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5-010 E 11 备案号:57694—2017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73102016
有孔虫化石分析鉴定方法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foraminifera fossils
2016-12一05发布
2017-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7310——2016
目: 次
前言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设备、材料与试剂 4 采样样品分析
1
2
3
5
化石鉴定报告编写质量要求附录A(资料性附录) 有孔虫化石分析鉴定表格附录B(资料性附录) 古新世到全新世浮游有孔虫分带
6
7
8
SY/T7310—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中海油实验中心、中国石油化
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麦文、赵鹏肖、董艺辛、刘芳、黄智进、王晓炜、张存霞、张静。
1I
SY/T7310—2016
k)中性树胶。 1)玻璃板。
3.3试剂
试剂包括: a)过氧化氢(H,O,),化学纯。 b)冰醋酸(CH,COOH),化学纯。 c)氢氧化钠(NaOH)化学纯。 d)氢氟酸(HF),化学纯。 e)乙醇(C,H,OH),分析纯。
4采样 4.1准备工作 4.1.1收集采样地区和地点(露头或钻井)的地质资料。 4.1.2制订采样计划。 4.1.3准备采样工具和用品。 4.2采样要求 4.2.1 选取泥岩、页岩、泥质粉砂岩、泥灰岩、灰岩作为分析岩样 4.2.2 2岩屑:采样间距为10m~20m,不少于50g。重点层段根据要求取样。 4.2.3岩心:采样间距小于1m,不少于20g。 4.2.4野外露头:采样间距为1m~10m,不少于500g。 4.2.5 5做好采样记录。
5样品分析 5.1 化石分离 5.1.1 1有孔虫化石样品分析记录参见表A.1。 5.1.2含油样品先去除油质。 5.1.3野外露头岩样或岩心样应破碎至粒径1cm左右的颗粒,薄层灰岩和页岩应顺层面破碎。 5.1.4将样品烘干后放人烧杯中,岩心不少于20g,岩屑不少于50g。 5.1.5泥岩、页岩、泥质粉砂岩样品,加人浓度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浸没样品,待充分反应至岩样分散后加水置于电热板上加热煮沸1h。 5.1.6泥灰岩、灰岩样品,加入冰醋酸浸没样品。烧杯加盖置于60℃~80℃的电热恒温砂浴中加热至样品充分反应为止。倒掉烧杯中的废液,加入氢氧化钠静置1h~2h,用清水洗至中性。 5.1.7硅质岩类:加人浓度为10%的氢氟酸浸泡,每24h换酸一次,至样品反应完全为止,用清水洗至中性。 5.1.8将上述处理后的样品置于孔径为0.063mm分析筛上,用清水冲洗去除粒径小于0.063mm的颗粒,冲洗后的样品收集到烧杯中。 5.1.9将烧杯放入烘箱在80℃~100℃下烘干。 5.1.10将样品称重后装人标识明确的样品袋。 2
SY/T7310-2016
5.2有孔虫实体化石定向薄片制备 5.2.1将适量中性树胶滴在载玻片中央,置于温度为150℃~170℃的电热板上加热5min~8min 并将其涂开。 5.2.2将化石置于载玻片上,调整化石方向使预期的切面平行于载玻片表面,粘牢,冷却固化。 5.2.3在玻璃板上用碳化硅磨料手工磨片,磨3~4圈后即置于实体显微镜下观察,至揭露出初房结构时止。 5.2.4清洁磨面后再次加热薄片至胶熔化,将露出初房结构的面翻转紧贴载玻片。 5.2.5待树胶完全冷却后继续磨片至化石矿物在偏光显微镜下出现相应的干涉色为止。 5.2.6将磨好的薄片洗净晾干,在化石磨面上加入少许树胶加热,盖上盖玻片,排出树胶气泡。 5.2.7用乙醇清洗薄片树胶污迹,在薄片上标注样品信息。 5.3有孔虫岩石薄片制备
有孔虫岩石薄片制备符合SY/T5913的要求。
6化石鉴定 6.1鉴定要求 6.1.1鉴定依据为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 6.1.2依分类顺序级别由高到低逐级进行鉴定,宜鉴定到种级分类单位。 6.1.3新种命名应按《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进行。 6.1.4仅鉴定粒径大于0.125mm的化石。 6.1.5不同粒级每级鉴定不少于250枚个体,不足250枚则全部鉴定。 6.1.6应尽可能寻找分带标准化石直至鉴定完所有样品中全部化石。 6.1.7在化石丰度统计中不考虑岩屑掉块、泥浆污染和再沉积化石。 6.1.8鉴定记录参见表A.2。 6.2 鉴定方法 6.2.1实体化石按照6.2.1.1至6.2.1.6给出的方法鉴定。 6.2.1.1将制备好的样品用孔径0.75mm,0.25mm,0.125mm的套筛筛分,选取粒径大于0.75mm, 0.75mm~0.25mm,0.25mm~0.125mm的样品分别进行鉴定。 6.2.1.2将样品均匀地铺在挑样板上,置于实体显微镜下,用挑样笔翻动化石,必要时用湿润的毛笔尖润湿化石,观察化石的特征。 6.2.1.3根据壳体形态、壳壁成分、壳壁微细构造区分浮游和底栖类。 6.2.1.4依据房室的排列方式、形状及总貌、壳缘及口孔饰变、缝合线饰变、外壁及隔壁微细结构等划分属种。 6.2.1.5以挑样板上1个方格为基准,统计样品中各属种的相对丰度。并以VA,A,C,F,R,P六个量级在表A.2中标识。各量级定义为:
a)VA(很丰富):大于25枚/格。 b)A(丰富):6枚/格~25枚//格。 c)C(常见):1枚^格~5枚/格。 d)F(较少):1枚/2格~10格。 e)R(稀少):1枚/11格~50格。
3
SY/T 7310—2016
f)P(贫乏):小于1枚/50格。 6.2.1.6统计出样品中出现的化石种数,即为表A.2中该样品的简单分异度。 6.2.2化石薄片按照6.2.2.1和6.2.2.2给出的方法鉴定。 6.2.2.1将薄片置于偏光显微镜载物台上,依据单偏光和正交偏光下的壳体形态、壳壁成分、壳壁微细构造以及消光现象区分浮游和底栖类。 6.2.2.2在薄片中利用不同方向化石切面中有孔虫的壳体类型、房室总貌,以及房室形状特征鉴定属种。 6.2.3对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化石和具有沉积环境意义的化石进行拍照保存。实体化石放人标本盒中。 6.2.4 生物带的建立按照《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执行。古新世到全新世浮游有孔虫分带参见附录B进行化石分带。
报告编写
7
有孔虫化石鉴定报告应包括: a)样品信息。 b)化石鉴定概况描述。 c)生物地层划分依据及结论。 d)沉积环境意见。 e)化石分布表。
8质量要求
8.1属级定名应正确,重要时代意义种不应错定。 8.2化石鉴定的遗漏率不应高于5%。 8.3化石鉴定错误率小于5%,超出范围应重新鉴定。
4
SY/T73102016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有孔虫化石分析鉴定表格
有孔虫化石分析鉴定见表A.1和表A.2。
表A.1
井有孔虫化石样品分析记录表
共页第页
送样单编号:
样品类型:
深度 m
分析前样重
烘干后样重
备注
岩性
样号 杯号
g
g
审核人:
年月日
分析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