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9卷第4期 2015年12月
doi;10.3969/j.issn.1674-3636.2015.04.543
地质学刊 Journal of Geology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二段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
王莹"2,张克银,甘其刚",周文”,熊亮,魏力民",史洪亮
Vol.39 No.4 Dec., 2015
(1.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2.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1)
摘要:川西墩陷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气藏具有储层致密、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裂缝对储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电成像测井的手段,对工区内7口重点井须家河组二段发育的天然裂缝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下列结论:(1)该层位裂缝主要有3组:T,末期的NE一SW向裂缝,K,末期的NW—SE向裂缝,N-Q时期的 ESE一WNW至ENE一WSW向裂缝;(2)从线密度横向分布的角度分析,大致表现为距离断裂系统越近的位置裂缝的线密度越大的特点;(3)主要发育低角度以及高角度斜交裂缝,水平缝发育较少,垂直缝不发育;(4)裂缝线密度的不均质性较强;(5)中砂岩是裂缝的主要载体,裂缝在粗砂岩、中砂岩中发育得更好,页岩最不利于裂缝发育;(6)粗砂岩中发育裂缝的井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裂缝随层厚的增加而增多的趋势,中砂岩、细砂岩和页岩中裂缝随层厚的增加而增多的特点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有些井细砂岩中发育的裂缝表现出不随层厚的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的特点。
关键词:裂缝;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成像测井;新场构造;四川
中图分类号:P631.8*4 0引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36(2015)04054309
4
新场地区位于龙门山前缘的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坳陷)(图1),中三叠世以来,经印支、燕山和喜山等多期次大的构造运动的改造,沉积环境完成了由海一海陆过渡一陆相的变迁(郭正吾等,1996;杨克明等,2012)。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自下而上分为须二一须五段,与上覆的侏罗系白田坝组呈整合接触关系,与下伏上三叠统的小塘子组、马鞍塘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李书兵等,1999)。川西新场气田须二段气藏具有超深、超低孔渗、超高压、超致密等特征(张虹等,2008),其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灰白色细一中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常见有底冲刷(林良彪等,2007)。须二段沉积期,川西坳陷以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为主,物源来自3个方向:坳陷西南的古隆起,坳陷东南的川中隆起,坳
GN
研究区 100 km
MWF茂汶断裂 BF北川斯裂 PCF-影灌断装
PF龙门山山前断装 LQST-龙泉山断裂
逆冲断层隐伏断层M=7.0M=8.2
图!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据Wang etal,2015修改)
Fig.1 Tectonic location map of the study area
( modified from Wang et al, 2015)
收稿日期:2015-04-24;修回日期:2015-05-21;编辑:蒋艳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川盆地碎屑岩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形成规律与励探方向"(2011ZX05002-004)
作者简介:王堂(1982一),男,工程师,博士,构造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盆地构造与演化、翠缝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wang
ying028@163.com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