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5.020 CCS E12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6098—2022 代替SY/T6098—2010
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The estimated methods of natural gas recoverable reserves
2022一11-04发布
2023-05-04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6098-2022
附录B(规范性) 有关公式参数的名称、符号、计量单位及取值位数附录C(规范性) 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报告附表格式参考文献·
..30 .35
........42
..................
iiii iiiiii
II
SY/T6098—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SY/T6098--2010《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与SY/T6098—2010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引言; b)更改了适用范围,将原范围“气层气、溶解气在内的天然油气藏”更改为气层气、溶解气在
内的常规及致密天然油气藏(见第1章,2010年版的第1章); c)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见第3章): d)增加了本文件可采储量相关概念与国际气藏可采储量分类概念异同的提示(见4.2): e)在“计算原则一章将“技术可采储量”更改为“技术可采储量与剩余技术可采储量”(见
4.3,2010年版的3.3), f)在“计算原则”一章删除了“溶解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的相关描述(见2010年版的3.3); g)删除了“油藏溶解气开采及驱动方式分类”(见2010年版的4.2): h)增加了表1的注释(见表1); i)删除了2010年版5.3.2.1中公式(4)(见2010年版的5.3.2.1); j)增加了垂直管流法计算井底废弃流压的公式(见6.3.3.1); k)将标题“压力一产量递减法”更改为“视地层压力一产量递减法”(见6.3.3.2,2010年版的
5.3.2.2); 1)更改“类比法”为“容积法基础上的采收率类比法”(见7.1,2010年版的6.9); m)在物质平衡法基础上单列了定容气驱气藏物质平衡法(见7.2.2); n)更改了物质平衡法中可采储量计算公式(见7.2,2010年版的6.1): o)将“油藏溶解气物质平衡方程”更改为“油藏溶解气和气顶气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见7.7,
2010年版的6.1.2); p)更改了弹性二相法相关内容(见7.3,2010年版的6.2): q)更改了产量递减法相关内容(见7.4,2010年版的6.3); r)增加了流动物质平衡法(见7.5); s)删除了改进衰减法(见2010年版的6.4) t)更改了预测模型法相关内容(见7.6,2010年版的6.5); u)删除了统计关系曲线法(见2010年版的6.6); v)删除了水驱特征曲线法(见2010年版的6.7): W)增加了概率统计法(见7.9): x)在现金流量法中增加了“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弃置费用”三条(见8.2.2.38.2.2.5); y)增加了国际气藏可采储量分类(见附录A); z)增加了参考文献。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
II
SY/T 6098—2022
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舫、陈元千、吴娟、王雯娟、成涛、刘红英、黄嘉鑫、李骞。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94年首次发布为SY/T6098—1994: 2000年第一次修订时,并人了SY/T6220—1996《油藏溶解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的内容
(SY/T6220—1996为1996年首次发布); -2010年第二次修订;
-
一本次为第三次修订。
IV
SY/T6098—2022
引言
天然气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可以促进天然气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评价质量的提高。在本次修订之前,已经发布过三次有关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的标准。第一次是1994年版的标准SY/T6098—一1994,第二次是2000年版的标准 SY/T6098—2000,第三次是2010年版的标准SY/T6098—2010。这三个标准在不同时期,对天然气地质储量、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的评价,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1994年版的标准内容相对单一:2000年版的标准首次将SY/T6098—1994与SY/T6220—1996进行合并修订,主要增加了油藏溶解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的内容:2010年版的标准基本上沿用了2000年版的标准内容,首次增加了利用现金流法评价气藏经济可采储量的内容。
本次修订的《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相比2010年版的标准主要增加了流动物质平衡法及概率统计法,并重点对以容积法为基础的类比法、物质平衡法、弹性二相法、产量递减法和预测模型法等所涉及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补充、整合及完善,有关的物理量名称、符号、单位采用相关最新标准。
SY/T 6098—2022
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计算天然气技术可采储量与经济可采储量时所应遵循的原则,描述了可采用的方法,规定了有关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气层气、溶解气在内的常规及致密天然油气藏,以及采用衰竭式开发的凝析气藏的可采储量计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弓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492 油气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 26979 天然气藏分类 DZ/T 0217 石油天然气储量估算规范 SY/T5367 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SY/T 6177 气田开发方案及调整方案经济评价技术要求 SY/T6580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常用量和单位
3术语和定义
DZ/T02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技术可采储量technical recoverable reserves 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经理论计算或类比估算最终可采出的油气储量。
3.2
经济可采f诸量economicallyrecoverablereserves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开采的油气储量。
3.3
剩余技术可采储量remainingtechnicalrecoverablereserves 计算时刻剩余的技术可采储量。
3.4
剩余经济可采储量remaining economicallyrecoverable reserves 计算时刻剩余的经济可采储量。
I
SY/T 6098-2022
4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原则
4.1本文件涉及的气藏类型按照GB/T26979执行,本文件进一步提出天然气藏影响采收率因素分类。 4.2根据GB/T19492和DZ/T0217的规定,本文件所指的可采储量分为技术可采储量与经济可采储量。可采储量相关概念与国际气藏可采储量分类的异同参见附录A。 4.3技术可采储量与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应根据油气藏的特征、开发方式、开发阶段等,选取合适的计算方法。 4.4经济可采储量应根据油气藏的储量规模、储量类别及开发阶段、经济条件等,选取相适应的计算方法。 4.5当气田(气藏)地质储量由于复算、核算或扩边等原因发生变更时,应重新计算技术可采储量与经济可采储量。
5天然气藏影响采收率因素分类
天然气藏分为气驱气藏、水驱气藏和低渗透气藏三种类型:可按储渗条件分为普通气藏和低渗透气藏两类。在水驱气藏中,再细分为活跃水驱、次活跃水驱和不活跃水驱三个亚类,在低渗透气藏中,再细分为低渗与特低渗两个亚类。主要分类指标包括天然水活跃或低渗透程度、水侵替换系数,以及与之相关的废弃相对压力、采收率值范围和开采特征描述,所确定的气藏类型应符合表1给出的特性值。其中水侵替换系数I按公式(1)计算:
I ="- W.-W,B.
(1)
RG,Bsi
文件中量的符号及意义应符合SY/T6580的规定,注释详见附录B。
表1 天然气藏影响采收率因素分类表
分类 地层水 水侵替换 废弃相对 采收率
指标 渗透程度 系数
活跃或低
压力 范围值
开采特征
EiR
1
pa
Ia (活跃) Ib
≥ 0.5 0.4~0.6 可动边、底水水体大,一般开采初期(R<0.2)部分气井开
≥ 0.4
始大量出水或水淹,气藏稳产期短,水侵特征曲线呈直线上升
0.15~<0.4 ≥ 0.25 0.6~0.8 有较大的水体与气藏局部连通,能量相对较弱。一般开采中、
I 水驱 (次活跃)
后期才发生局部水窜,致使部分气井出水
Ic (不活跃) II 气驱
0 ~<0.15 ≥ 0.05 0.70.9 多为封闭型。开采中后期偶有个别井出水,或气藏根本不产
水,水侵能量弱,开采过程表现为弹性气驱特征
≥ 0.05 0.7~0.9 无边、底水存在,或边、底水极不活跃。整个开采过程中无
0
水侵影响,为弹性气驱特征储层平均渗透率0.1mD
IIIa
≥0.5 0.3~0.5连通较差,生产压差大,千米井深稳定产量0.3×10(m/d)/km
III (低渗)低渗透 IIIb
0 ~ 0.1
≥ 0.7 ≤0.3 般无生产能力或措施后稳产能力差,千米井深稳定产量
(特低渗)注1:渗透率指储层条件下有效渗透率。 注2:根据GB/T26979中致密气藏定义,致密气藏归类于Ib。
9g≤0.3×10(m/d)/km,开采中边、底水侵影响极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