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红外隐身结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红外隐身结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38.01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21 17:40:43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红外隐身结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510
中国材料进展
尽管当样品受到超常强度电子束辐照时,非晶样品的塑性变形能力明显提高,但是正常的透射电镜成像条件对所研究的金属玻璃的力学性能却没有明显影响。同时,研究人员首次研究了应变速率对颈缩现象的影响。结果发现低应变速率和小尺寸试样有利于以颈缩为特征的塑性变形,而高应变速率和大尺寸的试样将促进以剪切带为特征的脆性断裂。这些发现为了解小尺寸非晶试样的形变特征,揭示其物理本质提供了垂需的坚实实验证据。
该研究结果于2013年5月发表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一流学术利物(ActaMaterialia)(Tian et al,ActaMateria-lia,2013,61:4823-4830)。论文是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博士生田琳在单智伟教授和马恩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该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973"计划项目的资助。
(西安交通大学程晓华)
电子谦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宝在红外隐身结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高透低耗和高吸收红外材料是实现红外信号传输和热辐射控制的物质基础,成为红外隐身设计的关键材料。周期结构通过结构设计能够获得独特的电磁谐振响应,形成新型隐身结构材料
a
Al(t) ZnSe(t.) Al(t.) Al,o,(t.)
Al(t,)
图1红外透波结构单元(a)和吸波结构单元(b)示意图:
(a)复合单元由两层中心方环结构及边缘渔网结构构成:(b)圆片单元由两层金属-介质一金属三明治结构重叠而成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邓龙江教授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类利用三维多电磁谐振使红外结构实现“极化不敏感、宽带、高性能”匹配设计的新机理和新方法,提出了系列红外负折射透波、宽带吸波结构,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OptiesExpress)(2012,20:25744)和(0ptiesLelts)(2013.38: 1125)
研究的红外透波结构通过电谐振和磁谱振单元的耦合来调制阻抗匹配特性,实现了极化不敏感负折射率,其高透低耗性能较同类报道数据明显提高,并且提出
1.0 no.8 号0.6
180 120
ofs 60
ase-60F-120 180g
S
B4NON1 e
s 国
wuonia Arg(s.)
's)Ey.--8
Wavelength/μm
0
第32卷
8
Wavelength/μm
10
图2红外负折射透波结构的传播常数幅值(a)、相位(b)、
折射率(c)和吸收损耗率(d)红外图谱:其中吸收损耗率定义为负折射率实部(-n)与虚部(s)的比值
1.0 0.8 0
80.4 0.2
0.8 0.6
B 8
10
12
14
Wavelength/μm
a SampleA SampleB SampleC SampleD
16
10121416 Wavelength/gm
18
20 b
SampleA SampleB SampleC SampleD
18
20
图3红外吸波结构吸收率的仿真(a)和实验(b)
图谱:其中样品A为双层结构,B为Al,O,单层结构,C为ZnSe单层结构,D为将 ZnSe换为ZnS的双层结构
了一种磁谐报积分分析法,被审稿人评价为提出了一类新型红外负折射透波材料。研究的红外吸波结构利用层间多谐振和金属表面等离子激元(SPPs)获得了无损失的吸收叠加效应,是一种高效的宽带吸波设计方法。下一步,邓龙江教授研究团队将针对以上结构对红外热辐射能量的引导开展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
周佩琦)
上一章:低能耗、低排放、高性能、低热硅酸盐水泥及混凝土的应用 下一章:钛及钛合金材料经济性及低成本方法论述

相关文章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新型吸附材料研制方面取得重要科研进展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自籽晶法制备高Nb—TiAl合金PST晶体取得重要进展 集成电子薄膜材料研究进展 纳米金刚石的改性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硅藻土在净化室内空气方面的研究进展 碳纳米管传感器在危化品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Cu-催化的不对称串联反应研究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