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5.020 E 13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660—2020 代替SY/T 5660—1995
钻井液用包被絮凝剂 聚丙烯酰胺类
Macromolecular flocculants used in drilling fluid - Polyacrylamide
2021-02-01实施
2020一10—23 发布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5660—2020
目 次
前言· 范围
I
规范性引用文件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4.1 仪器和设备及试剂和材料 4.2 外观 4.3 pH值... 4.4 烘失量 4.5 筛余量 4.6 灼烧残渣 4.7 1%水溶液表观黏度 4.8 特性黏数 4.9 岩心线性膨胀降低率 4.10 絮凝时间 4.11 普通型钻井液性能 4.12 抗盐型钻井液性能 4.13 重复性检验规则
2
3
4
2
....
....
..
....
...
6
6
...
...
..
1
5
....
5.1 采样 5.2 检验 5.3 判定 6 包装、标志和储运安全环保要求 7.1 安全要求 7.2 环保要求
.....
.....
.......
...
X
8
8
X
8
8
SY/T 5660—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 5660一1995《钻井液用包被剂PAC141、降滤失剂PAC142、降滤失剂 PAC143》,与 SY/T 5660一1995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标准名称为《钻井液用包被絮凝剂聚丙烯酰胺类》;删除了降滤失剂PAC142、降滤失剂PAC143 的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见1995 年版的第3
章);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1995年版的第2章);增加了产品分型(见第3章);修改了仪器和设备及试剂和材料(见4.1,1995年版的第4章);增加了外观的试验方法(见4.2);一增加了灼烧残渣的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见表1和4.6); -增加了特性黏数的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见表1和4.8);
增加了岩心线性膨胀降低率的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见表1和4.9); -增加了絮凝时间的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见表1和 4.10);增加了钻井液性能中样浆的低温低压滤失量降低率指标要求(见表2); -增加了钻井液高温性能的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见表2 和4.11、4.12);修改了pH值的试验方法(见4.3,1995年版的4.3.4);修改了筛余量的试验方法(见4.5,1995年版的4.3.3);修改了1%水溶液表观黏度的试验方法(见4.7,1995年版的4.3.1);删除了钻井液性能中对基浆的要求(见1995 年版的表2);修改了钻井液性能中基浆的配制方法(见4.11.1和4.12.1,1995年版的4.4.1和4.4.3); -删除了钻井液性能中样浆的低温低压滤失量指标要求(见1995年版的表2);增加了重复性要求(见4.13);增加了判定规则(见5.3);增加了安全环保要求(见第7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油田化学剂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钻
井液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泥浆技术服务分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玉、郑清华、张灵英、朱国强、陆彤、王丹、辛杰、陈珊珊、王金芬、 陈蕾旭、魏云、李萌、经淑惠。
II
SY/T 56602020
钻井液用包被絮凝剂 聚丙烯酰胺类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钻井液用包被絮凝剂聚丙烯酰胺类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和储运,以及安全环保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钻井液用包被絮凝剂聚丙烯酰胺类的检验与验收。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16783.1 石油天然气工业 钻井液现场测试 第1部分:水基钻井液 SY/T 5490 钻井液试验用土
技术要求
3
钻井液用包被絮凝剂聚丙烯酰胺类应符合表1、 表2 的技术要求。
表1 理化性能技术要求
指标
项目
普通型
抗盐型
外观 pH值烘失量, % 筛余量,% 灼烧残渣,%
白色颗粒和粉末 7.0 ~ 10.0
≤ 10.0 ≤5.0 ≤ 40.0
1%水溶液表观黏度,mPa·s
≥ 30.0
特性黏数,100mL/g 岩心线性膨胀降低率,%
≥ 6.0 ≥ 50.0 ≤ 10.0
≤ 300.0
絮凝时间,s
SY/T 5660—2020
表 2 钻井液性能技术要求
指标
抗盐型
项目
普通型
淡水钻井液
复合盐水钻井液
常温 120℃热滚16h
≥ 20.0 ≥ 15.0 ≥ 10.0 ≥8.0
≥ 15.0 ≥ 10.0 ≥ 10.0 ≥ 8.0 ≥ 40.0 ≥ 40.0
≥ 15.0 ≥ 10.0 ≥ 10.0 ≥ 6.0 ≥ 80.0 ≥ 60.0
表观黏度,mPa·s
常温 120℃热滚16h
塑性黏度,mPa·s
常温 120℃热滚16h
低温低压滤失量降低率,%
4 试验方法 4.1仪器和设备及试剂和材料 4.1.1 1仪器和设备
试验用仪器和设备如下: a)天平:分度值0.01g、0.0001g。 b)高速搅拌器:负载转速11000r/min土300r/min,转轴应装有单正弦波形的叶片,叶片
直径约25mm,冲压面向上安装。带高搅杯,近似尺寸为深180mm,上口直径97mm,下底直径70mm。
c)生化培养箱:控温精度 ±1℃。 d)旋转黏度计:Fann35 型或同类产品。 e)标准筛:孔径0.90mm。 f)低温低压滤失仪:ZNS-1或同类产品。 g)恒温干燥箱:控温精度 ±3℃。 h)秒表:分度值0.1s。 i)量筒:500mL、100mL、25mL、10mL。 j)称量瓶:Φ 50mm×30mm。 k)马弗炉:控温精度 ±10℃。 1)瓷埚:50mL。 m)滚子加热炉:控温精度±5℃。 n)页岩膨胀测试仪:NP-01 型或同类产品。 o)具塞量筒:250mL,空间全高282mm±10mm,刻度以上空间高度75mm±10mm。 p)恒温水浴:控温精度 ±0.2℃。 q)pH 计:准确度 ±0.1pH 单位。 r)乌氏黏度计:毛细管直径0.55mm~0.57mm,应使1mol/L氯化钠水溶液在30℃下的流经时
间在 100s ~ 130s。 s)玻璃砂芯漏斗:G2 型。 t)容量瓶:250mL。 u)磁力搅拌器。
2
SY/T 5660—2020
式中: の2——筛余量,用百分数表示(%); m3— 筛余物质量,单位为克(g); m4——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4.6灼烧残渣
将50mL洁净、干燥的瓷埚,置于马弗炉中,缓慢升温至800℃,开始计时,继续灼烧3h,关
闭电源,待炉温降至300℃时,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精确至0.0001g)。
称取已在105℃烘干2h,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的试样3g(精确至0.0001g),于已知质量的瓷埚中,在电炉上灰化至变色、无烟为止。移入马弗炉中,缓慢升温至800℃,开始计时,继续灼烧3h,关闭电源,待炉温降至300℃时,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精确至0.0001g)。
按公式(3)计算:
m=ms ×100 me
(3)
W =
...
式中: W3 -灼烧残渣,用百分数表示(%); ms——灼烧后瓷埚质量,单位为克(g); m6 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m 灼烧后瓷埚加残渣质量,单位为克(g)。
4.71%水溶液表观黏度
取两个高搅杯,分别加入400mL蒸馏水,在11000r/min高速搅拌下,缓慢加入4.00g(精确至 0.01g)试样,避免其结成团块,累计高速搅拌20min,期间至少停下两次,以刮下黏附在杯壁上的试样,在25℃密闭养护 24h。高速搅拌 5min,若有气泡,滴入2~3滴消泡剂,按GB/T 16783.1的规定测定表观黏度。 4.8特性黏数 4.8.1试样溶液的制备:量取约80mL蒸馏水于烧杯中,磁力搅拌下,缓慢加入0.1g(精确至 0.0001g)试样,继续磁力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后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洗涤烧杯至样品完全转移,用移液管准确加入100mL浓度为2.50mol/L的氯化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4.8.2溶剂流经时间的测定:用移液管准确加入100mL 浓度为 2.50mol/L 的氯化钠溶液于250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溶液洗涤乌式黏度计三次,装入约20mL溶液,将乌式黏度计垂直安装于30℃的恒温水浴中,恒温15min后,测定氯化钠溶液流经乌氏黏度计上刻度线和下刻度线的时间to,重复三次,每次误差不得超过0.2s,取其平均值。 4.8.3试液流经时间的测定:用 4.8.1配制好的试样溶液,抽洗干燥、洁净的G2 型玻璃砂芯漏斗三次,再将剩余的试样溶液过滤,将滤液收集于洁净、干燥的烧杯中,按4.8.2步骤测定试样溶液流经乌式黏度计上刻度线和下刻度线的时间t,重复三次,每次误差不得超过0.2s,取其平均值。
按公式(4)、公式(5)、公式(6)计算:
[0) [2(n n ~
(4)
C(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