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53.040.20;13.220. 40 G 42 备案号:38696—2013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 2805—2012 代替HG2805—1996
煤矿井下用织物整芯阻燃输送带
Solid woven fire resistant conveyor belts for underground mining
2013-06-01实施
2012-12-28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2805——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HG2805一1996《煤矿井下用织物芯阻燃输送带》中煤矿井下用织物整芯阻燃输送带
的内容,与HG2805一1996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煤矿井下用织物整芯阻燃输送带》;删除了织物芯叠层阻燃输送带的内容(见1996年版的第3章);增加了产品分类(见第3章);修改了带的纵向和横向拉伸强度(见3.2.1,1996年版的第5章);删除了非煤矿井下用阻燃带的物理机械性能(见1996年版的第5章);修改了带的宽度及其极限偏差(见4.2.1,1996年版的第7章);增加了阻燃输送带的外观质量(见4.3);增加了阻燃输送带的覆盖层性能(见4.4.1);修改了带的粘合强度指标(见4.4.2,1996年版的13.1);增加了带的直线度规定(见4.4.5);增加了带的机械接头强度和硫化接头强度的规定(见4.4.6);修改了带的煤气喷灯燃烧试验(见4.5.3,1996年版的16.2):修改了带的巷道丙烷燃烧试验指标(见4.5.4,1996年版的16.3);修改了带的巷道丙烷燃烧试验方法(见5.11,1996年版的16.3);删除了附录A、附录B和附录D(见1996年版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D);修改了附录A(见附录A,1996年版的附录C)。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输送带分技术委员会(SAC/TC428/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双箭橡胶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橡六输送带有限公司、无锡宝通带业股份有限
公司、浙江三维橡胶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新干线技术咨询有限公司、青岛科技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会民、张墩、包志方、张国方、吕桂芹、李程程、黄德荣、范军、余雪梅。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G4-1619-1987、HG2805—1996。
I
HG/T2805—2012
煤矿井下用织物整芯阻燃输送带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用织物整芯阻燃输送带(以下简称“带”)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验收规则及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井下用织物整芯阻燃输送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28一2009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idtISO37:2005) GB/T3684—2006输送带导电性规范和试验方法(idtISO284:2003) GB/T3685—2009输送带实验室规模的燃烧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idtISO340:2004) GB/T3690—2009 织物芯输送带全厚度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和参考力伸长率试验方法
(idtISO283:2007)
GB/T4490—2009 织物芯输送带宽度和长度(idtISO251:2003) GB/T5752—2002 输送带标志(eqvISO433:1991) GB/T7985-—2005 :输送带织物芯输送带抗撕裂扩大性试验方法(idtISO505:1999) GB/T7986—1997 输送带滚筒摩擦试验方法(eqvBS3289:1990) GB/T9867—1988 硫化橡胶耐磨性能的测定(旋转辊筒式磨耗机法)(negISO4649:1985) GB/T12736—2009 输送带机械接头强度的测定静态试验方法(idtISO1120:2002) GB21352—2008 :矿井用钢丝绳芯阻燃输送带 HG/T2410—2006 输送带取样(idtISO282:1992) HG/T3056—2006 输送带贮存和搬运指南(idtISO5285:2004) ISO583:2007 织物芯输送带总厚度和各层厚度试验方法
3产品分类 3.1产品类型
按带的覆盖层材质分为两种类型:带的覆盖层材质是全塑料材料的为PVC型,带的覆盖层材质是橡胶材料或橡塑并用材料的为PVG型。 3.2规格
带的规格按带的纵向拉伸强度和带的宽度区分。 3.2.1带的强度规格用纵向拉伸强度(N/mm)的公称值表示,其系列见表1。 3.2.2带的宽度规格以毫米(mm)为单位,其系列见表2。
HG/T2805-—2012
表 1 带的拉伸强度
纵向/(N/mm)
横向/(N/mm)
撕裂力/N
规格 680S 800S 1000S 1250S 1400S 1600S 1800S 2000S 2240S 2500S 2800S 3150S 3400S
> 680 800 1 000 1 250 1 400 1 600 1 800 2 000 2 240 2 500 2 800 3150 3 400
≥ 265 280 300 350 350 400 400 400 450 450 450 450 450
≥ 1 100 1 200 1 200 1 600 1 600
-
/
注:S表示阻燃带具有阻燃和抗静电性能。
表 2 带的宽度
单位为毫米
公称宽度 400 500 650 800 1 000 1 200 1 400 1 600 1 800 2 000 2 200
3.2.3 带出厂的单卷长度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3.3标记
示例:
HG 2805 PVG 200 1200 1600 2±2 S
阻燃、导静电上、下覆盖层厚度,mm 强度规格,N/mm 宽度,mm 长度,m 产品类型标准代号
4 技术要求
4.1 结构
按本标准生产的带由整体带芯经浸溃塑化后贴合覆盖层和边胶或涂布覆盖层构成。 4. 2 宽度和长度极限偏差 4.2.1带的宽度和长度极限偏差应符合GB/T4490的规定。 4.2.2带的覆盖层厚度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但上、下橡胶覆盖层最小厚度为1.5mm,上、下塑料覆盖层最小厚度为1.0mm, 覆盖层厚度的极限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4.2.3带厚度的均勾性,即带厚度的最大测定值与最小测定值之差不大于平均厚度的10%。
2
HG/T2805—2012
表3 覆盖层厚度
单位为毫米
极限偏差
覆盖层规定厚度
<4 >4
上偏差:不限制下偏差:0.2 上偏差:不限制下偏差:规定厚度的5%
4. 3 外观质量
阻燃带表面应平整,无影响使用的明疤、缺胶和裂痕。带芯应由覆盖层完全封闭,以防受潮变质。 4.4物理性能 4.4.1具有橡胶或橡塑并用材质(PVG)覆盖层物理性能应符合表4要求。
表4覆盖层性能拉断伸长率/%
拉伸强度/MPa
磨耗量/mm3
≥10.0
≤200
≥350
4.4.2 带的粘合强度不小于表5的规定。
表 5 带的粘合强度
单位为牛顿每毫米覆盖层与带芯层间
项目
带芯内部
> >
4. 0 3. 25
全部试样平均值全部试样最低峰值 4. 4.3 带的纵向拉伸强度和横向拉伸强度不小于表1的规定。 4.4.4带的全厚度纵向拉断伸长率应不小于15%,横向拉断伸长率应不小于18%,其全厚度纵向参考力伸长率不应大于4%。 4.4.5 5带任选两测量点之间的直线度应符合表6的规定。
6. 5
表6带的直线度
带宽及带长
直线度
带长每5m内≤25mm 带长每7m内≤25mm
带宽≤500mm或带长20m 带宽>500mm且带长>20m
4.4.6 带的接头可采用机械接头和硫化接头,带的接头强度可任选一种进行考核。
对1000S(含)以下型号的带,带的机械接头的静态拉伸强度不小于带体额定拉伸强度
的70%;
对1250S(含)至1600S(含)型号的带,带的机械接头的静态拉伸强度不小于带体额定拉伸强
度的65%;
对1800S(含)至2000S(含)型号的带,带的机械接头的静态拉伸强度不小于带体额定拉伸强
度的60%;
对2000S以上型号的带,带的机械接头的静态拉伸强度不小于带体额定拉伸强度的55%;带的硫化接头的静态拉伸强度不小于带体额定拉伸强度的75%。
4.5安全性能 4.5.1导电性
试样上、下两个表面的表面电阻算术平均值均不应大于3.0×108Q。
HG/T2805—2012 4.5.2滚筒摩擦试验
每个试样在滚筒摩擦试验时其任何部位均不应发生任何明焰或炽燃现象,滚筒表面温度不应大于 325℃。 4.5.3喷灯燃烧试验
每个试样经煤气喷灯燃烧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对6个具有完整覆盖层的试样(纵向、横向各3个)在移走喷灯后,所有试样上的明焰时间的算
术平均值和炽燃时间的算术平均值均不应大于3.0s,其中每个试样上的明焰时间和炽燃时间单值均不应大于10.0s;
b)对6个去掉覆盖层的试样(纵向、横向各3个)在移走喷灯后,所有试样上的明焰时间的算术平均值和炽燃时间的算术平均值均不应大于5.0s,其中每个试样上的明焰时间和炽燃时间单值均不应大于15.0s。 4.5.4巷道丙烷燃烧试验
对于每个试样,如它们能通过以下两项要求中的任一项便视为该阻燃带合格。其要求如下: a)每个试样的未损坏长度不应小于600mm; b)未损坏长度不得小于50mm,最大平均温升不得大于140℃且损失带长度不大于1250mm。
5试验方法 5.1带的覆盖层拉伸试验性能试验应符合GB/T528一2009的规定,采用4型哑铃状试样。 5.2带的覆盖层耐磨耗性能试验应符合GB/T9867的规定。 5.3带的全厚度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参考力伸长率试验应符合GB/T3690-2009的规定,采用B 型或D型试样。 5.4带的带芯内部、覆盖层与带芯层间的粘合强度测定按附录A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5.5带的宽度采用测量误差不大于1mm的钢尺进行测量,每个尺寸取3个测量值,取中位数为测量结果。 5.6带的长度测量:将带平放成松弛状态,采用测量误差不大于1mm的钢尺测量带长。 5.7带厚度、带厚度的均匀性和覆盖层厚度的测定应符合ISO583:2007的规定。 5.8带的导电性试验应符合GB/T3684的规定。 5.9带的煤气喷灯燃烧试验应符合GB/T3685的规定。 5.10# 带的滚筒摩擦试验应符合GB/T7986的规定。 5.11 带的巷道丙烷燃烧试验按GB21352一2008附录C进行试验。 5.12 带的直线度测定:将带在平整面上展开放平,沿带边的任意部位将一根长7m或5m的线拉直,并使线两端位于带边上,所测带边到直线的最大垂直距离即为直线度,每条带测量次数不少于3次, 5.13带的抗撕裂性能试验应符合GB/T7985的规定。 5.14# 带的机械接头强度试验应符合GB/T12736的规定。 6检验规则 6.1出厂检验 6.1.1在一个生产批量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带的出厂检验,抽取数量应符合HG/T2410的规定。 6.1.2出厂检验项目包括带的宽度、覆盖层厚度、直线度、长度、覆盖层物理性能、带的全厚度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参考力伸长率、带芯内部和覆盖层与带芯的粘合强度、导电性和煤气喷灯燃烧试验、滚简摩擦试验。
4
HG/T2805—2012
6.2型式检验 6.2.1型式检验时,应检验本标准规定的全部技术要求。 6.2.2型式检验每年不少于一次。 6.3不合格品判定
如果检验项目中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应在同批带中另取两组试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试。所得两个试验结果中如有一个仍不符合本标准要求,则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 7标志、包装、贮存与运输 7.1带的标志应符合GB/T5752的规定。 7.2带在芯轴上卷缠整齐,用覆盖物包扎牢固。 7.3产品出厂应附有质量检验合格证,以及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指令性的标志。 7.4 带的存和运输应符合HG/T3056的规定。
5
HG/T2805—201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粘合强度测定方法
A.1试样制备 A.1.1试样为矩形条状,宽为25mm士1mm,长为300mm,其边缘要切割整齐。 A.1.2试样共8块,其中4块纵向切割(覆盖层与带芯之间、带芯内部各2块),4块横向切割(覆盖层与带芯之间、带芯内部各2块)。 A.2仪器、设备 A.2.1拉力试验机:准确度为1%,具有自动记录功能。 A.2.2夹持器:应能保证试样固定良好,试验时不打滑。 A.3覆盖层与带芯之间粘合强度测定步骤 A.3.1切割好的试样应放在温度23℃士2℃和相对湿度65%士5%的环境中至少24h,同时试验也应在此环境中进行。 A.3.2试验时,先从试样一端将一个覆盖层与带芯剥离约75mm,并把分开的两部分分别夹持在拉力试验机的两个夹持器中,以100mm/min士10mm/min的速度移动夹持器将试样分离的两部分再剥离 100mm,同时记录仪自动绘出剥离力记录曲线。试验时,对试样未剥开的部分不予固定。 A.3.3在同一试样的另一端按上述程序对另一覆盖层进行试验。 A.4带芯内部粘合强度测定步骤 A.4.1切割好的试样应放在温度23℃士2℃和相对湿度65%土5%的环境中至少24h,同时试验也应在此环境中进行。 A.4.2试验时,先从试样一端从带中间切开约75mm,并把分开的两部分分别夹持在拉力试验机的两个夹持器中,以100mm/min士10mm/min的速度移动夹持器将试样分离的两部分再剥离100mm,同时记录仪自动绘出剥离力记录曲线。试验时,对试样未剥开的部分不予固定。 A.5曲线处理 A.5.1利用剥离曲线确定其平均剥离力,方法如下(见图A.1):
a)在记录曲线上标出9条与时间轴垂直的直线,它们把完整曲线在该轴上的投影(图中AB线段)分为10等份。标出分别与这9条直线最接近的9个峰点。根据峰点位置的高低,找出9个峰值的中值,作为平均剥离力。
b)当上述9条直线中某条附近的曲线较平坦,以致该直线到最近峰点的距离也大于相邻直线间距的二分之一时,取该直线与曲线的交点对应的粘合力作为用于求中值的力值。 A.5.2找出完整曲线的最高峰值和最低峰值。 A.6数据处理
粘合强度为剥离力与试样宽度的比值,单位为牛顿每毫米。 A.7结果表述
应分别记录和计算下列试验结果: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