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NB/T 10263-2019 地热储层评价方法

NB/T 10263-2019 地热储层评价方法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03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1 16:27:48



推荐标签: 方法 地热 评价 10263

内容简介

NB/T 10263-2019 地热储层评价方法 ICS 73.020 F15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10263—2019
地热储层评价方法
Evaluating methods of geothermal reservoirs
2020-05-01实施
2019-11-04发布
国家能源局发布 NB/T10263—2019
目 次
前言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
2
热储分类地热勘查阶段划分· 6热储评价内容和方法 7 热储综合评价 8热储评价成果附录A(资料性附录) 热储评价报告编写要求附录B(资料性附录) 热储地质评价相关数据表
5
4
7
7
10 NB/T10263—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小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由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
任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地热研究院、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英、冯建赞、何治亮、周总瑛、鲍志东、柯柏林、赵苏民、康凤新、杨永红、 李朋威、赵丰年、向烨、罗军。
本标准于2019年首次发布。
ⅡI NB/T10263—2019
地热储层评价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热型地热储层(以下简称“热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评价要求、评价内容和方法、综合评价、成果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不同勘查阶段水热型热储的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615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DZ/T0275.4一2015岩矿鉴定技术规范第4部分岩石薄片鉴定 DZ/T0282一2015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热储中部温度 central temperature of geothermal reserwoir 热储顶板和底板中间埋深处的温度。
3.2
热储有效厚度 effective thickness of geothermal reservoir 在一套热储的顶底板范围内,采用野外测量、钻探、测录井和地球物理解释识别的含水层的累计垂
深厚度。
4热储分类
4.1 热储中部温度分类
利用测井、地热温度计和地温梯度计算等手段获取热储中部温度。热储中部温度类型划分见表1。
表1热储中部温度类型
温度T ℃ T≥150 150>T≥90 90>T≥25
热储中部温度类型
高温热储中温热储低温热储
1 NB/T10263—2019 4.2热储岩性分类
热储岩性分为沉积岩、火成岩与变质岩三大类。根据地热流体赋存的岩石类型,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类型的热储岩性,如砂岩热储、碳酸盐岩热储等。 4.3热储平面展布分类
按热储平面展布的控制因素(岩性、构造),将热储分为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两大类。 4.4热储储集空间分类
热储储集空间划分为孔隙、洞穴及裂缝等基本类型(见表2)。
表2热储储集空间类型
孔洞直径D
热储储集空间类型
长宽比
mm D<2 D≥2
孔隙洞穴
孔洞
1:1~<10:1
裂缝
≥10:1
4.5 热储孔隙度分类
主要热储类型的孔隙度分类见表3~表5
表3砂岩热储孔隙度类型
孔隙度 % Φ≥25 25>≥15 $<15
热储孔隙度类型
高孔中孔低孔
表4 碳酸盐岩热储孔隙度类型
孔隙度 % $≥20 20>≥12 $<12
热储孔隙度类型
高孔中孔低孔
表5 火成岩热储和变质岩热储孔隙度类型
孔隙度Φ % $≥5 5>≥2 <2
热储孔隙度类型
高孔中孔低孔
2 NB/T10263—2019
4.6 热储渗透率分类
主要热储类型的渗透率分类见表6、表7和表8。
表6砂岩热储渗透率类型
渗透率K mD K≥500 500>K≥100 K<100
热储渗透率类型
高渗中渗低渗
表7 碳酸盐岩热储渗透率类型
渗透率K mD K≥100 100>K≥10 K<10
热储渗透率类型
高渗中渗低渗
表8火成岩热储和变质岩热储渗透率类型
渗透率K mD K≥50 50>K≥10 K<10
热储渗透率类型
高渗中渗低渗
4.7热储有效厚度分类
利用野外测量、钻探、测录井和地球物理解释等手段获取热储有效厚度数据,热储有效厚度的类型分类见表9。
表9 热储有效厚度类型
有效厚度H
热储有效厚度类型
m
H≥100 100>H≥20 H<20
厚层中层薄层
4.8 地热流体产量分类
利用产能测试及邻区对比等手段获取热储的单井地热流体产量,单井地热流体产量分类见表10。
3 NB/T10263--2019
表10单井地热流体产量分类表
单井地热流体产量Q
地热流体产量类型
m=/d 9≥2400 2400>Q≥1200 Q<1200
高产中产低产
5地热勘查阶段划分
5.1地热资源调查阶段
以地热调查区为评价对象,以明确热储类型和宏观分布为重点,利用地质、物探、化探、泉点、钻孔等资料,研究有利热储特征,指出有利热储可能分布区带,为地热资源远景评价和勘查方向选择提供依据。 5.2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阶段
以有利区带或区块为评价对象,以深入认识热储特征和分布为重点,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探测、钻探、产能测试等勘查成果,基本明确热储特征、成因类型与空间展布,确定有利热储分布区,为地热资源评价、有利区带优选及地热田的发现提供依据。 5.3地热资源可行性勘查阶段
以地热系统或地热田为评价对象,主要利用详细的地球物理探测勘查、地热勘探井和采出井等成果,详细开展微观尺度与宏观尺度相结合的热储特征研究及预测,为地热资源/储量评价、开发方案制定和地热开发项目区优选等提供依据。 5.4地热资源开采阶段
以地热开发项目区为评价对象,结合地热项目的钻井、热储工程、动态监测与评价等工作,开展热储参数评价研究,建立热储三维地质模型与采灌数值模型,为开发方案调整、提高地热项目管理水平和实现采灌平衡提供依据。
6热储评价内容和方法
6.1热储中部温度 6.1.1评价内容
热储中部温度主要评价热储岩石的温度及其在横向及纵向上的变化特征。 6.1.2评价方法
热储中部温度可采用单井测温获取,没有实测数据时,选用区域地温梯度或地热温标计算温度数据。 6.2热储岩石学特征 6.2.1评价内容 4 NB/T10263-2019
热储岩石学特征评价主要是确定热储的岩石类型和岩相变化等特征。 6.2.2评价方法
主要利用野外地质剖面、钻井柱状图的地质描述和薄片鉴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热储岩石学特征的评价。岩石学特征描述按照DZ/T0275.4一2015的规定执行。 6.3热储储集空间特征 6.3.1评价内容
热储储集空间特征主要评价不同岩类热储的储集空间类型、组合类型,判断热储孔、洞、缝的有效性及其规模。砂岩和碳酸盐岩主要评价原生孔隙、次生孔隙、裂缝及其组合情况,火成岩和变质岩主要评价孔、洞、缝类型及其组合特征。 6.3.2评价方法
综合利用露头、测录井、地球物理探测以及薄片观察等手段进行评价。 6.4热储孔、渗物性特征 6.4.1评价内容
热储孔、渗物性特征评价主要分析不同类型热储的孔隙度、渗透率参数,判断孔、洞、缝发育情况,确定热储孔隙度、渗透率大小及其在横向、纵向上的变化特征。 6.4.2评价方法
热储孔、渗物性特征评价主要结合岩心和野外露头观察、岩心样品实验室测量、录井、测井解释、 钻具放空长度、钻井液漏失数量和速度、降压和放喷试验等资料。 6.5热储热物性特征 6.5.1评价内容
热储热物性特征主要评价热储比热容、热导率及其在横向、纵向上的变化特征。 6.5.2评价方法
热储热物性特征评价主要通过热储岩石样品的热物性测试获取热物性参数,结合热储岩性及岩相特征分析其在横向、纵向上的变化。 6.6热储产能测试 6.6.1评价内容
热储产能测试主要是为了获得地热流体温度、压力、涌水量、水位变化、采灌比及热储的导水系数和渗透系数等参数。 6.6.2评价方法
热储产能测试主要通过降压试验、放喷试验和回灌试验等获取相关参数。具体方法按照GB/T11615- 2010执行。
5
上一章:NB/T 10264-2019 地热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规范 下一章:NB/T 10024-2015 煤层气地震资料处理成果验收规范

相关文章

NB/T 10700-2021 地热资源储量分级评价方法 NB/T 10030-2016 钻井液完井液对煤层气储层损害室内评价方法 NB/T 10030-2016 钻井液完井液对煤层气储层损害室 内评价方法 NB/T 10697-2021 地热田勘查评价规范 NB/T 10256-2019 煤层气储层评价 NB/T 10698-2021 地热井产能评价技术规程 NB/T 10398-2020 页岩气储层评价技术规范 NB/T 10265-2019 浅层地热能开发工程勘查评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