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特征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特征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6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13:59:51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特征 第39卷第1期 2015年3月
doi; 10.3969/j.issn.1674-3636.2015.01.81
地质学刊 Joumal of Geology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特征
段琥"2,陈芳,2,彭学超"2,聂鑫"2
Vol.39 No.1 March2015
00 510075)
摘要:对南海东北部188个表层沉积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分析。结果表明,除2个样品外,其他样品均含有超微化石,但丰度相差悬殊,在(9~1684)个/10视域范围内变化。钙质超微化石相对丰度在平面上的分布可划分为 3个区。共鉴定出钙质超微化石17属27种,以Florishaera profunda,Gephyrocapsa oceanica,G.spp.(small)和 Emilianiehuxleyi为优势种。调查区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重点讨论了水深、陆源物质的输
人、碳酸盐溶解作用等因素对超微化石丰度及优势种分布的影明响,关键调:超微化石;表层沉积:南海东北部
中图分类号:P736.2:0913.84 0引言
文献标识码:A
南海是西太平洋的一个半封闭的边缘海,地处热带、亚热带,表层海水生物生产力高,各类钙质浮游生物数量及种类紧多,其壳核构成了南海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钙质超微化石作为海洋沉积物的重要组分之一,在古海洋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表层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研究是进行古海洋、古环境研究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南海表层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鑫荣,1987;成鑫荣等,1991;刘传联等,2001;陈芳等,2002;王勇军等,2007; Okadaetal1983:Fermandoetal,2007)。然而南海东北部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且未涉及到浩岸陆架区域(刘传联等,2001)。选取南海东北部从陆架到陆隆的18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其中保存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鉴定和统计,初步查明该海区钙质超微化石的丰度、属种组成及分布特征,并讨论影响其
分布的主要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共分析样品188个,站位分布如图1所示,取样
文章编号:16743636(2015)01008105
水深在24~3550m之间。所有样品均采用简易涂片法处理:用洁净牙签取少许沉积物置于载玻片上,加数滴蒸馏水,用牙签充分搅拌使样品分散,刮去粗粒沉积物,使细粒沉积物的悬浮液均匀分布在载玻片上。烘干后,用冷杉胶将盖玻片黏在载玻片上制成固定片。将薄片置于Zeiss偏光显微镜下放大 1000倍鉴定,为避免遗漏稀有属种,每个薄片观察 200个视域,并随机统计其中10个视域的化石数量作为超微化石的相对丰度。
2
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特征
相对丰度与分布
2.1
南海东北部188个站位表层沉积中几乎全部含有钙质超微化石,但数量相差十分悬殊,相对丰度的变化为(9~1684)个/10视域。其中相对丰度为(9~500)个/10视域的样品有134个,占71.2%;(500~1000)个/10视域的样品有29个,占 15.4%;大于1000个/10视域的样品有23个,占 12.2%;未发现超微化石的样品有2个,占1.1%。根据钙质超微化石相对丰度的大小,在平面上大致可划分成3个区(图1)。
收稿日期:2015-01-23;修回日期:2015-01-30;编辑:陆李萍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100万汕头辑海洋区域地质调查"(1212011220115)
作者简介:段战(1986一),女,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研究工作,E-mail;dagua@aliyun.com 万方数据
上一章: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裂缝组合模式及分布规律 下一章:库车前陆盆地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物理模拟和讨论

相关文章

南海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量元素Ba的地球化学特征 SY/T 7360-2017 钙质超微化石分析鉴定方法 青藏高原中部地区表层土壤中多溴联苯醚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HR-ICP-MS研究黄河三个连续区域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 温州河网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 珠琼运动的厘定——来自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构造沉积特征的启示 江苏沿海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初步研究 长江口外海域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