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热处理对Ni-58Fe台金锒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热处理对Ni-58Fe台金锒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69.17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1-30 16:41:35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热处理对Ni-58Fe台金锒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国外工艺技术集锦
钛-不锈钢扩散焊接界面研究
由于钛与不锈钢之间热膨胀系数不同,采用传统熔焊方法生产的钛-不锈钢复合材料界面处的成分、力学性能和结构不均匀。研究表明,直接将两种材料复合,界面处会形成Fe-Ti及Fe-Cr-Ti基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降低。添加中间层可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状况。对于高温下使用的复合材料,镍比铜作中间层更好。有研究认为,镍-不锈钢之间不形成金属间化合物,而镍钛金属间化合物的塑性比Fe-Ti和Fe-Cr-Ti要好;复合过程中,不同的扩散焊接温度和时间,材料的力学性能也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钛-不锈钢扩散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和界面组织进行研究。
实验所用材料为工业纯钛和304不锈钢,尺寸分别为Φ25mm×400mm及150mm×150mm× 900mm。切取Φ15mmx30mm的柱状试样,将扩散焊接面研磨,最终用1μm的金刚石砂纸抛光。选用300μm厚的纯镍(99.5at%)箔作中间层,对钛-镍-不锈钢沿柱体纵向施加3MPa的压力,在 850℃,(3~5)x10-Pa真空下分别进行0.5,1, 1.5,2,2.5,3h扩散焊接,加热速度为0.24℃/s,完成后在真空下冷却。用光学显微镜和SEM观察结合界面和拉伸试样断面,电子探针分析扩散界面成
分,X射线分析界面相,拉伸试验机测试力学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界面层与两种金属之间均存在一定的扩散。不锈钢与镍之间界面为平面状,在所试验的扩散时间内,都存在一层薄的扩散区。钛镍界面同样存在反应区,并有魏氏α-β组织形成。不锈钢与镍的总扩散区厚度要比钛-镍的小。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沿不锈钢-镍界面,Fe,Cr逐渐减少,Ni逐渐增高,扩散区没发现反应产物。镍侧也发现有Fe,Cr扩散进人。在镍-钛界面,从钛侧至镍侧,依次形成了Ti,Ni,TiNi,TiNi,金属间化合物反应层。
焊接时间为0.5h时,由于接触时间较短,缺乏扩散,接触面之间存在孔洞,焊接接头的室温拉伸性能和剪切强度都很低。随焊接时间延长,其接合强度逐渐升高,到2h时,接合强度达到最高,其拉伸强度和剪切强度分别达到311.6MPa和 236.1MPa。随着时间的继续增加,由于元素的扩散,界面层厚度增加,TiNi金属间化合物增多,结合层脆化,接合强度下降。扩散层厚度在焊接时间为3h时是0.5h时的5倍,是2h时的3倍。因为TiNi化合物的影响,试样断裂发生在钛-镍侧。
韩明臣摘译自《MaterialsScienceandTechnology
热处理对Ni-58Fe合金镀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Ni-Fe合金的线胀系数随合金组分不同而变化,当Fe的质量分数为50%~70%时,Ni-Fe合金的线膨胀系数比Ni以及Fe单质要小。因此,Ni-Fe合金作为低热膨胀材料广泛用于半导体引线构架、光导纤维的包襄部件等电子通讯领域。
采用比Ni的线膨胀系数更低的Ni-Fe合金电铸制备高精度零件时,就应能提高电铸产品随温度变化时的尺寸稳定性。已研究了Ni-25~58Fe合金膜的热膨胀特性,发现其热膨胀系数α随Fe含量的增加而减少,特别是Ni-58Fe合金膜在350℃以
上热处理后α为7.1x10-/℃,经600℃热处理后α 值几乎与熔制Ni-58Fe合金接近,可望用做低热膨胀膜。
在制备Ni-Fe合金镀膜时往往要加入应力减少剂,即在镀液中加人含硫的有机化合物,但所得的 Ni-40Fe镀膜经400℃热处理后延性下降。由于 Ni-58Fe镀膜制备中也要加人有机硫化合物,因而也担心其经350℃以上热处理后延性下降。因此,研究了热处理对Ni-58Fe合金镀膜机械性能的影响。同时与无光亮Ni,光亮Ni以及Ni-20Fe等3种镀
上一章:热处理温度对Bi2223/Ag—Au带材相组成及载流能力的影响 下一章:热处理对Fe80Zr5Nb4B11非晶合金的结构及磁性能影响

相关文章

热处理温度对Fe-50Ni磁粉铁芯性能的影响 热处理对电沉积Ni-Fe合金箔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热处理对Ti-6Al-2.5V-1.5Fe-0.15O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热处理对Fe80Zr5Nb4B11非晶合金的结构及磁性能影响 主盐浓度对化学镀Ni-Fe-P合金性能的影响 热处理温度对化学镀Ni—Fe—B合金镀层影响 颗粒尺寸对Fe-Si-Al电磁与吸波性能的影响 W对Fe-Cr-Mo-W-V热锻模具堆焊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