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6888-2012 微生物驱油技术规范

SY/T 6888-2012 微生物驱油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29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2 17:07:32



相关搜索: 微生物 6888 技术规范

内容简介

SY/T 6888-2012 微生物驱油技术规范 ICS 75.020 E14 备案号:37575—2012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6888--2012
微生物驱油技术规范
Microbial flood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2012-12—01实施
2012一08-一23发布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6888—2012
目 次
前言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油藏筛选范围 5 油藏适应性评价
微生物驱油潜力评价现场实施方案编制现场实施效果分析
6
8
9质量,健康、安全、环境控制要求附录A(规范性附录)烃氧化菌、反硝化菌、产甲烷菌和厌氧发酵菌的分析方法附录B(规范性附录)油藏产出液中乙酸根浓度的测试方法附录C(规范性附录)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驱油评价附录D(规范性附录) 微生物驱油效果评价:
10
12
4
1 SY/T6888—2012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采油采气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
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大港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辽原、俞理、冯庆贤、宋智勇、高光军、蒋焱、宋永亭。
Ⅱ SY/T 6888—2012
微生物驱油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微生物驱油技术的油藏筛选范围、油藏适应性评价、微生物驱油潜力评价、现场实施方案编制、现场实施效果分析和质量、健康、安全、环境控制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注水开发的砂岩油藏实施微生物驱油技术。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09化学试剂总氮量测定通用方法 GB/T1884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试验室测定法(密度计法) GB/T11893 3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T13610 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气相色谱法 SY/T0520 原油黏度测定旋转黏度计平衡法 SY/T0532--2012油田注人水细菌分析方法绝迹稀释法 SY/T 0541 原油凝点测定法 SY/T5119 岩石中可溶有机物及原油族组分分析 SY/T5329—2012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 SY/T 5370 表面及界面张力测定方法 SY/T5523—2006油田水分析方法 SY/T5579.1油藏描述方法第1部分:总则 SY/T5588—2012注水井调剖工艺及效果评价 SY/T5925油田注水化学示踪剂的选择方法 SY/T6225一1996油田动态分析技术要求 SY/T6512一2000三次采油可行性方案编制技术要求化学驱部分 SY/T7550 原油中蜡,胶质,沥青质含量的测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驱油功能菌 function microbe for microbial flooding 能在油藏环境中生长、繁殖和代谢,且其生物活动或代谢产物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功能的微
生物。 3. 2
激活剂activator
1 SY/T6888--2012
在油藏中能促进驱油功能菌生长,代谢和繁殖的营养制剂。
3.3
微生物驱油microbial flooding 通过注水井向油藏注人经筛选的驱油功能菌和/或激活剂,利用驱油功能菌的生物活动或代谢产
物(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多糖、有机酸、有机溶剂和生物气等)在油藏中与岩石、流体作用,改善流体渗流特征,提高原油产量和采收率。
微生物驱油可分为内源微生物驱油和外源微生物驱油。
3.4
内源微生物驱油indigenous microbial flooding 通过向油藏注人适当激活剂,选择性地激活油藏中已有的驱油功能菌,实现微生物驱油。
3.5
外源微生物驱油 exogenous microbial flooding 针对油藏条件筛选出驱油功能菌种(组),并按菌种(组)发酵工艺生产出微生物驱油菌液后注
人油藏中实现微生物驱油。
4油藏筛选范围
微生物驱油油藏筛选指标主要包括油藏岩性、温度、渗透率、地层水PH值。矿化度和原油黏度等。微生物驱油油藏筛选范围见表1。
表1 微生物驱油油藏筛选范围
油藏岩性砂岩
油藏温度
地层水 pH值 6~8
5uC地面脱气原油黏度
油藏渗透率 --μm
地层水矿化度
℃ ≤81
mPa s ≤300
mg/L ≤150000
≥50
5 油藏适应性评价
5.11 油藏物性分析
分析内容主要包括: a)油藏岩性:按SY/T5579.1的规定执行。 b)油藏温度:按SY/T5579.1的规定执行。 e 油藏渗透率:按SY/T5579.1的规定执行。
5.2流体性质分析
分析内容主要包括: a)地层水pH值:按SY/T5523—2006中第6章的规定执行。 b)地层水矿化度:按SY/T5523—2006中第6章的规定执行。 e 原油黏度:按SY/T0520的规定执行。
5.3油藏适应性分析
根据5.1中油藏岩性,温度与渗透率和5.2中地层水PH值、矿化度与原油黏度分析结果,参照
2 SY/T 6888—2012
微生物驱油油藏筛选范围,综合评价微生物驱油油藏适应性。
6微生物驱油潜力评价
6.1地层水营养组分分析 6.1.1取样要求
按SY/T5523一20H06中第5章的规定执行。 6.1.2分析内容
分析内容包括: a)水质组成:按SY/T5523一2006中第6章的规定执行。 b) 总氮:按GB/T609的规定执行。 c)总磷:按GB/T11893的规定执行。 d> 其他分析。
6.2内源微生物的激活剂筛选与评价 6.2.11 内源微生物分析 6.2.1.13 现场采样
现场采样要求如下: a) 采用容积不小于1L的可封口无菌采样器,在油井的井口采集产出油水样,在注水井井口采
集注人水水样。 b) 采样前打开井口采样阀,使液体流出15L20L后采样,采样时使样品充满采样器,随即封
口,在采样器上标注采样类别,名称、采样点、时间及采样人。 c)采样后宜在4h内进行测试。若超过4h,则要求在4℃条件下冷藏,时间不超过72h。
6.2.1.2群落结构分析
分析内容主要包括: a) 腐生菌、硫酸盐还原菌和铁细菌:分析方法按SY/T0532的规定执行。 b)烃氧化菌、反硝化菌、产甲烷菌和厌氧发酵菌:分析方法按附录A执行。
6.2.1.3代谢产物分析
代谢产物主要分析乙酸根,乙酸根浓度测试方法见附录B 6.2.2激活剂初选
根据6.1.2与6.2.1.2的分析结果,初步确定激活剂的主要组分碳源、氮源和磷源等。 6.2.3激活剂评价
将初步确定的激活剂加人到地层水中,模拟油藏温度和压力培养5d-3d,检测与分析地层水中腐生菌、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烃氧化菌、反硝化菌、产甲烷菌和厌氧发酵菌含量,同时进行地层配伍性试验。若腐生菌、硫酸盐还原菌和铁细菌的含量不升高,且烃氧化菌、反硝化菌、产甲烷菌和厌氧发酵菌中有两类(含)以上驱油功能菌的含量达到10个/mL以上,同时与地层水具有配伍性,
3 SY/T 6888—2012
则确定为内源微生物激活剂进行物理模拟驱油评价。 6.3外源微生物的筛选与评价 6.3.1外源微生物筛选
筛选不少于5株最适生长条件与油藏温度和矿化度一致的外源微生物菌种。该菌种应通过省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安全性能评价。根据各菌种的营养需求和6.1.2的分析结果筛选激活剂,激活剂应与地层水具有配伍性,且能抑制地层水中的硫酸盐还原菌和铁细菌等有害菌,最后根据菌种的发酵工艺参数生产菌液。 6.3.2外源微生物评价
模拟油藏的温度和压力,将外源微生物菌液加人到经灭菌处理的地层水中,使初始菌浓度为 1.0×10个/ml并加人相应的激活剂及质量分数为10%~5.0%的脱水原油,培养至少3d后检测地层水中的外源微生物活菌总数,若不少于10×10个/mL刺确定为驱油功能菌,并进行物理模拟驱油评价。 6.4物理模拟驱油评价
将6.2中筛选出的激活剂和6.3中筛选出的外源微生物进行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驱油评价。物理模拟试验装置、试验参数、试验程序和试验效果评价方法按附录C执行。若物理模拟试验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大于5.0%,则可以进行微生物驱油现场实施。
7现场实施方案编制
7.1 油藏描述 7.1.1 油藏地质描述
油藏地质描述主要内容包括油藏概况与储层物性等,按SY/T5579.1的规定执行。 7.1.2油藏流体性质分析 7.1.2.1流体取样要求
注人水水样采集按SY/T53292012中51的规定执行油井产出油、气、水样采集按SY/T 5523一2006中第5章的规定执行。 7.1.2.2水样分析内容
水样分析内容包括: a)地层水pH值和矿化度:按SY/T5523:--2006中第6章的规定执行。 b)水质组成:按SY/T5523一2006中第6章的规定执行。 c 总氮:按GB/T609的规定执行。 d) 总磷:按GB/T11893的规定执行。
7.1.2.3 油样分析内容
油样分析内容包括: a)黏度:按SY/T0520的规定执行。
4 SY/T68882012
b)凝点:按SY/T0541的规定执行。 c) 密度:按GB/T1884的规定执行。 d> 含蜡量:按SY/T7550的规定执行。 e) 族组分:按SY/T5119的规定执行。 油水界面张力:按SY/T537的规定执行。
7.1.2.4气样分析内容
气体组分按GB/T13610的规定执行 7.2水驱开发现状及效果预测 7.2.1水驱开发现状分析
水驱开发现状分析内容包括油藏基本情况:注人能力产液能力,注采井间连通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等,按SY/T6512一20H中3.2的规定执行。 7.2.2水驱开发效果预测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在所建地质模型上按照所确定的预测初始条件进行水驱开发效果预测,按 SY/T6512—2000中3.3.2的规定执行。 7.3室内评价 7.3.1内源激活剂筛选与评价按6.2执行。 7.3.2外源微生物筛选与评价按:6.3执行。 7.3.3物理模拟驱油评价按6-4执行 7.4现场注入工艺优化 7.4.1微生物和/或激活注入量优化
在相同微生物和/或激活剂浓度和注入方式下:利用物理模拟试验,在模拟油藏条件下考察不同注人量下的驱油效果,优化指标为产出液含水率达到98%时增油量及提高采收率值。 7.4.2微生物和/或激活剂浓度优化
微生物和/或激活剂注人量确定后,利用物理模拟试验,在模拟油截条件下考察微生物和/或激活剂不同浓度下的驱油效果,按7.4.1优化指标,选择最佳微生物和/或激活剂浓度。 7.4.3微生物和/或激活剂注入方式优化
在微生物和/或激活剂注人量和浓度确定后,利用物理模拟试验,在模拟油藏条件下考察微生物和/或激活剂不同注人段塞比的驱油效果,按7.4.1优化指标,选择最佳微生物和/或激活剂注人方式。 7.4.4配空气量优化
在微生物和/或激活剂注人量、注人浓度和注人方式确定后,利用物理模拟试验在模拟油藏条件下考察不同配空气量的驱油效果,优化技术指标为产出液含水率达到“8%时增油量和提高采收率值。
in
上一章:SY/T 6894-2012 岩性地层区带评价技术规范 下一章:SY/T 6886-2012 油田含聚及强腐蚀性采出水处理设计规范

相关文章

SY/T 5862-2020 驱油用聚合物技术要求 SY/T 5740-2013 聚合物驱油开发方案设计与效果评价技术要求 微生物驱油产出液循环利用方法研究 大庆油田内源微生物驱油矿场试验效果 SY/T 7328-2016 驱油用石油磺酸盐 SY/T 7328-2021 驱油用石油磺酸盐 SY/T 6424-2000 复合驱油体系性能测试方法 SY/T 6424-2014 复合驱油体系性能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