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造山过程重力塌陷与褶皱作用——面理弯切轴与褶皱轴面数据对比研究

造山过程重力塌陷与褶皱作用——面理弯切轴与褶皱轴面数据对比研究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9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11:51:51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造山过程重力塌陷与褶皱作用——面理弯切轴与褶皱轴面数据对比研究 第40卷第6期 2013年12月
中国地质 GEOLOGYIN CHINA
Vol.40,No.6 Dec.,2013
造山过程重力塌陷与褶皱作用
月—面理弯切轴与
褶皱轴面数据对比研究
曹汇12
(1.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宝,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2.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地球
科学学院,澳大利亚汤斯维尔4811)
提要:美国东部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北端缅因州Rangeley地区志留一泥盆纪中湿低压片岩测得的面理弯切轴与裙皱轴面数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西部科迪助拉造山带落基山脉南端科罗拉多州阿青色河地区TexasCreek以东高温低压前寒武纪革青石片岩中测得的裙皱轴面方向和片理走向数据与该地区革青石、斜长石变斑晶内测得的5期面理膏切轴也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而在Rangeley北东200km的佛蒙特州Chester Dome地区奥陶—一泥盆纪中温中压片麻岩中测得的类似褶皱轴面数据却只反映了该地区5期面理弯切轴中较晚的北北西-南南东走向和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两期面理弯切轴,未测得与其余3期面理弯切轴对应的褶皱轴面数据。通过对变质峰期温度相近、压力不同的两个造山带内3个典型变质岩区面理膏切轴、皱轴面方向和片理走向数据的对比分析认为,造山作用发生的地壳深度差异是早期裙皱经历多期造山运动后能否保存下来的主要影响因素。重力形成的去褶皱作用使得早期形成的规模较小福皱经历复杂造山过程后难以保存。区域内早期形成的规模较大褶皱和造山过程晚期形成的褶皱由于受到重力竭陷作用影响较小,所以能够较好保存下来。
关键词:造山运动;重力竭陷;面理弯切轴;裙皱轴面
中图分类号:P542 1前言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657(2013)06-181811
InflectionAxes,FIAs)能有效划分区域内经历的各期变形事件并确定其对应水平挤压主应力的方向。各
近年来通过对石榴子石、十字石、斜长石和董青石等变斑晶内包裹物迹线的研究表明,部分片理平行于层理(S,平行S)的变质岩地区,在野外露头可以明显识别的第一期变形作用之前就已经经历了复杂的变质变形过程(1-3)。区域内规模较大的褶皱可能是形成于这些早期变质变形过程,在经历了后期造山运动过程后保存下来-)。变斑晶内包裹物迹线可以记录变斑晶生长所经历的复杂造山运动过程,这些复杂的变质变形历史过程信息受到后期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而无法保留在变斑晶周围的基质中-9。变斑晶内面理弯切轴测量技术(FoliationIntersection/
收稿日期:2013-0816;改园日期:2013-11-10
期变形事件的先后顺序可根据多期生长变斑晶内包裹物迹线由核部到翼部的变化来推断,为重建造山运动历史过程提供重要依据[1]。
将区域图幅内褶皱轴面方向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在玫现花图上显示结果与显微构造分析测得的变斑晶面理弯切轴方向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11-1)。区域内现今能观测到的规模最大的褶皱通常形成于整个区域变质变形历史过程的早期,其余小规模褶皱则可能是由于变形分解作用或岩浆侵人产生的压力影而免遭后期造山作用的改造而保留下来间。
美洲大陆西部的科通勒拉造山带是世界上最长
基金项目:教育部智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13693)、国家白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2153)、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11093)
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基本业务费专项基金(1101)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曹汇,男,1982年生,博士,从事造山带及大地构造研究;E-mail:caohui@cags.ac.cn。
http://geochina.cgs-gov.cn 中国地质,2013,40(6))
上一章:逆时偏移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储层成像中应用 下一章:一株产铁载体细菌的筛选及其与云母的相互作用

相关文章

前陆褶皱冲断带冲起构造发育特征:基于砂箱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繁花有褶皱 T/CAEPI 71-2023 袋式除尘用褶皱滤袋技术要求 热塑性丙烯酸树脂共混固化产生褶皱的机理 DB21/T 3371-2021 褶皱臂尾轮虫海水土池培养技术规程 DB32/T 2512-2013 褶皱臂尾轮虫土池培育技术规范 基于趋势面分析法的下峪口井田褶皱构造发育新认识 GB/T 29257-2012 纺织品 织物褶皱回复性的评定 外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