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3. 110 J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6118.2--2010
机械安全 机械辐射产生的风险的评价与减小 、第2部分:辐射排放的测量程序 Safety of machinery--Assessment and reduction of risks arising from radiation emitted by machinery-Part 2 : Radiation emission measurement procedure
2011-10-01实施
2011-01-1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26118.2—2010
目 次
前言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辐射的分类待测物理量
2
2
5 6 测量程序
6.1警告 6.2测量仪器 6.3 测量程序 6.4测量报告附录A(资料性附录) 不同种类辐射的测量技术参考文献
2
3
GB/T26118.2—2010
前言
GB/T26118《机械安全机械辐射产生的风险的评价与减小》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一第1部分:通则;一第2部分:辐射排放的测量程序;第3部分:通过衰减或屏蔽减小辐射。
-
本部分是GB/T26118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等同采用欧洲标准EN12198-2:2002《机械安全机械排放的辐射所产生风险的评价与降
低 第2部分:辐射排放的测量程序》(英文版)。
本部分等同翻译EN12198-2:2002。为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用“本部分”代替“本欧洲标准”;删除了EN前言,重新编写了前言; -将规范性用文件的导语按GB/T1.1一2009进行了修改,并将EN12198-2:2002引用的标准改为对应的国家标准;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EN1070;删除了第4章中的“(见EN292-1:1991,附录A的1.5.10)”;删除了附录ZA。
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8)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如皋市包装食品机械有限公司、深圳华测检测有限公司、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南
京林业大学光机电仪工程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史传民、朱平、李勤、宁燕、王立、李波、居荣华、吴健、张晓飞、富锐、陈能玉、 刘治永、宋小宁。
T
GB/T26118.2—2010
引 創言
由电源供电或含有辐射源的机械可能排放辐射或产生电场和/或磁场。辐射排放以及场的频率和量级将有所不同。
GB/T26118.1给出了机械辐射排放的风险评价通则。 GB/T26118.3给出了通过减小排放和提供信息来避免或减少人员暴露于辐射的保护措施细节。 设计者宜根据GB/T26118.1中规定的通则,识别由机械产生的辐射危险。为了评价风险并对辐
射排放进行分类,设计者需要将危险量化。
按照本部分的要求进行测量,以便:
检查机械设计的安全完整性等级;根据GB/T26118.1的7.1给出分类的依据;在制造商规定的条件下进行设置和维修操作时,评价机械在对人员无任何危险的条件下运行、 设置和维护的能力;探测和测量任何辐射泄露; -确定辐射排放可能危及健康和安全的区域;使潜在使用者能够对不同机械的辐射排放进行比较。
在有特殊困难的情况下,测量可辅之以适当的合理计算。 附录A给出了不同类型辐射的测量技术相关信息。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其他标准中将规定标准测
量方法。随着其他方法和探测器的发展,本部分的附录中未包含这些方法和探测器但并不排除使用它们。
如果不存在标准测量方法,则宜采用公认的科学程序并给出适当的细节。 根据GB/T15706.1,本部分属于B1类标准。 C类标准可补充或修改本部分的条款。 注:对于属于C类标准范围并根据该C类标准设计和制造的机器,优先采用C类标准。
I
GB/T26118.2--2010
机械安全机械辐射产生的风险的评价与减小第2部分:辐射排放的测量程序
1范围
GB/T26118的本部分规定了测量和报告与机械辐射排放有关的量的基本技术和通用程序。本部分适用于GB/T26118.1中定义的各种辐射排放。
本部分适用于GB/T15706.1-—2007的3.1中定义的机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365--2003电工术语电磁兼容(IEC60050-161:1990IDT) GB/T2900.60—2002电工术语电磁学(IEC60050-121:1998,EQV) GB/T2900.61—2008电工术语物理和化学(IEC60050-111:1996,MOD) GB23821-2009机械安全防止上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ISO13857:2008,IDT) GB/T26118.1一2010机械安全机械辐射产生的风险的评价与减小第1部分:通则 IEC60050-881:1983国际电工术语第881章:放射线与放射物理学
3术语和定义
GB/T15706.1和GB/T26118.1—2010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GB/T2900.61—2008,GB/T2900.60—2002,GB/T4365—2003和IEC60050-881:1983中界定
的术语和定义也适用于本文件。 3.1
运行条件operatingconditions 受检机器处于运行模式或运行过程中的条件,包括运行参数。
3.2
空载运行no-loadoperation 机械在无任何材料加工时的运行,同时机械的所有元件和专用辅助设备都在运行(泵、液压装置、抽
吸系统等)且所有运动部件(轴、工作台、支撑架等)也在其可能的范围内运行。 3.3
负载运行operationunderload 机械有加工材料且带有其所有元件和专用辅助设备时的运行。
3.4
运行阶段phaseofoperation 机器执行特定功能的时间段。
3.5
运行周期 operating cycle 从加人加工材料到移除加工材料或者转换到下一工作地点的运行阶段完整序列。
1
GB/T26118.2—2010
3.6
测量时间 measurement time 测量辐射的时间段。 注:测量时间由测量的持续时间和测量时与机械运行阶段相关的时间点来确定。
3.7
平均周期averagingperiod 进行特征评价的整个阶段。 注:为了考虑平均周期内排放的所有变化,测得的排放量是适当时间段内的平均值。
4辐射的分类
GB/T26118.12010的第4章中给出了辐射的分类。 机械的设计和制造应使得所有辐射排放限制在机械运行所必需的范围内,并且不影响暴露人员或
将影响降低到无危险的水平。
5待测物理量
GB/T26118.1一2010的附录B中给出了待测物理量及其单位。
6测量程序
6.1警告
测量之前,宜对排放水平进行评估以确保无充分保护的人员不会暴露于危险的辐射排放中。这一评估也用来防止测量设备过载。 6.2 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测量范围、选择性、方向性、时间分辩率和光谱灵敏度应适于测量辐射排放,并且使结果可与GB/T26118.1—-2010附录B规定的辐射类别值相比较。
测量设备和程序的选择应使得不会因设备的进人或测量人员的存在明显干扰测量中的辐射场。 测量设备应溯源到国家基准。
6.3测量程序 6.3.1概述
测量应在没有反射或者反射可忽略的条件下进行,以使辐射排放不会被过高估计。应清理机器周围任何机器运行不必要的且可能阻碍待测辐射自由传播的任何物体。 6.3.2运行条件
测量期间,规定的运行条件应是机械预定使用期间典型的最大辐射排放。 如果制造商提供的文件已经规定运行条件代表最大的辐射排放,则可以使用模拟和/或简化的运行
条件。 6.3.3测量点
分类的要求
2
GB/T26118.2-—2010
为了充分反映机器周围(尤其是操作者和其他人员可能暴露的区域)辐射场的特征,应规定足够多的点作为测量点(数量和位置):
a)应在GB/T26118.1--2010的附录B规定的距离或点上进行测量; b)) 如果最大辐射排放的位置与可达表面的距离大于GB/T26118.1--2010的附录B规定的测量
距离,则应在发生最大排放的点上测量; c) 如果外壳上存在操作者身体某部位可能进人的开口,则应在可进人的区域进行测量(见
GB23821); d)如果操作者需要通过窗口或安装的光学装置观察外壳内部,则应测量眼睛处的辐射强度。
附加要求如果有关,应在如下测量点进行额外的测量: ·操作者工作位置或人员可能位于辐射场的机器周围位置; ·因为维护而移除外壳后,在外壳内部可能发生辐射泄露的位置(例如:通过屏蔽罩、接点等的渗
透)以及在C类标推中规定的保养开口:在机器外壳的表面;
·
或者,:由于探测器有较大敏感度或带有限位机构,在离探测器最近的距离处;在一个或多个同等通量密度线的位置。 应规定所有的测量点,从而唯一确定这些测量点。 存在特殊困难的情况下,测量可辅之以详细的理论预测。 注:关于机器周围辐射排放模式的有用信息可按同等通量密度线的形式表达。
6.3.4测量时间
测量时间的选择应考虑辐射的所有重要特性、测量仪器和机器运行条件。 此外,还应根据GB/T26118.1--2010中附录B规定的任意平均周期来选择测量时间。
6.4测量报告
测量结果应记录在报告中,并根据GB/T26118.1--2010中第10章的要求提供报告。 该报告应至少给出以下信息:
机械辐射排放的特征;测量点的位置;机械的运行条件;一测量仪器的特征(包括类型和序列号);测量结果,包括不确定度;符合GB/T26118.1的机器类别;任何排放理论预测的详细补充;所使用的测量技术(例如:详细描述或其他参考资料)。
注:该报告是GB/T26118.12010中第10章“使用和维护信息”的基础。
3
GB/T 26118.2-201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不同种类辐射的测量技术
A.1电场、磁场和电磁场
A.1.1概述
一般情况下,测量系统包括一个可能是天线的传感器和一个探测器,该探测器连接一台分析经屏蔽的连接器或光纤传输的信号的分析仪。为了正确选择设备,需要预先了解以下关于待测辐射特征的知识:
包括谐频在内的频率范围和值;发射能量;极化:电场和磁场方向;一调制(平均值和峰值);
脉冲辐射周期频率和振幅
辐射源的特征:类型、增益、带宽:离辐射源的距离;存在可能影响辐射传播的物体。
辐射频率、辐射源尺寸以及暴露点到辐射源之间的距离共同决定在近场或远场是否会发生暴露。 当根据6.2选择测量仪器时,下列因素很重要:
宜采用专用的传感器和探测器测量物理量。 传感器或探测器的存在不宜显著改变该辐射/场的特征。 传感器和分析仪之间的连接不宜显著干扰待测场。 探测器的频率响应宜覆盖出现的频率范围,并且不宜受光或其他规定频段以外的频率影响。 对于近场测量,探测器的尺寸宜小于最高频率时波长的1/4。这只适用于使用传导天线的情况。当使用阻抗大于电抗的电阻性偶极天线时,此要求不适用。 宜了解仪器的响应时间。推荐值为1s,小于1s适用于间歇场的探测。 传感器宜能响应所有场的极化成分。这可通过探测器的各向同性响应或者沿着三条坐标轴移动探测器来实现。 其他必要的特性:良好的电过载保护、内置电源、易于搬运和耐久性。
根据具体情况,由仪器测得的物理量有:
电场强度E:V·m-1 磁通密度B:T;磁场强度HA·m-1; 平均表面功率密度:W·m-2。
电场强度传感器通常使用一个或多个偶极天线。单个偶极天线传感器给出所测场极化的信息。磁场传感器通常是环形的。 A.1.2低频和极低频
这主要涉及伪静态场以及与供电网络频率相同(即50Hz和60Hz)的场。是否测量电场强度或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