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GB/T 25744-2010 钢件渗碳淬火回火金相检验

GB/T 25744-2010 钢件渗碳淬火回火金相检验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806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08 16:37:41



推荐标签: 金相 检验 渗碳 淬火 钢件 25744

内容简介

GB/T 25744-2010 钢件渗碳淬火回火金相检验 ICS 25.200 J 36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5744—2010
钢件渗碳淬火回火金相检验
Metallographic examination for carburizing quenching
and tempering of steel parts
2010-12-23发布
2011-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数码防伪 GB/T25744—2010
目 次
前言 1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2
试样 5 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金相组织级别评定
4
6
检验用仪器 8检验报告附录A(资料性附录) 钢制齿轮渗碳淬火回火金相组织检验的一般规定附录B(规范性附录) 马氏体级别图附录C(规范性附录) 残留奥氏体级别图(500×).. 附录D(资料性附录) 残留奥氏体级别图(1000×)附录E(规范性附录) 碳化物级别图附录F(资料性附录) 内氧化形貌附录G(规范性附录) 心部组织级别图
7
8
10 12 15 16
I GB/T 257442010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附录E、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D、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广东世创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德华、于晖、任颂赞、叶俭、董小虹、马春霞、苏宇辉、哈胜男。
目 GB/T25744—2010
钢件渗碳淬火回火金相检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件渗碳淬火回火金相组织的检验、金相组织级别及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大于0.3mm的工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7232金属热处理工艺术语 GB/T9450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GB/T9450—2005,ISO2639:2002,MOD) GB/T13298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7232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心部组织 corestructure 距表面3倍于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区域的组织。
4试样 4.1工件在有代表性服役区截取试样,或取相应大小的随炉试样。随炉试样的表面粗糙度应与工件相同。 4.2试样材料应与工件同一牌号,具有相同的预处理状态;对于要求严格的工件,试样需与工件同一冶金炉号的材料。 4.3检测面应垂直渗层表面。 4.4对于特殊要求的试样,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关于齿形试样的要求,参见附录A。 5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5.1 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见表1所示。
表1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检验项目马氏体
制样条件浸蚀后 500倍视野下,比较法评级
评定方法
检验部位
距渗层表面0.05mm~0.15mm 之间区域距渗层表面0.05mm~0.15mm 之间区域近渗层表层区
浸蚀后 500倍视野下,比较法评级深浸蚀后 500倍视野下,比较法评级
残留奥氏体
碳化物
1 GB/T25744—2010
表1 (续)
评定方法
检验部位
制样条件未浸蚀 500倍视野下,根据内氧化层深度评级没蚀后 500倍视野下,比较法评级按GB/T9450规定执行
检验项目表层内氧化层深度 渗层表层
心部组织有效硬化层深度
试样心部
应考虑热处理后表面磨削去除因索。
a
注:齿形试样的检验部位规定参见附录A。 5.2 金相检验试样按GB/T13298制样,浸蚀剂均采用4%硝酸乙醇溶液。 5.3金相组织的检验、评定,应在级别最高处评定。若超出最高级别,可用大于6级表示。 5.4金相组织评定不采纳中间(半级)级别。
6
金相组织级别评定
6. 1 马氏体的级别
根据马氏体针体的大小评定级别,对照附录B中图B.1系列级别图片进行评定,评级说明见表2。
表2马氏体的级别评定
图B.1所列级别
特征说明
隐针及细针马氏体,马氏体针长≤3μm 细针马氏体,马氏体针长>3μm5μm 细针马氏体,马氏体针长>5μm~8μm 针状马氏体,马氏体针长>8μm~13μm 针状马氏体,马氏体针长>13μm~20μm 粗针马氏体,马氏体针长>20μm30μm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残留奥氏体的级别根据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多少评定级别,对照附录C中图C.1系列级别图片进行评定,或参考附录
6.2
D中图D.1系列级别图片评定,评级说明见表3。
表3 残留奥氏体的级别评定
图C.1及图D.1所列级别
特 征说 明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残留奥氏体含量≤5% 残留奥氏体含量>5%~10% 残留奥氏体含量>10%~18% 残留奥氏体含基>18%~25% 残留奥氏体含量>25%~30% 残留奥氏体含量>30%~40%
碳化物的级别根据碳化物形态、数量、大小及分布情况评定级别,对照附录E中图E.1系列级别图片进行评定,
6.3
评级说明见表4。 2 GB/T25744—2010
表4碳化物的级别评定
特 征 说 明
图E.1所列级别
网系
粒块系
1级 2级
无或极少量细颗粒状碳化物细颗粒状碳化物加趋网状分布的细小碳化物细颗粒状碳化物加呈断续网状分布的小块状碳化物细颗粒状碳化物加呈断续网状分布的块状碳化物细颗粒状碳化物加网状分布的细条状、块状碳化物颗粒状碳化物加网状分布的条块状碳化物 颗粒状碳化物加大盘粗大角块状碳化物
细颗粒状碳化物加稍粗的粒状碳化物
3级
细颗粒状碳化物加较粗的碳化物
4级
细颗粒状碳化物加粗块状碳化物
5级 6级
细颗粒状碳化物加角块状碳化物
6.4 表层内氧化层深度的级别
在显微镜下,根据渗层表层内氧化的最深处深度进行评定,评级说明见表5。
表5内氧化层的级别评定
级 别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注:内氧化形貌参见附录F所示。
特征说 明
表层未见沿晶界分布的灰色氧化物,无内氧化层表层可见沿晶界分布的灰色氧化物,内氧化层深度≤6μm 表层可见沿晶界分布的灰色氧化物,内氧化层深度>6μm~12μm 表层可见沿晶界分布的灰色氧化物,内氧化层深度>12μm20μm 表层可见沿晶界分布的灰色氧化物,内氧化层深度>20μm~30μm 表层可见沿晶界分布的灰色氧化物,内氧化层深度>30μm,最深处深度用具体数字表示
6.5心部组织的级别
根据心部组织形貌及铁素体的大小、形状和数量评定级别,对照附录G中图G.1系列级别图片进行评定,评级说明见表6。
表6 6心部组织的级别评定
图G.1所列级别
特征说 明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低碳马氏体,允许有贝氏体低碳马氏体加不明显的游离铁素体,允许有贝氏体低碳马氏体加少量游离铁素体,允许有贝氏体低碳马氏体加较多负游离铁素体,允许有贝氏体低碳马氏体加多量游离铁素体,允许有贝氏体低碳马氏体加大量游离铁素体,允许有贝氏体
A
检验用仪器
7. 1 维氏硬度计及标准块应经检定合格,并在检定周期内使用。 GB/T 25744—2010
7. 2 金相显微镜或相关测微标尺应经检定合格,并在检定周期内使用。 8 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本标准编号; b) 试样(产品)名称;
试样标识; d) 试样材料牌号及工艺; e) 若非随炉试样,则说明取样位置及试面方向; f) 检验结果及特殊说明; g) 检验及复核人员签名、检验日期。
c)
4 GB/T 25744——201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钢制齿轮渗碳淬火回火金相组织检验的一般规定
A.1试样 A.1.1齿形工件截取至少一个完整齿形,也可使用圆柱试样或模拟齿厚试样。圆柱试样尺寸:最小直径为6倍模数,但不小于16mm;最小长度为试样直径的2倍。经用户同意也可采用小型试样:最小直径为3倍模数;最小长度为试样直径的2倍。模拟齿厚试样的厚度应等于1.57倍齿的模数,其宽度与长度应为2.5倍齿的模数。 A.1.2齿形试样的检测面应在齿的法向截面。 A.1.3除上述说明外,其他均按本标准正文第4章执行。 A.2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A.2.1齿轮的有效硬化层深度测定部位一般在齿宽中部法向截面上,在分度圆处沿垂直齿面方向,或按具体工艺文件规定。 A.2.2 2马氏体、残留奥氏体检验部位均在齿分度圆处距渗层表面0.05mm0.15mm之间。 A.2.3 碳化物检验部位在渗层尖角(齿角)处,或根据工艺要求。 A.2.4表层内氧化层深度检验部位在齿轮的齿根表层。 A.2.5心部组织检验在齿宽的中心线与齿根圆相交处。对于大型齿轮推荐检验部位见图A.1。 A.2.6除上述说明外,其他均按本标准正文第5章执行。
3除上述两项规定外,其他均按本标准正文执行。
A.3
图A.1大型齿轮心部组织检验位置示意
5 ICS 25.200 J 36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5744—2010
钢件渗碳淬火回火金相检验
Metallographic examination for carburizing quenching
and tempering of steel parts
2010-12-23发布
2011-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数码防伪 GB/T25744—2010
目 次
前言 1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2
试样 5 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金相组织级别评定
4
6
检验用仪器 8检验报告附录A(资料性附录) 钢制齿轮渗碳淬火回火金相组织检验的一般规定附录B(规范性附录) 马氏体级别图附录C(规范性附录) 残留奥氏体级别图(500×).. 附录D(资料性附录) 残留奥氏体级别图(1000×)附录E(规范性附录) 碳化物级别图附录F(资料性附录) 内氧化形貌附录G(规范性附录) 心部组织级别图
7
8
10 12 15 16
I GB/T 257442010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附录E、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D、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广东世创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德华、于晖、任颂赞、叶俭、董小虹、马春霞、苏宇辉、哈胜男。
目 GB/T25744—2010
钢件渗碳淬火回火金相检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件渗碳淬火回火金相组织的检验、金相组织级别及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大于0.3mm的工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7232金属热处理工艺术语 GB/T9450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GB/T9450—2005,ISO2639:2002,MOD) GB/T13298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7232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心部组织 corestructure 距表面3倍于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区域的组织。
4试样 4.1工件在有代表性服役区截取试样,或取相应大小的随炉试样。随炉试样的表面粗糙度应与工件相同。 4.2试样材料应与工件同一牌号,具有相同的预处理状态;对于要求严格的工件,试样需与工件同一冶金炉号的材料。 4.3检测面应垂直渗层表面。 4.4对于特殊要求的试样,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关于齿形试样的要求,参见附录A。 5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5.1 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见表1所示。
表1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检验项目马氏体
制样条件浸蚀后 500倍视野下,比较法评级
评定方法
检验部位
距渗层表面0.05mm~0.15mm 之间区域距渗层表面0.05mm~0.15mm 之间区域近渗层表层区
浸蚀后 500倍视野下,比较法评级深浸蚀后 500倍视野下,比较法评级
残留奥氏体
碳化物
1 GB/T25744—2010
表1 (续)
评定方法
检验部位
制样条件未浸蚀 500倍视野下,根据内氧化层深度评级没蚀后 500倍视野下,比较法评级按GB/T9450规定执行
检验项目表层内氧化层深度 渗层表层
心部组织有效硬化层深度
试样心部
应考虑热处理后表面磨削去除因索。
a
注:齿形试样的检验部位规定参见附录A。 5.2 金相检验试样按GB/T13298制样,浸蚀剂均采用4%硝酸乙醇溶液。 5.3金相组织的检验、评定,应在级别最高处评定。若超出最高级别,可用大于6级表示。 5.4金相组织评定不采纳中间(半级)级别。
6
金相组织级别评定
6. 1 马氏体的级别
根据马氏体针体的大小评定级别,对照附录B中图B.1系列级别图片进行评定,评级说明见表2。
表2马氏体的级别评定
图B.1所列级别
特征说明
隐针及细针马氏体,马氏体针长≤3μm 细针马氏体,马氏体针长>3μm5μm 细针马氏体,马氏体针长>5μm~8μm 针状马氏体,马氏体针长>8μm~13μm 针状马氏体,马氏体针长>13μm~20μm 粗针马氏体,马氏体针长>20μm30μm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残留奥氏体的级别根据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多少评定级别,对照附录C中图C.1系列级别图片进行评定,或参考附录
6.2
D中图D.1系列级别图片评定,评级说明见表3。
表3 残留奥氏体的级别评定
图C.1及图D.1所列级别
特 征说 明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残留奥氏体含量≤5% 残留奥氏体含量>5%~10% 残留奥氏体含量>10%~18% 残留奥氏体含基>18%~25% 残留奥氏体含量>25%~30% 残留奥氏体含量>30%~40%
碳化物的级别根据碳化物形态、数量、大小及分布情况评定级别,对照附录E中图E.1系列级别图片进行评定,
6.3
评级说明见表4。 2 GB/T25744—2010
表4碳化物的级别评定
特 征 说 明
图E.1所列级别
网系
粒块系
1级 2级
无或极少量细颗粒状碳化物细颗粒状碳化物加趋网状分布的细小碳化物细颗粒状碳化物加呈断续网状分布的小块状碳化物细颗粒状碳化物加呈断续网状分布的块状碳化物细颗粒状碳化物加网状分布的细条状、块状碳化物颗粒状碳化物加网状分布的条块状碳化物 颗粒状碳化物加大盘粗大角块状碳化物
细颗粒状碳化物加稍粗的粒状碳化物
3级
细颗粒状碳化物加较粗的碳化物
4级
细颗粒状碳化物加粗块状碳化物
5级 6级
细颗粒状碳化物加角块状碳化物
6.4 表层内氧化层深度的级别
在显微镜下,根据渗层表层内氧化的最深处深度进行评定,评级说明见表5。
表5内氧化层的级别评定
级 别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注:内氧化形貌参见附录F所示。
特征说 明
表层未见沿晶界分布的灰色氧化物,无内氧化层表层可见沿晶界分布的灰色氧化物,内氧化层深度≤6μm 表层可见沿晶界分布的灰色氧化物,内氧化层深度>6μm~12μm 表层可见沿晶界分布的灰色氧化物,内氧化层深度>12μm20μm 表层可见沿晶界分布的灰色氧化物,内氧化层深度>20μm~30μm 表层可见沿晶界分布的灰色氧化物,内氧化层深度>30μm,最深处深度用具体数字表示
6.5心部组织的级别
根据心部组织形貌及铁素体的大小、形状和数量评定级别,对照附录G中图G.1系列级别图片进行评定,评级说明见表6。
表6 6心部组织的级别评定
图G.1所列级别
特征说 明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低碳马氏体,允许有贝氏体低碳马氏体加不明显的游离铁素体,允许有贝氏体低碳马氏体加少量游离铁素体,允许有贝氏体低碳马氏体加较多负游离铁素体,允许有贝氏体低碳马氏体加多量游离铁素体,允许有贝氏体低碳马氏体加大量游离铁素体,允许有贝氏体
A
检验用仪器
7. 1 维氏硬度计及标准块应经检定合格,并在检定周期内使用。 GB/T 25744—2010
7. 2 金相显微镜或相关测微标尺应经检定合格,并在检定周期内使用。 8 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本标准编号; b) 试样(产品)名称;
试样标识; d) 试样材料牌号及工艺; e) 若非随炉试样,则说明取样位置及试面方向; f) 检验结果及特殊说明; g) 检验及复核人员签名、检验日期。
c)
4 GB/T 25744——201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钢制齿轮渗碳淬火回火金相组织检验的一般规定
A.1试样 A.1.1齿形工件截取至少一个完整齿形,也可使用圆柱试样或模拟齿厚试样。圆柱试样尺寸:最小直径为6倍模数,但不小于16mm;最小长度为试样直径的2倍。经用户同意也可采用小型试样:最小直径为3倍模数;最小长度为试样直径的2倍。模拟齿厚试样的厚度应等于1.57倍齿的模数,其宽度与长度应为2.5倍齿的模数。 A.1.2齿形试样的检测面应在齿的法向截面。 A.1.3除上述说明外,其他均按本标准正文第4章执行。 A.2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A.2.1齿轮的有效硬化层深度测定部位一般在齿宽中部法向截面上,在分度圆处沿垂直齿面方向,或按具体工艺文件规定。 A.2.2 2马氏体、残留奥氏体检验部位均在齿分度圆处距渗层表面0.05mm0.15mm之间。 A.2.3 碳化物检验部位在渗层尖角(齿角)处,或根据工艺要求。 A.2.4表层内氧化层深度检验部位在齿轮的齿根表层。 A.2.5心部组织检验在齿宽的中心线与齿根圆相交处。对于大型齿轮推荐检验部位见图A.1。 A.2.6除上述说明外,其他均按本标准正文第5章执行。
3除上述两项规定外,其他均按本标准正文执行。
A.3
图A.1大型齿轮心部组织检验位置示意
5
上一章:GB/T 7232-2012 金属热处理工艺 术语 下一章:GB 15735-2012 金属热处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

相关文章

GB/T 34889-2017 钢件的渗碳与碳氮共渗淬火回火 GB/T 37464-2019 大型锻钢件的淬火与回火 GB/T 37464-2019 大型锻钢件的淬火与回火 JIS B6914-2010 钢的渗碳淬火回火处理(修改件1) JB/T 11078-2011 钢件真空渗碳淬火 GB/T 38720-2020 中碳钢与中碳合金结构钢 淬火金相组织检验 GB/T 38720-2020 中碳钢与中碳合金结构钢淬火金相组织检验 GB/T 18983-2017 淬火-回火弹簧钢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