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GB/T 9722-2023 化学试剂 气相色谱法通则

GB/T 9722-2023 化学试剂 气相色谱法通则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6.27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08 17:53:32



相关搜索: 化学试剂 气相 色谱 通则 9722

内容简介

GB/T 9722-2023 化学试剂 气相色谱法通则 ICS 71.040.30 CCS G 6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9722—2023 代替GB/T9722—2006
化学试剂 气相色谱法通则 Chemical reagent-General rules for the gas chromatography
2024-03-01实施
2023-08-06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972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9722—2006《化学试剂 气相色谱法通则》,与GB/T9722一2006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范围(见第1章,2006年版的第1章);一更改了试剂和材料的部分要求(见第5章,2006年版的第5章);更改了气相色谱仪组成,增加了气相色谱仪组成框架图(见6.1,2006年版的6.2);一更改了气相色谱仪性能要求(见6.2,2006年版的6.1);更改了色谱柱的相关内容(见6.3、附录B,2006年版的8.1);更改了整机稳定性(见6.4,2006年版的6.3);删除了整机灵敏度(见2006年版的6.4);删除了定量重复性(见2006年版的6.5);更改了试验条件中的检测器类型和色谱柱内容(见第7章,2006年版的第7章);删除了载气流速测定、进样方法和衰减比标定等内容(见2006年版的8.2、8.3、8.4); “特殊峰形的处理”更改为“重叠峰面积分割方法”,并更改了相应内容,增加了“峰谷-峰谷法” 内容(见8.4,2006年版的8.6);增加了定性分析内容(见第9章);增加了外标法中标准曲线法内容(见10.4.3);更改叠加法为标准加人法(见10.5,2006年版的9.5);增加了结果表示(见10.6);

一更改了方法误差内容(见第11章,2006年版的第10章);一增加了数据质量的保证内容(见第12章);
-
更改了环境要求、安全事项等内容,增加了“废弃物的处理”内容(见13.1、13.2、13.3,2006年版的第11章);删除了“校正后的载气流速”内容(见2006年版的附录A)。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63/SC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群科化工研究所、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有限责
任公司、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方华龙工贸集团有限公司、济源市恒顺新材料有限公司、岳阳振兴中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邹惠玲、郑金凤、邱爱玲、赵季飞、王玉华、韩宝英、李海洋、翟中华、夏攀登、 谢应波、王玉萍、马立强、陈攀、王丹丹、陈红兰。
本文件于1988年首次发布,2006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I GB/T9722—2023
化学试剂 气相色谱法通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化学试剂用气相色谱法对仪器的要求和分析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含有可挥发成分的有机化学试剂的主要成分和杂质的测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目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946 气相色谱法术语 GB 4962 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JJG700 气相色谱仪 TSG23—2021 气瓶安全技术规程
术语和定义
3
GB/T494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不对称因子 asymmetricfactor 描述色谱峰不对称程度的参数。
3.2
有效板高 height of an effective plate 单位有效板的长度。
方法原理
4
样品及其被测组分被汽化后,随载气同时进人色谱柱,利用被测定的各组分在气固或气液两相间的吸附或溶解、脱附或解析等物化性质的差异,在柱内形成组分迁移速度的差别而进行分离。分离后的各组分先后流出色谱柱,进入检测器,由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谱图及相应数据。各组分的保留值和色谱峰面积或相应的峰高值分别作为定性和定量的依据
5 试剂和材料
5.1 标准样品
标准样品主体含量的质量分数不应低于99.9%。对于特殊物质无法获得高纯度标准样品时,应使用具有明确主体含量的标准样品。
1 GB/T9722—2023
5.2 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应能溯源至国际单位制(SI)单位或有证标准物质。 5.3 3载气
纯度不低于99.99%,使用前应用脱水装置(硅胶、分子筛)、活性炭、脱氧剂等进行净化处理。 5.4燃烧气
纯度不低于99.99%,使用前应用脱水装置(硅胶、分子筛)、活性炭、脱氧剂等进行净化处理。 5.5 5空气
不含有影响仪器正常工作的灰尘、烃类、水分及腐蚀性物质,使用前应用脱水装置(硅胶、分子筛)、 活性炭等进行净化处理。
6仪器
6.1气相色谱仪组成
气相色谱仪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温控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如图1
所示。
分离系统
检测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
进样系统
气路系统
+ 温控系统
图1气相色谱仪组成
6.2 2气相色谱仪性能
气相色谱仪性能要求应符合JJG700的要求。 6.3 3色谱柱
色谱柱分为毛细管柱和填充柱,色谱柱的重要参数为固定相、内径、柱长和液膜厚度,使用者应依据样品性质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毛细管色谱柱的参数和填充柱的制备及处理见附录A。 6.4 整机稳定性
采用待用色谱柱,柱温为80℃,适当选择载气流速,10min内仪器基线漂移值不应大于JJG700中
规定的基线漂移要求。
试验条件
7
根据产品和待测组分的特性及规格要求,按下述规定的内容选择最佳条件:
2 GB/T97222023
a) 检测器类型:热导检测器(TC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火焰光
度检测器(FPD)、氮磷检测器(NPD)等; b) 载气:载气种类、流速; c) 色谱柱:色谱柱类型(填充、毛细管)、固定相、柱长、内径、液膜厚度: d) 温度:色谱柱温度、汽化室温度、检测室温度; e) 进样量:应控制在具有线性响应范围内;当采用归一化法时,主体峰高应在量程70%以上; D 分流比、尾吹等其他仪器条件; g) 有效板高:计算方法按照附录B的规定,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h) 相对保留值: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i) 分离度: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j) 不对称因子:计算方法按照附录B的规定,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k) 定量方法,注:难分离物质的分离及相对主体的保留值可根据需要确定。 载气流速、柱温度、汽化室温度、分流比和尾吹及进
样量条件,在操作时可根据具体仪器性能作适当调整
8 操作方法
8.1 峰高测量
从峰顶点向峰底作一垂线,该垂线与色谱峰基线上沿相交的点到顶点的距离为峰高(h),或计算从峰顶点的信号值与峰顶点保留时间相同的基线信号值的差值(见图2)。
HL
图2峰高及半高峰宽
8.2 2半高峰宽测量
从峰高的中点作一条与峰底平行的直线,与峰两侧相交,峰高线同侧两点之间的距离为半高峰宽(Wz/2)(见图2)。 8.3 3峰面积计算
计算从峰开始到峰结束的信号值和基线信号值之差的积分值;或峰高和半高峰宽的乘积。 峰面积的数值可由数据处理系统直接给出,应按色谱峰的峰型合理设定数据处理系统
3 GB/T9722—2023
8.4 重叠峰面积分割方法
8.4.1 垂直法
按图3所示,当两个峰的面积相近时,从峰谷朝基线垂直划线,将基线上的峰分割成两部分,从而得到各自的峰面积。
基线
时间
图3垂直法峰面积分割
8.4.2峰谷-峰谷法
按图4所示,根据相邻峰谷与峰谷线性分布,得到相应峰面积,该方法适用于背景重叠峰
基线
时间
图4峰谷-峰谷法峰面积分割
8.4.3切线法
按图5所示,当小峰重叠在大峰的峰尾上时,从峰谷到大峰的峰脚划切线,切线以上部分作为小峰的面积,也可由指数函数曲线法代替切线法进行峰分割。 GB/T9722—2023
基线
时间
图5 5切线法峰面积分割
9 定性分析
9.1 已知物质对照定性 9.1.1加入已知物质增加峰高法
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将已知物质加人到待测样品中,对比加人前后待测样品色谱峰高的变化,若待测样品中待测组分峰增高,可认为该组分与已知物质为同一物质。
该方法适用于待测样品中只有少数未知物的定性和排除某一组分在样品中的存在。 9.1.2采用双柱、多柱定性
分别在两根或多根不同极性的色谱柱上,分析相同色谱条件下的已知物质与待测样品,若在不同的色谱柱上已知物质与待测样品中未知组分的保留值均相同,可认为该组分与已知物质为同一物质。
该方法适用于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保留值可能相同的情况, 9.2 相对保留值定性 9.2.1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分别将标准样品和待测样品进行色谱分析,计算各组分相对参比组分(待测样品中的某一组分)的相对保留值,相对保留值相同的组分可确定为同一种物质
相对保留值r".按公式(1)计算:
t'R() _ tR() - t M
r'i.. T'R()
...(1 )
I R(s) I M
式中: t'R) 各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t'R(a) 参比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tR(i) 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死时间,单位为分(min);参比组分的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tM t R(s)
9.2.2若无法得到标准样品,通过查询文献能够获得已知物质的相对保留值,则在文献值给出的试验条件(柱温、固定相、参比物质)下,测定待测样品的相对保留值;若与文献值一致,可确定为同一种物质。
5 GB/T 9722—2023
10 定量分析
10.1 校正因子
10.1.1 一般要求
本文件采用组分i相对主体的质量校正因子。 列人技术指标的单项组分,不论质量分数高低均采用质量校正因子。被测组分中,碳数比较接近的
同系物或热导系数差异较小的物质,可视具体情况是否加校正因子。 10.1.2 相对校正因子测定
用称量法(精确至0.1mg)配制数个与被校正组分指标相近的标准溶液.按样品的测定条件测定。
测定结果按置信度95%取舍,求出平均值(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相对校正因子:按公式(2)计算:
A,mi f:= A,m,
..(2)
式中: A,一标准溶液中参考组分峰面积; m;- 一标准溶液中组分i的质量,单位为克(g); A;——标准溶液中组分i峰面积; m。—标准溶液中参考组分的质量,单位为克(g)。
10.2 归一化法
当采用归一化法定量时,满足下列要求: a) 色谱图中所显示的色谱峰不应有平头峰和畸变峰; b) 进样量应在检测器的线性范围内,所有组分在试验条件下应全部流出,并在检测器上均能产生
信号。 归一化法测定组分的质量分数;按公式(3)计算:
f,A;
w; = Z(f,A,) X100%
...(3)
式中: f:——组分i相对主体的相对校正因子; A,—组分i峰面积。
10.3内标法
当采用内标法定量时,满足下列要求: a) 内标物应为样品中不存在的纯物质; b)[ 内标物与样品应完全互溶,并不产生化学反应,内标物不应含有干扰分析的杂质; c) 内标物的保留值应接近待测组分的保留值,但又完全分离; d) 内标物含量与待测组分含量接近;
进样量应在检测器的线性范围内,待测组分在试验条件下应全部流出,
e)用称量法(精确至0.1mg)配制与待测组分指标相近的标准溶液,并加入适量的内标物,按照10.1.2
测定相对校正因子。称取适量的待测样品以及内标物,按标准溶液的测定条件测定
6 ICS 71.040.30 CCS G 6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9722—2023 代替GB/T9722—2006
化学试剂 气相色谱法通则 Chemical reagent-General rules for the gas chromatography
2024-03-01实施
2023-08-06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972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9722—2006《化学试剂 气相色谱法通则》,与GB/T9722一2006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范围(见第1章,2006年版的第1章);一更改了试剂和材料的部分要求(见第5章,2006年版的第5章);更改了气相色谱仪组成,增加了气相色谱仪组成框架图(见6.1,2006年版的6.2);一更改了气相色谱仪性能要求(见6.2,2006年版的6.1);更改了色谱柱的相关内容(见6.3、附录B,2006年版的8.1);更改了整机稳定性(见6.4,2006年版的6.3);删除了整机灵敏度(见2006年版的6.4);删除了定量重复性(见2006年版的6.5);更改了试验条件中的检测器类型和色谱柱内容(见第7章,2006年版的第7章);删除了载气流速测定、进样方法和衰减比标定等内容(见2006年版的8.2、8.3、8.4); “特殊峰形的处理”更改为“重叠峰面积分割方法”,并更改了相应内容,增加了“峰谷-峰谷法” 内容(见8.4,2006年版的8.6);增加了定性分析内容(见第9章);增加了外标法中标准曲线法内容(见10.4.3);更改叠加法为标准加人法(见10.5,2006年版的9.5);增加了结果表示(见10.6);

一更改了方法误差内容(见第11章,2006年版的第10章);一增加了数据质量的保证内容(见第12章);
-
更改了环境要求、安全事项等内容,增加了“废弃物的处理”内容(见13.1、13.2、13.3,2006年版的第11章);删除了“校正后的载气流速”内容(见2006年版的附录A)。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63/SC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群科化工研究所、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有限责
任公司、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方华龙工贸集团有限公司、济源市恒顺新材料有限公司、岳阳振兴中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邹惠玲、郑金凤、邱爱玲、赵季飞、王玉华、韩宝英、李海洋、翟中华、夏攀登、 谢应波、王玉萍、马立强、陈攀、王丹丹、陈红兰。
本文件于1988年首次发布,2006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I GB/T9722—2023
化学试剂 气相色谱法通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化学试剂用气相色谱法对仪器的要求和分析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含有可挥发成分的有机化学试剂的主要成分和杂质的测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目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946 气相色谱法术语 GB 4962 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JJG700 气相色谱仪 TSG23—2021 气瓶安全技术规程
术语和定义
3
GB/T494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不对称因子 asymmetricfactor 描述色谱峰不对称程度的参数。
3.2
有效板高 height of an effective plate 单位有效板的长度。
方法原理
4
样品及其被测组分被汽化后,随载气同时进人色谱柱,利用被测定的各组分在气固或气液两相间的吸附或溶解、脱附或解析等物化性质的差异,在柱内形成组分迁移速度的差别而进行分离。分离后的各组分先后流出色谱柱,进入检测器,由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谱图及相应数据。各组分的保留值和色谱峰面积或相应的峰高值分别作为定性和定量的依据
5 试剂和材料
5.1 标准样品
标准样品主体含量的质量分数不应低于99.9%。对于特殊物质无法获得高纯度标准样品时,应使用具有明确主体含量的标准样品。
1 GB/T9722—2023
5.2 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应能溯源至国际单位制(SI)单位或有证标准物质。 5.3 3载气
纯度不低于99.99%,使用前应用脱水装置(硅胶、分子筛)、活性炭、脱氧剂等进行净化处理。 5.4燃烧气
纯度不低于99.99%,使用前应用脱水装置(硅胶、分子筛)、活性炭、脱氧剂等进行净化处理。 5.5 5空气
不含有影响仪器正常工作的灰尘、烃类、水分及腐蚀性物质,使用前应用脱水装置(硅胶、分子筛)、 活性炭等进行净化处理。
6仪器
6.1气相色谱仪组成
气相色谱仪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温控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如图1
所示。
分离系统
检测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
进样系统
气路系统
+ 温控系统
图1气相色谱仪组成
6.2 2气相色谱仪性能
气相色谱仪性能要求应符合JJG700的要求。 6.3 3色谱柱
色谱柱分为毛细管柱和填充柱,色谱柱的重要参数为固定相、内径、柱长和液膜厚度,使用者应依据样品性质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毛细管色谱柱的参数和填充柱的制备及处理见附录A。 6.4 整机稳定性
采用待用色谱柱,柱温为80℃,适当选择载气流速,10min内仪器基线漂移值不应大于JJG700中
规定的基线漂移要求。
试验条件
7
根据产品和待测组分的特性及规格要求,按下述规定的内容选择最佳条件:
2 GB/T97222023
a) 检测器类型:热导检测器(TC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火焰光
度检测器(FPD)、氮磷检测器(NPD)等; b) 载气:载气种类、流速; c) 色谱柱:色谱柱类型(填充、毛细管)、固定相、柱长、内径、液膜厚度: d) 温度:色谱柱温度、汽化室温度、检测室温度; e) 进样量:应控制在具有线性响应范围内;当采用归一化法时,主体峰高应在量程70%以上; D 分流比、尾吹等其他仪器条件; g) 有效板高:计算方法按照附录B的规定,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h) 相对保留值: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i) 分离度: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j) 不对称因子:计算方法按照附录B的规定,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k) 定量方法,注:难分离物质的分离及相对主体的保留值可根据需要确定。 载气流速、柱温度、汽化室温度、分流比和尾吹及进
样量条件,在操作时可根据具体仪器性能作适当调整
8 操作方法
8.1 峰高测量
从峰顶点向峰底作一垂线,该垂线与色谱峰基线上沿相交的点到顶点的距离为峰高(h),或计算从峰顶点的信号值与峰顶点保留时间相同的基线信号值的差值(见图2)。
HL
图2峰高及半高峰宽
8.2 2半高峰宽测量
从峰高的中点作一条与峰底平行的直线,与峰两侧相交,峰高线同侧两点之间的距离为半高峰宽(Wz/2)(见图2)。 8.3 3峰面积计算
计算从峰开始到峰结束的信号值和基线信号值之差的积分值;或峰高和半高峰宽的乘积。 峰面积的数值可由数据处理系统直接给出,应按色谱峰的峰型合理设定数据处理系统
3 GB/T9722—2023
8.4 重叠峰面积分割方法
8.4.1 垂直法
按图3所示,当两个峰的面积相近时,从峰谷朝基线垂直划线,将基线上的峰分割成两部分,从而得到各自的峰面积。
基线
时间
图3垂直法峰面积分割
8.4.2峰谷-峰谷法
按图4所示,根据相邻峰谷与峰谷线性分布,得到相应峰面积,该方法适用于背景重叠峰
基线
时间
图4峰谷-峰谷法峰面积分割
8.4.3切线法
按图5所示,当小峰重叠在大峰的峰尾上时,从峰谷到大峰的峰脚划切线,切线以上部分作为小峰的面积,也可由指数函数曲线法代替切线法进行峰分割。 GB/T9722—2023
基线
时间
图5 5切线法峰面积分割
9 定性分析
9.1 已知物质对照定性 9.1.1加入已知物质增加峰高法
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将已知物质加人到待测样品中,对比加人前后待测样品色谱峰高的变化,若待测样品中待测组分峰增高,可认为该组分与已知物质为同一物质。
该方法适用于待测样品中只有少数未知物的定性和排除某一组分在样品中的存在。 9.1.2采用双柱、多柱定性
分别在两根或多根不同极性的色谱柱上,分析相同色谱条件下的已知物质与待测样品,若在不同的色谱柱上已知物质与待测样品中未知组分的保留值均相同,可认为该组分与已知物质为同一物质。
该方法适用于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保留值可能相同的情况, 9.2 相对保留值定性 9.2.1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分别将标准样品和待测样品进行色谱分析,计算各组分相对参比组分(待测样品中的某一组分)的相对保留值,相对保留值相同的组分可确定为同一种物质
相对保留值r".按公式(1)计算:
t'R() _ tR() - t M
r'i.. T'R()
...(1 )
I R(s) I M
式中: t'R) 各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t'R(a) 参比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tR(i) 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死时间,单位为分(min);参比组分的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tM t R(s)
9.2.2若无法得到标准样品,通过查询文献能够获得已知物质的相对保留值,则在文献值给出的试验条件(柱温、固定相、参比物质)下,测定待测样品的相对保留值;若与文献值一致,可确定为同一种物质。
5 GB/T 9722—2023
10 定量分析
10.1 校正因子
10.1.1 一般要求
本文件采用组分i相对主体的质量校正因子。 列人技术指标的单项组分,不论质量分数高低均采用质量校正因子。被测组分中,碳数比较接近的
同系物或热导系数差异较小的物质,可视具体情况是否加校正因子。 10.1.2 相对校正因子测定
用称量法(精确至0.1mg)配制数个与被校正组分指标相近的标准溶液.按样品的测定条件测定。
测定结果按置信度95%取舍,求出平均值(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相对校正因子:按公式(2)计算:
A,mi f:= A,m,
..(2)
式中: A,一标准溶液中参考组分峰面积; m;- 一标准溶液中组分i的质量,单位为克(g); A;——标准溶液中组分i峰面积; m。—标准溶液中参考组分的质量,单位为克(g)。
10.2 归一化法
当采用归一化法定量时,满足下列要求: a) 色谱图中所显示的色谱峰不应有平头峰和畸变峰; b) 进样量应在检测器的线性范围内,所有组分在试验条件下应全部流出,并在检测器上均能产生
信号。 归一化法测定组分的质量分数;按公式(3)计算:
f,A;
w; = Z(f,A,) X100%
...(3)
式中: f:——组分i相对主体的相对校正因子; A,—组分i峰面积。
10.3内标法
当采用内标法定量时,满足下列要求: a) 内标物应为样品中不存在的纯物质; b)[ 内标物与样品应完全互溶,并不产生化学反应,内标物不应含有干扰分析的杂质; c) 内标物的保留值应接近待测组分的保留值,但又完全分离; d) 内标物含量与待测组分含量接近;
进样量应在检测器的线性范围内,待测组分在试验条件下应全部流出,
e)用称量法(精确至0.1mg)配制与待测组分指标相近的标准溶液,并加入适量的内标物,按照10.1.2
测定相对校正因子。称取适量的待测样品以及内标物,按标准溶液的测定条件测定
6
上一章:GB/T 42526-2023 醇胺类脱硫脱碳剂 下一章:HG/T 5342-2018 阻燃化学品 十溴二苯乙烷

相关文章

GB/T 9722-2023 正式版 化学试剂 气相色谱法通则 GB/T 34672-2017 化学试剂离子色谱法测定通则 GB/T 34672-2017 化学试剂 离子色谱法测定通则 GB/T 36946-2018 皮革化学试验多环芳烃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36946-2018 皮革 化学试验 多环芳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18340.1-2010 地质样品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轻质原油分析 气相色谱法 GB/T 18340.5-2010 地质样品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岩石提取物和原油中饱和烃分析 气相色谱法 GA/T 2051-2023 法庭科学 疑似易制毒化学品中溴素检验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