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民用机场规划布局的战略性思考

民用机场规划布局的战略性思考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03.37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27 09:40:48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民用机场规划布局的战略性思考 工程建设与设计
Caueraction&brignFarAyec
民用机场规划布局的战略性思考
Strategic Thinking of the Layout of Civil Airport Planning
卢光兆
(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建设指挥部,广州510410)
LU Guang-zhao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g Headquarters of GAA, Guangzhou 510410,China)
【摘要】在民用交通运榆系统中,民用航空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航空运输系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机场的合理布局对航空运输工作的利开展有很大的影响。基于此,论文对民用机场规划布局进行战略性思考。
[Abstract] In the civil aviation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e civil avi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viation transportationsystem,thereasonablelayoutofthe airporthasagreat influenceon the smoothdevelopmentoftheaviation transportation work
Basedonthis,thispapercarriesonthestrategicthinkingtothelayoutofthecivilairportplanning[关键词]民周机场;规划市局;战略思考
[Keywords Jeivil airport;planningand iayout; strategicthinking
【中图分类号】V351;TU248.6
[DOll10.13616/j.cnki.gcjsysj.2016.05.022
1引言
【文献标志码]A
民用机场的规划布局要综合考虑平衡、兼顾等原则,要能够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为了提高航空运输的运输效率,需要进一步优化航空运输的结构和布局。随着民航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考虑新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对民用机场布局的基本要求。
2当前机场布局存在的问题
2.1总量少,密度低,服务覆盖范围小
目前,尽管国内机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和民航强国战路标准、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远景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进行对比,依然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机场的数量较少、机场地理分布东密西疏、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机场密度大、西部地区机场分布少。依据国际航空协会的要求,十分之九的旅客应能在40min之内到达机场"。截至2014年底,我国
【作者简介】卢光兆(1975~),男(壮族),广西南宁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建筑工程管理研究,(电子信箱)543800337@qq.com。
86 万方数据
【文章编号】1007-9467(2016)05-0086-03
民航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02个,较“十一五”末期增加28个新
机场,可覆盖全国83%以上的经济总量和93%的人口。 2.2部分机场建设标准过高
机场在建设的时侯,建设标准设计得较高,现4C级以上的机场数量为160个,占机场总数的十分之九,3C级以下的机场数量少之又少,仅有十几个,占机场总数的十分之一。出现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民航支线客机数量偏少,壁位数也比较少,运输能力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这就导致有此支线机场必须要提升飞行区的标准,以此来实现干线飞机的运行规模,促使航空公司逐渐开通所有的航线,这也给机场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建设成本投人过大,运营压力增加,且还会对
机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3空域资源紧张,制约民航发展
国内大、中型机场空域资源比较短缺,航班运行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的地区航空需求会受到压制。比如广州白云机场,目前具备独立运行的跑道基础设备可以满足3条跑道的标准。按照设计的标准,机场每小时可以起落飞机100余架,然而受到空域资源的限制,机场的运行能力仅限制在每小时
上一章:建筑外墙渗漏疑难问题的解决途径 下一章:管棚作用机理分析和力学模型建立

相关文章

T/CCAATB 0060-2024 民用机场光伏设施规划设计指南 低碳经济下对新材料产业的战略性思考 墙材革新的战略思考 现阶段钢铁企业营销战略的思考 鞍钢矿业铁矿资源发展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液压工业与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的战略思考 农村村落的规划与布局 从技术跟随到战略布局:新能源汽车技术革命与中国应对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