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HG/T 4768.2-2014 颜料和体质颜料 塑料中分散性的评定 第2部分:两辊机法测定增塑聚氯乙烯中颜料分散性

HG/T 4768.2-2014 颜料和体质颜料 塑料中分散性的评定 第2部分:两辊机法测定增塑聚氯乙烯中颜料分散性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6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18 15:39:47



相关搜索: 塑料 聚氯乙烯 颜料 部分 评定 测定 体质 4768 分散性 评定

内容简介

HG/T 4768.2-2014 颜料和体质颜料 塑料中分散性的评定 第2部分:两辊机法测定增塑聚氯乙烯中颜料分散性 ICS 87.060.10 G 53 备案号:48598—2015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 4768.2—2014
颜料和体质颜料塑料中分散性的评定
第2部分:两辊机法测定增塑聚氯
乙烯中颜料分散性
PigmentsandextendersAssessmentofdispersibilityinplastics-
Part 2: Determination of pigment dispersion in plasticized
polyvinyl chloride by two-roll milling
2015-06-01实施
2014-12-3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 4768.2—2014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2
原理 5 材料 6 仪器 6.1 两辊机 6.2 压片机 6.3 光度计
4
取样操作步骤 8.1 在160℃±5℃混炼 8.1.1 预混测试材料 8.1.2 两辊混炼 8.1.3 压片 8.2在130℃±5℃混炼 9光度计测量 10 评价
7
.
8
....
..
.
10.1 白色冲淡中颜色性能的评价 10.2分散度的评价 11 试验报告: 12精确度…· 附录A(资料性附录)基础混合物的说明 A.1 适用于两辊机法测定分散性的增塑聚氯乙烯混合物组成 A.2 规格 A.3 基础混合物的制备 A. 4 基础混合物的评估
表A.1 增塑聚氯乙烯混合物组成 HG/T4768.2—2014
前言
HG/T4768《颜料和体质颜料 科塑料中分散性的评定》分为6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两辊机法测定增塑聚氯乙烯中颜料分散性;
一第3部分:两辊机法测定聚乙烯中着色颜料分散性;
第4部分:两辊机法测定聚乙烯中白色颜料分散性;
-
一第5部分:加热熔融挤出机法测定着色剂分散性;
第6部分:薄膜试验法测定颜料分散性,本部分为HG/T4768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参考了欧洲测试方法标准EN13900-2:2003《颜料和体质颜料 塑料中的分散方法和分散
性的评定第2部分:两辊机法测定增塑聚氯乙烯中颜料的颜色性能和分散性》,技术内容与 EV13900-2:2003完全相同。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百合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双乐化工颜料有限公司、龙口联合化学有限公
司、上海油墨泗联化工有限公司、杭州红妍颜料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宇虹新颜料股份有限公司、通辽翔意化工有限公司、山东阳光颜料有限公司、鞍山七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金淳塑胶有限公司、 蓬莱新光颜料化工有限公司、丽王化工(南通)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上海捷虹颜料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利达颜料工业有限公司、江苏亚邦颜料有限公司、浙江力禾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信凯实业有限公司、上海颜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宁波色母粒有限公司、山东春潮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盛恒昌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浙江七色鹿色母粒有限公司、中国染料工业协会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丰莉、朱骥、季维、阙兆红、马仁爱、陈都方、李宗伟、白林海、黄永刚、张鹏龙、刘同云、张晓明、吴立峰、闫满宁、郑进峰、杨俊琪、方百红、陈发生、陈信华、洪寅、欧阳秋英、罗崇远、王仲文、张燕深。
III HG/T4768.2—2014
颜料和体质颜料塑料中分散性的评定
第2部分:两辊机法测定增塑聚氯乙烯中颜料分散性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待测颜料相对于标准颜料的颜色性能的测定方法,以及着色材料在各种条件下分散到增塑聚氯乙烯混合物中以产生的着色强度差异表示颜料的分散度(DHpVC-P)的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有机和无机黑色和彩色颜料及颜料制备物。 本方法所测定的颜料分散度只适用于所用的分散设备、分散条件和分散介质。若试验条件与本部
分规定条件不同,所得结果(包括绝对值和各种颜额料分散度值之间的相对值)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本部分所规定的(DHpVC-P)仅用以表示用本部分规定的方法所测定的颜料分散度值,
本部分在130℃条件下制成的色片的光谱光度数据也可用于常规质量控制。若用于质量控制目的,颜料与二氧化钛颜料的比例需要相关方商定。建议采用较为方便、也在广泛使用的比例:有机颜料与二氧化钛颜料的比例为1:10;无机颜料与二氧化钛颜料的比例为(0.2~0.5):1。
附录A给出了一种适用的基础混合物的说明。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186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取样 GB/T11186.2一1989漆膜颜色的测量方法第二部分颜色测量 GB/T13451.2一1992着色颜料相对着色力和白色颜料相对散射力的测定光度计法 HG/T4767.1颜料和体质颜料塑料加T.过程中颜色稳定性的试验第1部分:总则 HG/T4767.4 颜料和体质颜料 塑料加工过程中颜色热稳定性的试验第4部分:两辊机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分散度(DHpvc-p)easeofdispersion(DHpvc-p)颜料和体质颜料分散到塑料材料中,达到给定的分散水平的速率或程度的量度。DHpVC-P是采用
两辊机按8.2规定的方法将着色剂分散到增塑聚氯乙烯中达到的着色强度相对按8.1规定的方法达到的着色强度的增加值。 4原理
用两辊机将待测试的颜料在160℃土5℃分散到基础混合物中制成参照色片,然后再在130℃土
5℃以更强的剪切力进行混炼。以前后两次混炼所产生的着色强度的增加值作为分散度DHpVC-p的量度。 5材料
推荐使用附录A中描述的基础混合物。也可使用由利益双方商定的混合物,并在测试报告中
1 HG/T4768.2—2014 注明。
使用的颜料量应使色片获得约1/25标准色深度(见HG/T4767.1)。 6仪器 6.1两辊机
具有加热功能,辊间距可调。辊直径应在80mm~200mm之间,两辊的转速比例应在1:1.1 到1:1.2之间。
注:在下列条件下,不同的两辊机上可获得具有可比性的结果。
辑直径比例:1:1到1:1.5之间;圆周速率比例:1:1到1:1.1之间:起泡直径Hk与间隙宽度H,比例:Hk/H,≥20。 如果使用较小直径的两辊机(例如辊直径为80mm)进行试验,色片厚度设置为0.4mm~0.5mm可能
较难满足推荐的相似条件要求。
6. 2 压片机
具有加热和冷却系统。 6.3光度计 7取样
按GB/T3186的规定取待测着色剂的代表性样品。 8操作步骤 8.1在160℃±5℃混炼
用待测颜料与基础混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混炼制成色片,并制成一个至少50mm×50mm大小的 1mm厚度的试样。
注:在日常使用本方法时,通过降低试验温度改变增塑聚氛乙烯混合物的润湿特性增加混炼的剪切力,这需要将
每个色片的试验温度升高再降低,这样操作比较耗时,可考总同时用两台机器在不同温度下进行试验。另外也可如HG/T4767.4的方法那样,保持试验温度不变,而通过减小辑间距的方法增加剪切力,也是一个具有可比性的潜在的更有效的方法。
8.1.1 预混测试材料
在合适的容器中混合规定量的着色材料和增塑聚氯乙烯(PVC-P)基础混合物。例如,用振荡混合机,混合5min。
注:如果着色材料是浆状物,推荐用一个非玻离的搅拌棒在PE或PP瓶中手工混合至混合物组分均匀。 8.1.2两辊混炼
把预混好的材料加到160℃土5℃的运转的两辊机上,快速将所有掉落的材料从接料盘中放回到辊间。
加人的混合物量应确保材料塑化后在辊间形成连续旋转的熔融物。材料塑化后,立即调节辊间距,使混炼材料形成厚度为0.4mm~0.5mm的均匀色片。
混炼时,可以通过一片一片连续切割并不断翻转打包限制混炼片的宽度,防止材料跑到辊边上,从而获得分散完好的着色材料。也可通过反复地取下色片并立即放回到辊上确保着色材料彻底混合。 这时的重复混炼次数应作为规定方法的一部分,记录到试验报告中。
在辊上进行200转混炼操作。根据使用的机器辊的直径(见6.1),混炼的时间不应少于5min,但也不能超过10min。
混炼完成后,从辊上取下色片。为方便操作,可调整辊间距。如需要,还可调节辊速和摩擦比。 每次混炼操作完成后,应将辊清理干净
2 HG/T4768.2—2014
8.1.3压片
用于光度计测量时,需要制备表面高光泽度的高质量试样。 试样可通过用1mm厚的金属模具框放在两个高光泽的镀铬钢板间在压片机上热压成型,热压温
度165℃~170℃,热压时间不超过2min。压制好的色片应快速冷却到室温。 8.2在130℃±5℃混炼
使用8.1制备的混炼片的余下部分。设置辊间距,保持在混炼过程中不发生改变,确保制成厚度为0.4mm~0.5mm的色片。辊温度应保持为130℃±5℃。
混炼片首先不折叠通过辊间隙,然后折叠1次,再次立即穿过间隙。该操作(如折叠1次)应重复10次。按8.1.3规定的方法压制成至少50mm×50mm大小的1mm厚度的试样。 9光度计测量
将8.1和8.2制备的试样按GB/T11186.2一1989第9章规定的方法进行颜色测量。按GB/ T13451.2一1992中8.1规定的方法进行着色强度的测量,按第10章计算分散度DHpVcP。 10评价 10.1白色冲淡中颜色性能的评价
按第9章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相对于标准样的颜色性能和色差。 注:全色体系中颜色性能的测定可用相同的方式但不加人二氧化钛颜料进行操作。
10.2分散度的评价
分散度DHpVC-P是在130℃混炼后着色强度增长的百分比。按公式(1)计算:
DHpVc-P=100× (F2-1
(1)
F.
式中: F;—8.1中试样的着色强度值; F2——8.2中试样的着色强度值。
11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a) 识别所试样品的所有必要的详细信息; b) 本部分编号(HG/T4768.2); c) 指定的试样及制备方法; d) 基础混合物的描述; e) 各试样中相对于测试聚合物的着色材料浓度;
获得的光度数据以及相应的分散度DHpVC-P; g) 着色强度的测定方法; h) 如果测色,注明使用的仪器型号、标准照明体和标准色度观测者; i) 与规定试验方法的差异; j) 试验日期。 精确度
12
本部分仅规定了方法的原理和使用的操作步骤,试验结果因使用的设备尺寸和聚氯乙烯混合物的组分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不能依据方法建立精确度的数据,精确度应根据实验室所使用的设备和混合物以及待测试颜料牌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试验确定。
3 HG/T4768.2—2014
附录A (资料性附录)基础混合物的说明
A.1 适用于两辊机法测定分散性的增塑聚氯乙烯混合物组成
见表A.1。
表A.1 增塑聚氯乙烯混合物组成
数量/g 65. 00 33.50 1. 50 1. 30 0. 20 5. 34
材料名称
聚氣乙烯增塑剂 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环氧大豆油液体锁锌稳定剂润滑剂 硬脂酸二氧化钛颜料
对混合物中二氧化钛颜料的含基进行设定.以确保相当于在100份混合物成品中有5份二氧化钛颜料
A.2规格 A.2.1 聚氯乙烯:悬浮法,K值为70士1。 A.2.2增塑剂(DIDP):推荐用于聚氯乙烯中的规格。 A.2.3 环氧大豆油:推荐用于聚氯乙烯中的规格。 A.2.4 液体锁锌稳定剂:锁含量为10.2%~12.2%,锌含量为1.95%~2.35%。
注:可使用等价热稳定性的其他锌锁稳定体系。 A. 2. 5 硬脂酸;推荐用于聚氟乙烯中的规格 A.2.6 二氧化钛额料:推荐用于塑料中的易分散型规格,金红石型,有机和无机表面处理的,TiO)2 含量不低于93%。 A. 3 基础混合物的制备
在高速混合机上预混聚氯乙烯、稳定剂和润滑剂,直至混合物温度达到70℃。然后加人二氧化钛额料.混合2min(如果混合时间过长,会因金属磨损造成物料变色)。随后,以细流状连续混合的方法定量地加入增塑剂和环氧大豆油进行预混。在这个过程中混合物的温度将达到100℃,在搅拌下把形成的均匀的混合物冷却到室温。
注:增塑聚氟乙烯基础混合物应储存在密闭容器中,冷却、避光条件下储存不超过2年。 A.4基础混合物的评估
必须对基础混合物进行评估,因为它含有的二氧化钛颜料也能在8.2规定的两辊机混炼条件下进一步分散,这将引起基础混合物不透明性和遮盖力的增加,使按8.2规定制备的试样的F值发生改变。在测定DHpV-p时,基础混合物不透明度或遮盖力的变化不超过3%时可忽略。否则,必须校正测试结果。
评估基础混合物,应按本部分第8章规定的操作步骤执行,在测试基础混合物时用染料溶液替代颜料进行测试。推荐以0.05%浓度的C.I.溶剂紫13或C.I.溶剂紫36加到基础混合物中,这相当
1 HG/T 4768.2—2014
于1/25标准色深度的着色剂。随后的操作按8.1和8.2的规定进行。制取的色片应按第10章的规定测试F和F2值。这些值用于按公式(A.1)计算因子C:
F
C=F
(A. 1)
..........
. .
如果(>1.03第10章中公式(1)应以下列公式(A.2)替代:
CF2 -1
DHpvc-P=100 × F1
....... (A.2)
1 ICS 87.060.10 G 53 备案号:48598—2015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 4768.2—2014
颜料和体质颜料塑料中分散性的评定
第2部分:两辊机法测定增塑聚氯
乙烯中颜料分散性
PigmentsandextendersAssessmentofdispersibilityinplastics-
Part 2: Determination of pigment dispersion in plasticized
polyvinyl chloride by two-roll milling
2015-06-01实施
2014-12-3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 4768.2—2014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2
原理 5 材料 6 仪器 6.1 两辊机 6.2 压片机 6.3 光度计
4
取样操作步骤 8.1 在160℃±5℃混炼 8.1.1 预混测试材料 8.1.2 两辊混炼 8.1.3 压片 8.2在130℃±5℃混炼 9光度计测量 10 评价
7
.
8
....
..
.
10.1 白色冲淡中颜色性能的评价 10.2分散度的评价 11 试验报告: 12精确度…· 附录A(资料性附录)基础混合物的说明 A.1 适用于两辊机法测定分散性的增塑聚氯乙烯混合物组成 A.2 规格 A.3 基础混合物的制备 A. 4 基础混合物的评估
表A.1 增塑聚氯乙烯混合物组成 HG/T4768.2—2014
前言
HG/T4768《颜料和体质颜料 科塑料中分散性的评定》分为6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两辊机法测定增塑聚氯乙烯中颜料分散性;
一第3部分:两辊机法测定聚乙烯中着色颜料分散性;
第4部分:两辊机法测定聚乙烯中白色颜料分散性;
-
一第5部分:加热熔融挤出机法测定着色剂分散性;
第6部分:薄膜试验法测定颜料分散性,本部分为HG/T4768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参考了欧洲测试方法标准EN13900-2:2003《颜料和体质颜料 塑料中的分散方法和分散
性的评定第2部分:两辊机法测定增塑聚氯乙烯中颜料的颜色性能和分散性》,技术内容与 EV13900-2:2003完全相同。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百合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双乐化工颜料有限公司、龙口联合化学有限公
司、上海油墨泗联化工有限公司、杭州红妍颜料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宇虹新颜料股份有限公司、通辽翔意化工有限公司、山东阳光颜料有限公司、鞍山七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金淳塑胶有限公司、 蓬莱新光颜料化工有限公司、丽王化工(南通)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上海捷虹颜料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利达颜料工业有限公司、江苏亚邦颜料有限公司、浙江力禾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信凯实业有限公司、上海颜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宁波色母粒有限公司、山东春潮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盛恒昌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浙江七色鹿色母粒有限公司、中国染料工业协会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丰莉、朱骥、季维、阙兆红、马仁爱、陈都方、李宗伟、白林海、黄永刚、张鹏龙、刘同云、张晓明、吴立峰、闫满宁、郑进峰、杨俊琪、方百红、陈发生、陈信华、洪寅、欧阳秋英、罗崇远、王仲文、张燕深。
III HG/T4768.2—2014
颜料和体质颜料塑料中分散性的评定
第2部分:两辊机法测定增塑聚氯乙烯中颜料分散性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待测颜料相对于标准颜料的颜色性能的测定方法,以及着色材料在各种条件下分散到增塑聚氯乙烯混合物中以产生的着色强度差异表示颜料的分散度(DHpVC-P)的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有机和无机黑色和彩色颜料及颜料制备物。 本方法所测定的颜料分散度只适用于所用的分散设备、分散条件和分散介质。若试验条件与本部
分规定条件不同,所得结果(包括绝对值和各种颜额料分散度值之间的相对值)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本部分所规定的(DHpVC-P)仅用以表示用本部分规定的方法所测定的颜料分散度值,
本部分在130℃条件下制成的色片的光谱光度数据也可用于常规质量控制。若用于质量控制目的,颜料与二氧化钛颜料的比例需要相关方商定。建议采用较为方便、也在广泛使用的比例:有机颜料与二氧化钛颜料的比例为1:10;无机颜料与二氧化钛颜料的比例为(0.2~0.5):1。
附录A给出了一种适用的基础混合物的说明。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186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取样 GB/T11186.2一1989漆膜颜色的测量方法第二部分颜色测量 GB/T13451.2一1992着色颜料相对着色力和白色颜料相对散射力的测定光度计法 HG/T4767.1颜料和体质颜料塑料加T.过程中颜色稳定性的试验第1部分:总则 HG/T4767.4 颜料和体质颜料 塑料加工过程中颜色热稳定性的试验第4部分:两辊机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分散度(DHpvc-p)easeofdispersion(DHpvc-p)颜料和体质颜料分散到塑料材料中,达到给定的分散水平的速率或程度的量度。DHpVC-P是采用
两辊机按8.2规定的方法将着色剂分散到增塑聚氯乙烯中达到的着色强度相对按8.1规定的方法达到的着色强度的增加值。 4原理
用两辊机将待测试的颜料在160℃土5℃分散到基础混合物中制成参照色片,然后再在130℃土
5℃以更强的剪切力进行混炼。以前后两次混炼所产生的着色强度的增加值作为分散度DHpVC-p的量度。 5材料
推荐使用附录A中描述的基础混合物。也可使用由利益双方商定的混合物,并在测试报告中
1 HG/T4768.2—2014 注明。
使用的颜料量应使色片获得约1/25标准色深度(见HG/T4767.1)。 6仪器 6.1两辊机
具有加热功能,辊间距可调。辊直径应在80mm~200mm之间,两辊的转速比例应在1:1.1 到1:1.2之间。
注:在下列条件下,不同的两辊机上可获得具有可比性的结果。
辑直径比例:1:1到1:1.5之间;圆周速率比例:1:1到1:1.1之间:起泡直径Hk与间隙宽度H,比例:Hk/H,≥20。 如果使用较小直径的两辊机(例如辊直径为80mm)进行试验,色片厚度设置为0.4mm~0.5mm可能
较难满足推荐的相似条件要求。
6. 2 压片机
具有加热和冷却系统。 6.3光度计 7取样
按GB/T3186的规定取待测着色剂的代表性样品。 8操作步骤 8.1在160℃±5℃混炼
用待测颜料与基础混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混炼制成色片,并制成一个至少50mm×50mm大小的 1mm厚度的试样。
注:在日常使用本方法时,通过降低试验温度改变增塑聚氛乙烯混合物的润湿特性增加混炼的剪切力,这需要将
每个色片的试验温度升高再降低,这样操作比较耗时,可考总同时用两台机器在不同温度下进行试验。另外也可如HG/T4767.4的方法那样,保持试验温度不变,而通过减小辑间距的方法增加剪切力,也是一个具有可比性的潜在的更有效的方法。
8.1.1 预混测试材料
在合适的容器中混合规定量的着色材料和增塑聚氯乙烯(PVC-P)基础混合物。例如,用振荡混合机,混合5min。
注:如果着色材料是浆状物,推荐用一个非玻离的搅拌棒在PE或PP瓶中手工混合至混合物组分均匀。 8.1.2两辊混炼
把预混好的材料加到160℃土5℃的运转的两辊机上,快速将所有掉落的材料从接料盘中放回到辊间。
加人的混合物量应确保材料塑化后在辊间形成连续旋转的熔融物。材料塑化后,立即调节辊间距,使混炼材料形成厚度为0.4mm~0.5mm的均匀色片。
混炼时,可以通过一片一片连续切割并不断翻转打包限制混炼片的宽度,防止材料跑到辊边上,从而获得分散完好的着色材料。也可通过反复地取下色片并立即放回到辊上确保着色材料彻底混合。 这时的重复混炼次数应作为规定方法的一部分,记录到试验报告中。
在辊上进行200转混炼操作。根据使用的机器辊的直径(见6.1),混炼的时间不应少于5min,但也不能超过10min。
混炼完成后,从辊上取下色片。为方便操作,可调整辊间距。如需要,还可调节辊速和摩擦比。 每次混炼操作完成后,应将辊清理干净
2 HG/T4768.2—2014
8.1.3压片
用于光度计测量时,需要制备表面高光泽度的高质量试样。 试样可通过用1mm厚的金属模具框放在两个高光泽的镀铬钢板间在压片机上热压成型,热压温
度165℃~170℃,热压时间不超过2min。压制好的色片应快速冷却到室温。 8.2在130℃±5℃混炼
使用8.1制备的混炼片的余下部分。设置辊间距,保持在混炼过程中不发生改变,确保制成厚度为0.4mm~0.5mm的色片。辊温度应保持为130℃±5℃。
混炼片首先不折叠通过辊间隙,然后折叠1次,再次立即穿过间隙。该操作(如折叠1次)应重复10次。按8.1.3规定的方法压制成至少50mm×50mm大小的1mm厚度的试样。 9光度计测量
将8.1和8.2制备的试样按GB/T11186.2一1989第9章规定的方法进行颜色测量。按GB/ T13451.2一1992中8.1规定的方法进行着色强度的测量,按第10章计算分散度DHpVcP。 10评价 10.1白色冲淡中颜色性能的评价
按第9章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相对于标准样的颜色性能和色差。 注:全色体系中颜色性能的测定可用相同的方式但不加人二氧化钛颜料进行操作。
10.2分散度的评价
分散度DHpVC-P是在130℃混炼后着色强度增长的百分比。按公式(1)计算:
DHpVc-P=100× (F2-1
(1)
F.
式中: F;—8.1中试样的着色强度值; F2——8.2中试样的着色强度值。
11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a) 识别所试样品的所有必要的详细信息; b) 本部分编号(HG/T4768.2); c) 指定的试样及制备方法; d) 基础混合物的描述; e) 各试样中相对于测试聚合物的着色材料浓度;
获得的光度数据以及相应的分散度DHpVC-P; g) 着色强度的测定方法; h) 如果测色,注明使用的仪器型号、标准照明体和标准色度观测者; i) 与规定试验方法的差异; j) 试验日期。 精确度
12
本部分仅规定了方法的原理和使用的操作步骤,试验结果因使用的设备尺寸和聚氯乙烯混合物的组分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不能依据方法建立精确度的数据,精确度应根据实验室所使用的设备和混合物以及待测试颜料牌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试验确定。
3 HG/T4768.2—2014
附录A (资料性附录)基础混合物的说明
A.1 适用于两辊机法测定分散性的增塑聚氯乙烯混合物组成
见表A.1。
表A.1 增塑聚氯乙烯混合物组成
数量/g 65. 00 33.50 1. 50 1. 30 0. 20 5. 34
材料名称
聚氣乙烯增塑剂 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环氧大豆油液体锁锌稳定剂润滑剂 硬脂酸二氧化钛颜料
对混合物中二氧化钛颜料的含基进行设定.以确保相当于在100份混合物成品中有5份二氧化钛颜料
A.2规格 A.2.1 聚氯乙烯:悬浮法,K值为70士1。 A.2.2增塑剂(DIDP):推荐用于聚氯乙烯中的规格。 A.2.3 环氧大豆油:推荐用于聚氯乙烯中的规格。 A.2.4 液体锁锌稳定剂:锁含量为10.2%~12.2%,锌含量为1.95%~2.35%。
注:可使用等价热稳定性的其他锌锁稳定体系。 A. 2. 5 硬脂酸;推荐用于聚氟乙烯中的规格 A.2.6 二氧化钛额料:推荐用于塑料中的易分散型规格,金红石型,有机和无机表面处理的,TiO)2 含量不低于93%。 A. 3 基础混合物的制备
在高速混合机上预混聚氯乙烯、稳定剂和润滑剂,直至混合物温度达到70℃。然后加人二氧化钛额料.混合2min(如果混合时间过长,会因金属磨损造成物料变色)。随后,以细流状连续混合的方法定量地加入增塑剂和环氧大豆油进行预混。在这个过程中混合物的温度将达到100℃,在搅拌下把形成的均匀的混合物冷却到室温。
注:增塑聚氟乙烯基础混合物应储存在密闭容器中,冷却、避光条件下储存不超过2年。 A.4基础混合物的评估
必须对基础混合物进行评估,因为它含有的二氧化钛颜料也能在8.2规定的两辊机混炼条件下进一步分散,这将引起基础混合物不透明性和遮盖力的增加,使按8.2规定制备的试样的F值发生改变。在测定DHpV-p时,基础混合物不透明度或遮盖力的变化不超过3%时可忽略。否则,必须校正测试结果。
评估基础混合物,应按本部分第8章规定的操作步骤执行,在测试基础混合物时用染料溶液替代颜料进行测试。推荐以0.05%浓度的C.I.溶剂紫13或C.I.溶剂紫36加到基础混合物中,这相当
1 HG/T 4768.2—2014
于1/25标准色深度的着色剂。随后的操作按8.1和8.2的规定进行。制取的色片应按第10章的规定测试F和F2值。这些值用于按公式(A.1)计算因子C:
F
C=F
(A. 1)
..........
. .
如果(>1.03第10章中公式(1)应以下列公式(A.2)替代:
CF2 -1
DHpvc-P=100 × F1
....... (A.2)
1
上一章:GB/T 2375-2013 直接染料 染色色光和强度的测定 下一章:JJG(粤) 037-2017 因瓦条码水准标尺检定规程

相关文章

HG/T 4768.4-2014 颜料和体质颜料 塑料中分散性的评定 第4部分:两辊机法测定聚乙烯中白色颜料分散性 HG/T 4768.3-2014 颜料和体质颜料 塑料中分散性的评定 第3部分:两辊机法测定聚乙烯中着色颜料分散性 HG/T 4767.4-2014 颜料和体质颜料塑料加工过程中颜色热稳定性的试验 第4部分:两辊机法 HG/T 4768.1-2014 颜料和体质颜料塑料中分散性的评定 第1部分:总则 HG/T 4768.5-2014 颜料和体质颜料 塑料中分散性的评定 第5部分:加热熔融挤出机法测定着色剂分散性 HG/T 4769.2-2014 颜料和体质颜料 增塑聚氯乙烯中着色剂的试验 第2部分:试验样品的制备 HG/T 4769.3-2014 颜料和体质颜料 增塑聚氯乙烯中着色剂的试验 第3部分:白色颜料相对消色力的测定 HG/T 4769.4-2014 颜料和体质颜料 增塑聚氯乙烯中着色剂的试验 第4部分:迁移性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