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环境工程>离子型稀土浸矿区环境及生物有效性

离子型稀土浸矿区环境及生物有效性

资料类别:环境工程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61.04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1-05-07 16:04:41



推荐标签: 环境 生物 稀土 离子 矿区 有效性 矿区

内容简介

离子型稀土浸矿区环境及生物有效性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离子型稀土浸矿区环境及生物有效性》对矿区土壤理化性质、矿区土壤中浸矿剂及次生物垂直分布趋势、矿区内外植物中稀土与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矿区土壤水稻的生物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采矿工艺的改进、土壤的修复、浸矿剂胁迫下稀土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等方面提供了理论的支持。
目录
1 绪论
1.1 离子型稀土矿概况
1.1.1 离子型稀土矿的成因及分布
1.1.2 离子型稀土矿的浸矿工艺及环境现状
1.2 生物有效性
1.3 稀土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1.3.1 稀土元素在植物中的分布
1.3.2 稀土元素对植物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1.3.3 稀土元素对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4 稀土元素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1.3.5 稀土元素促进光合作用及其机制
1.3.6 稀土元素对活性氧的清除作用
1.3.7 稀土元素对植物抗性生理的影响
1.4 外界环境对稀土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1.5 矿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5.1 土壤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主要污染物
1.5.2 重金属元素对植物的影响
1.5.3 重金属元素对植物各器官中的分布
1.6 矿山土壤修复治理
1.6.1 污染土壤生物治理
1.6.2 污染土壤物理治理
1.6.3 污染土壤的化学物理复合治理
1.6.4 改良剂在矿山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2 富钇离子型稀土浸矿区概况
2.1 基本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地理和经济概况
2.1.3 足洞重稀土矿概况
2.2 土样的采集和处理
2.2.1 样点布设与样品采集
2.2.2 土样的制备
2.3 植物样的采集和处理
2.3.1 采样点的布设
2.3.2 植物样的制备
2.4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4.1 测定方法
2.4.2 测定结果
2.5 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
2.5.1 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的测定
2.5.2 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
2.5.3 土壤中的稀土元素的赋存形态含量
3 矿区土壤中浸矿剂及次生物垂直分布趋势
3.1 采样区域及采样布设
3.2 土壤理化性质
3.3 浸矿剂及次生物垂直分布趋势面模型
3.4 浸矿剂及次生物在土壤中的迁移扩散规律模型
3.5 浸矿矿区土壤中浸矿剂及次生物趋势分布模型参数确定
3.6 浸矿矿区土壤中浸矿剂及次生物垂直分布趋势面及方程
3.6.1 浸矿剂及次生物—硝态氮含量垂直分布趋势面及方程
3.6.2 浸矿剂及次生物—铵态氮含量的垂直分布趋势面和方程
3.6.3 浸矿剂及次生物—硫酸根含量的垂直分布趋势面和方程
3.7 浸矿矿区土壤浸矿剂及次生物的迁移扩散规律
3.7.1 硝态氮在不同土壤中的扩散规律
3.7.2 铵态氮在不同土壤中的扩散规律
3.7.3 硫酸根在不同土壤中的扩散规律
3.7.4 土壤中污染物扩散机理
4 矿区内外植物中稀土与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
4.1 矿区与矿区外植物重金属元素含量
4.1.1 铬(Cr)元素含量
4.1.2 锌(Zn)元素含量
4.1.3 镉(Cd)元素含量
4.1.4 铅(Pb)元素含量
4.1.5 镍(Ni)元素含量
4.1.6 铜(Cu)元素含量
4.2 矿区与矿区外植物中稀土元素含量
4.2.1 镥(Lu)元素含量
4.2.2 铥(Tm)元素含量
4.2.3 镧(La)元素含量
4.2.4 铒(Er)元素含量
4.2.5 钆(Gd)元素含量
4.2.6 钬(Ho)元素含量
4.2.7 铽(Tb)元素含量
4.2.8 镝(Dy)元素含量
4.2.9 钐(Sm)元素含量
4.2.10 镱(Yb)元素含量
4.2.11 钇(Y)元素含量
4.2.12 铕(Eu)元素含量
4.2.13 镨(Pr)元素含量
4.2.14 钕(Nd)元素含量
4.2.15 铈(Ce)元素含量
5 矿区土壤水稻的生物有效性
5.1 栽培实验
5.1.1 栽种土壤制备
5.1.2 水稻幼苗培养
5.1.3 植物样品处理
5.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5.2.1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及测定
5.2.2 酶液的提取及测定
5.2.3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含量的测定
5.3 水稻叶片组织叶绿素含量
5.4 水稻叶茎、根组织部组织蛋白质含量
5.5 水稻叶茎、根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5.6 水稻叶茎、根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5.7 水稻叶茎、根组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5.8 水稻叶茎、根组织中植物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
6 稀土浸矿矿区土壤微生物量
6.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6.2 不同土壤的微生物的量
6.2.1 土壤中稀土元素的总量
6.2.2 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
6.3 土壤中稀土元素赋存形态
6.4 稀土元素钇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6.4.1 土壤的培养
6.4.2 稀土元素钇对土壤细菌的影响
6.4.3 稀土元素钇对放线菌的影响
6.4.4 稀土元素钇对真菌的影响
7 改良剂—植物协同作用修复矿区农田土壤
7.1 修复方法
7.2 小麦幼苗的栽培
7.3 改良剂—植物协同作用对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7.4 改良剂—植物协同作用对土壤中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7.5 改良剂—植物协同作用对土壤中硫酸根含量的影响
7.6 改良剂—植物协同作用对土壤pH值的影响
7.7 pH值对土壤中硫酸根的影响
7.8 污染土壤治理机理
7.8.1 沸石改良机理
7,8.2 石灰石改良机理
7.8.3 植物改良机理
8 改良剂—植物协同作用下稀土元素的赋存形态
8.1 供试材料
8.2 沸石改良剂对稀土元素赋存形态的影响
8.3 石灰石对稀土元素赋存形态的影响
8.4 沸石与小麦协同作用对稀土元素赋存形态的影响
8.5 石灰石与小麦协同作用对稀土元素赋存形态的影响
8.6 沸石与苏丹草协同作用对稀土元素赋存形态的影响
8.7 石灰石与苏丹草协同作用对稀土元素赋存形态的影响
8.8 稀土元素赋存形态与改良剂、植物的相关性分析
9 改良剂—植物协同作用植物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9.1 小麦幼苗的处理
9.2 小麦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9.3 小麦叶、根组织中蛋白质含量
9.4 小麦叶、根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9.5 小麦叶、根组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9.6 小麦叶、根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9.7 小麦叶、根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
9.8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含量
9.8.1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镥(Lu)含量
9.8.2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铥(Tm)含量
9.8.3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镧(La)含量
9.8.4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铒(Er)含量
9.8.5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钆(Gd)含量
9.8.6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钬(Ho)含量
9.8.7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铽(Tb)含量
9.8.8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镝(Dy)含量
9.8.9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钐(Sm)含量
9.8.10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镱(Yb)含量
9.8.11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钇(Y)含量
9.8.12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铕(Eu)含量
9.8.13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镨(Pr)含量
9.8.14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钕(Nd)含量
9.8.15 小麦根、叶茎组织中稀土元素铈(Ce)含量
附录1 模型的BP网络实现
附录2 趋势面及方程的实现参数
附录3 趋势面及方程实现程序
参考文献

上一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技术体系 下一章:流域复合环境系统分析评价理论与实践

相关文章

生态环境损失预测及补偿机制:基于煤炭矿区的研究 湖南稻田土壤有机磷组分的施磷效应、季节变化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稀土的生物效应及药用研究:细胞无机化学研究 T/GRM 082-2023 有色金属矿区场地固体废弃物与微生物协同固化及稳定化修复技术指南 DB36/T 1628-2022 风化壳型废弃稀土矿区王草种植技术规范 DL/T 2312-2021 输变电工程钢构件热浸镀锌铝镁稀土合金镀层技术条件 GB/T 28882-2012 离子型稀土矿碳酸稀土 XB/T 235-2020 离子型稀土矿混合氯化稀土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