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77.140.60 H 44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8900--2012
钢筋混凝土用钢材试验方法
Test methods of steelfor reinforcement of concrete
(ISO15630-1:2010,Steel for thereinforcement and prestressing of
concreteTest methods-Part l:Reinforcing bars,wire rod and wire,MOD)
2013-05-01实施
2012-11-0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8900—2012
目 次
前言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符号描述试样的一般规定 4.1制取 4.2矫直. 4.3、人工时效 5拉伸试验 5.1试样 5.2试验设备 5.3试验程序 6弯曲试验 6.1试样 6.2试验设备 6.3试验程序 6.4试验结果的判定 7反向弯曲试验 7. 1 试样 7.2 试验设备 7.3试验程序 7.4试验结果的判定 8轴向疲劳试验 8.1试验原理 8.2试样 8.3试验设备 8.4试验程序
1
2
3
-
.
1
.
化学分析 10 尺寸测量 10.1 试样, 10.2试验设备 10.3 试验程序,
9
相对肋面积(fr)的确定 11.1 概述 11.2 测定
11
11
.
11
11
I
GB/T28900—2012
11.3fr的计算 12重量偏差的确定 12.1试样 12.2测量的精确度 12.3试验程序 13钢筋的金相检验方法 13.1试样 13.2试验程序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与ISO15630-1:2010技术性差异及原因
11 12 12 12 12 12 12 12 13
...
..
.
Ⅱ
GB/T28900—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采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5630-1:2010《混凝土用钢筋和预应力钢材试验方法第
1部分:钢筋、盘条和钢丝》。
由于我国相关规范的规定和工业的实际要求,本标准在采用国际标准时进行了修改。这些技术性差异用垂直单线标识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本标准与对应国际标准ISO15630-1:2010 的技术性差异及原因见附录A。
为了方便我国生产厂和用户的使用,与对应国际标准相比,本标准主要做了如下技术性修改:
增加了第13章钢筋的金相检验方法;一删除了原第13章报告;
一全文删除了关于冷轧扭钢筋和刻痕钢筋的有关内容;一在8.4.2中对没有明确试验条件的产品提供推荐的疲劳试验步骤,以进行补充;一在第9章中明确了以GB/T4336进行仪器分析,以化学分析方法为仲裁方法。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b)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钢总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科机械
(天津)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朝晖、朱建国、侯捷、王丽萍、刘宝石、陶然、张新、黄宁。
I
GB/T28900—2012
钢筋混凝士用钢材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筋混凝土用钢的拉伸、弯曲、反向弯曲、轴向疲劳、化学分析、几何尺寸测量、相对肋面积的测定、重量偏差的确定和钢筋的金相检验等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用钢筋产品。 本标准不适用于预应力钢材。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8.1一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ISO6892-1:2009,MOD) GB/T232-2010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ISO7438:2005,MOD) GB/T4336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常规法) GB/T12160单轴试验用引伸计的标定(GB/T12160—2002,ISO9513:1999,IDT) GB/T13298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GB/T16825.1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检验与校
准(GB/T16825.1—2008,ISO7500-1:2004,IDT)
3符号描述
本标准使用的符号见表1。
表1符号
符号 hi h hmax ho.i h1/4 hs/4 A A Agt b
单位 mm mm mm
描述
涉及章条号
纵肋高度在中间点处的横肋高横肋的最大高度肋在长度上按照△I的距离被分为p个部分时i部分的平均高度在四分之一点处的肋高在四分之三点处的肋高断后伸长率最大力F.塑性延伸率最大力F.总延伸率横肋顶宽
10.3.2,11.3 10.3.1.2,11.3.3 10. 3.1.1
11.3.1
mm
10.3.1.2,11.3.2 10.3.1.2,11.3.2 5.1,5.3 5. 3 5 10.3.7
mm mm % % % mm
1
GB/T28900-—2012
4试样的一般规定
4.1制取
除非另有协议,试样应从符合交货状态的钢筋产品上制取。
4.2矫直
对于从盘卷上制取的试样,在任何试验前应进行简单的弯曲矫直,并确保最小的塑性变形。 注:对于拉伸试验和弯曲试验,试样必须是平直的,为了获得满意的平直度,建议对试样进行手工矫直或机械矫直。 试样的矫直方式(手工、机械)应记录在试验报告中。1)
4.3人工时效
测定拉伸试验和疲劳试验的性能指标时,可根据需要对试样进行人工时效(对于需要矫直的试样应在矫直后进行人工时效)。
·
当产品标准没有规定人工时效工艺时,可采用下列工艺条件:加热试样到100℃,在100℃士10℃ 下保温60min~75min,然后在静止的空气中自然冷却到室温。
当对试样进行人工时效时,时效的工艺条件应记录在试验报告中。
5拉伸试验
5.1试样
除了在第4章中给出的一般规定外,试样的平行长度应足够长,以满足5.3中对伸长率测定的要求。
当测定断后伸长率(A)时,试样应根据GB/T228.1的规定来标记原始标距L。。 当通过手工方法测定最大力F总延伸率(A.)时,等分格标记应标在试样的平行长度上,根据钢
筋产品的直径,等分格标记间的距离应为10mm,根据需要也可采用5mm或20mm。 5.2试验设备
试验机应根据GB/T16825.1来校验和校准,至少达到1级。 当使用引伸计测定R。或Rpo.2时,引伸计精度应达到1级(见GB/T12160);测定Agt时,可使用
2级精度的引伸计(见GB/T12160)。
用于测定最大力F总延伸率(Agt)的引伸计应至少有100mm的标距长度,标距长度应记录在试验报告中。 5.3试验程序
拉伸试验应根据GB/T228.1进行。对于Rp0.2的测定,如果力-延伸曲线的弹性直线段较短或不明显,应采用下列方法的一种:
a)GB/T228.1一2010中第15章和附录K中的推荐程序; b)力-延伸曲线的直线段应被视作连接0.2F.和0.5F,两点之间的线段。 当有争议时,应采用第二种程序。
1)对于由钢筋产品生产商提供的常规试验,包括试样条件和校直方法在内的试验信息应记录在内部文档中。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