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53.040.20 G 42 备案号:34629--2012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4224-2011
钢丝绳芯管状输送带
Pipe conveyor belts of steel cord construction
2012-07-01实施
2011-12-2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 4224—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输送带分技术委员会(SAC/TC428/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双箭橡胶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橡六输送带有限公司、无锡宝通带业股份有限
公司、浙江三维橡胶制品有限公司、青岛科技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会民、张墩、包志方、张国方、辛永录、朱汉华、范军、余雪梅。
HG/T4224—2011
钢丝绳芯管状输送带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具有橡胶覆盖层的钢丝绳芯管状输送带(以下简称“带”)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存与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环境为一20℃~40℃的钢丝绳芯管状输送带。 本标准不适用于成槽输送物料的输送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28一2009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idtISO37:2005) GB/T3512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GB/T3512--2001,eqvISO
188:1998)
GB/T 4490 织物芯输送带宽度和长度(idtGB/T4490—2009,ISO251:2003) GB/T 5752 输送带标志(GB/T5752—2002,eqvISO433:1991) GB/T5753 钢丝绳芯输送带总厚度和覆盖层厚度的测定方法(idtGB/T5753-2008,
ISO7590:2001)
GB/T5754.2钢丝绳芯输送带 纵向拉伸试验第2部分:拉伸强度的测定(idtGB/ T5754.2—2005,ISO7622-2:1984)
GB/T57554 钢丝绳芯输送带钢丝绳粘合强度的测定(GB/T5755--2000,eqvISO7623:1996) GB/T5756 输送带术语及其定义(neqGB/T5756--2009,ISO5284:1986) GB/T7762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耐臭氧龟裂静态拉伸试验(modGB/T7762·-2003,
ISO 1431—1 : 1989)
GB/T9770 普通用途钢丝绳芯输送带 GB/T9867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耐磨性能的测定(旋转辊筒式磨耗机法)(idtGB/T9867一
2008,ISO4649:2002)
GB/T17044 钢丝绳芯输送带覆盖层与带芯层粘合强度试验方法(GB/T17044--1997,eqvISO 8094:1984)
HG/T2410 输送带取样(idtHG/T2410一2006,ISO282:1992) HG/T3056 输送带贮存和搬运指南(idtHG/T3056—2006,ISO5285:2004)
3术语和定义
GB/T5756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管径tube diameter 管状输送带两侧边卷成筒形后的外圆公称直径。
3. 2
横向刚性 transverse rigidity 横向两端搭接重叠处向外反弹的力。
1
HG/T4224—2011
4产品分类 4. 1 规格
带的规格按带的管径、带的纵向拉伸强度和带的宽度区分。 4.1.1带的管径
带的管径用“$"表示,以毫米(mm)为单位,见表1。
表 1
公称管径/mm 实际外径/mm 宽度/mm
$200 $250 $300 $350 $400 $500 $600 $700
282 1000 1 100 1 300 1 600 1 850 2 250 2450
361
218 800
308
457
543
640
728
4.1.2 强度规格
带的强度规格用字母St"和纵向拉伸强度(N/mm)的标称值表示,见表2。
表 2
项 目 St630 St800 St1000|St1250|St1600St2000 St2500 St2800 St3150 St3500 S14000 St4500 [St5000|5 St5400 纵向拉伸强度 630 800 1000 1250 1 600 2 000 2500 2 800 3150 3 500 4 000 4500 5 000 5 400 /(N/mm) 钢丝绳最大公称 3. 0 3.5 4. 0 4.5 5. 0 6.0 7. 2 7. 6 8. 1 8. 6 8.9 9.7 10. 9 11. 3 直径/mm 钢丝绳
1
10±1.510±1.5/12±1.512±1.5|12±1.512±1.5|15±1.5|15±1.515±1.515±1.515±1.5|16±1.517±1.5/17±1.5
间距/mm 上覆盖层
9
8 8 10 10 10 10 10 10
厚度/mm 6 6 6 6 下覆盖层 6
8
8 8 8 10 10 10 10
6
6
6
6
8
厚度/mm 4.1.3 宽度规格
6
带的宽度规格以毫米(mm)为单位,其系列见表3。
表 3 钢 丝 绳 根 数
宽度规格 /mm S1630St800St1000St1250St1600S12000St2500 St2800 St3150St3500|St4000St4500St5000St5400 800 75 75 63 63 63 63 50 50 50 50 1000 95 95 79 79 79 79 64 64 64 64 64 59 55 55 1100 105 105 87 87 87 87 69 69 69 69 69 65 61 61 1300 124 124 103 103 103 103 83 83 83 83 83 77 72 72
1 600 151 151 126 126 126 126 101 101 101 104 104 96 90 90 1850 177 177 147 147 147 147 119 119 119 119 119 111 104 104
181 181 181 181 145 145 145 145 145 137 125 125 197. 197 197 197 158 158 158 158 158 148 139 139
2250 2450 4.1.4 覆盖层性能
覆盖层性能见表4。
2
HG/T 4224—2011 5.2.2钢丝绳的接头 5.2.2.1两边部分各有1根钢丝绳,钢丝绳不应有接头。 5.2.2.27 有接头的钢丝绳根数不应多于总根数的2%。 5.2.2.3 每根钢丝绳的接头不应多于一处,且应距带端10m以上。 5.2.2.44 任意两根钢丝绳的接头,在长度方向上的距离不应小于10m。 5.3尺寸偏差 5.3.1带的长度和宽度的极限偏差应符合GB/T4490的规定。 5.3. 2 覆盖层厚度,下偏差为0.5mm。 5.3.3带厚度的极限偏差,只规定下偏差。厚度不大于20mm的带,下偏差为一1.0mm;厚度大于20mm的带,下偏差为一1.5mm。 5.3.4带厚度的均勾性,即带厚度的最大测定值与最小测定值之差应不大于平均厚度的10%。 5.3.5单个钢丝绳间距超出间距极限偏差1.5mm的钢丝绳根数,应不大于总根数的5%。 5.3.6带芯钢丝绳在带厚度方向的偏心值不应大于1.5mm。偏心值大于1.0mm但不大于1.5mm 的钢丝绳根数不应超过总根数的5%。 5.3.7带的边胶宽度应不小于15mm。 5.4物理性能 5.4.1覆盖层物理性能应符合表4要求。 5.4.2覆盖层与带芯层粘合强度应不小于12N/mm,横向刚性层与纵向钢丝绳之间、横向刚性层与覆盖层之间的粘合强度不应低于10N/mm。 5.4.3钢丝绳的拉伸强度应不小于表5的规定。
表5
单位为千牛
带强度规格 钢丝绳拉伸强度 带强度规格 钢丝绳拉伸强度 带强度规格 钢丝绳拉伸强度
6.93 8.80 13. 2 16.5 21.12
St630 St800 St1000 St1250 St1600
St2000 St2500 St2800 St3150 St3500
26.40 41.25 46.35 51.98 57.70
St4000 St4500 St5000 St5400
66.00 79. 20 93.50 101.0
5.4.4 钢丝绳的粘合强度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
单位为牛顿每毫米钢丝绳粘合强度
钢丝绳粘合强度
带强度规格 St630 St800 St1000 St1250 St1600 St2000 St2500
>
带强度规格
>
热老化前
热老化后 55 65
热老化前
热老化后
60 70 80 95 105 105 130
St2800 St3150 St3500 St4000 St4500 St5000 St5400
135 140 145 150 165 175 180
125 130 140 145 160 170 175
75 90 95 95 120
5.4.5带的横向刚性值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5.4.6 带的成管性要求应紧贴六边形托辊,不得存在带与任何单个托辊不接触的现象。 4
HG/T 4224—2011
5.5带接头尺寸与技术要求
带接头尺寸与技术要求应符合GB/T9770的规定。 6试验方法 6.1带的覆盖层拉伸性能试验应符合GB/T5282009的规定,采用2型哑铃状试样。 6.2带的纵向拉伸强度的测定应符合GB/T5754.2的规定。 6.3钢丝绳粘合强度的测定应符合GB/T5755的规定。 6.4带的宽度采用测量误差不大于1mm的钢尺进行测量,每个尺寸取3个测量值,取中位数为测量结果。 6.5带的长度测量:将带平放成松弛状态,采用测量误差不大于1mm的钢尺测量带长。 6.6带厚度、带厚度的均匀性和覆盖层厚度的测定应符合GB/T5753的规定。 6.7带的边胶宽度是在带的断面上测量从靠边胶的钢丝绳外侧到带边缘的距离。 6.8带的覆盖层耐磨耗性能的测定应符合GB/T9867的规定。 6.9带的钢丝绳间距的测量方法、钢丝绳在带厚度方向上的偏心值的测定应符合GB/T9770的规定。 6.10带的覆盖层的热空气老化试验应符合GB/T3512的规定, 6.11带的覆盖层与带芯层、横向刚性层与带芯层、横向刚性层与覆盖层的粘合强度的测定应符合 GB/T17044的规定。 6.12带的横向刚性测定方法见附录A。 6.13带的覆盖层耐臭氧试验应符合GB/T7762的规定。 6.14根据带的公称管径对应实际外径制作六边形框架,将带距带头端500mm处截取75mm全宽度的试样卷成筒形放人六边形框架内,检测带与六边形任何一边是否接触。 7检验规则 7.1在一个生产批量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带的出厂检验,抽取数量应符合HG/T2410的规定。 7.2产品出厂时,应检验带的断面结构、覆盖层物理性能(不包括老化性能)、钢丝绳的拉伸强度和粘合强度、覆盖层与带芯的粘合强度、横向刚性层与纵向钢丝绳之间、横向刚性层与覆盖层之间的粘合强度、 横向刚性值。 7.3型式检验每年不少于一次,型式检验时,应检验本标准规定(除5.1、5.2)外的全部技术要求。 7.4如果检验项目中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应在同批带中另取两组试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试。所得两个试验结果中如有一个仍不符合本标准要求,则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 8标志、包装、贮存与运输 8.1带的标志应符合GB/T5752的规定,但标志应做在非工作面上。 8.2带在芯轴上卷缠整齐,用覆盖物包扎牢固。 8.3产品出厂应附有质量检验合格证。 8.4带的贮存与运输应符合HG/T3056的规定。
?
5
HG/T 4224201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横向刚性测定方法
A.1试样的制备
试样应从离带头500mm的部位切取三块,宽度为带的全宽度,长度为75mm士1mm。 A.2仪器、设备 A.2.1用托辊设置成正六边形状,每个托辊可上下移动,以调节带的管径大小。 A.2.2在上托辊安装传感器,以测量带的横向刚性值。传感器的测量力值范围不小于5kg。 A.2.3测量的力值通过终端处理,输出成一个可读的数字。 A.3测定步骤 A.3.1切取的三块试样分别放在温度(23士2)℃、(40士2)℃、(一20士2)℃的环境中至少停放2h。 A.3.2根据带的管径大小,调节六边形托辊的距离,调节的距离应是实际外径。 A.3.3取出通过温度调节的试样,迅速卷成标称圆形,放人横向刚性测定仪,使重叠搭接口对准安装传感器的上托辑,压下重叠处下层端头,使上层端头处于上下层不接触的空荡状态,按压上层端头,使其反弹弹压上托辊的力为横向刚性值,单位为g/75mm。 A.3.4单个试样横向刚性的测定过程不应超过5min,以代表在不同温度下的横向刚性, A.4结果表述
应记录下列试验结果: a)各试样的调节温度和时间; b)各试样在横向刚性测定仪上所测得的力,圆整为整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