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7002-2014 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规范

SY/T 7002-2014 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42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3 10:14:57



相关搜索: 物理 7002 技术规范 地球 地球

内容简介

SY/T 7002-2014 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规范 ICS 75.180.10 E 11 备案号:48253—2015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7002—2014
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geophysical reservoir prediction
2015-03—01实施
2014-10—15发布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7002—2014
目 次
前言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义
基础资料收集 4. 1 地震资料 4.2井筒资料 4.3分析化验资料 4.4其他资料主要工作内容 5.1 基础工作 5.2 岩石物理分析与敏感弹性参数优选 5.3正演模拟与敏感属性优选 5.4储层预测 5.5储层综合评价 6 关键技术与要求 6.1 地震反演 6.2地震属性分析
4
5
成果图件成果归档
7
8 SY/T7002—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勘探开发研
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霞、甘利灯、张延庆、蔡加铭、李凌高、姚逢昌。
Ⅱ SY/T7002—2014
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储层预测的地球物理技术、方法和有关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储层地球物理预测、质量控制和资料存档。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5481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SY/T5928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妇档保管规范 SY/T5938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岩石物理建模rockphysicsmodeling 以岩石物理模型为依据,建立岩石整休弹性性质和各个组分弹性性质与岩石储层参数(如矿物及
其含量、孔隙度与形态、流体类型与饱和度等)之间关系的过程。 3. 2
岩石物理模版 rockphysicstemplate 一组经过工区实际资料标定过的可用于指导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预测的图版。
3.3
敏感弹性参数 sensitiveelasticparameter 在研究区能够明显区分岩性、物性或含油气性的弹性参数
3.4
敏感地震属性 sensitive altribute 在研究区能够明显区分岩性、物性或含油气性的地震属性。
3.5
弹性阻抗elasticimpedance 非零入射角的波阻抗。
3. 6
高亮体highlightvolume 在振幅谱上,峰值(最大)振幅与平均振幅的差值。
1 SY/T7002—2014
4基础资料收集
4.1地震资料
收集资料包括: a) 地震数据采集参数。 b) 叠前保真CMP/CRP道集。 c) 叠前时间偏移后的角道集 d) 叠后偏移的纯波地震数据、成果地震数据。 e) 叠前时间偏移的纯波地震数据、成果地震数据。 0) 叠加与偏移速度数据。 g) 时深关系数据,包括VSP时深曲线、平均速度、层速度等。
4.2井筒资料
井筒资料包括: a) 钻井资料:包括并位整标、补心、地面海拔、井轨迹数据等钻开基本信息。 b) 测井资料:经过环境校正的测井曲线及测井解释成果,原始测井曲线仅供参考。 c) 录井资料:经过归位校正后的岩心柱状图、录并图,未经校正的原始录井图仅供参考。 d) 测试资料:包括油气产量信息、试油成果、地温梯度、压力梯度、气油比等。
4.3分析化验资料
已有的分析化验资料,包括岩心薄片分析、油性分析、水性分析等 4.4其他资料
对储层预测有指导意义的已有地质、地震解释成果与研究报告等
5主要工作内容
5.1 基础工作 5.1.1储层标定
储层(段)项、底界面标定参照SY/T5938的规定执行 5.1.2储层构造解释
储层(段)顶、底界面构造解释按照SY7T5481的规定执行。 5.1.3岩相(沉积相)分析
根据优选出的地震属性,结合已有地质研究成果和测井资料进行岩性相带划分,明确有利相带。 5.2岩石物理分析与敏感弹性参数优选 5.2.1实验室测定分析
在条件充许情况下,测定储层与围岩不同岩性、孔隙度、孔隙流体的岩心样本的岩电性特征和弹
2 SY/T7002—2014
性特征。 5.2.2地震测井一致性处理
为便于进行井震结合,应开展消除非地层因素引起的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处理,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同测并系列、不同施工队伍、不同处理参数等造成的空间不一致性校正;声波测井与地震资料频率差异造成速度不一致性校正:测井解释与地震岩石物理建模需要的储层岩石体积模型的不一致性校正等。 5.2.3岩石物理建模 5.2.3.1基础参数确定
确定地层温度、压力、水矿化度、API度、原状气油比、原油密度、天然气相对密度等参数。 5.2.3.2岩石物理模型选择
根据储层岩石的沉积与成岩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孔隙流体性质等优选岩石物理模型,包括基质、干岩石骨架和饱和岩石物理模型。 5.2.3.3模型参数优化
通过调整孔隙纵横比、裂缝密度、泥质弹性参数等,使预测的弹性参数逼近实测参数的过程。 5.2.3.4验证与质控
利用实测弹性参数与模型预测弹性参数的一致性评估岩石物理模型的可靠性。用于一致性评估的弹性参数主要有纵横波速度和密度。 5.2.4横波速度估算 5.2.4.1经验公式法
根据岩心测量或者偶极声波测井曲线建立纵横波经验公式,在研究区内相同地质条件的其他开进行横波速度估算。 5.2.4.2理论模型法
根据已有岩石物理模型进行岩石物理建模和横波速度估算。 5.2.5储层特征分析 5.2.5.1曲线特征分析
通过测井曲线分析,建立岩性、物性、含油气性在不同曲线上的特征。 5.2.5.2曲线相关性分析
通过储层段不同测井曲线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建立储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与岩石物理性质之间的关联。 5.2.6敏感弹性参数分析 5.2.6.1直方图法
通过弹性参数直方图分析不同岩性(物性或含油气性)岩石的值域范围分离度,优选对岩性、物
3 SY/T7002—2014
性和含油气性识别能力好的弹性参数。 5.2.6.2交汇图法
通过多种(两种以上)弹性参数交汇图分析不同岩性(物性或含油气性)岩石分离度,确定对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的识别能力好的弹性参数组合。 5.2.7 岩石物理模版建立
宜按以下步骤建立模版: a)根据工区实际情况确定储层参数,如泥质含量、孔隙度、饱和度等的最大取值范围和等分
间。 b) 根据5.2.6的结果确定要计算的敏感弹性参数。 c) 利用岩石物理建模结果,计算等分后所有储层参数组合对应的敏感弹性参数值。 d)将计算的储层敏感弹性参数值绘制在直角坐标系中,并按一定的规律连线,形成敏感弹性
参数随储层参数变化的规则曲线族。
5.3正演模拟与敏感属性优选 5.3.1 叠后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5.3.1.1频率特征分析
通过波场正演分析储层的岩性、厚度、物性、孔隙流体的变化对频率特征的影响。 5.3.1.2能量特征分析
通过波场正演分析储层的岩性、厚度、物性、孔隙流体的变化对振幅特征的影响。 5.3.1.3剖面反射特征分析
通过波场正演分析断距大小,储层厚度、岩性横向变化、孔隙流体类型与饱和度横向变化对同相轴连续性或反射波形的影响。
5.3.2 叠前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叠前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包括: a) 岩性变化特征分析:根据研究区储层的岩性变化,对AVO响应特征进行模拟分析。 b) 物性变化特征分析:根据研究区储层的孔隙度、厚度的变化,对AVO响应特征进行模拟
分析。 c)孔隙流体变化特征分析:根据研究区的孔隙流体类型和饱和度变化,对AVO响应特征进行
模拟分析。
5.3.3 敏感地震属性优选 5.3.3.1直方图法
方法同5.2.6.1。 5.3.3.2交汇图法
方法同5.2.6.2。
4 SY/T7002—2014
5.4储层预测 5.4.1研究内容
根据敏感弹性参数和敏感地震属性优选结果,选用适合于标区的方法与技术进行如下研究: a)岩性预测:包括储层的顶面形态、底面形态、储层序度、有效储层厚度等。 b)器 物性预测:包括储层的孔隙度、孔隙结构、渗透率等参数 e) 流体识别:包括含油气范围圈定或地质目标含油气性的识别。
5.4.2 预测技术
储层预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震反演与地震属性分析,其技术要求见第6章。 5.5储层综合评价
根据不同地质任务要求,综合构造解释、岩相(沉积相)分析、储层参数预测、流体识别的结果进行储层划区分类,综合评价油气富集区带。
6关键技术与要求
6.1地震反演 6.1.1叠后反演
纵波阻抗能够有效识别储层时,宜选用叠后反演方法进行储层空间分布的预测。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a) 建立纵波阻抗解释模版,其主要目的为:
1 分析纵波阻抗对储层的区分能力; 2) 确定纵波阻抗储层解释门槛值。
b) 时深标定与子波提取主要步骤有:
1)利用研究区已有的时深关系曲线,分析和确定大套地层的时深关系; 2) 提取每一口井的井旁地震道子波确定反演子波的振幅谱和相位谱; 3) 微调时深关系保障子波相位的一致性,追踪层位与标定层位的误差小于1/2波长。
c) 储层构造建模和纵波阻抗属性建模主要包括以下两步:
1) 根据储层构造解释结果搭建构造框架模型; 2) 选择合适的内插方法对各井的纵波阻抗曲线进行内插建立纵波阻抗属性模型。
d)反演方法选择应遵从以下原则:
根据研究工区所处勘探开发阶段特点、区域地震地质背景、基础资料品质及研究任务
10
的目标和具体要求等状况,选择并确定适合于所研究工区的反演方法; 2) 当选用多种反演方法时,需根据反演方法的技术特点决定反演次序。
e) 质量控制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考虑:
1)并旁道反演结果应与井数据的测量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 2) 使用育井抽查的方法检测反演结果的可靠程度。
f)反演结果解释:根据解释模版和研究区的岩相(沉积相)分析结果进行储层预测。
5
上一章:SY/T 7021-2014 石油天然气地面建设工程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下一章:SY/T 6992-2014 碳酸盐岩地层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规范

相关文章

SY/T 7002-2020 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规范 SY/T 7307-2016 致密油气储层岩石物理实验室测量技术规范 SY/T 5769-2019 地球物理勘探定位数据P1/11交换格式 储层预测技术识别岩性油气藏 油气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与应用 用神经网络技术预测储层的渗透率 VSP测井技术在页岩气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Q/SY 01411-2022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与质量控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