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21.260 J 2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8275—2019
润滑系统 检验规范
Lubrication systemInspection specification
2020-07-01实施
2019-12-10 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8275—2019
目 次
前言
II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1
2
3技术要求 3.1 般要求 3.2 稀油润滑系统技术要求 3.3干油润滑系统技术要求 3.4 油雾润滑系统技术要求 3.5 油气润滑系统技术要求 4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
4.1 一般规则 4.2稀油润滑系统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4.3干油润滑系统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4.4油雾润滑系统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4.5油气润滑系统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5标志检验和包装检验 5.1标志检验 5.2包装检验附录A(资料性附录) 润滑系统可靠性导则附录B(资料性附录) 稀油润滑系统原理图附录C(资料性附录) 稀油润滑系统外形图附录D(资料性附录) 手动润滑泵单线式干油润滑系统原理图附录E(资料性附录) 电动润滑泵环式双线干油润滑系统原理图附录F(资料性附录) 油雾润滑系统原理图附录G(资料性附录) 油气润滑系统原理图附录H(资料性附录)禾 稀油润滑装置出厂检验试验记录表
10
13
1.4
15 16 17 18 19
GB/T 38275—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一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冶金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0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川润液压润滑设备有限公司、启东润滑设备有限公司、安徽中天石化股份有
限公司、太原通泽重工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强、刘福兰、王新宇、吴国斌、高晓谋、龚向荣、王鹏飞、苏静、夏娟。
I
GB/T 38275—2019
3.2.3 润滑泵装置要求如下:
电动机能效应符合GB18613的规定单泵工作及特殊要求除外,润滑系统应有适合于连续运行的一台主润滑泵和一台备用润滑泵。 润滑泵应能实现在线检修、更换。 每台润滑泵的出口管路应设置单向阀,以防止油液回流。 润滑泵出口管路应设置安全阀,在其设定压力下,安全阀应能通过被保护润滑泵的最大流量。 润滑泵吸油管口应插人最低液面之下,以免发生吸空。润滑泵吸油管口应制成 45°斜角,吸油管口下端应高于油箱底部至少 50 mm。 润滑泵的吸油管路应可靠密封,不应吸人空气。 润滑泵应有产品铭牌和介质进出口明显标志。 润滑泵上应明显标示泵的旋转方向,浸没式润滑泵装置或润滑泵上旋转方向不易被看见时应在其驱动电动机尾端标示旋转方向。 -联轴器组装后,泵轴伸与电动机轴伸同轴度误差不大于 0.1 mm。 外露的旋转轴和联轴器应装有可拆卸的护罩,护罩的设计应符合安全防护的规定。
3.2.4 过滤器要求如下
滤芯过滤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过滤器宜采用双联可切换的全流量过滤器,以便实现滤芯在线更换。 过滤器应装有污染指示器或污染报警装置。 过滤器应有足够的通油能力。润滑系统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洁净过滤器总成压降不应超过 0.1 MPa. 过滤器应安装在易于接近的地方,并留出足够的空间更换滤芯。 过滤器污油排放口应位于壳体下部,以便于污油的完全排放过滤器应有产品铭牌和介质进、出口标志,且固定于产品明显位置。
3.2.5冷却器要求如下:
-冷却器应设置旁路及检修阀,以实现冷却器的在线检修、更换 -润滑系统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冷却器热侧压降不应超过 0.1 MPa 一冷却器应有产品铭牌和介质进、出口标志。 -钎焊式冷却器应符合NB/T 47045的规定。 板式冷却器应符合NB/T 47004.1的规定。 空气冷却器应符合 NB/T 47007的规定。
一
3.2.6润滑油管路要求如下:
DN4O 通径以下的钢管应在常温下进行弯曲,管子弯曲部位不应有皱纹、起皮等缺陷。 润滑油路钢管应采用机械方法切割,切割后需将锐边倒钝,并清除铁屑。 润滑设备需分段运输时,对已拆管路及其相连接处应做好识别标记,并封堵所有外露口。 润滑系统管路应有油流标识。 -螺栓和螺钉用通孔尺寸应符合GB/T 5277的规定。 管路连接件宜采用 GB/T 3287。
3.2.7 仪表、控制及电气系统要求如下:
润滑管路上安装的压力仪表、温度仪表应能在线更换。 润滑系统不应采用电接点控制仪表。 接线盒、电控柜应留有10%~20%的备用端子润滑系统电控柜应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运行方式。 润滑系统报警和停主机条件见表1。
3
GB/T 38275—2019
表1要求报警和停主机的条件
条件
报警
停主机
+
供油压力低过滤器压差高油箱油位低a 油箱油位过低润滑油停机油箱油位低供油温度高供油温度低° 供油流量低d
X X
X
+ X X
X
a可增设油箱油位高报警。 b如果系统设置有停机润滑油箱。 c供油温度低可作为不准许主机启动的条件。 d定量泵独立供油系统可不安装流量检测仪表,但润滑系统出厂前应测试流量的符合性。
3.2.8停机润滑油箱要求如下:
当润滑系统带有停机油箱时,停机油箱容积应不少于 3 min 的润滑油量。 在停机油箱的溢流管路易于观察的地方应装有视镜。 停机油箱的管路应设置三阀组或二阀组,见图 1。 停机油箱液位低时应发出报警信号,提示充液。当液位正常时才能允许主机启动。 压力罐等加压油箱应符合压力容器设计规范。
连接停机油箱
连接停机油箱
5@
a)三阀组
b)二阀组
说明:
21C
球阀; 一限流孔板;
1 一 2—
3— 单向阀;
一
球阀; 5- 开孔单向阀。
4 一
图 1停机油箱三阀组、二阀组
3.3 干油润滑系统技术要求 3.3.1 干油润滑系统的公称压力和流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3.3.2 油箱内润滑脂量变动超过规定时,油位监控装置应立即发出报警信号或实现启动和停止加油泵
4
GB/T 38275—2019
等连锁动作 3.3.3电动润滑泵电动机能效应符合GB18613的规定。 3.3.4电动机旋向应符合润滑泵上旋向标示,不应反转。油箱内无润滑脂时不准许启动电动机。 3.3.5干油润滑泵流量值为其公称流量值的 95%~105%。 3.3.6润滑泵应有产品铭牌和介质进出口明显标志。 3.3.7联轴器组装后,泵轴伸与电动机轴伸同轴度误差不大于 0.1 mm 3.3.8干油润滑泵在公称压力下运行,停泵 1 min 内,其压力降不应大于公称压力的 25%。 3.3.9干油过滤器的过滤精度依据介质流程工艺要求而定。 3.3.10干油过滤器应定期检查清洗过滤网 3.3.11双线式润滑脂系统的主管与给油器及压力操纵阀连接后,应使系统中所有给油器的指示杆及压力操纵阀的触杆在同一润滑周期内同时伸出或同时缩入。 3.3.12双线给油器或分配器应尽可能靠近润滑点安装,且不妨碍其他机械的运动。 3.3.13双线给油器或分配器安装后应便于观察、调整和检修,且尽可能避免高温、灰尘和水汽的侵蚀。 3.4 油雾润滑系统技术要求
3.4.1在油箱最低点应配备排油阀,以保证油液完全排放。 3.4.2油箱上一般应设有液位计、温度计、液位发讯器和空气滤清器。 3.4.3油雾润滑系统的油雾发生能力需大于或等于系统总耗油量。 3.4.4油雾装置工作时,应能显示出工作状态下的油温、空气温度和油雾压力 3.4.5油雾润滑系统的油雾发生器与润滑点间的管道宜短。凝缩嘴安装后与润滑点的距离和角度应符合设计规定。 3.4.6油雾润滑系统应设油雾净化装置以防止压缩空气中的浮悬油粒污染环境。 3.5油气润滑系统技术要求 3.5.1油气润滑系统油气管道的长度不应小于0.5 m。 3.5.2在油箱最低点应配备排油阀,以保证油液完全排放 3.5.3油箱上一般应设有液位计、温度计、液位发讯器和空气滤清器。 3.5.4电动式油气润滑系统用电动机旋向应符合润滑泵旋向标示,不应反转。 3.5.5电动式油气润滑系统用电动机能效应符合GB18613的规定。
4 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4.1一般规则 4.1.1每台(套)润滑产品均应由制造企业质量检验部门按本标准逐台进行检验,检验合格才能出厂。 4.1.2各项检查验收均应编制检查(试验)记录,由制造企业质量检验部门填报与汇总,并建立产品质量档案。 4.1.3出厂试验应由制造企业负责,属供需双方联合验收的产品,应在需方代表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4.2稀油润滑系统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4.2.1润滑系统的出厂试验应按本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逐项进行检验。 4.2.2润滑系统试验条件如下:
一润滑油的运动黏度、试验油温、油液清洁度等级应符合技术文件要求;润滑系统内各阀门的开闭状态应符合技术文件要求,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应畅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