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_53. 100
P 97
g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5620-2010/IS012510:2004
土方机械
操作和维修 可维修性指南
Earth-moving machinery-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Maintainability guidelines
(ISO12510:2004,IDT)
2011-03-01实施
2010-12-0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5620—2010/IS012510:2004
前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125102004《土方机械 操作和维修 可维修性指南》(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12510:2004。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一删除了国际标准前言; -一将ISO12510:2004参考文献中的标准移到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对IS012510:2004中引用的国际标准,用已采用为我国的标准代替对应的国际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土方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广庆。
m
GB/T25620—2010/ISO12510:2004
土方机械
操作和维修可维修性指南
1范圈
本标准规定了如何将结构特点与维修保养相结合的指南,以提高GB/T8498所定义的土方机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易于维修和保养操作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8498土方机械基本类型识别、术语和定义(GB/T8498一2008,ISO6165:2006,IDT) GB/T8593.1土方机械司机操纵和其他显示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8593.1-
1998,eqvISO6405-1:1991)
GB/T8593.2土方机械司机操纵和其他显示符号第2部分:机器、工作装置和附件的特殊符号(GB/T8593.2—1998,eqvISO6405-2:1993)
GB/T14289 9土方机械检测孔(GB/T14289—1993,eqvISO8925:1989) GB/T14780 土方机械排液、加液和液位螺塞(GB/T14780—1993,eqvISO6302:1992) GB/T14917 土方机械 维修服务用仪器(GB/T14917~-2008,ISO6012:1997,IDT) GB/T17299 土方机械1 最小人口尺寸(GB/T17299—1998,idtISO2860:1992) GB/T17300 土方机械主 通道装置(GB/T17300--1998,idtISO2867:1994) GB20178—2006 土方机械安全标志和危险图示通则(GB20178—2006,ISO9244:1995,
MOD)
GB/T22353 土方机械日 电线和电缆讠 识别和标记通则(GB/T22353—2008,ISO9247:1990, IDT)
GB/T25618.1 1土方机械润滑油杯第1部分:螺纹接头式(GB/T25618.1一2010,ISO6392 1:1996,IDT)
JG/T34土方机械维修工具第1部分:通用维修调整工具(JG/T34一1999,eqvISO4510-1: 1986)
JG/T36编写土方机械使用说明书的一般规定(JG/T36-1999,eqvISO6750:1984)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测试点testpoints 提供通道以了解机器状态,或是用于了解操作是否正确的常规检查或故障检查的点。
3.2
维护点servicepoints 提供通道以进行润滑、加注、排放或类似维护操作的点。
1
GB/T25620--2010/ISO125102004
4概述
机器的设计与制造,应考虑到能够安全地进行常规的维修操作,无论何时都可以让发动机停止工作。对于在发动机运转中才能进行的检查或维修,应重新布置以使其与运动的或过热的零件接触的风险最小。
附录A给出了在不同层次下,不同类型部件的可维修性矩阵表。 5各部分位置 5.1部件 5.1.1需要进行目测检查的地方,如油位和仪表,测试点应布置在人员不需要移动面板或其他部件的情况下就可以观察到的地方。 5.1.2需要日常维护的部件应布置在远离机器上高温零件的地方。 5.1.3要频繁维修或更换的部件应布置在不用拆卸其他部件,就能接近的地方。 5.1.4对目视有严格要求的维修工作,部件应布置在能容易观察且通过灯光容易照明的地方。 5.1.5部件应设计并布置成沿着直的或略有弯曲的路径进行安装和拆卸,而不是通过有折角的路径进行安装和拆卸。 5.1.6容易损坏的部件应布實得远离需要进行频素或素重维修工作的地方或是带护板的地方。 5.1.7需要大的拔出力时,考虑利用把手来拔出部件,要在部件的上方安装一个装置,在一只手用于拨出时,另一只手可以支撑在该装置的凹槽内。需要用手拔出的部件应布置在可以拔出的位置。 5.1.8在部件不能被设置到可以直接接近的地方时,要考虑使用拔取器或支架。对于重的部件,应提供避免部件坠落而配备的可易于释放的限停装置。 5.1.9通常由同样工种的维修工人(如装配工、电工、机械工)进行维修的部件,无论何时都应成组地放在一起。 5.1.10如果可能,保险丝应组合在一起布置在一个单独的容易接近的位置,以便能够不需要拆卸零件或下一级组件就能看到并更换。应不需要使用工具就能更换保险丝。备用的保险丝应布置得靠近保险固定器并标出保险值。保险丝可能会被护板覆盖,所提供的护板应不需要工具就能拆卸。 5.2测试和维护点 5.2.1用于检查操作正确性和判断故障的测试点要设计得便于接近。 5.2.2在可能的地方,测试点应被组合布置在起,这可表示出正在被测试的单元的分布。 5.2.3测试点应布置得靠近检查操作中所使用的控制装置和显示装置,以便司机能够操作这些控制装置并同时观察到显示装置。 5.2.4当有些设备被组装并安装到机器上时,测试和维护点要布置在这些设备上更易接近的零件上。 5.2.5测试点和维护点应尽可能布置在不需要拆卸任何部件或零件就能接近的地方。 5.2.6测试点和维护点应布置在所给定的程序中打开一个就能接近的地方。 5.2.7 测试点和维护点应布置得远离带防护物或没带防护物的运动的零件或其他危险的区域。 5.2.8 润滑点应位于容易接近的地方,需要时可利用导管或延长的油嘴。尽量使用集中润滑。 5.2.9 接近润滑点应尽可能不拆卸罩盖。 5.2.10润滑油嘴应符合GB/T25618.1的要求。 5.2.11油尺及其他这样的液位指示器应布置在可接近的地方,而且应能够被完全取出而不要接触到设备的其他部分。 5.2.12液体的补充点应布置在因溢出而造成设备损坏的可能性最小的地方。 5.2.13排液点应可见并可接近作业,而且布置在人员可触到且泥浆或其他杂质不会堵塞到的地方。 5.2.14排液点不应置于会排放到人员身上或敏感设备上的地方。 2
GB/T25620—2010/IS012510:2004
5.2.15排液点应布置在可以使液体直接排放到废液容器中的地方。 5.2.16排液、加液和液位螺塞应符合GB/T14780的要求。 6通道装置
提供给维修区域的通道装置应符合GB/T17300的规定。 7检修孔 7.1位置 7.1.1 应对所有部件、测试和维护点及其他需要日常测试、维护、调整、更换或维护的地方提供检修孔。 7.1.2检修孔应尽可能布置得只需要拆卸一个盖板就可更换或维护任何单独的部件 7.1.3检修孔应设计并布叠在为达到需要维修或更换而必须拆卸部件或电缆最少的地方。 7.1.4检修孔应与被维修的部件对正(见5.1.4和5.1.5)。 7.1.5检修孔应布置得充许接近相关的显示装置、操纵装置和测试点。 7.2尺寸和形状 7.2.1检修孔的尺寸和形状,应作为到部件的通道,当拆卸和重装部件时可以使用规定的抓取方式,并提供足够的用手和电动工具的间隙。 7.2.2检修孔的最小尺寸应符合GB/T17299的要求。 8盖板
8.1 带有转轴的盖板应能充分地打开,为维修作业提供足够的空间, 8.2 所有盖板的紧固件应尽可能使用相同的规格和类型。 8.3 固定盖板的紧固件数量应最少,尽可能使用可以快速松开的紧固件。 8.4 在使用把手会引起安全隐患的地方,应制成凹型或铰接型。 8.5 把手的位置应尽可能与盖板的重心相关,以防正在起吊时回转或偏斜。 8.6 把手的定位应考虑在起吊时要采用的形态,以避免过度伸出。 8.7 把手或盖板应没有锐边或突出物。 9工具 9.1 机器设计时要尽可能利用JG/T34所规定的工具在作业现场进行目常的维修和调整工作。 9.2 机器上要设计有安全且易接近的能够储存进行日常维修所需手动工具的结构。 10检测设备 10.1机器应设计得便于使用GB/T14917中所规定的检测设备。 10.2诊断检测口应满足GB/T14289的要求。 11标签
11.1概述 11.1.1 应提供足够标签以帮助在维修作业时的识别和说明。 11.1.2标签应位于不会被如润滑脂或脏物等涂抹的地方。 11.1.3标签应位于在进行所标明的作业时能够被看到的地方。 11.1.4标签的阅读横向好于竖向。 11.1.5对于信息或说明型的标签,应对标签颜色的选择进行优化以提高其可读性。 11.1.6选择可靠材料使标签上信息丢失的可能性为最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