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生态·
DOI: 10.3969/j.issn.10047328.2017.01.005
海河水利2017.No.1
引滦水源地保护政府间协调机制建设浅谈
薪凤娟,徐好峰,刘远正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天津
300170
摘要:在分新流城政府间协调机制的理论基础上,介绍了政府间缺调机制的定义、产生背景和主要方式。结合引水源地管理的现状和问题,从完善科层型、市场型、府除治理型协调祝制3个角度,提出了探素协调机构组建方式、加强流域法制建设、非动新型政府考核制度、探索国土空间统一管理、建立全面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稳定的投入机
制、建主改府间联盟、建立广选的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流城规划等9项完善政府间协调机制的建议措施。关键词:引滦工程;水源地保护;流城治理;改府间协调机制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引滦工程是我国第一个跨省调水工程,12km 的穿山隧洞打破了梁河、剑运河流域的界限,形成了全新的小流域水文单元。工程1983年通水以来,为保障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1400万人饮水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引梁工程水源地和受水区的水资源之争日益加剧,水质逐年恶化,大大影响了调水效益,传统的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已难发挥更大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初见成效,但重工程措施面在管理机制建设方面进展缓慢、成效不足影响了治理效益的充分发挥。引滦工程是典型的跨省小流域水资源管理案例,依托京津冀协司发展战略,加强津冀政府间协调机制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
1流域政府间协调机制的理论基础 1.1定义及背景
流域政府间协调机制是指流域政府间建立横向协作信任关系,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流域水环境、取水成本和水资源代际享受等负外部性的有效治理,进而促进流域整体利益最大化和共同、长远需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全球范围的政府间协调与合作蔚然成风,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政府间协作。该理论主要为应对流域政府对跨境水资源的无序使用,实现流域和谐发展而产生的。流域水
收稿日期:2016—10—12
作者简介:薪风娟(1985一),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投资计划管理
和规划工作。
万方数据
文章编号:10047328(2017)01001704
资源在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上具有矛盾性。自然属性显示其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上下游、左右岸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需要统一管理。而河道水系被行政区划分割为不同的管辖范围,由不同的行政主体行使管理权,经济属性上是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消费上存在“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问题,在缺乏恰当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会出现众多消费主体基于“搭使车”心理,而对流域水资源进行过度提取或大肆污染,进而引发整个流域水资源枯竭或生态恶化的后果。地方政府作为地区利益的代言人,在目标选择上更倾向于关注行政区内的经济发展速度或社会福利水平,使得各自无视环境代价和代际公平不断向流域索取,导致了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政府间互相推楼,希望辖区内水环境的治理由其
它地区买单。 1.2主要方式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政府协调机制主要分为 3种,一是科层型协调机制,即主要由中央政府依靠科层体制实现流域政府间横可协作,其形式一般包括设立流域管理机构、完善流域法治、实行一体化流域行政区、实施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加强执政党资源整合等;二是市场型协调机制,主要是开展流域水权交易、实施流域政府间生态补偿、实行排污收费和排污权转让等;三是府际治理型协调,主要是建设公共能量场”、加强流域政府间电子治理、达成流域政府间联盟及制定流域整体规划等。这3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