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5579.5-2016 油藏描述方法 第5部分:致密砂岩油藏

SY/T 5579.5-2016 油藏描述方法 第5部分:致密砂岩油藏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3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1 15:10:54



推荐标签: 油藏 方法 砂岩 部分 致密 5579

内容简介

SY/T 5579.5-2016 油藏描述方法 第5部分:致密砂岩油藏 ICS 75.020 E 12 备案号:57632—2017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579.5—2016
油藏描述方法
第5部分:致密砂岩油藏
Reservoir description method- Part 5 : Tight-sand reservior
2016—12—05发布
2017-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5579.5—2016
目 次
前言引言范围
I
I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描述内容
4.
4.1 地层特征 4.2 构造特征 4.3 储层特征 4.4 地应力场 4.5 流体性质 4.6 温度和压力特征 4.7 驱动能量与驱动类型 4.8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4.91 储量计算与评价 4.10甜点区评价描述报告
5
5.1 报告内容 5.2 附图表册
h SY/T5579.5-2016
前言
SY/T5579《油藏描述方式》分为以下5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碎屑岩油藏:第3部分:碳酸盐岩潜山油藏;第4部分:特殊岩性油藏;第5部分:致密砂岩油藏。
本部分为SY/T5579的第5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部分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魏荷花、尚根华、张淑娟、何右安、李晓萍、王锦梅、蒲军、郑松青、赵俊英、 蒋宇冰、吕琦、邹敏等。
II SY/T 5579.5—2016
引言
我国致密砂岩油藏资源潜力大,是非常规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但由于致密砂岩油藏在富集规律、储集层特征、源储关系、油水分布、渗流特征等方面的特殊性,导致致密砂岩油藏较常规砂岩油藏具有开发难度大、对油藏描述内容要求更多更精细的特点,常规碎屑岩油藏描述内容和方法不能满足致密砂岩油藏描述需要。目前在油田企业生产实践基础上,我国致密砂岩油藏描述技术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适应我国非常规油气发展和油田开发生产的需求,规范致密砂岩油藏描述工作,编制了本部分。
III SY/T 5579.5—2016
油藏描述方法
第5部分:致密砂岩油藏
1范围
SY/T5579的本部分规定了致密砂岩油藏描述的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致密砂岩油藏描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Z/T0217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 SY/T5579.1油藏描述方法第1部分:总则 SY/T5579.2一2008油藏描述方法第2部分:碎屑岩油藏 SY/T5615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致密砂岩油tightsandstoneoil 大面积连续或准连续聚集在紧邻烃源岩层系的致密砂岩储层中的油气资源,一般无自然产能或自
然产能低于工业油流下限,但在一定经济条件和技术措施下可获得工业石油产能。 3.2
甜点区 K sweet spot 紧邻优质烃源岩、致密储集层发育且物性相对好、含油气饱和度高、脆性指数高、裂缝发育、在
当前经济及技术条件下可实现有效开发的油气富集自标区。 3.3
裂缝密度density of fracture 表示裂缝发育程度的线密度、面密度和体密度的统称。
3.4
裂缝线密度line density of fracture (f)垂直某裂缝组走向的单位长度内裂缝的条数用f表示,单位为条/m。
3.5
裂缝面密度planar density of fracture(f)某测量截面上所有裂缝的长度之和I与测量截面面积S的比值,用表示,f=I/s。
1 SY/T5579.5—2016
3.6
裂缝体密度volumedensityof fracture(f)某测量岩石体积中所有裂缝壁面积之和ZS的一半与所测量岩石体积的比值,用f表示,
f= ES/2V. 3.7
岩石脆性指数rockbrittleness index(BI)表征岩石自身天然非均质性和外在特定加载条件下产生内部非均匀应力、形成破裂面能力的特征
参数,用BI表示。
4描述内容 4.1地层特征 4.1.1区域地层
描述全部岩系的地层层系,厚度和岩性特征,并绘制地层综合柱状图。 4.1.2 自的层特征
描述目的层层位、深度、岩性、厚度、接触关系,以及地震和测井电性响应特征。 4.1.3地层划分与对比
按SY/T5579.2—20083.1的规定执行。 4.2构造特征 4.2.1区域构造
按SY/T5579.1的规定执行。 4.2.2 2目的层构造、断层特征
按SY/T5579.2—2008中3.2的规定执行。 4.3储层特征 4.3.1储层岩石特征 4.3.1.1 储层岩性
按SY/T5579.2—2008中3.3.1的规定执行。 4.3.1.2储层岩石力学性质
利用岩石力学室内测试、测井解释和地震解释结果等,获得储层岩石的泊松比、杨氏模量、切变模量、体积压缩系数、地层破裂压力等岩石力学参数。
2 SY/T5579.5—2016
4.3.1.3岩石脆性特征 4.3.1.3.1岩石脆性描述内容
利用岩心矿物组分分析或测井解释结果,描述储层中硅质矿物、碳酸盐岩矿物及黏土矿物含量,用岩矿组分或岩石力学参数计算脆性指数,描述脆性指数平面、剖面变化,评价岩石脆性特征。 4.3.1.3.2脆性指数确定方法
确定岩石脆性指数有2种方法: a)岩心矿物组分分析的相对体积百分含量或测井解释的岩石组分百分含量,按照公式(1)计算
脆性指数:
Qgz Oatz Ocarb Qclay
BI :
(1)
-.
式中: BI一脆性指数,用小数表示; Q——硅质矿物相对体积百分含量,用百分数表示; Qcarb——碳酸盐岩矿物相对体积百分含量,用百分数表示; Qclay 一黏土矿物相对体积百分含量,用百分数表示。 b)岩石力学参数按照公式(2)计算岩石脆性指数:
Eμ 2
BI -
(2)
式中: E 一一归一化后的杨氏模量均值,量纲为1; μ——归一化后的泊松比均值,量纲为1。
4.3.1.3.3岩石脆性特征评价
脆性指数越接近1,岩石脆性越强,脆性指数越接近0,岩石塑性越强。 4.3.2沉积相描述
按SY/T5579.2--2008中3.3.2的规定执行。 4.3.3裂缝特征 4.3.3.1 描述内容
按SY/T5579.2—2008中3.3.3的规定执行。 4.3.3.2裂缝识别、预测和描述方法 4.3.3.2.1裂缝地质描述
利用岩心观察、露头调查和成像测井等手段,解释和测量裂缝的开度、切深、间距、方位及密度等特征参数:利用钻录井直接判断裂缝发育位置和规模等。
3 SY/T 5579.5—2016
4.3.3.2.2裂缝动态分析识别
利用钻录井、油水井动态、试井等资料分析裂缝发育状况、开启程度、连通状况及方向。 4.3.3.3裂缝分类评价 4.3.3.3.1 裂缝发育规模分类
利用岩心、测井解释、地震预测获得的裂缝开度和切深评价裂缝发育规模,评价见表1。
表1裂缝规模分类表
缝宽 mm >10 >1 ~ 10 0.1 ~ 1 < 0.1
切深 m >2 >0.5~2 0.1 ~ 0.5 <0.1
裂缝类型大裂缝中裂缝小裂缝微裂缝
4.3.3.3.2裂缝发育程度评价
裂缝发育程度评价标准: a)裂缝发育程度极高:裂缝密度5条/m; b)裂缝发育程度较高:裂缝密度>1条/m~5条/m c)裂缝发育程度中等:裂缝密度>0.5条/m~1条/m, d)裂缝发育程度较低:裂缝密度0.1条/m~0.5条/m: e)裂缝不发育:裂缝密度<0.1条/m。
4.3.4储层微观特征 4.3.4.1储集空间及组合类型
利用岩心、测井、动态分析和压力恢复等资料,对储层的孔、缝及其组合特征进行描述,明确有利储集空间组合类型。 4.3.4.2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4.3.4.2.1孔喉类型、形态、大小及配置关系
利用常规薄片、铸体薄片及图像分析、CT一扫描等资料,描述储层孔隙及喉道类型、大小、形状、配置关系及连通性。 4.3.4.2.2孔喉分布特征
孔喉分布特征描述手段及内容: a)利用常规压汞、高压压汞等实验资料,描述孔喉分布特征,具体内容按SY/T5579.2一2008
中3.3.4.2的规定执行。以渗透率贡献值95%确定主流喉道半径。分析孔喉分布特征参数与岩心的孔隙度、渗透率的关系:优选与孔渗关系密切的孔喉特征参数。
4
上一章:SY/T 5750-2016 供电线路维修劳动定额 下一章:SY/T 5540-2016 滩海区地震勘探劳动定额

相关文章

低渗透砂岩油藏精细描述与开发评价技术 SY/T 7609-2020 砂岩油藏化学复合驱开发方案设计技术规范 SY/T 7454-2019 砂岩油田二氧化碳驱油藏工程方案编制技术规范 砂岩油藏-现代试井分析方法的进展及应用 精细油藏描述程序方法 油藏描述原理与方法技术 油藏描述方法原理 中国油藏开发模式丛书 01 多层砂岩油藏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