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GB/T 40702-2021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护技术规范

GB/T 40702-2021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护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02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19 14:08:44



相关搜索: 地质 油气 管道 防护 灾害 技术规范 40702

内容简介

GB/T 40702-2021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护技术规范 ICS 75.200 CCS E 16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0702—2021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护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geohazard prevention of oil and gas pipelines
2022-05-01实施
2021-10-11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40702—2021
目 次
前言
mI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术语和定义地质灾害防护工作 4.1 通则 4.2 建设阶段 4.3 运营阶段 4.4 废弃阶段 5 调查识别 5.1 概述 5.2 调查识别方法 5.3 调查识别内容评价
3
4
.
6
6.1 通则 6.2 灾害易发性 6.3 管道易损性 6.4 失效后果评价 7 监测与检测 7.1 监测 7.2 检测· 预警
10
10 10
8
14
8.1 概述 8.2 预警等级与模型 8.3 预警响应 9 工程防治 9.1 通则· 9.2 管道主动保护 9.3 工程防治措施· 10 应急抢险
14
1.5
15 1.5 15
1/
10.1 通则 10.2 常见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 10.3 应急抢险措施 11数据管理与移交附录A(规范性) 管道路由选线要求
17
18 19 19
21 GB/T40702—2021
23 24 25 29 ..30 31 ...33 35
附录B(资料性) 管道沿线地质灾害专业调查工作附录C(资料性) 管道防汛工作内容·. 附录D(资料性) 常见管道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和要素附录E(资料性) 管体径向稳定性计算方法附录F(资料性) 管体轴向整体稳定性计算方法· 附录G(资料性) 管体应力应变监测截面的布设、传感器的安装和相关计算方法·. 附录H(资料性) 利用超声波法开展管体应力检测工作的常见应用场景及作业程序. 参考文献
II GB/T40702—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全国石油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55)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管网集团北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分公司、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西气东输分公司、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张中、李亮亮、荆宏远、杨建、邓清禄、张宏、徐光黎、吴志平、张栋、郝建斌颜宇森、洗国栋、陈朋超、李永宏、刘建平、白路遥、施宁、吴斌、罗鹏、注鹏飞、马云宾、蔡永军、吴夏、刘冰、 李云杰、黄伟杰、毛建
II GB/T40702—2021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护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油气输送管道地质灾害防护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包括调查识别、评价、监测与检测、 预警、工程防治、应急抢险、数据管理与移交等
本文件适用于输送油气介质的陆上钢质管道全生命周期的地质灾害防护。 本文件不适用于城镇燃气管道和炼油、化工等企业厂区内管道。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328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GB 17741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GB 32167 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 GB 5025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53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0423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 DZ/T0220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 028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SY/T 6597 油气管道内检测技术规范 SY/T 6828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技术规范 SY/T 7040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设计规范 SY/T7413 报废油气长输管道处置技术规范
:术语和定义
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管道地质灾害 pipelinegeohazard 对管道工程建设、输送系统安全和运营环境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或与地质环境有关的灾害。 注:本文件所称地质灾害包括岩土类灾害、特殊土灾害、水毁灾害和地质构造类灾害。岩土类灾害包括滑坡、崩、
泥石流、地面塌陷(仅包括采空区塌陷和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特殊土灾害(仅包括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胀融沉、盐渍土盐胀溶陷和风蚀沙埋);水毁灾害包括坡面水毁、河沟道水毁和台田地水毁;地质构造类灾害仅包括活动断裂和地震。
3.2
地质灾害清单 geohazard inventory 在管道全生命周期内,可登记或描述地质灾害的特征属性、评价结果、整治规划内容、风险减缓措
1 GB/T40702—2021
施、防控效果等信息的库或表。 3.3
专业调查 professionalinvestigation 由具备地质灾害调查评估能力的单位、组织或个人所开展的管道沿线地质环境调查,以及识别或登
记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或现象、人类工程活动、已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
注:专业调查包括基线调查(3.4)和周期调查(3.5)
3.4
基线调查 baseline investigation 管道投产初期针对管道全线开展的首次专业调查。
3.5
周期调查periodicinvestigation 基线调查完成后对管道全线开展的计划性或周期性的专业调查。
3.6
地质灾害易发性 geohazard susceptibility 各类地质环境条件组合下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程度。
3.7
管道易损性pipelinevulnerability 管道抵抗地质灾害损伤的能力
3.8
失效后果failureconsequence 受地质灾害作用,管道或相关设施等失去原有设计所规定的功能或发生一定物理变化(包括泄漏、
损坏或性能下降)而产生的影响或损失, 3.9
地质灾害风险geohazardrisk 地质灾害易发性、管道易损性和失效后果的综合度量。
3.10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riskassessmentforgeohazard 根据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承灾对象的社会经济属性、致灾体稳定性以及致灾体与承灾
对象遭遇的概率,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价,主要包括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等。
注:承灾对象在本文件中特指管道线路、站场及其附属设施 3.11
信息化施工informationizationconstruction 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管道赋存信息和监测数据,对地质结论、设计参数进行验证,对施工安全
性进行判断并及时修正施工方案的施工方法 3.12
动态设计法 dynamic design approach 根据施工信息和施工勘察反馈的资料,对地质结论、设计参数及设计方案进行再验证,如确认原设
计条件有较大变化,及时补充、修改原设计的设计方法。 3.13
管道防汛pipelineflood control 在汛前、汛中和汛后开展的一系列管道运营安全风险预防、消减活动。
2 GB/T 40702—2021
3.14
管道地质灾害预警pipelinegeohazardearly-warning 对管道所处灾害环境及管道安全状态的发展趋势做出的预测、预报和报警。
3.15
治早治小earlytreatmentforsmallhazard 在地质灾害发育和成灾早期或灾害规模较小时,对致灾体进行快速治理、对诱发因素进行及时阻断
的活动。 3.16
效能评价performanceassessment 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包括水工保护工程)降低管道系统地质灾害风险的程度和能力进行评估的
活动。
注:效能评价内容通常涉及防治工程的风险减缓效果、质量现状、可持续发挥作用的能力等方面,并可对工程的相
对价值进行综合判断并提出改进建议。
4地质灾害防护工作
4.1通则 4.1.1应围绕管道建设、运营、废弃等阶段开展管道全生命周期的地质灾害防护工作,宜建立地质灾害清单并进行动态管理, 4.1.2油气管道工程在相关地质灾害区域路由选择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1.3管道建设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察设计应与管道工程设计同步开展。防治工程施工宜在管道敷设及附属设施建设前完成。管体及管沟岩土体变形等相关物理量监测宜与管道工程施工同步开展。 4.1.4试运投产前应对管道沿线在建设阶段识别出的地质灾害及防护措施进行确认。按11.1的要求,将建设期形成的地质灾害防护相关成果移交管道运营管理单位。 4.1.5管道运营期,宜建立群测群防机制,开展地质灾害巡检、专业调查与评价、整治规划、管道防汛、 应急抢险、工程管理、特殊区段灾害管理等工作 4.1.6管道退出运营、废弃的处置措施应避免诱发新的地质灾害或相关问题。 4.2 建设阶段 4.2.1可行性研究阶段 4.2.1.1应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防洪影响评价 4.2.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按DZ/T0286执行,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拟定管道路由和新调整后管道路由的地质灾害调查识别、评价和防治等工作。 4.2.1.3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要求和方法应按GB17741执行,评价内容和管道线路工程抗震设计宜按 GB/T50470执行。 4.2.1.4管道水域穿越设计应符合GB50423的规定。防洪影响评价可参考SL520编制报告,并应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4.2.2初步设计阶段 4.2.2.1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成果基础上,应对管道沿线已识别的地质灾害进行充分论证,宜基于技术可行、安全、环境、经济合理等因素提出两个以上的工程防治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和
3 GB/T 40702—2021
优选。 4.2.2.2针对已识别的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作用,宜通过岩土工程勘察(见5.2.5)搜集必要特征参数或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4.2.3施工图设计阶段 4.2.3.1根据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防治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应开展灾害体的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不宜小于1:1000。 4.2.3.2应对防治工程涉及的各工程单元进行施工图设计,并编制相应的说明书, 4.2.4施工阶段 4.2.4.1管道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宜采用信息化施工,对开挖和钻孔揭露的地质情况、管道的方位及状态等信息进行编录,对重大地质结论变化的区段进行补充勘察,对峻工后地形差异显著的区段重新测绘。 可编制施工前后地质情况变化对比图,并给出评价结论, 4.2.4.2针对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变化情况,应及时提出施工改进意见或措施建议,必要时进行设计变更。如出现重大地质结论改变威胁施工安全,应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4.2.4.3山区管道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宜对管沟开挖过程揭露的地质条件进行编录。 4.2.4.4管道设计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管道工程建设活动诱发新的地质灾害或加剧原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4.3运营阶段 4.3.1地质灾害巡检 4.3.1.1 管道运营管理单位应建立地质灾害巡检机制,对地质灾害清单内灾害点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定期巡检。每次巡检应有记录,可参考SY/T6828推荐的巡检记录表进行记录 4.3.1.2地质灾害巡检频率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巡检时间间隔可根据灾害风险等级、地质灾害易发区易发等级及现场踏勘确定,一般为60d 汛期巡检时间间隔不宜大于20d;一当强降雨、长历时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可能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时,应立即进行巡检
4.3.1.3巡检发现的地质灾害变化、异常现象以及新灾害体,应进行现场复核、评价及处置,经论证需要应急抢险的,应立即实施应急抢险。 4.3.2地质灾害专业调查与评价 4.3.2.1新建管道应开展地质灾害基线调查,宜在管道投产前或投产后第一个水文年内完成。 4.3.2.2基线调查后应择机开展地质灾害周期调查。地质灾害易发区周期调查宜每3年5年一次,非易发区周期调查可调整至每5年~8年一次,山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可适当加密。当发生极端气候、 强震等导致管道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发生变化、造成地质灾害易发性显著增加时,宜立即开展地质灾害周期调查。 4.3.2.3专业调查工作参见附录B。 4.3.2.4专业调查范围应根据现场具体地形地貌条件确定,宜包含所有可能对管道造成影响的地质灾害,一般为管道两侧各500m。
崩塌、滑坡及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范围应包括第一斜坡带。 泥石流调查范围应以完整的沟道流域边界为限
一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特殊土灾害调查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影响范围一致。
4
上一章:SH/T 3132-2013 石油化工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范 下一章:Q/SY JS0121-2012 陕京输气管道收发球系统工艺技术要求

相关文章

GB/T 40702-2021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护技术规范 SY/T 6828-2017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技术规范 SY/T 6828-2011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技术规范 Q/SY 06319-2016 油气管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 SY/T 7476-2020 油气输送管道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规范 SY/T 7040-2016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设计规范 SY/T 7040-2021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设计规范 SY/T 4215-2016 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