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9.100 J 04
G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8704—2012
无损检测 磁致伸缩超声导波检测方法 Non-destructive testingTest method for ultrasonic guided wave testing
based on magnetostrictive effects
2013-03-01实施
2012-09-03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28704—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无损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上海泰司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康坦
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检验院、江西省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检测研究院、河南省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研究院、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材料研究所、山东科捷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安徽华夏高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功田、武新军、徐江、刘德宇、景为科、赵培征、李光海、侯旭东、马建宇、 兰清生、党林贵、吴占稳、孙鹏飞、金宇飞、梁玉梅、李寰。
GB/T28704—2012
无损检测磁致伸缩超声导波检测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快速发现构件中存在截面损失的磁致伸缩超声导波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检测温度为一20℃~550℃、直径为10mm~1000mm、壁厚为0.5mm~80mm
管状,直径为10mm~80mm棒状和直径为10mm~185mm束状等构件的表面和内部缺陷。如果合同各方同意,也可适用于上述构件的对接焊缝或其他构件的检测。
本标准未建立评价判据,具体的判据由合同各方协商确定。 本标准没有完全给出进行检测时的安全要求,使用本标准的各方有义务在检测前建立适当的安全
和防护准则。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9445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ISO9712:2005,IDT) GB/T12604.1无损检测 术语超声检测(ISO5577:2000,IDT) GB/T12604.6无损检测 术语涡流检测 GB/T15822.1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1部分:总则(ISO9934-1:2001,IDT) GB/T19943无损检测金属材料X和伽玛射线照相检测基本规则(ISO5579:1998,IDT) JB/T4730.2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 JB/T4730.3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 JB/T4730.4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
-
2
3术语和定义
GB/T12604.1和GB/T12604.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磁致伸缩效应 magnetostrictiveeffect 磁致伸缩铁磁性材料受外磁场作用时,其尺寸、形状发生变化的现象。
3. 2
逆磁致伸缩效应 inverse magnetostrictive effect 逆磁致伸缩铁磁性材料在受到(长度方向)轴向外力时,其内部磁场状态发生变化的现象。
3. 3
超声导波ultrasonicguidedwave 受构件边界条件(如构件几何尺寸、受力状态等)约束的、能够较长距离传播的某些特定频率范围的
超声波。
1
GB/T 28704--2012
3. 4
模态mode 导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定运动形式,在管、棒等中有纵向、扭转和弯曲三种模态: a)纵向模态 以压缩伸长运动形式在构件中传播的导波模态; b)扭转模态—以扭转运动形式在构件中传播的导波模态; c)弯曲模态 以弯曲运动形式在构件中传播的导波模态。
3.5
截面损失crosssectionalarealoss 被检构件缺陷处横截面减少的面积。
3.6
截面损失率ratioofcrosssectionalarealoss 被检材料或构件缺陷处横截面减少的面积与其公称横截面总面积的比值。
3.7
频散dispersion 波速随频率而变化的现象。
1
3.8
频散方程dispersiveequation 根据特定边界条件、满足弹性动力学特解的方程。
3. 9
频散曲线dispersioncurve 求解频散方程得到的波速与频率的关系曲线。一般横坐标表示波的频率、波长或周期,纵坐标表示
群速度或相速度。 3. 10
有效检测距离,effectivetestinglength 在一定灵敏度条件下仪器可达到的最大检测距离。
3. 11
磁致伸缩带 magnetostrictivefilm 具有较强磁致伸缩效应的材料制成的带材,如镍合金带、铁钻硬磁合金带、Terfenol-D合金带等。
4方法概要
:
4.1概述
磁致伸缩超声导波检测方法,是利用磁致伸缩效应在构件中产生的超声导波,对构件实施检测的一种方法。
磁致伸缩超声导波检测方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4.2直接法
本方法利用材料自身的磁致伸缩效应在构件中直接激励和接收导波,只能适用于被检对象为铁磁性材料的检测,其检测原理如图1所示。这种方法的(磁致伸缩)传感器包括激励线圈、检测线圈和提供偏置磁场的磁化器三个部分。两种线圈为与被检铁磁性材料构件同轴的螺线管,用于实现交变磁场和应力波之间的能量与信号转换。偏置磁场沿轴线方向,其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提高磁能与声能的换能效率,二是选择导波模态,偏置磁场可以采用电磁或永磁方式加载。在进行检测时,首先向激励线圈通入大电流脉冲,产生交变磁场;激励线圈附近的铁磁材料由于磁致伸缩效应受到交变应力作用,从而
2
GB/T28704—2012
激励出超声波脉冲;超声脉冲沿被检构件轴线传播时,不断在构件内部发生反射、折射和模式转换,经过复杂的干涉与叠加,最终形成稳定的导波模态。当构件内部存在缺陷时,导波将在缺陷处被反射返回;当反射回来的应力波通过检测线圈时,由于逆磁致伸缩效应会引起通过检测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检测线圈将磁通量变化转换为电压信号;通过测量检测线圈的感应电动势就可以间接测量反射回来的超声导波信号的时间和幅度,从而获取缺陷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
激励电流
激励线圈
电压信号
检测线圈
被检构件
磁化器
图1直接激励法磁致伸缩导波检测原理图
4.3间接法
本方法基于磁致伸缩效应在磁致伸缩带上激励导波,通过干耦合或粘接耦合的方式将导波由磁致伸缩带传送到待测构件上,实现导波激励;并通过相同耦合的方式将导波从待测构件传送回磁致伸缩带,基于逆磁致伸缩效应,实现导波接收。该方法既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的检测,也适用于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其检测原理如图2所示。这种方法的超声导播传感器包括线圈和磁致伸缩带两部分,磁致伸缩带在使用前,需要进行预磁化。检测时,磁致伸缩带与被检构件可采用固化胶紧密粘贴、也可用其他方式紧密耦合,实现声能传递。其检测缺陷的原理与4.2相同。
被检构件
磁致伸缩带
线圈
图2间接激励法磁致伸缩导波检测原理
5安全警示
本章没有列出进行检测时所有的安全要求,使用本标准的用户应在检测前建立安全准则。 检测过程中的安全要求至少如下: a)检测人员应遵守被检件现场的安全要求,根据检测地点的要求穿戴防护工作服和佩戴有关防
护设备; b)如有要求,使用的电子仪器应具有防爆功能;
3
GB/T28704—2012
c) 在线检测时,应注意被检件的温度状态,以免烫伤或冻伤;应避免安全阀过早或突然开启引起
的危险后果,尤其是被检件内储存有毒或易燃、易爆等危害性介质时。
6人员要求
按本标准实施检测的人员,应按GB/T9445或合同各方同意的体系进行资格鉴定与认证,并由雇主或其代理对其进行职位专业培训和操作授权。
7检测工艺规程
-
7.1通用检测工艺规程
从事磁致伸缩超声导播检测的单位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通用检测工艺规程,其内容至少应包括如下要素:
1
a)适用范围; b) 引用标准、法规; c) 检测人员资格; d) 检测仪器设备:耦合剂、传感器、传感器夹具、信号线、前置放大器、电缆线、仪器主机、检测数据
采集和分析软件等; e) 被检件的信息:几何形状与尺寸、材质、设计与运行参数; f) 检测覆盖范围及传感器安装部位阵列确定; g) 被检件表面状态及传感器安装方式; h) 检测时机; i) 灵敏度测量、距离-波幅曲线绘制; i) 检测过程和数据分析解释; k) 检测结果的评定; 1) 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 m) 编制、审核和批准人员; n) 编制日期。
1
7.2检测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
应按9.1.3执行。
8检测设备 8.1检测仪器
检测仪器应具有频散曲线计算、信号激励、数据采集、信号波形显示、分析与存储的功能,且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a)根据被检件特征参数,能给出频散曲线; b)激励信号的频率、幅值、周期数、重复频率可调; c) 数据采集频率不低于激励信号最高频率的10倍,应与信号激励具有同步功能; d)检测信号应能实时存储,以备后续处理和分析,且应具有绘制和存储距离-波幅曲线的功能; e) 具有时基和距离显示两种方式,且可实现波形局部放大; 4
GB/T28704---2012
能够分析缺陷的位置和截面损失率当量,缺陷位置的最小分辨率应达到10mm,截面损失率的最小分辨率应达到5%;
f)
g) 仪器应具有截面损失率报警功能,当信号超过设定阈值时,应进行报警,报警阈值应能根据需
要可调,至少可分别设置为6%、9%和12%。
8.2传感器
每个传感器应给出被检构件材料、工作温度和直径的适用范围。 8.3预磁化器
在间接激励法中,预磁化器的功能是将磁致伸缩带磁化,使其剩磁达到适当大小。 8.4试件 8.4.1校准试件
校准试件用于对检测设备进行灵敏度和各种功能的测试。校准试件应选用压力管道常用的无缝钢管制作,有3%、6%和9%截面损失率的横向环形切槽各一个,如图3所示。切槽的宽度在0.5mm~ 2mm,深度方向的公差士0.2mm。校准试件的长度、厚度和切槽位置的要求如表1所示。
L
9%横向环形切槽
6%横向环形切
3%横向环形切精
图3 校准试件示意图
表1 校准试件的要求
横向环形切槽的位置/m
序号
外径D/mm
长度L/m
厚度T/mm
L2 12 16 22
Li 7 9 12
Ls 17 23 32
T≥2 T≥4 T≥10
1 2 3
50>D≥10 150>D≥50 1000≥D≥150
L≥18 L≥24 L≥34
5
GB/T 287042012
8.4.2对比试件
对比试件用于对被检测构件上缺陷截面损失率当量进行评定。对比试件应采用与被检测构件材料性能及几何形状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制作,试件的长度至少为仪器可探测9%截面损失率人工缺陷距离的1.2倍,且不小于12m。
除合同有关各方另有约定之外,应按如下要求加工对比试件: a)对于管状构件,在对比试件上至少3个部位外表面分别加工出多个直径与壁厚相同、深度为壁
厚40%的锥孔;每处锥孔的数量按截面损失率的9%进行计算,锥孔在环向间距应均匀分布,深度公差士0.2mm;试件两端的锥孔距试件端部至少1m。
b)对于棒状构件,在对比试件上至少3个部位外表面分别加工出多个直径为5mm~10mm、深
度为2mm~5mm的锥孔;每处锥孔的数量按截面损失率的9%进行计算,锥孔在环向间距应均匀分布,深度公差士0.2mm;试件两端的锥孔距试件端部至少1m。
c)对于束扎的钢索或钢丝绳等构件,在对比试件上3个部位分别加工断口;每处断丝的数量按截
面损失率的9%进行计算,同一处断丝应紧密相邻;试件两端的断口距试件端部至少1m,中间部位的断口在试件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不同部位断口的环向应均匀分布。
8.5非导体垫片
可采用不同数量已知厚度的非导体垫块来模拟不同厚度的覆盖层,也可直接在校准试件上喷涂实际涂层。推荐垫块厚度为0.5mm的整数倍。 8.6检测设备的维护和校准
应制定书面规程,对检测设备进行周期性维护和检查,以保证仪器功能。 在去现场进行检测之前,应在实验室内选择相应规格的校准试件对检测仪器进行校准,若检测结果
与已知试件缺陷分布相符,则表明仪器正常。
在现场进行检测时,如怀疑设备的检测结果,应对设备进行功能检查和调整,并对每次维护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
9检测
9.1# 检测前的准备 9.1.1 资料审查
资料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被检件制造文件资料: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文件、峻工图等; b) 被检件运行记录资料:开停车情况、运行参数、工作介质、载荷变化情况以及运行中出现的异常
情况等; c) 检验资料:历次检验与检测报告; d)其他资料:修理和改造的文件资料等。
9.1.2现场勘察
应对被检件现场进行勘察,找出所有可能影响检测的因素,如支吊架、内部或外部附件、外保温层情况等。在检测时应设法尽可能避免这些因素的干扰。
6
ICS 19.100 J 04
G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8704—2012
无损检测 磁致伸缩超声导波检测方法 Non-destructive testingTest method for ultrasonic guided wave testing
based on magnetostrictive effects
2013-03-01实施
2012-09-03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28704—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无损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上海泰司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康坦
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检验院、江西省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检测研究院、河南省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研究院、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材料研究所、山东科捷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安徽华夏高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功田、武新军、徐江、刘德宇、景为科、赵培征、李光海、侯旭东、马建宇、 兰清生、党林贵、吴占稳、孙鹏飞、金宇飞、梁玉梅、李寰。
GB/T28704—2012
无损检测磁致伸缩超声导波检测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快速发现构件中存在截面损失的磁致伸缩超声导波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检测温度为一20℃~550℃、直径为10mm~1000mm、壁厚为0.5mm~80mm
管状,直径为10mm~80mm棒状和直径为10mm~185mm束状等构件的表面和内部缺陷。如果合同各方同意,也可适用于上述构件的对接焊缝或其他构件的检测。
本标准未建立评价判据,具体的判据由合同各方协商确定。 本标准没有完全给出进行检测时的安全要求,使用本标准的各方有义务在检测前建立适当的安全
和防护准则。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9445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ISO9712:2005,IDT) GB/T12604.1无损检测 术语超声检测(ISO5577:2000,IDT) GB/T12604.6无损检测 术语涡流检测 GB/T15822.1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1部分:总则(ISO9934-1:2001,IDT) GB/T19943无损检测金属材料X和伽玛射线照相检测基本规则(ISO5579:1998,IDT) JB/T4730.2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 JB/T4730.3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 JB/T4730.4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
-
2
3术语和定义
GB/T12604.1和GB/T12604.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磁致伸缩效应 magnetostrictiveeffect 磁致伸缩铁磁性材料受外磁场作用时,其尺寸、形状发生变化的现象。
3. 2
逆磁致伸缩效应 inverse magnetostrictive effect 逆磁致伸缩铁磁性材料在受到(长度方向)轴向外力时,其内部磁场状态发生变化的现象。
3. 3
超声导波ultrasonicguidedwave 受构件边界条件(如构件几何尺寸、受力状态等)约束的、能够较长距离传播的某些特定频率范围的
超声波。
1
GB/T 28704--2012
3. 4
模态mode 导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定运动形式,在管、棒等中有纵向、扭转和弯曲三种模态: a)纵向模态 以压缩伸长运动形式在构件中传播的导波模态; b)扭转模态—以扭转运动形式在构件中传播的导波模态; c)弯曲模态 以弯曲运动形式在构件中传播的导波模态。
3.5
截面损失crosssectionalarealoss 被检构件缺陷处横截面减少的面积。
3.6
截面损失率ratioofcrosssectionalarealoss 被检材料或构件缺陷处横截面减少的面积与其公称横截面总面积的比值。
3.7
频散dispersion 波速随频率而变化的现象。
1
3.8
频散方程dispersiveequation 根据特定边界条件、满足弹性动力学特解的方程。
3. 9
频散曲线dispersioncurve 求解频散方程得到的波速与频率的关系曲线。一般横坐标表示波的频率、波长或周期,纵坐标表示
群速度或相速度。 3. 10
有效检测距离,effectivetestinglength 在一定灵敏度条件下仪器可达到的最大检测距离。
3. 11
磁致伸缩带 magnetostrictivefilm 具有较强磁致伸缩效应的材料制成的带材,如镍合金带、铁钻硬磁合金带、Terfenol-D合金带等。
4方法概要
:
4.1概述
磁致伸缩超声导波检测方法,是利用磁致伸缩效应在构件中产生的超声导波,对构件实施检测的一种方法。
磁致伸缩超声导波检测方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4.2直接法
本方法利用材料自身的磁致伸缩效应在构件中直接激励和接收导波,只能适用于被检对象为铁磁性材料的检测,其检测原理如图1所示。这种方法的(磁致伸缩)传感器包括激励线圈、检测线圈和提供偏置磁场的磁化器三个部分。两种线圈为与被检铁磁性材料构件同轴的螺线管,用于实现交变磁场和应力波之间的能量与信号转换。偏置磁场沿轴线方向,其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提高磁能与声能的换能效率,二是选择导波模态,偏置磁场可以采用电磁或永磁方式加载。在进行检测时,首先向激励线圈通入大电流脉冲,产生交变磁场;激励线圈附近的铁磁材料由于磁致伸缩效应受到交变应力作用,从而
2
GB/T28704—2012
激励出超声波脉冲;超声脉冲沿被检构件轴线传播时,不断在构件内部发生反射、折射和模式转换,经过复杂的干涉与叠加,最终形成稳定的导波模态。当构件内部存在缺陷时,导波将在缺陷处被反射返回;当反射回来的应力波通过检测线圈时,由于逆磁致伸缩效应会引起通过检测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检测线圈将磁通量变化转换为电压信号;通过测量检测线圈的感应电动势就可以间接测量反射回来的超声导波信号的时间和幅度,从而获取缺陷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
激励电流
激励线圈
电压信号
检测线圈
被检构件
磁化器
图1直接激励法磁致伸缩导波检测原理图
4.3间接法
本方法基于磁致伸缩效应在磁致伸缩带上激励导波,通过干耦合或粘接耦合的方式将导波由磁致伸缩带传送到待测构件上,实现导波激励;并通过相同耦合的方式将导波从待测构件传送回磁致伸缩带,基于逆磁致伸缩效应,实现导波接收。该方法既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的检测,也适用于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其检测原理如图2所示。这种方法的超声导播传感器包括线圈和磁致伸缩带两部分,磁致伸缩带在使用前,需要进行预磁化。检测时,磁致伸缩带与被检构件可采用固化胶紧密粘贴、也可用其他方式紧密耦合,实现声能传递。其检测缺陷的原理与4.2相同。
被检构件
磁致伸缩带
线圈
图2间接激励法磁致伸缩导波检测原理
5安全警示
本章没有列出进行检测时所有的安全要求,使用本标准的用户应在检测前建立安全准则。 检测过程中的安全要求至少如下: a)检测人员应遵守被检件现场的安全要求,根据检测地点的要求穿戴防护工作服和佩戴有关防
护设备; b)如有要求,使用的电子仪器应具有防爆功能;
3
GB/T28704—2012
c) 在线检测时,应注意被检件的温度状态,以免烫伤或冻伤;应避免安全阀过早或突然开启引起
的危险后果,尤其是被检件内储存有毒或易燃、易爆等危害性介质时。
6人员要求
按本标准实施检测的人员,应按GB/T9445或合同各方同意的体系进行资格鉴定与认证,并由雇主或其代理对其进行职位专业培训和操作授权。
7检测工艺规程
-
7.1通用检测工艺规程
从事磁致伸缩超声导播检测的单位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通用检测工艺规程,其内容至少应包括如下要素:
1
a)适用范围; b) 引用标准、法规; c) 检测人员资格; d) 检测仪器设备:耦合剂、传感器、传感器夹具、信号线、前置放大器、电缆线、仪器主机、检测数据
采集和分析软件等; e) 被检件的信息:几何形状与尺寸、材质、设计与运行参数; f) 检测覆盖范围及传感器安装部位阵列确定; g) 被检件表面状态及传感器安装方式; h) 检测时机; i) 灵敏度测量、距离-波幅曲线绘制; i) 检测过程和数据分析解释; k) 检测结果的评定; 1) 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 m) 编制、审核和批准人员; n) 编制日期。
1
7.2检测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
应按9.1.3执行。
8检测设备 8.1检测仪器
检测仪器应具有频散曲线计算、信号激励、数据采集、信号波形显示、分析与存储的功能,且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a)根据被检件特征参数,能给出频散曲线; b)激励信号的频率、幅值、周期数、重复频率可调; c) 数据采集频率不低于激励信号最高频率的10倍,应与信号激励具有同步功能; d)检测信号应能实时存储,以备后续处理和分析,且应具有绘制和存储距离-波幅曲线的功能; e) 具有时基和距离显示两种方式,且可实现波形局部放大; 4
GB/T28704---2012
能够分析缺陷的位置和截面损失率当量,缺陷位置的最小分辨率应达到10mm,截面损失率的最小分辨率应达到5%;
f)
g) 仪器应具有截面损失率报警功能,当信号超过设定阈值时,应进行报警,报警阈值应能根据需
要可调,至少可分别设置为6%、9%和12%。
8.2传感器
每个传感器应给出被检构件材料、工作温度和直径的适用范围。 8.3预磁化器
在间接激励法中,预磁化器的功能是将磁致伸缩带磁化,使其剩磁达到适当大小。 8.4试件 8.4.1校准试件
校准试件用于对检测设备进行灵敏度和各种功能的测试。校准试件应选用压力管道常用的无缝钢管制作,有3%、6%和9%截面损失率的横向环形切槽各一个,如图3所示。切槽的宽度在0.5mm~ 2mm,深度方向的公差士0.2mm。校准试件的长度、厚度和切槽位置的要求如表1所示。
L
9%横向环形切槽
6%横向环形切
3%横向环形切精
图3 校准试件示意图
表1 校准试件的要求
横向环形切槽的位置/m
序号
外径D/mm
长度L/m
厚度T/mm
L2 12 16 22
Li 7 9 12
Ls 17 23 32
T≥2 T≥4 T≥10
1 2 3
50>D≥10 150>D≥50 1000≥D≥150
L≥18 L≥24 L≥34
5
GB/T 287042012
8.4.2对比试件
对比试件用于对被检测构件上缺陷截面损失率当量进行评定。对比试件应采用与被检测构件材料性能及几何形状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制作,试件的长度至少为仪器可探测9%截面损失率人工缺陷距离的1.2倍,且不小于12m。
除合同有关各方另有约定之外,应按如下要求加工对比试件: a)对于管状构件,在对比试件上至少3个部位外表面分别加工出多个直径与壁厚相同、深度为壁
厚40%的锥孔;每处锥孔的数量按截面损失率的9%进行计算,锥孔在环向间距应均匀分布,深度公差士0.2mm;试件两端的锥孔距试件端部至少1m。
b)对于棒状构件,在对比试件上至少3个部位外表面分别加工出多个直径为5mm~10mm、深
度为2mm~5mm的锥孔;每处锥孔的数量按截面损失率的9%进行计算,锥孔在环向间距应均匀分布,深度公差士0.2mm;试件两端的锥孔距试件端部至少1m。
c)对于束扎的钢索或钢丝绳等构件,在对比试件上3个部位分别加工断口;每处断丝的数量按截
面损失率的9%进行计算,同一处断丝应紧密相邻;试件两端的断口距试件端部至少1m,中间部位的断口在试件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不同部位断口的环向应均匀分布。
8.5非导体垫片
可采用不同数量已知厚度的非导体垫块来模拟不同厚度的覆盖层,也可直接在校准试件上喷涂实际涂层。推荐垫块厚度为0.5mm的整数倍。 8.6检测设备的维护和校准
应制定书面规程,对检测设备进行周期性维护和检查,以保证仪器功能。 在去现场进行检测之前,应在实验室内选择相应规格的校准试件对检测仪器进行校准,若检测结果
与已知试件缺陷分布相符,则表明仪器正常。
在现场进行检测时,如怀疑设备的检测结果,应对设备进行功能检查和调整,并对每次维护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
9检测
9.1# 检测前的准备 9.1.1 资料审查
资料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被检件制造文件资料: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文件、峻工图等; b) 被检件运行记录资料:开停车情况、运行参数、工作介质、载荷变化情况以及运行中出现的异常
情况等; c) 检验资料:历次检验与检测报告; d)其他资料:修理和改造的文件资料等。
9.1.2现场勘察
应对被检件现场进行勘察,找出所有可能影响检测的因素,如支吊架、内部或外部附件、外保温层情况等。在检测时应设法尽可能避免这些因素的干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