用到的术语、解释权、实施日期和涉及到的相关规章制度等内容。
5.2.2.4
编制行文
规章制度类文件宜按照“编、章、节、条、款、项、目”的方式组织内容。编、章、节、条的序号
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序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
表述。
注:“编、章、节、条、款、项、目”的组织方式规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五条。
5.2.3
确立企业标准化管理规则
5.2.3.1
目的
企业标准化管理规则是实现GB/T 13017—2018中8.2“确定目标和原则”和8.3“界定范围和边界”
的基本措施,旨在明确金融机构内部标准化的工作策略,确定企业标准体系如何构建和维护,规定自行
制定的企业标准的地位、作用以及制定、修订和维护的过程,说明5.1.6c)所列标准是否引入实施以及
如何实施等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规则。
示例:1.“规章制度管人管事,标规文件管物管联”的工作策略,涉及到工作角色以及工作职责的,采用规章制度
的形式;涉及到客观对象的,采用企业标准的形式,此时的企业标准一般是技术标准。这种工作策略比较易于满足《中
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对标准的定位,并与上位标准保持协调。
2.“规章制度覆盖全面,标规文件拾遗补缺”的工作策略,需要全面梳理规章制度的内容以确保没有疏漏,
并在规章制度中明确需要引用和制定的标准文件,且要特别注意标准文件对责、权、利的效力宜通过相关规章制度规则
进行充分地授权。欧盟的相关金融管理文件即采用此种策略。
8
JR/T 0307—2024
3.“每事一议,每步一计;动态选择,合规保底”的工作策略,要统筹考虑企业内部所有规范性文件的效力
及规范性文件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动态优化;采用企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性文件形式的,要特别注意通过本企业惯例的方
式对责、权、利进行充分地授权,同时兼顾与上位标准的协调。
5.2.3.2
过程
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宜按照如下过程制定。
a)收集现有的关于外部标准引入、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制定与修订的管理规则和其他成文的
规定。
b)如有成文的企业标准化管理规定,确定修订和补充的必要性。
c)如没有成文的企业标准化管理规定,确定建立企业标准化管理规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d)在需要建立或修订企业标准化管理规定时,宜确定:
——企业内部标准规范的层级体系,明确每个层级体系的命名规则。
——企业内部现有的标准规范文件。
——引入外部标准的规则。
——已经引入的外部标准。
注:收集金融机构内部现有的技术规范性文件和已经引入的外部标准是为了确保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覆盖对技术
规范性文件和引入外部标准的管理。
5.2.3.3
涵盖内容
企业标准化管理规则宜涵盖如下内容。
a)总则,描述制定目的与遵循依据、管理对象定义与作用、适用范围等内容。
b)角色与职责,描述角色综述和各个角色的职责,宜至少分为标准化管理统筹部门、标规管理实
施部门、标规编制部门、标规使用部门,其中,相容的角色可合并。
c)标准规范文件的形式,宜考虑到企业级、条线级、部门级的技术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和各级文件
之间的一致性规则。
d)企业标准体系管理,宜描述标准体系构成、标准体系制定和标准体系的维护。
e)标准规范文件制定、修订,宜描述企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性文件的任务管理、草案编制、征求意
见、审查、审批和发布过程的相关规则。
f)引入外部标准管理,宜描述如何确定是否引入外部标准、确定引入外部标准如何进行宣传贯彻
的过程和相关规则。
g)标准规范文件执行与维护,宜描述标准规范文件的执行与维护过程的相关规则。
h)标准规范文件的标识,宜描述对标准规范文件的编号和版本管理规则,包括对起草过程中的标
准规范文件进行标识、新发布标准规范文件的标识、修订标准规范文件的标识、再版标准规范
文件的标识和废止标准规范文件的标识。
i)本机构外标准化工作管理,宜明确本机构外标准化工作范围和本机构外标准化工作模式的相关
规则。
j)标准化联系人管理,宜明确在各个部门均设置标准化联系人,通过必要的培训,可以进行标准
内容的相关性判定,并承担标准化各项工作的统一接口。
k)附则,宜明确相关术语、解释权、实施日期和相关的规章制度。
注:1.不明确对企业标准体系的管理,实际上并不会导致标准没有体系,但会导致不同的部门、人员对标准体系中
所包含的标准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性文件认识不同。
2.对修订后的标准规范文件提供修订模式的版本,能够使得标准规范文件的不同应用人员均能看到所关注的修
改内容。
3.对已经废止的标准规范文件提供当时有效的版本,能够使标准规范文件的应用人员知悉在特定时期的技术规
9
JR/T 0307—2024
则。
5.2.3.4
编制行文
企业标准化管理规则的编制行文宜按5.2.2.4。
5.2.4
分析标准化对象
5.2.4.1
目的
在确立了金融机构的规章制度管理规则和企业标准化管理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标准化对象,进
一步明确工作边界,为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框架奠定基础。分析标准化对象是实现GB/T 13017—2018中8.3
“界定范围和边界”的基础措施。
5.2.4.2
过程
分析标准化对象宜按照如下过程实施。
a)分析需要管理的客观事物。
b)分析每一客观事物关注的属性,以及这些属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c)分析每一客观事物关注的属性的每一典型可能取值,以及这些取值的变化过程和条件。
d)分析客观事物相关的通用流程和专用流程。
e)分析现有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文件。
f)分析已经实施的引入外部标准,并分析实际上潜在贯标但还未完成实施引入的外部标准。
g)确定需要制定、修订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文件。
h)确定需要的引入外部标准,尤其是需要主动贯标的管理体系类标准和系统工程类标准。
i)对每项涉及到的工作,宜在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综合体实现全面的规范管理。
注:1.在进行列项a)分析时,客观事物包括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2.列项d)所述的通用流程指对2个以上对象及其属性的管理适用的流程,专用流程是仅针对某个特定对象及其
属性管理适用的流程。
3.确定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文件分别适宜的对象和对象的相关属性,有助于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对建立了规
章制度标准规范综合体的工作领域,原则上可以达到“遇事均有规章制度,逢物皆有标准规范”的状态。
5.2.4.3
编制行文
分析标准化对象可采用任何文体进行描述,宜采用本体描述方法构建结构化的描述模型。
5.2.5
确立企业标准体系框架
5.2.5.1
目的
确立企业标准体系框架是将GB/T 13017—2018中8.4“明确结构”规则与金融机构的实际结合的关
键步骤,要充分考虑企业治理框架和工作惯例,明确企业标准体系的维度,建立不同人员都易于接受的
标准体系。
5.2.5.2
过程
确立企业标准体系框架宜按照如下过程实施。
a)确立企业标准体系框架的划分维度,典型的维度包括:
——标准规范文件功能维度。
上一章:JR/T 0297-2024 银行产品服务内部基本过程与活动 管理指南 下一章:JR/T 0268-2024 金融信息基础设施运行指标体系

相关文章

T/CBA 206-2020 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MZ/T 170-2021 养老机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MZ/T 170-2021 养老机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MZ/T 194-2022 儿童福利机构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T/CECA-G 0307-2024 数字化碳管理平台 建设评价指南 供电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 DB11/T 303-2014 养老机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T/CACM 1563.2-2024 医疗机构中药药物警戒体系建设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