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7.040.10 H 22
G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077—2010
金属材料 疲劳试验 轴向应变控制方法
Metallic materials--Fatigue testingAxial-strain-controlled method
(1SO12106:2003,MOD)
2011-10-01实施
2011-01-1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6077-2010
目 次
前言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符号和说明 5 设备 6 试样
IV
-
2
试验程序. 8 数据处理
7
13 16 12 21 22
试验报告·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对中检查方法实例· 附录B(资料性附录) 试验结果的绘图表述实例
9
-..
GB/T26077—2010
前言
本标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12106:2003《金属材料疲劳试验轴向应变控制方法》(英文版)。 本标准根据ISO12106:2003重新起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标准在采用国际标准时进行了修
改和补充。这些技术性差异用垂直单线标识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
本标准结构和技术内容与ISO12106:2003基本一致,根据我国情况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修改:
删去了国际标准的前言; “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一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规范性引用文件中采用国家标准代替相应国际标准并新增加6项国家标准和检定规程;增加部分试验术语的文字定义及解释;
一更改对中检查的间隔周期;表面粗糙度用Ra代替R,;一采用E*做为数据处理的推荐弹性模量。
-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钢铁研究总院、冶治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刘涛、高怡斐、董莉。
IⅢI
GB/T 26077—2010
引言
机械结构的设计应考虑疲劳载荷条件的影响。在某些工业领域(如核电、航空、机械工程),研究材料在反复应变控制条件下(指低循环疲劳)出现循环塑性时的行为是必要的。
为了明确不同试验室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应对遵从本国家标准某些关键点的试验数据进行收集
本国家标准包括金属材料疲劳性能试验结果的产生及解释。
V
GB/T26077—2010
金属材料疲劳试验轴向应变控制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材料轴向应变控制疲劳试验的定义、符号、试验设备、试验程序、数据处理和试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在恒温恒幅条件下应变控制且应变比R。三一1的单轴加载试样。 本标准也可用于指导在其他条件下进行的疲劳试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2160单轴试验用引伸计的标定(GB/T12160--2002,ISO9513:1999,IDT) GB/T16825.1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检验与校
准(GB/T16825.1--2008,ISO7500-1:2004,IDT)
GB/T25917轴向加力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 JG141工作用贵金属热电偶检定规程 JJG351工作用廉金属热电偶检定规程 JG556轴向加力疲劳试验机检定规程 JJG617数字温度指示调节议检定规程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 1
真应力 turestress 6 瞬时力除以标距内的瞬时横截面积。 a=F/A或α=S(1十e),式中S为工程应力F/A。,e为工程应变△L/L。 注:当真应变量小于10%时,真应力近似等于工程应力。
3.2
标距 gaugelength 引伸计测量点之间的距离。
3. 3
真应变 turestrain 8 标距瞬时增量除以标距瞬时长度的积分值。 E=
或e=ln(1+e),式中e 为工程应变 △L/L。,L 为标距的瞬时长度。 注:当真应变量小于10%时,真应变近似等于工程应变。
JLL
3.4
循环 cycle 应变-时间函数上周期重复的最小单元。
1
GB/T26077—2010
3. 5
最大值 maximum 变量在-个循环内的最大代数值。
3. 6
最小值 minimum 变量在一个循环内的最小代数值。
3.7
平均值 mean 变量最大值与最小值代数和的一半。
3.8
范围 range 变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代数差。
3. 9
幅值 amplitude 变量范围的一半。
3. 10
疲劳寿命 fatigue life Nt 达到失效的循环数N。 注:在7.8中有对于失效判据定义的实例,所使用的失效判据应在报告中法明。
3.11
滞后迥线 hysteresis loop 在个循环内应力-应变的封闭曲线。
4 符号和说明
4.1~4.3给出了本标准使用的符号和相应的说明 4.1 试样
见表1。
表1与试样相关的符号及说明
说 明
试样类型
符号 Lo L Ao A At r Lt d D L. B t W
单 位 mm mm n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原始标距瞬时标距原始横裁面积瞬时横截面积(A=AL。/L) 失效处的最小横截面积过渡弧半径(从试样平行工作部分到夹持端)试样的总长平行工作部分截面直径试样夹持端直径试样截面减小区域长度截面宽度厚度夹持端宽度
通用
圆柱形
板形
2
GB/T26077-2010
4.2疲劳试验 4.2.1符号
E- 弹性模量(GPa); Er 峰值拉伸应力后的卸载模量(见图1)(GPa); Ec 峰值压缩应力后的卸载模量(见图1)(GPa); E* 达到稳定循环或半寿命循环时E与Ec的平均值; N 到达失效时的循环数; T 到达失效时的总时间(s);
真应力(MPa); E 真应变;
a
参量的变化范围;
4
Rpo. 2 0.2%规定塑性延伸强度; Ra 表面粗糙度(μm); R. 应力比(R,=0min/om); R. 应变比(R,=Emin/emx);
应变速率(s-1)。
?
Ac
d4
n
A&t
图1应力-应变滞后迥线
4.2.2下标注
总的; P 一塑性的;
L
弹性的;幅值;平均值;
e a m
1/4 一与前1/4循环相关的; min- 最小值; max 最大值。 4.3结果的表述
见表2。
3
GB/T26077—2010
表2结果表述的符号及名称
符号
名称循环屈服强度拉伸应变硬化指数循环应变硬化指数
单位 MPa
N n K K' di b e
MPa MPa MPa
强度系数循环强度系数疲劳强度系数疲劳强度指数疲劳延性系数疲劳延性指数
V
a通常采用0.2%偏置。 5设备 5.1试验机 5.1.1概述
拉-压疲劳试验机应能够平稳启动,且当试验力过零时试样不能发生过冲。当横梁处于工作位置时试验机应有足够的侧向刚性及对中。
整个机械加载系统(包括力传感器、夹具和试样)应具有足够的侧向刚性,当按照指定的波形进行试验时试验机应能够进行应变控制且能够测量力值。试验机可以是液压伺服式或电子机械式。 5.1.2力传感器
力传感器应适用于拉-压疲劳试验且具有足够的轴向和侧向刚性。其承载能力应能满足试验需要。 从计算机自动采集系统或从其他非自动采集系统的输出设备记录的力值与真实力值之差应在允许
的范围之内。力传感器的承载能力应足够覆盖试验时的力值变化范围,且测量准确度优于1%。
力传感器应能够进行温度补偿漂移量不超过满量程的0.002%/℃。 在高温或低温试验下,应对传感器采用适当的隔热或补偿装置以保证其测量准确度在规定范围内。
5.1.3夹具
夹具应能够将循环力平稳传递至试样纵轴线上。上下夹具间的距离应尽可能的靠近以避免侧向失稳。设备的几何尺寸应能够良好对中以满足5.1.4的要求。因此,应限制夹具组件的数量并尽可能减少机械配合面的数量。
夹具应能保证试样在安装过程中的可重复性。夹具应具有确认试样对中用的表面以及保证在试验过程中能够平稳传递拉-压力的表面。其材料的选取应考虑试验温度范围的影响。 5.1.4对中检查
在刚性装夹系统中出现的不对中弯曲通常有以下一条或几条原因引起(见图2):夹具的角度偏差、 在理想刚性系统中加力装置(或夹具)的侧向偏差、在非刚性系统中试样链的装配偏差或作动器在轴承间的侧向间隙。
应至少每半年对试验系统对中进行一次检查。在最大应变点处和最小应变点处弯曲应变应小于轴向应变的5%。图3所示为推荐的对中检查应变测量装置。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能够达到测量对中目的的测量技术,详见附录A。 5.2应变的测量
应采用轴向引伸计测量试样上的应变。 引伸计应适合长期测量动态应变量并最大限度的降低信号漂移、滑动和机械滞后。它应能直接测
量试样上的轴向应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