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21.100.20 J 11
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85972013 代替GB/T8597—2003
滚动轴承 防锈包装 Rolling bearings-Rust proof packaging
2014-06-01实施
2013-09-18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8597—2013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技术要求运输包装
2
.
5
6 标志·.
运输和贮存附录A(规范性附录) 防锈材料试验方法
7
I
GB/T 8597—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8597一2003《滚动轴承防锈包装》,与GB/T8597一2003相比,主要技术变化
如下: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3年版的第2章);增加了防锈期的贮存条件(见4.1);增加了除指纹型防锈油、水膜置换型防锈油和溶剂稀释型防锈油的技术要求(见表1~表3):修改了油膜防锈油和脂型防锈油的技术要求(见表4、表5,2003年版的表2、表3);增加了杂质颗粒尺寸评定参照标准及轴承清洗方法和干燥方法参照标准(见4.2.3);
删除了纸盒,删除了聚乙烯塑料薄膜对厚度的要求(2003年版的4.3.1);修改了单件内包装的防锈质量试验,增加了判定方法(见4.3.3,2003年版的4.3.4);一增加了外包装具体分类(见4.4);修改了对包装件的其他标志要求,删除了永久性涂料的规定,增加了防锈材料类型的标志(见 6.3,2003年版的7.3);修改了储存轴承的室温要求(见7.2,2003年版的8.2);修改了防锈材料试验方法,增加了水膜置换性和成膜性试验,删除了盐水浸渍、静力水滴和挥发性试验(见附录A,2003年版的第6章)。
-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宁
波金鹏轴承有限公司、浙江八环轴承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蓉、王子君、买楠楠、郭增均、邵彦、智灿杰、牛建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8597—1988、GB/T8597—2003。
I
GB/T 8597—2013
滚动轴承防锈包装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滚动轴承、滚动体、保持架及套圈等轴承商品零件的防锈、包装的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制造厂和用户对滚动轴承、滚动体、保持架及套圈等轴承商品零件防锈、内包装、外包
装的检查和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60—1977 石油产品水分测定法 GB/T261—2008 闪点的测定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 GB/T265—1988 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 GB/T511—2010 石油和石油产品及添加剂机械杂质测定法 GB/T2361-1992 防锈油脂湿热试验法 GB/T3536—2008 石油产品 闪点和燃点测定 克利夫兰开口杯法 GB/T3716—2000 托盘术语 GB/T4122.12008 包装术语 第1部分:基础 GB/T4122.2—2010 包装术语 第2部分:机械 GB/T4122.3-—2010 包装术语 第3部分:防护 GB/T 4879—1999 防锈包装 GB/T 6388-1986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JB/T3016 滚动轴承 包装箱技术条件 JB/T4036 滚动轴承 运输用托盘和大木箱 JB/T10560—2006 滚动轴承防锈油、清洗剂清洁度及评定方法 SH/T 0063- 1991 防锈油干燥性试验法 SH/T0080- 1991 防锈油脂腐蚀性试验法 SH/T0081—1991 防锈油脂盐雾试验法 SH/T 0082- 1991 防锈油脂流下点试验法 SH/T0105—1992 溶剂稀释型防锈油油膜厚度测定法 SH/T0106—1992 防锈油人汗防蚀性试验法 SH/T0107-1992 防锈油人汗洗净性试验法 SH/T0195—1992 润滑油腐蚀试验法 SH/T0211-1998 防锈油脂低温附着性试验法 SH/T0212—1998 防锈油脂除膜性试验法 SH/T0214—1998 防锈油脂分离安定性试验法 SH/T0216--1999 防锈油喷雾性试验法 SH/T0311-1992 置换型防锈油人汗置换性能试验方法
1
GB/T8597—2013
SH/T0584—1994 防锈油脂包装贮存试验法(百叶箱法) SH/T0692—2000 防锈油
3术语和定义
GB/T3716—2000、GB/T4122.1—2008、GB/T4122.2——2010、GB/T4122.3—201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技术要求 4.1防锈期
防锈期是指防锈包装或防锈材料对金属制品有效防锈的保证期。防锈期分为半年、一年、两年,贮存条件符合7.2的规定。
一防锈期半年,适用于大批量发货到同一用户,短期内投人使用的轴承;一防锈期一年,适用于对有效防锈保证期要求一般的轴承;防锈期两年,适用于对有效防锈保证期要求较高的轴承。
供需双方未就防锈期作单独约定的,防锈期为一年。 4.2防锈 4.2.1 防锈材料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轴承常用防锈材料如下:
a) 除指纹型防锈油,主要用于工序间防锈及最终防锈前的清洗防锈,防锈期为半年,技术要求见
表1; b) 水膜置换型防锈油(或称脱水油),主要用于工序间脱水防锈,防锈期为半年,技术要求见表2;
溶剂稀释型防锈油,分为硬质膜和软质膜,其中硬质膜主要用于室内外防锈,防锈期为两年,软质膜主要用于室内防锈,防锈期为两年,技术要求见表3;
d) 油膜防锈油(或称润滑油型防锈油),分为I类和Ⅱ类,其中I类防锈期为一年,Ⅱ类防锈期为
两年,技术要求见表4; e) 脂型防锈油,主要是脂膜或油脂混合膜,防锈期为两年,技术要求见表5; f) 气相防锈材料,主要是含挥发性缓蚀剂的片粒、纸类、薄膜和矿物油类,技术要求应符合
GB/T4879—1999的规定。
表1 除指纹型防锈油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技术要求 ≥38 ≤12 无相变,不分离试片印汗处无锈蚀试片印汗处无锈蚀
试验方法 GB/T 261—2008 GB/T2651988 SH/T0214—1998 SH/T0107—1992 SH/T0106—1992 SH/T0212—1998 SH/T 0080—1991 GB/T2361—1992
闪点/℃ 运动黏度(40℃)/(mm/s)分离安定性除指纹性人汗防蚀性除膜性(湿热后)腐蚀性(质量变化)(55℃±2℃,7d)/ (mg/cm") 湿热试验(钢片,168h)/级 2
能除膜钢土0.1黄铜±1.0
<0
GB/T 8597—2013
表 2 水膜置换型防锈油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技术要求均相液体无
试验方法目泌 GB/T 2601977
外观水分水膜置换性(钢片)湿热试验
试片工作面无锈蚀
见A.1
钢片(5d)/级铜片(5d)/级
GB/T2361—1992
Mo ≤1
腐蚀试验(55℃±2℃)
≤0 ≤1 ≤1
钢片(7d)/级铜片(7d)/级铝片(7d)/级
SH/T 0080—1991
重叠试验
0 ≤1
钢片(5d)/级铜片(5d)/级
SH/T0692—2000
表3 溶剂稀释型防锈油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软质膜
试验方法 GB/T 261—2008 SH/T 0063—1991 SH/T 0082—1991 SH/T 02111998 SH/T 0216-—1999 SH/T 0214—1998 SH/T0212—1998 SH/T0692- 2—2000 SH/T 0080-1991 SH/T0105—1992 GB/T 2361—1992 SH/T 00811991 SH/T 0584—1994
检测项目
硬质膜 ≥38
≥70 柔软或油状态
闪点/℃ 干燥性流下点/℃ 低温附着性喷筹性分离安定性除膜性,包装贮存后透明性腐蚀性(质量变化)(55±2℃,7d)/ (mg/cm*) 膜厚/μm 湿热试验(钢片0级)/h 盐雾试验(钢片0级)/h 包装贮存(钢片0级)/d
指触干燥(4h) 不粘着(24h)
≥80
试片规定范围内油膜无揭起或脱落
油膜连续无相变,不分离
除膜(6次) 除膜(15次)
能看到印记
一
钢±0.2 黄铜±1.0 铝±0.2
≤15 ≥480
≤50 ≥720 ≥336 ≥360
-
≥90
注1:溶剂稀释型防锈油使用时应注意安全,使用场所应保持通风,安装排气装置,及时排除过量的溶剂蒸气,以
保证人身安全及环境的清洁。
3
GB/T8597—2013
表4 润滑油型防锈油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试验方法
I类均匀透明,油相无杂质、分层、沉淀
Ⅱ类
外观运动黏度(40℃)/(mm*/s)闪点(开口)/℃ 透明度(20℃±2℃)/mm 盐雾试验
目测
和异味
5~ 25 >130 60,透明
>25 >160 40,透明
GB/T265—1988(2004)
GB/T 3536—2008
见A.2
钢片(48h)/级黄铜片(48h)/级
<0 ≤1
一一
SH/T0081—1991(2006)
叠片试验(周期) 煤油溶解性腐蚀性(100℃±2℃,3h)
协议
SH/T0692—2000
见A.3
在煤油中完全溶解,无沉淀物产生
钢片黄铜片
试片无腐蚀痕迹试片无腐蚀痕迹
SH/T0195—1992(2007)
湿热试验
钢片/级黄铜片/级
≤0(7 d) ≤1(5 d)
≤0(10 d) ≤1(7 d)
GB/T2361—1992(2004)
人工汗置换性结胶性(100℃,24h) 机械杂质
印汗处无锈蚀油膜处无胶状物
SH/T0311—1992(2004)
见A.4
见4.2.3
表5 脂型防锈油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目测
均匀半流动育体或均匀软育体,无相的分层、无臭味
外观油基稳定性腐蚀试验(质盘变化)(55℃士2℃,7d)/ (mg/cm") 盐雾试验(35℃±1℃,5%±0.1%盐水溶液)
无相变,不分离钢±0.2 黄铜±0.2 铝±0.2 SH/T0080—1991(2006)
SH/T0214—1998(2004)
钢片(7d)/级黄铜片(7d)/级铝片(7d)/级
0 ≤1 ≤1
SH/T0081—1991(2006)
湿热试验
钢片(30d)/级黄铜片(10d)/级铝片(10d)/级
《0 ≤1 ≤1
GB/T 2361—1992(2004)
4
GB/T 8597—2013
表5(续)
检测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重叠试验(7d)/级
0 ≤1
钢-钢叠面铜-铜叠面
SH/T0692—2000
成膜性人工汗置换性油膜除去性机械杂质储存安定性 4.2.2轴承按其技术条件、用途的不同,以及用户的具体要求,应选用不同类型的防锈材料。 4.2.3成品轴承经清洗干燥后应立即使用防锈材料防锈,其中所用的防锈油不应含有大于5μm的杂质。低噪声轴承用防锈油不应有大于2μm的杂质。杂质颗粒尺寸的评定方法应符合JB/T10560- 2006附录C的规定,轴承清洗方法和干燥方法应符合GB/T4879一1999的规定。 4.2.4涂油时要求成膜性好,均匀,油膜无杂质、断层和开裂,无块状颗粒物夹附在油膜中。 4.2.5对于闭型轴承,轴承外部需使用防锈材料,并采取措施防止防锈材料影响轴承内润滑脂的性能。 4.3内包装 4.3.1 内包装材料
见A.5 SH/T 03111992 SH/T 0212—1998 GB/T 511—2010
连续性油脂膜印汗处无锈蚀试片无残留油膜
无
存放一年后,技术指标无变化
轴承内包装,推荐采用下列材料: a) 聚乙烯塑料或其他塑料筒(盒); b) 耐油纸、牛皮纸; c) 平纹和皱纹聚乙烯复合纸; d) 聚乙烯塑料薄膜; e) 双层或多层铝塑薄膜; f) 尼龙带或塑料编织带; g) 防水高强度塑料带; h) 尼龙塑料薄膜。 注:以上材料均应无腐蚀性,其中塑料薄膜腐蚀性按A.6检测。
4.3.2 内包装方法
轴承内包装方法应符合GB/T4879一1999的规定。对可分离轴承成套捆扎包装时,所用捆扎材料应无腐蚀性。对不可分离轴承所用内包装材料也应无腐蚀性。
若有特殊要求时,经制造厂与用户协商同意后,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包装。 4.3.3单件内包装的防锈质量试验
内包装防锈材料的质量,按如下要求进行周期试验(每个周期为7天,其中室内暴露2天,在湿热箱试验5天)后,轴承无锈蚀为合格。
对于半年防锈期的内包装,应试验一个周期;
a)
b) 对于一年防锈期的内包装,应试验两个周期; c) 对于两年防锈期的内包装,应试验三个周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