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4卷,第11期 2014年11月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Vol. 34 ,No. 11 -pp2901-2907
November,2014
华南沿海末次冰期类黄土沉积的漫反射光谱与激光粒度研究
王晶1.2.3,陈震1.3,陈国能1.3*
1,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2,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75
3,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
的3条粉土部面及1个钻孔采样,使用漫反射光谱(DRS)分析和激光粒度(LPS)分析的方法,率先尝试从沉积物铁矿物的产出形式和沉积物粒度配分特征的角度,综合判定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搬运营力及成因机制。 DRS分析结果表明,在黄色粉土的漫反射光谱一阶导数曲线中,铁矿物的特征峰峰高总体有赤铁矿(565 nm))>针铁矿(505和435nm)的变化特征,与我国北方风成黄土的漫反射光谱一阶导数曲线形态吻合,均体现的是相对干冷的气候环境;而区内的河、海相沉积物曲线所反映的铁矿物特征峰的峰高变化与上述黄色粉土的变化方向相反,表明样品经历过充分的水化作用并长期处于潮湿的还原环境之中。LPS分析结果表明:各剖面(钻孔)黄色粉土的粒度组成均较为均一,粒组配分模式具显著的双峰式,两个峰值分别为主峰 10~50um区段和次峰<5um区段,与黄土沉积的粒度配分模式一致,是风成沉积的特征粒组构成;而与区内河、海相沉积物粒组呈单向变化的配分模式有显著差异。结合黄色粉土的年龄介于10~80ka之间,以及正负地形皆产泛存在的空间分布特征,最终认为该套流积是形成于末次冰期的风成沉积(本研究称“类黄土”)。
关键词漫反射光谱;激光粒度分析:类黄土:风成沉积:华南沿海:末次冰期
中图分类号:P575.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D0I: 10. 3964 /j. issn. 1000-0593 (2014 )11-2901-07
的黄色粉土流积在形成时代和流积物特征上均可对比。根据上述黄色粉土的时空分布,初步推断其为末次冰期的风成沉积,相当于北方的黄土,故暂且将其称为“类黄土”。为进一
我国西北地区风成黄土沉积发育,前人已做过十分系统
的研究。近二十多年来,一此学者陆续又在长江中下游以及我国南方地区发现末次冰期的风成沉积-汀,但在华南沿海地区,相关发现和研究却鲜有报道。近年来,作者在华南措海地区的野外调查中,发现区内的台地上或低矮丘陵的坡脚处,往往覆盖着一层厚数十cm~数百cm不等的黄色黄棕色的粉土,释光年龄介于距今10~80ka之间,属于末次冰期时候的沉积。进一步研究发现,区内的第四纪盆地,包括漳州盆地、潮汕平原、练江平原、珠江三角洲等,上更新统项部(相当于MIS3)的河海相地层与全新统之间,也普遍发育一套以黄色一黄棕色为基色的杂色粉土,以往常称花斑粘土”,相当于MIS2阶段的沉积,与盆地周边台地上
收稿日期:2013-11-01,修订日期:2014-04-09
步揭示该套沉积物的成因,作者在前期地质调查和沉积物释光测年的基础上,使用漫反射光谱分析和激光粒度分析的方法,对该套类黄土沉积的铁矿物组成和粒度配分特征做更为深人的研究。
实验部分 1
图1(a)(c)是三条出露较好的类黄土剖面,其中图1(a)的剖面位于粤中鹤山市沙坪镇公路旁(GPS:22°45°40.7" N,112°58°23.8"E);图1(b)剖面位于粤西茂名市南塘镇(GPS:21°36°46.45"N,111°28°24.92E);图1(e)剖面位于粤中北部的云浮市金水台温泉国际会议中心后山(GPS:22
基金项目:国家海保工程(729)专项研究项目(GZH201100205),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KLMMR-2013-B-09)和
广东省重点基金项目(10251027501000019)资助
作者简介:王晶,1986年生,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e-mail:cheng@mail,sysu,edu.cn
e-mail : wangjn1108@ qq-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