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5.020 E 13 备案号:58737—2017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092-—2017 代替SY/T5092—2002
钻井液用降滤失剂 磺化褐煤SMC Filtration reducer for drilling fluidSulfonate wood coal (SMC)
2017—03—28发布
2017—08—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5092—2017
目 次
前言· 1
II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5 精度要求检验规则包装、标志和储运
5
6
7
5
8 安全环保要求
SY/T5092—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5092—2002《钻井液用磺化褐煤SMC》,与SY/T5092—2008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更名为《钻井液用降滤失剂磺化褐煤SMC》:一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年代号(见第2章,2002年版的第2章):修改了干基全铬技术指标要求(见表1,2002年版的表1);修改了高温后降黏率技术指标要求(见表2,2002年版的表1):修改了API滤失量降低率技术指标要求(见表2,2002年版的表2):修改了水溶性干基腐植酸试验方法(见4.3.3,2002年版的4.4.3):删除了基浆性能要求(见2002年版的4.3.2):修改了干基全铬的测试方法(见4.3.4,2002年版的4.4.4);修改了基浆配制方法(见4.4.1,2002年版的4.3.1):修改了“检验规则”(见第6章,2002年版的第5章);修改了“包装、标准和储运”(见第7章,2002年版的第6章):增加了“安全环保要求”(见第8章):删除了资料性附录(见2002年版的附录A和附录B)。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油田化学剂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泥浆技术服务分公司、石油工业油田化学剂质量
监督检验中心、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蕾旭、朱莉、黄达全、杨俊贞、王金芬、经淑惠、冯超、李艳娇、薛洪静、 王红芳、田增艳、郭建梅、李睿博、闫晓婷。
本标准代替了SY/T5092—-2002。 SY/T5092—2002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5092—1987,SY/T5092—1993。
II
SY/T 5092--2017
钻井液用降滤失剂石 磺化褐煤SMC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钻井液用降滤失剂磺化褐煤SMC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精度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和储存,安全环保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钻井液用降滤失剂磺化褐煤SMC。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79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16783.1石油天然气工业钻井液现场测试第1部分:水基钻井液 SY/T5490钻井液试验用土
3技术要求
钻井液用降滤失剂磺化褐煤SMC产品应符合表1和表2技术要求,
表1钻井液用降滤失剂磺化褐煤理化性能指标项目
要求黑褐色粉末 ≥ 50.0
外观
水溶性干基腐植酸,%
干基全铬,% 水分,%
无 ≤15.0
表2钻井液用降滤失剂磺化褐煤钻井液性能指标
要求
项目
常温性能 ≤8.0 >50.0 ≥ 75.0 ≤1.0
高温后性能 ≤15.0 ≥ 60.0 ≥ 60.0 ≤1.0
表观黏度,mPa-s API滤失量降低率。%
降黏率,% Imin静切力,Pa
SY/T 5092—2017
式中: W,——水分,用百分数表示; mo 一烘前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m 烘前试样质量加称量瓶质量,单位为克(g); m2 烘后试样质量加称量瓶质量,单位为克(g)。
4.3.3干基腐植酸含量 4.3.3.1溶解
称取1.0g干基试样(称准至0.0001g),转人250mL锥形瓶A中,加入100mL水,在沸水浴中加热30min,冷却至室温,将锥形瓶A溶液全部转人5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然后将定容后试液转人离心试管中,并以2000r/min转速离心30min,将溶液倾析到另一个500mL的锥形瓶B中。 4.3.3.2沉淀
从锥形瓶B中准确移取200mL溶液到烧杯中,加人盐酸溶液20mL,使腐植酸沉淀,离心悬浮液,倾析上部清液。 4.3.3.3称量
预先将中速定量滤纸和称量瓶在105℃~110℃干燥箱中干燥2h,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称量。用滤纸过滤得到的沉淀物,把带沉淀物的滤纸移至称量瓶中,于105℃~110℃干燥箱中干燥4h,取出,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30min),称量。计算腐植酸的质量m4。 4.3.3.4灼烧
将沉淀物连同滤纸移人已知质量的瓷埚中,先在低温(200℃~250℃)下灰化,然后在 600℃土10℃的马弗炉中灼烧3h,取出,在空气中冷却5min后,再放人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反复灼烧、冷却和称量。计算腐植酸灼烧残渣的质量ms。 4.3.3.5计算
按公式(2)计算干基腐植酸含量:
_V(m -m,)x100
W2
(2)
V,m
式中: W 干基腐植酸含量,用百分数表示: m3 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m——腐植酸的质量,单位为克(g); ms—腐植酸灼烧残渣的质量,单位为克(g); V试样溶液的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 -测定时所取部分试样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4.3.4干基全铬
称取0.50g(称准至0.01g)试样于瓷埚中,轻轻振动埚使试样摊平,将盛样的埚放人马弗
3
SY/T 5092—2017
炉内,升温至800℃,恒温30min,冷却至300℃取出。向埚中加人25mL硫酸溶液(2mol/L),玻璃棒搅拌后观察溶液颜色。如果无黄色出现,即判定为不含铬。如果溶液呈黄色,则将中溶液转人250mL烧杯中,加人25mL过硫酸铵溶液和10mL硝酸银溶液,加蒸馏水稀释至150mL,在电炉上加热至沸10min,取下冷却至室温。加人10mL磷酸、混匀。加人4滴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边摇边滴加硫酸亚铁铵溶液5mL,若变绿色即判定含铬,否则为无铬离子。 4.4钻井液性能试验方法 4.4.1基浆配制
在高速搅拌杯中加人400mL蒸馏水,边搅拌边缓慢依次加入0.84g(称准至0.01g)无水碳酸钠和24.0g钻井液试验配浆用膨润土(称准至0.01g),累计高速搅拌20min,其间至少中断2次,以把杯壁和叶片上的黏土刮人基浆中,在25℃土1℃下密闭养护24h。共配制四份基浆。 4.4.2常温性能测定 4.4.2.1取其中两份基浆高速搅拌5min,按GB/T16783.1的规定测定Φ600,Φ100值和API滤失量。 4.4.2.2将另两份基浆,边搅拌边缓缓加人磺化褐煤12g(以干基计,称准至0.01g),累计高速搅拌 20min,其间至少中断2次,以刮下黏附在杯壁上的试验浆,在24℃±3℃条件下,按GB/T16783.1 的规定测定试验浆Φ600,P100读值及API滤失量。 4.4.2.3在600r/min下重新搅拌10s,而后使其静置1min,读取3r/min转速开始旋转后的最大读值,即为lmin静切力值。 4.4.3高温后性能测试 4.4.3.1把经过常温试验后的基浆和加样的试验浆转人老化罐中,通人氮气至1MPa,持续30s,置于滚子炉中在180℃下滚动16h取出,冷却至室温后转人高搅杯中,高速搅拌5min,在24℃土3℃条件下,按GB/T16783.1的规定测试表观黏度AV,P100读值及API滤失量。 4.4.3.2重复4.4.2.3的操作步骤,读取1min静切力值。 4.4.4计算
按公式(3)、公式(4)、公式(5)计算1min静切力、降黏率和低温低压降滤失率:
G 一
(3)
D=n=nix100
(4)
no FLo-FLx100
(5)
FLo
式中: Φ,3r/min的读值; G—lmin静切力,单位为帕(Pa); D一降黏率,用百分数表示:
4
SY/T 5092—2017
no 基浆100r/min的读值; n,—试验浆100r/min的读值: f一低温低压滤失量降低率: FL。基浆API滤失量,单位为毫升(mL); FL—试验浆基浆API滤失量,单位为毫升(mL)。
5精度要求
各项平行测定值的绝对误差应在表3中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取其算术平均值。
表3平行测定值允许差
项目水分,% 干基腐植酸。%
最大允差 1.0 3.0
6检验规则 6.1采样 6.1.1按GB/T6679的规定采样。采样总量缩分后不得少于1.5kg,等量分装于三个清洁的袋中,密封并贴好标签。 6.1.2样品的标签上应注明生产厂名称、产品名称、产品规格、批号、采样人、采样地点和采样日期。 6.1.3三份样品一份作检验用。一份复检用,另一份至少保存三个月以备仲裁。 6.2检验
按本标准给出的试验方法对所采样品进行检验。 6.3判定
检验结果全部满足本标准要求,该批产品为合格。检验结果有一项不满足要求,应进行复检。复检结果仍有指标不满足要求,即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7包装、标志和储运
7.1采用内衬塑料袋的三合一纸塑复合包装袋(即将牛皮纸、聚丙烯编织袋、聚乙烯薄膜三种材料复合成一整体),包装袋的内、外层封口应分别捆扎,净含量允许偏差为1%,平均偏差不能为负值。 7.2产品包装上应印有醒目的生产厂名、产品名称、规格型号、代号、净含量、批号或生产日期、 执行标准、保质期等。 7.3产品应储存于阴凉干燥处,运输过程中应防潮、防晒、防止包装物破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