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气象灾害>黄土高原古土壤S1的地理分异:末次间冰期古气候重建置疑

黄土高原古土壤S1的地理分异:末次间冰期古气候重建置疑

资料类别:气象灾害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87.8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1-07-07 16:30:23



推荐标签: 土壤 地理 重建 气候 黄土高原 气候

内容简介

黄土高原古土壤S1的地理分异:末次间冰期古气候重建置疑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黄土高原古土壤S1的地理分异:末次间冰期古气候重建置疑》以作者的博士论文《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的地理分异及其气候和年代学意义》为主题,加上汪海斌博士和冯兆东教授的发表的关于黄土高原古土壤S1的地理分异与古气候的关系的论文,对基于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的高分辨率气候重建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论述。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末次间冰期气候不稳定性的国际争论
1.2 中国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2 野外采样策略和实验方法
2.1 中国黄土高原现代自然背景及野外采样策略
2.2 常用气候代用指标以及释光年代的实验室测量

3 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的岩石地层、土壤地层以及年代学
3.1 岩石地层和土壤地层的划分说明
3.2 各个剖面的岩石地层和土壤地层
3.3 S1的土壤地层和年代地层

4 中国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的粒度分布
4.1 粒度作为冬季风指标的潜在问题
4.2 粒度分布的地理分异
4.3 小结

5 影响末次间冰期土壤磁化率的成壤过程和成壤因素
5.1 黄土-古土壤磁化率研究进展
5.2 成壤过程对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的磁化率的影响

6 定西剖面、天水剖面、蓝田剖面S1地理分异的进一步研究
6.1 定西剖面、天水剖面、蓝田剖面的土壤微形态特征
6.2 定西剖面、天水剖面、蓝田剖面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附录
附录一 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黄土粒度的环境指示意义
附录二 Chronological discord between the last interglacial paleosol (S1) and its parent material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附录三 Pedogenic factors affecting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paleosol S1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附录四 Pedostratigraphy and carbonate accumulation in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docomplex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附录五 Geographic variations in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docomplex S1 across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 Their chronological and pedogenic implications
后记
我的家庭
写在海斌论文出版之前
上一章:三维地震解释 下一章: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

相关文章

华南沿海末次冰期类黄土沉积的漫反射光谱与激光粒度研究 萨拉乌苏河酒坊台剖面末次间冰阶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 浙闽地区早白垩世暗色岩系的孢粉组合与古气候特征 晚第四纪中北太平洋铁锰结壳Fe/Mn变化: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中国古地理 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 青海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中坡缕石的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旋转变形分析:以四川盐源盆地古地磁研究为例 鸡东盆地古近系虎林组地层岩相古地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